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3:17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周文欽
研究生(外文):
Wen-Chen Chou
論文名稱:
在擺蕩中潛行:由空間裝置、身體行為到影像媒介的創作演繹
論文名稱(外文):
Prowing in the libration: The creating evolvement from installation, performance and imagery.
指導教授:
陳世明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班
學門:
藝術學門
學類:
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1
中文關鍵詞:
空間裝置
、
身體行為
、
影像裝置
、
影像
、
時間
外文關鍵詞:
installation
、
performance
、
imagery
、
time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
點閱:266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3
本篇論述的基本架構,是將創作歷程當中的幾個主要階段及轉變,做更細緻的、全面的、完整的自我剖析。進一步地重新發掘,創作演繹過程之間的因果關係。尤其試圖釐清,自身的創作形式是如何從對物質性的雕塑關注發展到空間裝置,再由空間裝置導引到身體行為,進而轉向影像等複合媒體的創作演練。
在看似差異性頗大且不斷流轉的創作歷程中所顯現的訊息是一種:企圖經由不同的創作形式演練,對創作中所操作的物質材料、使用工具、表現媒介及藝術形式提出一種質疑。然而這個質疑的態度最終根本的對象就是創作主體本身。似乎,幾年來不斷地嘗試以不同的提問方式、不同的切入角度,企圖回應自己在創作上所面臨的問題。這個問題基本上是架構在尋找主體創作觀、藝術觀以及生命態度的發展歷程。
在撰寫論述的過程之中逐漸地發覺,這幾年的創作發展脈絡,其實脫離不了在媒介本質、空間、時間、以及自我的身體等課題上發展。尤其是彼此相互交疊、演繹的部分。因此,我的創作大致而言可區分幾個型態:一、物質性強烈的雕塑;二、介入空間的複合媒體;三、身體行為介入的空間裝置;四、影像與身體行的關係;五、影像的本質;六、影像與時間的關係。
本論述的主體架構也就是依循創作演化的歷程加以撰寫,其內容部分
,有些是從創作當時的手札、筆記或創作草稿中整理出來的。有的文字是現在撰寫創作論述重新反思後的描述。
The essential structur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make several principal transformation stages of the creating progress more detail, comprehensive and integral self- analysis. Furthermore, to makes re-excavates of the causal relation with the creating deduction process. The thing particularly should make it clear is how to develops from the materiality sculpture attention to the spatial installment, then leads the spatial installment to the body behavior operation; moreover, to turn into the operation training of images and compound media.
Within the creating course which looks with large diversity and unceasing circulation, it is an appear message; to attempt training via distinct creating form, and bring up the query of the substance material, the implement, the performing medium and the artistic form. However, the inquiry attitude finally points toward the creating principal subject. As though, the author unceasingly experiments to adopt different methods of inquiry, and to respond my question by cut into different angles, That is essentially about oneself seeking the primary subject of creating concept, artistic view as well as the career of life attitude.
It is found gradually that creation development thread for years revolves among the medium essence, spatial, timeliness, as well as to develop on the issue of self body of the constant creation; especially on the portion of mutual overlaps and deduction between the element and the element. Approximately, it can be divided into diverse creating models: First, intense materiality sculpture. Second, spatial compound media. Third, spatial installment with body involves. Fourth, relation between image and body. Fifth, essence of image. Sixth, relation of image and time.
