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政府出版品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1)。《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鄒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交通部觀光局(2002)。《交通部觀光局觀光政策白皮書》。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5)。《台灣暨各縣市觀光旗艦計畫》。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2)。《里佳生態觀光區綜合規劃》。嘉義: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行政院文建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文建會(2003)。《文化公益信託法律關係、設立監督及實務運作研究報告》。
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原民會(2006a)。《原住民部落永續發展計畫重點示範部落成果專輯》。台北:行政院原民會。
行政院原民會(2006b)。《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十週年施政成果專輯》。台北:行政院原民會。
行政院經建會(2003)。《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阿里山鄉公所(1994)。《山美、新美、里佳、茶山風景區觀光整體規劃》。嘉義:吳鳳鄉公所。
阿里山鄉公所(1999)。《嘉義縣阿里山鄉里佳村觀光農業區規劃》。嘉義:阿里山鄉公所。
阿里山鄉公所(2000)。《嘉義縣阿里山鄉里佳村文化產業振興計畫》。嘉義:阿里山鄉公所。
阿里山鄉公所(2001)。《阿里山鄉志》。嘉義:阿里山鄉公所。
林務局嘉義林管處(2003)。《大阿里山森林生態旅遊手冊》。嘉義:林務局嘉義林管處。
嘉義縣政府(1997)。《嘉義縣綜合發展計畫》。嘉義:嘉義縣政府。
網路版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chiayi_county/index.htm
監察院(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
監察院(2004)。《原住民地方文化產業總體檢》。台北:遠流。
專書著作及期刊論文
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1998)。《跨世紀原住民政策白皮書》。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王佳煌等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逕》。台北:學富。
王嵩山(1992)。《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台北:稻鄉。
王嵩山(2001)。〈鄒族政治史〉。收於《台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頁257-322。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王嵩山(2003)。《聚落經濟、國家政策與歷史:一個臺灣中部原住民族的例子》。南投:台灣文獻館。
田哲益(2001)。《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武陵。
江孝文(2004)。《新經濟條件下台灣原住民族就業困境與政府因應政策之分析》。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李亦園(1984)。〈山地社會問題〉。收錄於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
李瑛(2000)。〈從原住民自決理念評析台灣原住民社區營造之推展-美國印第安與東台灣原住民經驗的對照觀察〉。《原住民教育季刊》,20,5-21。李素馨(1996)。〈觀光新世紀-永續發展的選擇〉。《戶外遊憩研究》,9(4),1-17。汪明輝(2003)。〈左岸小支流經濟經驗達娜伊谷生態觀光產業中的鄒族行動者、河川與國家〉。論文發表於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主辦,《兩岸少數民族經濟研討會》。舉辦地點:台灣師範大學。
汪明輝(2001)。〈鄒族領域變遷史〉。收於《台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頁67-241。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宋秉明(1995)。〈玉山國家公園與其原住民之衝突分析〉。《觀光研究學報》,1(1),65-80。
宋秉明(2001)。〈國家公園和原住民互動〉。收錄於《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
吳宗瓊(2003a)。〈部落觀光與生態旅遊〉。《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4,15-18。(2003b)。〈觀光發展階段與產業依賴程度對觀光衝擊認知影響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16(1),45-61。
吳怡寬(2004)。《產業文化藝術節推廣之研究-以古坑華山2003台灣咖啡節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玉婷(2002)。《社區營造永續觀光評估模式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振豐(2001)。《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願景-以苗栗縣社區為觀察焦點》。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添輝(2002)。〈21世紀原住民的希望工程—原住民新部落運動〉。《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簡訊月刊》,57,3-9。台北:行政院原民會。
林穎寬(2002)。《嘉義地區原住民就業狀況及其歸因》。嘉義: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洪進雄(2003)。〈由四個原住民部落產業發展型態看原住民地區文化生態旅遊產業之發展〉。《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5,21-25。洪廣冀(1999)。《森林經營之部落、社會與國家的互動》。台北: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駿傑、王俊秀(1995)。《環境正義:國家公園與原住民的互動關係之探討》。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紀駿傑(2001)。〈原住民、自然資源與共同經營〉。《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
紀駿傑(2002)。《原住民與國家公園/保護區共同管理之發展歷史、現況與個案之探討》。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
