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11: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慧珊
研究生(外文):Huei-shan Kuo
論文名稱:勞動派遣關係中要派機構雇主責任問題之研究
指導教授:鄭津津鄭津津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8
中文關鍵詞:勞動派遣雇主責任要派機構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20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2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既然勞動派遣為勞動市場中不可避免之現象,其實務上產生的雇主責任問題不容忽視,在勞動派遣關係中,派遣機構與派遣勞工約定由派遣勞工在第三人場所服勞務,接受該第三人指揮監督,此第三人即為要派機構,但是要派機構與派遣勞工間並無契約關係,傳統勞工針對單一雇主給付勞務之情形,正是派遣勞動引發雇主責任爭議之所在。當然派遣機構為派遣勞工法律上之雇主毫無疑問,但因派遣勞工實際上服勞務地點為要派機構提供之場所,要派機構對於派遣勞工具有指揮監督命令之權,因此是否要派機構在某些情形下需負擔雇主責任,有討論之必要。本文在肯定勞動派遣適法性之前提下,以同樣尚未制定勞動派遣專法之美國為例,就認定要派機構是否擔負雇主責任一點,實務與學說所提出的判斷基準,著眼於職業災害、工作場所性騷擾及其他相關議題如工作規則、就業歧視等範圍加以探討,亦即勞動派遣事實上係為要派機構之利益服勞務,也因派遣勞工係在要派機構指揮監督下服勞務,僅要派機構有防免職業災害發生之可能性,故由要派機構負擔職業災害補償責任,亦屬公平合理。工作場所性騷擾問題亦是,因為僅有要派機構能就性騷擾情事之發生預先作防範。此外,就派遣勞工是否適用要派機構之工作規則,因派遣勞工實際上提供勞務的場所為要派機構處,要派機構是否應立於雇主之地位,而負有訂立適用於派遣勞工之工作規則,並向主管機關報備,且揭示予派遣勞工知悉的義務?若違反此義務,是否得以派遣勞工違反要派機構處之工作規則予以終止派遣契約?另最低工資保障及就業歧視禁止方面,要派機構是否與派遣機構同等負雇主責任?以上種種議題,均有探討之必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4
第四節 章節安排 5
第二章 勞動派遣之內涵 7
第一節 勞動派遣之意義 7
第二節 勞動派遣之形成原因 9
第三節 勞動派遣之型態 11
第四節 勞動派遣之法律關係 14
第五節 勞動派遣之適法性 28
第三章 要派機構之雇主責任 36
第一節 雇主之意義 36
第一項 理論介紹 36
第二項 法律規範 40
第二節 職災補償責任 43
第一項 法律根據 43
第二項 實例研析 51
第三節 工作場所性騷擾 56
第一項 法律根據 56
第二項 實例研析 61
第四節 其他相關議題 66
第一項 相關法律規範 66
第二項 實例研析 69
第四章 美國相關法制之探討 75
第一節 沿革簡介 75
第二節 要派機構雇主責任之認定 80
第一項 共同雇主責任之建立 80
第二項 職業災害補償 84
第三項 職業安全與衛生 85
第四項 其他相關議題 86
第三節 美國相關法制之借鏡 87
第一項 派遣勞工保障之規範機制 87
第二項 要派機構負擔雇主責任之突破 89
第三項 共同雇主判斷準則之參考 91
第五章 解決要派機構雇主責任問題之建議 93
第一節 制定專法之必要性 94
第一項 現行規範缺失 94
第二項 現行規範下因應之建議 97
第二節 要派機構義務之明文化 98
第一項 要派機構之義務 99
第二項 要派機構雇主責任之具體明文 103
第六章 結論 107
參考文獻 111
附錄一:勞動派遣法草案(業界版) 126
附錄二:臺灣勞動派遣法草案各版本條文對照表 134
壹、中文資料
一、專書
王澤鑑(1992)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二),三民書局。
王澤鑑(1996年),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三),自刊。
王澤鑑(2002),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自版。
史尚寬(1977),債法各論。
西谷敏、協田滋編(1994),日本派遣勞動之法律與實務,勞工行政業務參考資料,勞動旬報社出版,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5),國際勞動統計。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3),國際勞工組織(ILO)社會對話及工作報告—捷克與愛爾蘭案例。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3),日本勞動派遣法2003 年版。
宇敏譯(2001),Neil Harris著,歐洲企業,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邱祈豪(2005),臺灣勞動派遣法制之研究:由日本勞動派遣法制度及政策之歷史發展考察,致良出版社。
邱聰智(2001),民法債編總論,上、下冊,自刊。
邱聰智(2002),新訂債法各論。
邱駿彥(2006),勞動基準法中勞工特別休假權之法律性質探討,勞動法裁判選輯(四)。
林振賢(2000),修正勞動基準法釋論,捷太出版社。
林誠二(2001),民法債編總論,上、下冊,瑞興圖書公司。
施茂林、劉清景主編(2006),最新實用六法全書,大偉書局。
孫森焱(2000),民法債編總論,上、下冊,自版。
黃立(2000),民法債編總論,元照出版公司。
黃茂榮(2002),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增訂版),自刊。
黃越欽(2006),勞動法新論,自版。
黃程貫(1996),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印行。
陳繼盛(1994),勞工法論文集。
陳敏(2004),行政法總論,自刊。
陳愛娥譯(1996),Karl Larenz著,法學方法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焦興鎧(1995),勞工法與勞工權利之保障,美國勞工法論文集(一),月旦出版社。
焦興鎧(1997),勞工法制之最新發展趨勢,美國勞工法論文集(二),月旦出版社。
焦興鎧(1999),論勞動派遣之國際勞動基準,勞動派遣法制研討會,中華民國勞動法學會。
焦興鎧(2000),勞工法論叢(一),元照出版社。
焦興鎧(2001),勞工法論叢(二),元照出版社。
