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馬毅、齊春燕(2006)。籃球運動員不同運動負荷狀態下投籃準確性變化的研究。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5(2),5-8。
黃峰(2005)。籃球運動中運動性疲勞的生理生化特點及恢復手段。體育科技,26(3), 46-48。
鍾祥賜、蕭秀萍,(2004)。上肢投擲動作之開放式動力鏈理論探究。中華體育,18(1),52-59。
羅興樑(2004)。不同方式的疲勞對投籃命中率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阿明、張秋霞(2004)。運動性疲勞對縱跳動力學特徵的影響。體育科研,25(5),42-44。
溫繼懷(2003)。籃球運動中疲勞與恢復的探討。安徽體育科技,24(3),59-60。
黃亦銘(2003)。主動肌疲勞對快速與慢速力量控制準確度與肌電活動模式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覃素莉(2002)。不同距離及不同動作投籃分析。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朱峰亮、曾增球(2001)。街頭籃球鬥牛高手。商周出版,臺北市。
邱大宗(2001)。職籃團隊技戰術-宏國象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黃勝裕(2000)。肌肉周邊疲勞之肌電圖判定。中華體育,14(1),109-115。
張永貴、朱忠鋒(2000)。腕指力量對籃球3分遠投命中率影響。體育函授通訊,4,33-34。
王順正(1999)運動強度的判定(攝氧量)。運動生理週訊,20。資料引自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20
張曉昀、蔚順華,(1999)。肌肉疲勞對本體感覺之影響。中華體育,12(5),69-75。
鄭錦和、李鴻棋、徐武雄(1998)。籃球 : 基本動作圖解。臺灣廣廈出版,台北市。
林正常(1997)。從生理學談運動疲勞。中華體育,9(1),35-43。
林正常(1997)。運動生理學。師大書苑出版,台北市。
黃啟煌(1997)。運動性肌肉疲勞的評估與消除。大專體育,29, 95~99。
陳榮章(1997)。我國籃球運動發展之源由。大專體育,29,128-135。
江聲泉(1996)。籃球訓練負荷和比賽負荷之間關係的探討。四川體育科學1,14-17。
許立德、蔡虔祿(1995)。籃球不同距離跳投動作之探討。大專體育,81,202-209。
張英智(1995)。大專男子籃球選手不同高度著地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吳慧君(1993)。運動性肌肉疲勞之肌電圖研究。中華體育,7(2),77-85。
梁嘉音、卓俊伶、簡曜輝(1988)。距離對籃球投籃動作形式的影響:個案研究。體育學報,25,199-208。
王椿安(1984)。籃球跳投的力學分析。世系出版社,台北市。
吉井四郎(1983)。籃球教室。聯廣出版,臺北市。
趙秉正(1976)。籃球運動。昭人出版社,台中市。
二、外文部份
Cleary, T. D. (2001).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fatigue compenstation.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Chico.
Rojas, F. J., Cepero, M. A., & Gutierrez, O. M. (2000). Kinematic adjustments in the basketball jump shot against an opponent. Ergonomics, 43, 10, 1651-1660。
Miller, S., & Bartlett, R. (199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ketball Shooting Kinematics, Distance and Playing Position.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14, 243-253。
Hay, J. G. (1993). The biomechanics of sports technique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