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古籍史料(按作品年代、作者筆畫排列)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92 年)。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年)。
(漢)班固《漢武帝內傳》(臺北:新興書局,1988 年)。
(漢)趙曄:《吳越春秋》,收錄於《叢書集成》(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唐)柳宗元:《河東先生龍城錄》,【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 年)。
(唐)徐堅《初學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遼)王鼎:《焚椒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寶顏堂祕笈》本)。
(宋)李昉編、汪紹楹點校:《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
(宋)周密:《齊東野語》(台北:廣文書局,1969 年)。
(明)不題撰人:《郭青螺六省訟錄新民公案》(上海:上海古籍版社,1990 年)。
(明)不題撰人:《檮杌閒評》(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年)。
(明)王艮:《王心齋全集》(台北:廣文書局,1987 年)。
(明)王同軌:《耳談》(《四庫存目叢書》子部第 248 冊,據北京圖書館明刻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 年)。
(明)毛奇齡:《武宗外紀》(《百部叢書集成》之《藝海珠塵》,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年)。
(明)王弇洲編:《艷異編》(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 年)。
(明)王琦:《寓圃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台北:三民書局,1998 年)。
(明)王路:《花史左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八二冊,台南:莊嚴文化公司,1995年)。
(明)史玄:《舊京遺事》(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 年)。
(明)田汝成撰《西湖遊覽志》(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中國方志叢書》484,據明嘉靖三十九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年)。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陳慶浩、王秋桂編:《思無邪匯寶》10、
11,台北:大英百科出版公司,1994 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明)余懷:《板橋雜記》(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1 年)。
(明)吳門徐昌齡:《如意君傳》(陳慶浩、王秋桂編:《思無邪匯寶》24,台北:大英百科出版公司,1994 年)。
(明)吳敬所:《國色天香》(臺北:雙笛國際,1995年)。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明)李樂:《見聞雜記》(《筆記小說大觀》44 編第 8 冊,台北:新興書局,
1988 年)。
(明)李樂:《續見聞雜記》(《筆記小說大觀》44 編第 9 冊,台北:新興書局,1988 年)。
(明)李贄:《焚書》(台北:漢京出版社,1984 年)。
(明)沈德符:《敝帚軒剩語》(台北:廣文書局,1969 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明)京江醉竹居士浪編:《龍陽逸史》(陳慶浩、王秋桂編:《思無邪匯寶》
5,台北:大英百科出版公司,1994 年)。
(明)芙蓉主人輯,情癡子批校:《癡婆子傳》:(《中國歷代禁毀小說集粹》第 2 輯第 2 冊,台北:雙笛國際事業出版公司,1994 年)。
(明)金木散人編著:《鼓掌絕塵》(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明)周楫:《西湖二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年)。
(明)姚士麟:《見只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台北縣:建宏出版社,1995年)
(明)郎瑛:《七修類稿》(《筆記小說大觀》33 編第 1 冊,台北:新興書局,
1988 年)。
(明)風月軒又玄子:《浪史》(陳慶浩、王秋桂編:《思無邪匯寶》4,台北: 大英百科出版公司,1994 年)。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明)凌濛初:《拍案驚奇》(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袁中道:《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明)袁宏道:《花陣綺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明)張廷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82 年)。
(明)張岱:《琅嬛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台北縣:漢京文化,1984 年)。
(明)張應哄G《江湖奇聞杜騙新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 年)。
(明)張瀚:《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明)情顛主人:《繡榻野史》(陳慶浩、王秋桂編:《思無邪匯寶》2,台北:大英百科出版公司,1994 年)。
(明)清溪道人:《禪真後史》(《中國歷代禁毀小說集粹》第 5 輯第 5 冊,台北:雙笛國際事業出版公司,1994 年)。
(明)清溪道人:《禪真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8 月)。
(明)陳洪謨:《治世餘聞》、《繼世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明)陳懋仁:《泉南雜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明)陸人龍:《型世言》(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年)