焦興鎧、劉志鵬、王松柏、劉士豪、邱駿彥、黃馨慧、黃程貫、林更盛、魏千峰、陳金泉、王惠玲、王能君、陳建文、鄭津津、郭玲惠、郝鳳鳴、楊通軒、鄭傑夫(2005),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臺灣勞動法學會,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最高法院(2004),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度台上字第一六八八號判決要旨參照,最高法院民事庭所製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中華民國九十二年至九十四年)。
楊仁壽(1999),法學方法論,自刊。
詹森林(1998),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叢書。
鄭玉波(1970),民法債編各論(上),自刊。
劉志鵬(1996),勞動法解讀,月旦出版社。
劉志鵬、黃程貫主編(1998),勞動法裁判選輯,月旦出版社。
劉志鵬(2000),勞動法理論與判決研究,元照出版公司。
劉志鵬(2006),論定期勞動契約(臺灣高等法院八十六年度勞上字第四十號判決評釋),勞動法裁判選輯(四),臺灣勞動法學會編。
日本勞工派遣法暨附屬法規(2003年),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譯印。
二、期刊論文
王千維(2002),論可分債務、連帶債務與不真正連帶債務(上),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7期。
王怡蘋(2005),論德國法中契約對第三人之保護效力,法學叢刊,第198期。
王惠玲(1998),工作時間概念之探討,萬國法律,第98期。
成之約(1993),因應政府組織再造與人力精簡政策,「派遣勞動」運用的探討,公務人員月刊第33期。
成之約(1998),淺論「派遣勞動」及其對勞資關係的影響,就業與訓練,第16卷第6期。
成之約(2000),「勞動派遣」及其對勞資關係與人力資源管理之意涵與因應,空大行政學報,第10期。
成之約(2004),派遣勞動及其發展的探討:工會觀點,萬國法律,第138期。
李來希(1995),談派遣勞動之立法規範,勞工行政,第87期。
房新祐(2006),人力派遣於公部門的運用,T&D飛訊,第41期。
吳銓妮(2004),勞動派遣契約相關建議,萬國法律,第138期。
吳韻儀(1998),人才資源新動向—臨時才是永久?,天下雜誌,第204期。
邱祈豪(2000),派遣勞動與其類似型態之區別及問題點,研究與動態,第十期。
邱祈豪(2004),派遣勞工職業能力開發及評價制度之探討,萬國法律,第138期。
邱駿彥(1998),淺談勞工派遣法律問題,萬國法律,第98期。
邱駿彥(1998),日本勞工派遣法之現狀,就業與訓練,第16卷第6期。
邱駿彥(2004),勞動派遣之法律關係探討,萬國法律,第138期。
陳正良(1995),派遣勞工之雇用關係與勞動條件,勞資關係月刊,第12卷第12期。
黃越欽(1979),論勞動契約,政大法學評論,第19期。
黃程貫(1998),德國勞工派遣關係之法律結構,政大法學評論,第60期。
楊通軒(1998),勞動派遣立法必要性之研究,全國律師,第2卷第7期。
楊通軒(1999),我國部分時間勞動法律法律問題之探討—兼論德國之部分時間勞動法制,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期。
楊通軒(2000),論德國勞動派遣法制,勞動派遣法制化之研究,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
楊通軒(2001),勞動者的概念與勞工法,中原財經法學,第6期。
楊通軒(2001),歐洲聯盟勞工法律之研究,中原財經法學,第7期。
楊通軒(2003),勞動派遣法制之研究—兼論德國之勞動派遣法制,中原財經法學。
楊通軒(2004),臺灣勞動派遣法立法之雛議—機會與風險的平衡,萬國法律,第138期。
楊通軒(2005),非典型僱用關係之探討—以勞動派遣為例,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廖晟堃(2004),勞動力彈性運用與管理-人力派遣,研習論壇月刊,第46期。
鄭津津(1998),勞動派遣相關法律問題之探討,就業與訓練,第16卷第6期。
鄭津津(1999),派遣勞動之法律關係與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期。
鄭津津(2000),美國勞動派遣法制之研究,勞動派遣法制之研究,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1期。
鄭津津(2002),從美國勞動派遣法制看我國勞動派遣法草案,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0期。
鄭津津(2003),由促進就業與經濟發展看我國勞動法制應有之發展,中正法學集刊,第14期。
鄭津津(2004),國際社會勞動派遣法制之比較分析—兼論我國勞動派遣法制之現況與未來發展,萬國法律,第138期。
簡建忠(1999),臺灣派遣勞工對派遣工作看法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第9期。
三、研討會論文
王惠玲(1996),我國部分時間工作相關勞動法規之修正與立法,部分時間工作相關勞動法規修正與立法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中華民國勞工教育研究推廣協會(2002),非典型僱用關係勞動基準之探討,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成之約(2001),勞動環境發展與競爭力提昇策略,21世紀全球產業競爭趨勢:組織再造人力升級、就業促進會議資料。
成之約(2001),「非典型工作型態勞工勞動條件保障」研討會與談報告,九十年度工資保護制度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邱祈豪(2002),我國勞動派遣法草案與日本派遣勞動法制之比較,勞動派遣法制化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邱駿彥(1996),勞工派遣法法律問題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邱駿彥(2000),勞工派遣法制之研究—以日本勞工派遣法為例,勞動派遣法制之研究論文集,臺灣勞動法學會。
