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7: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琪揚
研究生(外文):Tsai, Chi-Yang
論文名稱:高強度籃球專項負荷活動對三分線投籃的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fluence of high intensity special basketball training on three point shoot kinematics
指導教授:何維華何維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o, Wei -Hua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巿立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運動科學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0
中文關鍵詞:高強度疲勞三分線投籃
外文關鍵詞:high intensityfatiguethree-points shoo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8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目的:本研究融合籃球運動之專項特性,設計一高強度之負荷活動,觀察經過此負荷活動前後,進行三分線投籃時身體各肢段之變化。方法:九位大專籃球選手,共進行十循環之負荷活動,以籃球場四條基準線進行四次折返跑,結合運球、上籃、兩分線急停跳投、三分線投籃、防守步伐及衝刺等動作,並以首次循環之秒數為基點,後九次循環之秒數皆須維持在首次秒數之90%以上作為強度控制。每執行完一次負荷活動即進行一球後測投籃,各循環間隔時間60秒。以高速攝影機拍攝前後測共十一次的投籃,觀察各肢段於漸進疲累時的變化。結果:將數據以平均數方式分析,觀察各參數在前後測共十一個序列中的變化。結果發現,此負荷活動對下肢關節影響最大,導致膝、踝、髖關節角速度變慢及髖關節離地高度變低;而屬上肢之肘關節角速度所有後測數值均快於前測,因此推測下肢疲勞後選手改變投籃形態,以增快肘關節的伸展彌補下肢疲勞的影響。此外,許多參數變化最大之處出現於序列中段(循環5至循環8),而非一般認為的後段,推測在負荷後期,身體已更習慣如何進行投籃動作的修正及調整所致。
Purpose: This study includ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sketball three points shooting. We designed a high intensity program. After this program, we recorded the body position during three points shooting. Method: Basketball players have to finish the high intensity program which was designed from simulative basketball games. The high intensity testing program included dribble, sprint, slide, jump shooting and three points shooting. Players had to do ten trials. During the first trial, players need to do their best and record their timings. These data were their maximal performance. Every player must finish the other trails within 90% of the maximal performance (seconds), and they got sixty seconds to rest between each trail. Then pretests and posttests were recorded by high speed camera.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low extremity changed after the high intensity program. Especially knee, ankle, hip joints angle velocities would decrease and the height from ground to hip joint also decreased. Only the elbow joint velocity was increased because when players became tired they might change their posture. The biggest change occurred from the 5th to the 8th trails, and not in the latter section trails as predicted. This is because the players had learnt to adjust their posture to shoot after the previous trials in the high intensity program.
目錄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簽名 ii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謝誌 vi
目錄 vi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一、研究範圍 5
二、研究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6
一、肢段關節定義 6
二、起跳至出手時間 7
三、球離手時的初速 7
四、球出手角度 7
五、急停跳投 7
第六節 操作性定義 8
一、三分線 8
二、高強度籃球專項負荷活動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運動負荷與疲勞之相關研究 9
一、疲勞的定義 9
二、疲勞的判定 9
三、疲勞的影響 11
第二節 投籃動作形式 13
第三節 關於投籃角度與速度 15
第四節 投籃距離對投籃之影響 17
第五節 文獻探討總結 1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0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0
第二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20
一、實驗時間 20
二、實驗地點 21
第三節 實驗儀器與設備 21
一、高速攝影機 21
二、SIMI動作擷取分析系統 22
第四節 實驗流程圖 24
第五節 實驗流程介紹 25
一、實驗場地佈置與準備 25
二、比例尺拍攝 25
三、受試者編號、實驗流程說明及填寫受試者同意書 25
四、標記點貼著位置 26
五、熱身及試投 26
六、前測 26
七、負荷活動設計 27
第六節 資料匯整與處理 31
一、動作分期說明 31
二、各參數收集範圍之依據 31
三、各數據之分析方法 32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4
第一節 各關節角速度參數的變化 34
一、腕關節角速度 35
二、肘關節角速度 36
三、髖關節角速度 38
四、膝關節角速度 39
五、踝關節角速度 41
第二節 速度參數的變化 42
一、球離手之初速 42
二、髖關節垂直速度 43
第三節 角度及高度參數 45
一、球出手角度 45
二、膝關節起跳角度 46
三、髖關節在球離手離手時高度 48
第四節 時間參數的變化 49
一、起跳至出手時間 49
第五節 命中率的比較 49
第六節 各參數在每一循環的相關情形 49
一、從前測至循環10皆達顯著相關的參數 49
二、其他部分相關情形 49
第七節 小結 49
一、負荷活動對各參數的影響 49
二、肘關節為下肢疲勞時動力輸出的主要依據 49
三、中間序列為影響最明顯的時段 4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49
第一節 結論 49
一、各參數之對照說明 49
二、各參數序列中差異最大循環說明 49
三、各參數間之相關情形比較 49
第二節 建議 49
參考文獻 49
一、中文部份 49
二、外文部份 49
附錄一 受試者須知 49
附錄二 受試者同意書 49
附錄三 受試者基本資料 49
