(明)馮夢龍:《笑府》(《馮夢龍全集》4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
(明)馮夢龍:《醒世�琩央n(《馮夢龍全集》4,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編:《警世通言》(《馮夢龍全集》3,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編:《古今譚概》(《馮夢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
(明)馮夢龍編:《情史》(《馮夢龍全集》37、3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
(明)馮夢龍編:《掛枝兒•山歌》(《馮夢龍全集》42,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年)。
(明)黃省曾:《吳風錄》(《百部叢書集成》之《百陵學山》,台北縣:藝文印書館,1967 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年)。
(明)墨憨齋主人:《十二笑》(《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
(明)醉西湖心月主人:《弁而釵》(陳慶浩、王秋桂編:《思無邪匯寶》6,
台北:大英百科出版公司,1994 年)。
(明)醉西湖心月主人:《宜春香質》(陳慶浩、王秋桂編:《思無邪匯寶》7,台北:大英百科出版公司,1994 年)。
(明)錢希言:《獪園》(《四庫存目叢書》子部第 247 冊,據北京圖書館明刻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 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筆記小說大觀》八編第六冊,台北:新興書局,1984 年)。
(明)羅貫中,施耐庵:《水滸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 年)。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台北:三民書局,1983 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清)三韓曹去晶:《姑妄言》(陳慶浩、王秋桂編:《思無邪匯寶》,台北:台灣大英百科出版公司,1997 年)。
(清)不題撰人:《一片情》(陳慶浩、王秋桂編:《思無邪匯寶》14,台北:大英百科出版公司,1994 年)。
(清)不題撰人:《桃花豔史》(陳慶浩、王秋桂編:《思無邪匯寶》23,台北:大英百科出版公司,1994 年)。
(清)史玄:《舊京遺事》(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 年)。
(清)朱翔清:《埋憂集》(臺北:廣文出版,1970 年)
(清)李漁:《十二樓》(台北:三民書局,1998 年)。
(清)李漁:《連城璧》(《李漁全集》第八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
(清)李漁:《無聲戲》(《李漁全集》第八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 年)
(清)紀昀:《噸L草堂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清)袁枚:《隨園詩話》(台北:宏業書局,1987 年)。
(清)袁枚:《子不語》(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叢刊】(臺北:新興出版,1988年)
(清)情痴反正道人編:《肉蒲團》(陳慶浩、王秋桂編:《思無邪匯寶》15,台北:大英百科出版公司,1994 年)。
(清)張廷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82 年)。
(清)曹雪芹:《紅樓夢》(台北:桂冠圖書,2001 年)。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臺北:學生書局,1995 年)。
(清)董閬石:《蓴鄉贅筆》(臺北:廣文,1980 年)
(清)嘉禾尷嵽D人編次:《濃情快史》(陳慶浩、王秋桂編:《思無邪匯寶》
21,台北:大英百科出版公司,1994 年)。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年)。
(清)褚人獲:《堅瓠集》(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年)。
(清)樂鈞:《耳食錄》(濟南:齊魯書社,2004 年)。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 38 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年)。
(清)錢泳:《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清)龔煒《巢林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
(清)程麟:《此中人語》(《筆記小說大觀》,一編,第八冊,台北:新興書局,1988 年)
二、近人論著(按作者筆畫排列)
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3 年)。
丁守和主編:《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 1 輯(上海:復旦大學大學出版社,1987 年)。
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印鈔分會編:《歷代刻書概況》(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 1991 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學生書局,2001 年)。
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6 年)。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年)。
王孝廉:《花與花神》(臺北:洪範書店,1986年,七版)。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1 年)。
王秋桂編:《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連經出版公司,1979 年)。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長沙:岳麓書社,1998 年)。