邱駿彥(2006),勞動派遣法律關係若干疑義之考察,兩岸勞動法學術暨實務界交流—勞動者之個別保證與集體形成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法學院、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林更盛(2006),德國法上對勞動契約定期約定的審查—兼論我國法上的幾個相關問題,兩岸勞動法學術暨實務界交流—勞動者之個別保證與集體形成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法學院、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荒木尚志(2002),日本雇用制度的變化與勞動法的新展開,「二十一世紀勞動法新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大法律學院、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郭玲惠(1996),現行勞動法規對部分時間工作之規定與適用-兼論德國法中之相關規定,部分時間工作相關勞動法規修正與立法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黃越欽(2000),憲法中勞動基本權之意義與展望,臺灣社會安全五十年勞資關係的回饋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黃茂榮報告(1999),論承攬,民法研究第2 集,民法研究會實錄,學林文化實業有限公司。
黃程貫(2002),德國勞工派遣法與我國草案之比較,勞動派遣法制化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黃良志(2004),勞基法與勞動派遣之相關問題探討,勞動基準法實施20週年學術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暨研究所、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辦。
黃瑞明(2006),團結權研究的新典範,兩岸勞動法學術暨實務界交流—勞動者之個別保證與集體形成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法學院、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郭玲惠(2006),部分工時法制之研究,兩岸勞動法學術暨實務界交流—勞動者之個別保證與集體形成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法學院、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焦興鎧(1996),對部分時間工作者之法律保障—歐美國家之經驗,部分時間工作相關勞動法規修正與立法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楊通軒(2001),非典型工作型態勞工之勞動條件保護,九十年度工資保護制度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楊通軒(2001),非典型工作型態勞工之勞動條件保護,九十年度工資保護制度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楊通軒(2002),歐洲聯盟勞動派遣法制之研究,勞動派遣法制化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楊通軒(2004),非典型僱用關係勞動條件保護之研討,勞動條件業務行政人員研習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動條件處主辦。
楊通軒(2004),家事服務法制化必要性之探討,九十三年度家事勞動者勞動條件保護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楊通軒(2006),勞資爭議行為與歐盟集體勞資關係發展,95勞資爭議行為學術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劉士豪(2006),非典型勞動者與契約歸屬:臺灣派遣勞動爭議觀察-以派遣勞工的職業災害補償及賠償問題為例,2006臺灣勞動學學術研討會暨臺灣勞動學會年會,臺灣勞動學會,臺灣勞動學會主辦。
劉志鵬(2006),承攬關係職業災害補償之民事責任主體—最高法院90年度臺上字第948號判決評釋,兩岸勞動法學術暨實務界交流—勞動者之個別保證與集體形成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法學院、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潘世偉(2006),非典型勞動與勞資關係:臺灣汽車製造產業觀察,2006臺灣勞動學學術研討會暨臺灣勞動學會年會,第四場《勞動關係》,臺灣勞動學會,臺灣勞動學會主辦。
鄭津津(2000),集體勞動關係:以派遣勞動型態為例,臺灣社會安全五十年勞資關係的回饋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鄭津津(2002),我國勞動派遣法草案與美國勞動派遣法制之比較,勞動派遣法制化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鄭津津(2004),家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之研究,九十三年度家事勞動者勞動條件保護研討會會議,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謝棋楠(2006),以美國法觀點嬝炕u非典型勞動者與契約歸屬:臺灣派遣勞動爭議觀察-以派遣勞工的職業災害補償及賠償問題為例」一文,2006臺灣勞動學學術研討會暨臺灣勞動學會年會,臺灣勞動學會,臺灣勞動學會主辦。
魏千峰(2002),雇用制度的變化與勞動法的課題,臺灣非典型勞動法制初探,「二十一世紀勞動法的新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大法律學院、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四、會議記錄
九十三年度家事勞動者勞動條件保護研討會會議實錄(2004)(臺北場、臺中場、高雄場),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九十四年度「勞動契約約定與勞工權益宣導會—勞退新制與勞動契約」宣導會資料(2005),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非典型工作型態勞動基準座談會(2002)(臺北、臺中、高雄場),非典型僱用關係勞動基準之探討,主辦單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研商「勞動承攬或租賃,是有應於勞動派遣法草案內規範」事宜會議記錄(2004),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部分工時法制化公聽會討論實錄(2002),部分工時勞動法制化之研究,計畫主持人:邱駿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
勞動派遣問題研討座談會會議實錄(1998)。
勞動派遣相關議題公聽會紀錄(2004),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勞動派遣法草案專家學者小組第一、二、三次會議會議實錄(2004年4月9日、5月7日及5月14日)。