The chief structur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racing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evolution; sections of the content are organized from the creating hand note or the creating rough draft. Fraction of the description is describing the creation elaboration which is following the introspection.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目錄 3
前言 4
第一章 雕塑作為進入創作領域的開端 5
第一節 實體及物質媒介的階段 6
第二節 雕塑創作過程之中的啟發及擴張 8
第三節 轉向空間裝置發展的創作思維 11
第二章 身體作為藝術創作的課題 13
第一節 身體的空間感知經驗及因之而起的創作 14
第二節 由人造空間場域延伸到土地環境的身體行為 17
第三節 回應身體所在處境的行為創作 21
第三章 影像作為創作的媒介及其在創作歷程當中的轉變 25
第一節 介入空間場域的影像裝置 27 第二節 隱匿身體的影像創作 29
第三節 轉向非物質性的關注及操作 31
第四節 影像作為回應時間的創作媒介 33
第四章 結語 39
參考書目 41
1.Jean Baudrillard,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文化 ,1998
2. Walter Benjamin,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台北,台灣攝影,1998
3.Walter Benjamin,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失的年代》,台北,臺灣攝影,1998
4.Roy Armes, 唐維敏譯,《錄影學》,台北,遠流,1994
5.Jacques Aumont、Michel Marie ,吳珮慈譯,《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遠流,1996
6.Roland Barthes,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臺灣攝影,1997
7. Vilem Flusser, 李友吉譯,《攝影的哲學思考》,台北,遠流,1994
10.Gilles Deleuze, 黃建宏譯,《 電影•I 運動─影像 》,台北,遠流,2003
11.Gilles Deleuze, 黃建宏譯,《 電影•II 時間─影像 》,台北,遠流,2003
12.Christian Metz,劉森堯譯,《電影言語:電影符號學導論》,台北,遠流,1996
13.Susan Sontag,黃翰荻譯,《論攝影》,台北,唐山,1997
14.Paul Virilio, 楊凱麟譯,《消失的美學》,台北,揚智,2001
15. John Berger, 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1998
16. John Berger, 戴行鉞譯,《藝術觀賞之道》,台北,台灣商務,1993
17. John Berger, 何佩樺譯,《另類的出口》,台北, 麥田 ,2006
18. Michel Foucault , 洪維信譯,《外邊思維》,台北,行人,2003
19. Anne Cauquelin, 張婉真譯《法國當代藝術》,台北,麥田,2002
20. John Fiske, 張錦華等譯《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1995
21.Herbert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台北,桂冠,2001
22. Arthur C. Danto,林雅琪、鄭慧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台北 ,麥田,2004
23. Willy Rotzler, 吳瑪琍譯:《物體藝術》,台北,遠流,1991
24. Martin Heidegger,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台北 ,桂冠 ,1990
25. Foster Hal ,呂建忠譯,《反美學》 ,台北, 立緒文化 ,1998
26. Jean Baudrillard ,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1997
27.Grout Catherine ,姚孟吟譯,《藝術介入空間:都會裡的藝術創作》,台北,遠流, 2002
28. Michael Rush,《New Media in Late 20th-Century Art》 London,Thames & Hudson Ltd, 1999
29. Michael Rush,《video art》 London,Thames & Hudson Ltd, 2003
30.Christiane Paul,《Digital Art》 London,Thames & Hudson Ltd, 2003
電子全文
(
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新北市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組織氣氛之研究
2.
從身體行為到影像觀看-江明學的創作論述
3.
時間意象於視覺藝術創作之研究
4.
回歸記憶的心靈旅程之創作研究論述
5.
影像的真實性-數位時代的感知經驗
6.
間隙-流動的內在風景
7.
影像的凝視:探討眼睛與鏡頭的觀看
8.
類閾界現象
9.
Image, Time and Reality: Largely Inspired by Gilles Deleuze's theory of cinematic image and time
10.
Walking With Time – 分解時間意函的服裝創作
11.
我們之間的距離
12.
一瞬漫漫
13.
微型身體
14.
影像迴圈的底層知覺─洪鈞元創作論述
15.
●─流變的寓言
1.
[30] 龐寧寧,“布朗運動介面成長與擴散現象,”物理雙月刊 27(3), pp.465 (2005).
1.
影像的真實性-數位時代的感知經驗
2.
宗教志願服務者留任因素之研究-大林鎮慈濟社區志工為例
3.
回歸記憶的心靈旅程之創作研究論述
4.
間隙-流動的內在風景
5.
時間意象於視覺藝術創作之研究
6.
影像的凝視:探討眼睛與鏡頭的觀看
7.
台北市外來高中學生的就學成因、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8.
影像迴圈的底層知覺─洪鈞元創作論述
9.
《流動空間》建構一個超文本的敘事空間
10.
空間.個體—影像的拉距
11.
國中學生的社會背景、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升學志願的關係
12.
我們之間的距離
13.
從身體行為到影像觀看-江明學的創作論述
14.
微型身體
15.
七0年代以來臺灣歌仔戲的現代性回應及其經營模式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