王書奴:《娼妓史》(台北縣:代表作國際圖書,2006年)。
牛建:《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
尹恭弘:《金瓶梅與晚明文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 年)。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年)
王強:《遮蔽的文明──性觀念與古中國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年)。
王從仁、黃自�琚G《中國歷代禁毀小說漫談》(台北縣;雙笛國際事業出版公司,1996 年)。
王啟忠:《金瓶梅價值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年)。
王景琳:《中國古代僧尼生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王溢嘉:《性、文明與荒繆》(台北縣:野鵝出版社,2001 年)。
王溢嘉:《情色的圖譜》(台北縣:野鵝出版社,2001 年)。
王瑛:《宋元明市語匯釋》(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年)。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生活》(長沙:岳麓書社,2002 年)。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台北:城邦文化,2003 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書店,2003 年)。
王曉傳輯錄:《元明清三代禁燬小說戲曲史料》(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年)。
王璦玲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 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年。
史楠:《中國男娼秘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 年)。
矛鋒:《同性戀文學史》(臺北:漢忠文化,1996 年)。
矛鋒:《同性戀美學》(台北:揚智文化,1996 年)。
向楷:《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98 年)。
朱倩如:《明人的居家生活》(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3 年)。
朱傳譽主編:《小說字彙》(《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續編》台北:天一出版社,1990 年)。
朱劍心選:《晚明小品選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江曉原:《中國的性神秘》(河北:國際文化出版社,1993 年)。
何其敏:《中國明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
何春蕤:《豪爽女人》(臺北:皇冠出版公司,1996 年)。
何春蕤:《同志研究》(台北:巨流圖書,2001 年)。
何滿子,李時人主編:《明清小說鑒賞辭典》(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吳存存:《明清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年)。
吳建國:《雅俗之間的徘徊—16至18世紀文化思潮與通俗文學創作》(湖南:岳鹿書社,1999年)。
吳剛:《中國古代城市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年)
李小江:《性別與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 年)。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慾望與生活》(臺北:一方出版社,2002 年)。
李時人等著:《中國古代禁毀小說漫話》(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4 年)。
李清志《古書版本鑑定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1986年)。
李劍國:《中國狐文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香港:三聯書店,1988年)。
李豐楙:《頂劂P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
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語匯釋》(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 年)。
李時人:《中國禁毀小說大全》(合肥:黃山書社,1992 年)。
李喬:《中國行業神崇拜》(台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李夢生:《中國禁毀小說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
李壽菊:《狐仙信仰與狐狸精故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年)。
周明初:《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年)。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 年)。
長澤規矩也編:《明清俗語辭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成都:巴蜀書社,1995 年)。
侯健:《中國小說比較研究》(臺北:東大圖書,1983年)。
咻摹間G《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 年)。
洪北江編:《古書版本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洪淑苓等合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7 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茅盾:《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3 年)。
孫一珍:《明代小說簡史》(瀋陽:遼寧教育,1993 年)。
孫康宜:《性別詩學》(北京:社科文獻,1999 年)。
孫琴安:《中國性文學史》(台北:桂冠圖書,1995 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年)。