五、學位論文
黃仕儀(2001),我國派遣勞動法制化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俐文(2001),勞動派遣業對勞資關係之衝擊,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慧淳(2006),我國勞動派遣法制化之研究—從非典型勞動談起,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新三(2006),我國勞動派遣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錦華(2006),勞動派遣之比較研究—以雇主概念與其責任為核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委託研究報告
上華市場研究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2),非典型工作型態調查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成之約、鄭津津、楊通軒、王義基(1999),我國「勞動派遣法」草案之研擬,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研究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編印。
李誠、辛炳隆、成之約(2000),勞動市場彈性化與非典型僱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邱駿彥(1996),勞工派遣業法律問題之探討,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邱駿彥(2002),部分工時勞動法制化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非典型僱用關係勞動基準之探討(2002),計劃主辦單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計劃研究單位:中華民國勞工教育研究推廣協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計畫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黃越欽、張其恆、劉梅君、王能君、劉士豪(2002),部分時間工作勞動關係法制化之研究:國際比較的觀察,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委託研究報告。
黃程貫,關係企業、控股公司與兩岸三地(跨國)企業之人事異動問題—多法人格經營組織型態下之調職問題研究(2003),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專題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黃程貫(2004),勞動基準法勞動契約章修法問題研析—調職、最低服務年限約定及競業禁止約定之規範建議,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陳正良(1993),臺灣地區各業工時彈性安排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陳正良、王惠玲、徐廣正(1996),部分時間工作勞工勞動條件基準立法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楊通軒、林更盛(1999),非典型工作型態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楊通軒、成之約、王能君、陳正良(2003),各國勞動契約法規制度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葉穎容(2003),非典型工作型態之分析與探討—企業深度訪談計畫,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調查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聖惠煜(2003),加強非典型僱佣型態勞動者之勞動條件保護研究,九十二年度自行研究計畫,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潘世偉,王方、林佳和(2006),非典型勞資關係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貳、英文文獻
Belous, Richard S., The Rise of the Contingent Work Force: The Ke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52 Wash. & Lee L. Rev. 863 (1995).