表目錄
表3-1 受試者基本資料表 20

表4-1 腕關節在前測及10次負荷活動(後測)之角速度(DEG/SEC)分析摘要表 36
表4-2 肘關節在前測及10次負荷活動(後測)之角速度(DEG/SEC)分析摘要表 37
表4-3 髖關節在前測及10次負荷活動(後測)之角速度(DEG/SEC)分析摘要表 39
表4-4 膝關節在前測及10次負荷活動(後測)之角速度(DEG/SEC)分析摘要表 40
表4-5 踝關節在前測及10次負荷活動(後測)之角速度(DEG/SEC)分析摘要表 42
表4-6 球在前測及10次負荷活動(後測)之出手初速(M/SEC)分析摘要表 43
表4-7 髖關節在前測及10次負荷活動(後測)之垂直速度(M/SEC)分析摘要表 44
表4-8 球在前測及10次負荷活動(後測)之出手角度(DEG)分析摘要表 46
表4-9 膝關節在前測及10次負荷活動(後測)之起跳角度(DEG)分析摘要表 47
表4-10 髖關節在前測及10次負荷活動(後測)之離地高度(M)分析摘要表 49
表4-11 起跳至出手時間(SEC)在前測及10次負荷活動(後測)之分析摘要表 49
表4-12 前後測命中率比較表(成對樣本T檢定) 49
表4-13 前測-皮爾森相關分析摘要表 49
表4-14 循環1-皮爾森相關分析摘要表 49
表4-15 循環2-皮爾森相關分析摘要表 49
表4-16 循環3-皮爾森相關分析摘要表 49
表4-17 循環4-皮爾森相關分析摘要表 49
表4-18 循環5-皮爾森相關分析摘要表 49
表4-19 循環6-皮爾森相關分析摘要表 49
表4-20 循環7-皮爾森相關分析摘要表 49
表4-21 循環8-皮爾森相關分析摘要表 49
表4-22 循環9-皮爾森相關分析摘要表 49
表4-23 循環10-皮爾森相關分析摘要表 49
圖目錄
圖1-1關節定義說明圖 7

圖3-1 高速攝影機 21
圖3-2 場地佈置圖 22
圖3-3 SIMI動作分析軟體 22
圖3-4 實驗流程圖 24
圖3-5 標記點貼著位置 26
圖3-6 負荷活動1 27
圖3-7 負荷活動2 28
圖3-8 負荷活動3 29
圖3-9 負荷活動4 30
圖3-10 動作分期說明 31

圖4-1 腕關節角速度趨勢圖 35
圖4-2 肘關節角速度趨勢圖 37
圖4-3 髖關節角速度趨勢圖 38
圖4-4 膝關節角速度趨勢圖 40
圖4-5 踝關節角速度趨勢圖 41
圖4-6 球離手之初速趨勢圖 43
圖4-7 髖關節垂直速度趨勢圖 44
圖4-8 球出手角度趨勢圖 45
圖4-9 膝關節起跳角度趨勢圖 47
圖4-10 髖關節離地高度趨勢圖 48
圖4-11 起跳至出手時間趨勢圖 49
一、中文部份
馬毅、齊春燕(2006)。籃球運動員不同運動負荷狀態下投籃準確性變化的研究。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5(2),5-8。
黃峰(2005)。籃球運動中運動性疲勞的生理生化特點及恢復手段。體育科技,26(3), 46-48。
鍾祥賜、蕭秀萍,(2004)。上肢投擲動作之開放式動力鏈理論探究。中華體育,18(1),52-59。
羅興樑(2004)。不同方式的疲勞對投籃命中率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阿明、張秋霞(2004)。運動性疲勞對縱跳動力學特徵的影響。體育科研,25(5),42-44。
溫繼懷(2003)。籃球運動中疲勞與恢復的探討。安徽體育科技,24(3),59-60。
黃亦銘(2003)。主動肌疲勞對快速與慢速力量控制準確度與肌電活動模式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覃素莉(2002)。不同距離及不同動作投籃分析。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朱峰亮、曾增球(2001)。街頭籃球鬥牛高手。商周出版,臺北市。
邱大宗(2001)。職籃團隊技戰術-宏國象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黃勝裕(2000)。肌肉周邊疲勞之肌電圖判定。中華體育,14(1),109-115。
張永貴、朱忠鋒(2000)。腕指力量對籃球3分遠投命中率影響。體育函授通訊,4,33-34。
王順正(1999)運動強度的判定(攝氧量)。運動生理週訊,20。資料引自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20
張曉昀、蔚順華,(1999)。肌肉疲勞對本體感覺之影響。中華體育,12(5),69-75。
鄭錦和、李鴻棋、徐武雄(1998)。籃球 : 基本動作圖解。臺灣廣廈出版,台北市。
林正常(1997)。從生理學談運動疲勞。中華體育,9(1),35-43。
林正常(1997)。運動生理學。師大書苑出版,台北市。
黃啟煌(1997)。運動性肌肉疲勞的評估與消除。大專體育,29, 95~99。
陳榮章(1997)。我國籃球運動發展之源由。大專體育,29,128-135。
江聲泉(1996)。籃球訓練負荷和比賽負荷之間關係的探討。四川體育科學1,14-17。
許立德、蔡虔祿(1995)。籃球不同距離跳投動作之探討。大專體育,81,202-209。
張英智(1995)。大專男子籃球選手不同高度著地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吳慧君(1993)。運動性肌肉疲勞之肌電圖研究。中華體育,7(2),77-85。
梁嘉音、卓俊伶、簡曜輝(1988)。距離對籃球投籃動作形式的影響:個案研究。體育學報,25,199-208。
王椿安(1984)。籃球跳投的力學分析。世系出版社,台北市。
吉井四郎(1983)。籃球教室。聯廣出版,臺北市。
趙秉正(1976)。籃球運動。昭人出版社,台中市。
二、外文部份
Cleary, T. D. (2001).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fatigue compenstation.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Chico.
Rojas, F. J., Cepero, M. A., & Gutierrez, O. M. (2000). Kinematic adjustments in the basketball jump shot against an opponent. Ergonomics, 43, 10, 1651-1660。
Miller, S., & Bartlett, R. (199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ketball Shooting Kinematics, Distance and Playing Position.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14, 243-253。
Hay, J. G. (1993). The biomechanics of sports technique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