孫殿起:《販書偶繼續編》(漢京文化,1984 年)。
孫遜、孫菊園編:《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徐君、楊海:《妓女史》(台北:華成圖書,2004 年)。
徐志平:《清初前期話本小說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徐岱:《小說形態學》(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 年)。
殷登國:《古典的浪漫》(第二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7 年)。
馬玉山:《中國古代的人口買賣》(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年)。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桃園縣: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 年)。
馬書田:《華夏諸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 年)。
商傳:《明代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編:《「山鳥下聽事,簷花落酒中」唐代文學論叢》,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文學》(台北:麥田出版,1996 年)。
張在舟:《曖昧的歷程—中國古代同性戀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年)。
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年)。
張國星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 年)。
張國風:《金瓶梅描繪的世俗人間》(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 年)。
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台北:紅葉文化公司,1994 年)。
清華大學中文系:《小說戲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 年)。
莊因:《話本小說楔子彙說》(台北:聯經出版,1978 年)。
莊慧秋等著:《中國的同性戀》(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1991 年)。
郭立誠《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漢光文化出版,1989 年)。
郭英德、過常保:《明人奇情》(台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郭英德、過常寶著《雅風美俗之明人奇情》(台北縣:雲龍出版社,1996 年)。
郭英德:《癡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 年)。
郭英德著《癡情與夢幻》(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 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年)。
陳大康:《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 年)。
陳平原:《中華文化通志藝文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陳東有:《人欲的解放》(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 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陳益源:《小說與豔情》(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年)。
陳益源:《元明中篇傳奇小說研究》(香港:學峰文化出版社,1997 年)。
陳益源:《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書局,2001 年)。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96 年)。
陳鋒、劉經華:《中國病態社會史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年)。
陳學文:《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台北縣:稻禾出版社,1991 年)。
陳寶良:《中國的社與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陳寶良:《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 年)。
陸澹安編:《小說詞語匯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曾晴陽:《色情書──中國性學報告》(台北:皇冠文學,1994 年)。
辜美高、黃霖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台北縣:食貨出版社,1993 年)。
黃霖編:《金瓶梅大辭典》(四川:巴蜀書社出版,1991 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年)。
雷夢辰:《清代各省禁書彙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年)。
葉慶炳:《談小說妖》(臺北:洪範書店,1983年)。
葉德輝編:《雙梅景闇叢書》(海口:海南國際出版中心,1998 年)。
熊秉真、余安邦:《情欲明清—遂情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熊秉真、張壽安:《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熊秉真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
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劉士聖:《中國古代婦女史》(青島:青島出版社,1991年)。
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志琴、吳廷嘉:《中國文化史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劉明清輯:《明清市井閒話》(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台北縣:新雨出版社,1995年)。