Birov, Vicoria, Social Policy in the European Union, 28 N.Y.U.J. Int L.& Pol. 677(1995).

Carey, Max L. and Kim L. Hazelbaker, Employment Growth in the Temporary Help Industry, 109 Monthly Labor Review 29 (1986).

Carre, Francoise J., Temporary Employment in the Eighties, in New Policies For the Part-Time and Contingent Workforce(Virginia L. duRivage ed. 1992).
European Social Statistics Labour Force Survey Results 2001 (2002).

Hernández, César and Cuauhtémoc García, Feeble Circular,and Unpredictable: OSHA's Failure To Protect Temporary Workers, 27 Boston College Third World Law Journal 193 (2007).

Hiatt, J. P. and L. Rhinehart, The Growing Contingent Work Force: A Challenge for the future, 10 Lab. Law 143 (1994).

Kiesling, Donald F. Jr., Title VII and the Temporary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32 Val.U.L.R. 1 (1997).

LENZ, EDWARD , Co-employment Employer Liability Issue in Third-party Staffing Arrangment (2003).

LEWIS, DIANE E., Temporary Worker Seek Equal Status to Join Union , Boston Globe (1997).

Mangan, John, Workers Without Traditional Employment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Non-Standard Work (2000).

Millst, Lisa , Contingent Employees Gain Access to Union Representation: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 Grants Contingent Employees the Right to Join Same Collective Bargaining Unit as User Employer’s Regular Employees, 26 S. Ill. U. L. J. 81 (2001).

Numhauseer-Henning, Ann, Temporary Employment: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Swedish Regulations Covering Categories of Employment and Their Functions, 10 Comp. LAB. L. J 40 (1998)

Quinn, Michelle , A Union of Temps?, Orange County Reg., at D6 (1997).

Rahebi, Bita, Rethinking the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s Treatment of Temporary Workers: Granting Greater Access to Unionization, 47 UCLA L. Rev. 1105 (2000).

Silverstein, Eileen and Peter Goselin, Intentionally Impermanent Employment and the Paradox of Productivity, 26 Stentson L. Rev. 1 (1996).

Sukert, Aaron B., Marionettes of Globaliz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egal Protections for Contingent Worker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27 Syracuse J. Int’l L. & Com 431 (2000).

Summers, Clyde W. , Contingent 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18 Comp. Lab L.J. 503 (1997).

Vaccaro, Joy , Temporary Workers Allowed to Join the Union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M.B. Sturgis Decision, 16 St. John’s J. L. Comm. 489 (2002).

Vosko, Leah F., Regulation precariousness? The Temporary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under the NAFTA and the EC Treaty, 1998 Indus. Rel.(Can.) 123 (1998).

Vosko, Leah F., Legitimizing the Triangular Employment Relations: Emerging International Labour Standard Standards from A Compraative Perspective, 19 Comp. Lab. L. & Policy J. 43 (199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怡蘋(2005),論德國法中契約對第三人之保護效力,法學叢刊,第198期。
2. 王惠玲(1998),工作時間概念之探討,萬國法律,第98期。
3. 成之約(1993),因應政府組織再造與人力精簡政策,「派遣勞動」運用的探討,公務人員月刊第33期。
4. 成之約(1998),淺論「派遣勞動」及其對勞資關係的影響,就業與訓練,第16卷第6期。
5. 成之約(2000),「勞動派遣」及其對勞資關係與人力資源管理之意涵與因應,空大行政學報,第10期。
6. 成之約(2004),派遣勞動及其發展的探討:工會觀點,萬國法律,第138期。
7. 李來希(1995),談派遣勞動之立法規範,勞工行政,第87期。
8. 吳韻儀(1998),人才資源新動向—臨時才是永久?,天下雜誌,第204期。
9. 邱祈豪(2004),派遣勞工職業能力開發及評價制度之探討,萬國法律,第138期。
10. 邱駿彥(1998),淺談勞工派遣法律問題,萬國法律,第98期。
11. 邱駿彥(1998),日本勞工派遣法之現狀,就業與訓練,第16卷第6期。
12. 邱駿彥(2004),勞動派遣之法律關係探討,萬國法律,第138期。
13. 陳正良(1995),派遣勞工之雇用關係與勞動條件,勞資關係月刊,第12卷第12期。
14. 黃越欽(1979),論勞動契約,政大法學評論,第19期。
15. 黃程貫(1998),德國勞工派遣關係之法律結構,政大法學評論,第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