劉達臨:《性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劉達臨:《縱橫華夏性史》(台北:性林文化出版社,1995 年)。
樊雄:《中國古代房中文化秘探》(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1994 年)。
歐陽代發:《解讀宋元話本》(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蔣練:《中國人的性與愛》(台北:台視文化,1990 年)。
蔡勇美、江吉芳:《性的社會觀》(台北:巨流出版社,1987 年)。
鄭思禮:《中國性文化》(台北:書林出版社,1996 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9 年 )。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 年)。
魯迅:《股小說鉤沈》(香港:新藝出版社,1976 年)。
魯威:《市井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年)。
蕭相愷:《世情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年)。
蕭相愷:《珍本禁毀小說大觀稗海訪書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年)。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年)。
靜宜學院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三(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論文集》第三集(台北縣:稻香出版社,1993年)。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論文集》第四集(台北縣:稻香出版社,1995年)。
薛亮:《明清稀見小說匯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年)。
謝水順、李珽:《福建古代刻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年)。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索》(台北:里仁書局,2003 年)。
謝桃坊:《中國市民文學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年)。
謝鵬雄:《文學中的性》(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顏慧琪:《六朝志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
羅小東:《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年)。
譚正璧:《三言兩拍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英)羅素::《婚姻與道德》(台北:水牛圖書,1990 年)。
(荷)高羅佩著,吳岳添譯:《中國豔情──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4 年)。
(荷)高羅佩著,李零、郭曉惠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台北:桂冠圖書,
1991 年)。
(荷)高羅佩著,楊權譯:《秘戲圖考》(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 年)。
佛洛伊德(Freud)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北:志文出
版社,2000 年)。
哈夫洛克•靄理士(Havelock Ellis)著,潘光旦譯註:《性心理學》(台北縣:左 岸文化出版社,2002 年)。
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臺北:貓頭鷹出版,1999 年)。
曼素恩(Suann Man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縣:左岸文化出版,2005 年)。
三、期刊論文(按作者筆畫排列)
王振忠:〈契兄、契弟、契友、契父、契子─《孫八救人得福》的歷史民俗背景 解讀〉(《漢學研究》18 卷第 1 期,2000 年 6 月),頁163∼185。
王爾敏:〈色欲小說之湧現〉(收錄於《明清時代的庶民文化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78,1996年,頁203∼208)。
王興亞:〈明代中後期河南社會風尚的變化〉(《中州學刊》第 4 期,1989 年)。
王鴻泰:〈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 137 期,1999 年)。矛鋒:〈斷袖-漫談《紅樓夢》、《品花寶鑑》中的同性情愛〉(《聯合文學》13 卷第 4 期,1997 年 2 月,頁 45∼50)。
朱紡�:〈 話說佛蹤道影-三言二拍中的僧道形象〉,收錄於《問學集》,2002年。
江曉原:〈「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發微〉(《漢學研究》9 卷第 1 期,1991年6月)。吳存存:〈《龍陽逸史》與晚明的小官階層〉(《中國文化》第 12 期,1995 年, 頁 211∼219)。
吳存存:〈明中晚期社會男風流行狀況〉(《中國文化》第 17、18 期,2001 年, 頁 256∼269)。
吳存存:〈清代士人狎優蓄童風氣敘略〉(《中國文化》第 15、16 期,1997 年 12 月)。
杜守華、吳曉明:〈試論明末清初豔情小說〉(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頁 20∼23。
杜守華、吳曉明〈試論明末清初艷情小說〉,(《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 1 期,1993年,頁 20∼23)。
汪維真、牛建強:〈明代中後期江南地區風尚取向的更移〉(《史學集刊》第 5 期, 1990 年)。
李富軒、李紅:〈中國狐文化史略〉(《歷史月刊》1995 年 4月號,頁98∼105)。孟彭興:〈明代商品經濟的繁榮與市民社會生活的嬗變〉(《中國古代史》第 9 期,1994 年 2 月,頁 53∼60)。
林麗月:〈晚明「崇奢」思想隅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 19 期,1991 年 6 月)。
施曄:〈明清同性戀現象及其在小說中的反映〉(《明清小說研究》第 63 期,2002年,頁 61∼73)。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與近代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 年),頁 137∼159。
徐泓:〈明清浙東的惰民〉(《歷史月刊》第 7 期,1988 年 8 月)。
徐曉望:〈從「閩都別記」看中國古代東南區域的同性戀現象〉(《尋根》第 1期,1999 年,頁 36∼41)。
徐曉望:〈從「閩都別記」看古代東南社會的同性戀問題〉(《歷史月刊》第 133期,1999 年 2 月,頁 101∼107)。
殷登國:〈淺談道釋兩家的性愛觀〉(《歷史月刊》9 期,1988 年 10 月,頁 46∼53)。
商傳:〈晚明社會轉型的畸型因子〉(《歷史月刊》105 期,1996 年 10 月,頁 89∼96)。
崔榮華:〈明清社會「男風」盛行的歷史透視〉(《何北學刊》24 卷第 3 期,2004 年,頁 92∼102)。
常建華:〈中國娼妓史研究概述〉(《歷史月刊》107 期,1996 年 12 月,頁 26∼31)。
常建華:〈論明代社會生活性消費風俗的變遷〉(《南開學報》,1994 年第 4 期, 頁 53∼63)。
張忠良:〈晚明文人的嗜癖言行〉(收錄於《台男女院學報》,2004 年 10 月第二十三期, 頁 403∼429)。
張祝平:〈明代豔情小說的發展與朱熹的「淫詩說」〉(收錄於《書目季刊》,第三十卷第二期,頁 55∼70)。
張瀛太:〈照花前後境,情色交相映─《品花寶鑑》中的男色世界〉(《中國文學研究》,1999 年 5 月)。陳俊宏:〈晚明豔情小說《繡榻野史》與《浪史》借鑑情形之研究〉(收錄於《書目季刊》,第四十卷第一期,2006年6月)。陳建憲〈《白水素女》「偷窺」母題發微〉(收錄於《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三十八卷第2期,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1999年3月。),頁93∼98。
陳益源:〈《紅樓夢》裡的同性戀與世界對話〉(《國文天地》10 卷第 11 期,1995 年 4 月,頁 10∼25)。
陳益源:〈明末流行風─小官當道:明代的三部同性戀小說〉(《聯合文學》13卷第 4 期,1997 年 2 月,頁 41∼44)。
陳遼:〈論中國古小說中的情愛小說、性愛小說,和性小說〉(收錄於《書目季刊》,第二十七卷第二期,頁 27∼38)。
曾昭旭:〈中國人的愛慾問題〉(收錄於《鵝湖月刊》,第一四卷第七期,頁 50∼56)。黃霖:〈《杜騙新書》與晚明世風〉(《文學遺產》第 1 期,1995 年,頁 92∼102)。
黃霖:〈試論《一片情》〉,收錄於《社會科學戰線》(長春:社會科學戰線雜誌社,1993年,第二期,頁250∼255)。
楊西雲:〈十香詞冤案—遼昭懷太子耶律濬的冤死〉(收錄於《歷史月刊》,一六九期,台北:歷史智庫出版社,2002年2月號,頁46∼50)。劉守華〈從《白水素女》到《田螺姑娘》— 一個著名故事類型的解析〉(收錄於《古典文學知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三期,頁71∼80)。
劉琦:〈明清豔情小說與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長春:社會科學戰線雜誌社,1997年,第六期,頁 99∼102)。
劉魁立:〈論中國螺女型故事的歷史發展進程〉(收錄於《民族文學研究》,北京:民族文學研究出版部, 2003年,第二期,頁3∼15)。
劉瑞明:〈近代漢語及方言趣難辭「兔子」辨釋〉(《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第 3期,2003 年,頁 59∼62)。
劉達臨:〈明代的「花榜」、「嫖經」與花柳病診斷〉(《歷史月刊》107 期,1996 年 12 月,頁 48∼52)。
潘建國:〈明鄧志謨「爭奇小說」探源〉(《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 卷第 2 期, 2002 年,頁 95∼102)。
鄭生仁:〈同性戀是不是舶來品?〉(《國文天地》第 6 期,1985 年,頁 88∼90)。
鄭明娳:〈古典小說中的愛與慾〉(收錄於《聯合文學》第四卷第十一期,1988 年,頁29∼36)。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當代》16、17 期,1997 年,頁 45∼58、頁 58∼64。)閻愛民:〈斷袖之歡─歷史上娼妓中的男色〉(《歷史月刊》107 期,1996 年, 頁 36∼40)。
謝桃坊:〈論明清豔情小說的文化意義〉(收錄於《社會科學戰線》一九九四年五期,頁218∼224)。
韓南:〈中國愛欲小說初探〉(收錄於《聯合文學》第四卷第十一期,1988 年,頁17∼27)。
羅紐金:〈談《聊齋誌異》中三篇花妖作品〉(收錄於《鵝湖月刊》,第二一卷第十一期,頁 32∼40)。四、學位論文(按作者筆畫排列)
王愛華:《〈豔異編〉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年)。
何志宏:《男色興盛與明清的社會文化》(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林潛為:《〈歡喜冤家〉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林慧芳:《〈弁而釵〉、〈宜春香質〉與〈龍陽逸史〉中的男色形象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翁文信:《〈姑妄言〉與明清性小說中的性意識》(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傅t丰:《〈三言〉幻異故事研究》(師大國文系碩士論文,2005 年)。
陳秀珍:《〈三言〉、〈二拍〉情色世界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俊宏:《呂天成〈繡榻野史〉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黃文焜:《明清性小說性行為方式》(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論文,2005年)。
劉翊群:《「三言、二拍」佛道人物形象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年)。
劉慎元:《明清艷情小說的繼承、呈現與影響》(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年)。
劉靜怡:《「豔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賴淑娟:《〈龍陽逸史〉之小官文化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蕭涵珍:《晚明的男色小說:〈宜春香質〉與〈弁而釵〉》(政治大學中文所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