孫大川(1994)。〈部落的組織與溝通〉。《山海文化雙月刊》,7,8-18。孫大川(1995)。《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
浦忠成(2002)。《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
浦忠勇(1997)。《臺灣鄒族生活智慧》。台北:常民文化。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馬宗潔(2004)。〈當非原住民遇到原住民〉。《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0:35-72。翁政凱(2004)。《社區意識多準則評估模型之建構與應用-以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執行方案為例》。台中: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玉鋒(2004)。《台灣生態與變態》。台北:前衛。
陳玉鋒、陳玉霞(2005)。《阿里山:永遠的檜木霧林原鄉》。台北:前衛。
陳永龍(1994)。〈觀看地方自主性與社會權力:試論觀光互動過程中的看與被看〉。《山海文化》,2,47-51。
陳沛悌、陳甫鼎,2005,〈居民對觀光發展之影響的影響〉。《第二屆台灣地方鄉鎮觀光產業的發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景文科技大學主辦。
陳周佩(1999)。《變臉中的『印地安』人》。台北:麥田。
陳其澎(2001)。〈文化觀光vs.觀光文化-觀光發展的後現代思維〉。《第一屆觀光休閒暨嶽�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嶽�學院主辦。
陳思倫、高麗真(1994)。〈恆春鎮居民對觀光開發的社會經濟影響之認知〉。《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學報》,4,353-376。陳思倫、郭柏村(1995)。〈觀音山風景區居民對觀光開發影響認知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2),48-58。郭建池(1999)。《阿里山地區原住民對其觀光發展衝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源協(2004)。〈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107,78-87。黃國超(2003)。〈原住民觀光與社區自主權-泰雅族鎮西堡部落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31,27-43。黃應貴(1994)。〈從田野工作談人類學家與被研究者的關係〉。《山海文化雙月刊》,6,18-26。黃躍雯、王鑫、黃宗成(2001)。〈台灣原住民發展部落生態旅遊的概念架構與實踐方針〉。《國家公園學報》,11(2),192-212。張玲玲(2004)。《原住民部落發展旅遊之探討-以可樂部落為例》。台東: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慧端(1994)。《台灣原住民社會發展方案執行成果評估報告書》。台北:台灣省原住民行政局。
曾旭正(2007)。《臺灣的社區營造》。台北:遠足文化。
湯宏忠(2002)。〈鄒族原住民社區永續發展之探討—以阿里山鄉山美社區經驗為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湯京平、呂嘉泓(2002)。〈永續發展與公共行政—從山美與里佳經驗談社區自治與「共享性資源」的管理〉。《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4(2):261-287。詹秀員(2004)。〈全球化趨勢下臺灣社區工作模式之思維與實踐〉。《社區發展季刊》,107,181-198。楊承翰(2004)。《以「社群組構理論」探討新竹縣新光部落的社區總體營造歷程》。
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可強、王應棠(1998)。〈觀光產業對原住民文化的衝擊與對策芻議-社區自主的觀點〉。《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收於《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21-139。台北:巨流。
歐聖榮(1998)。〈南投縣信義鄉雙龍地利村休閒產業推動芻議〉。《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蔡旻玠(2001)。《「部落發展」去殖民?再殖民?以布農文教基金會為例》。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龍保(2004)。《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台北:台灣古籍。
賴如怜(2002)。《南庄蓬萊村居民對原住民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賴兩陽(2002)。〈臺灣社區工作的歷史發展與弁鉰鄎活r。《社區發展季刊》,100,69-80。
盧政春(2002)。〈台灣原住民族就業促進總體策略之探討〉。《東吳社會學報》,12,93-136。羅紹麟(1985)。〈遊樂衝擊與森林遊樂管理〉。《臺灣林業》,10(5),1-3。蘇碩斌(2006)。〈觀光/被觀光:日治臺灣旅遊活動的社會學考察〉。《台灣社會學刊》,36,167-209。
蘇麗瓊、田基武(2004)。〈「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與「社區營造條例草案」的介紹〉。《社區發展季刊》,107,5-21。謝世忠(1987)。《認同的汚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謝世忠(1994)。《「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自立晚報。
謝世忠(2004)。《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台北:台灣大學。
謝明輝(2004)。〈原住民部落永續發展—94年度部落資源池造產計畫作業事項說明書〉。《行政院原住民族簡訊月刊》,81,16-22。台北:行政院原民會。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收於《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1。
報紙雜誌
江俊亮(2006)。〈新年假日旅遊阿里山藍色部落,遠離塵囂〉。《大紀元電子報》,擷取日期:2006.03.13。
網址:http://www.epochtiomes.com.tw/bt/6/1/28/n1205762.htm
吳志明(1999)。〈強索釣客罰款,原住民恐觸法〉。《中國時報》,11月24日,18版。
邱淑玲(1995)。〈大阿里山風景區擬草圖〉。《民生報》,11月22日,7版。
邱淑玲(2001)。〈阿里山風景區躋身國家級〉。《民生報》,5月16日,B7版。
邱淑玲(2006)。〈樂野古道,通往世外桃源〉。《聯合新聞網》
擷取日期:2006.03.12。網址:http://udn.com/NEWS/TRAVEL/TRA1/3207642.shtml
林秀芳(2004)。〈里佳健行,訪阿里山藍色部落〉。《聯合報》,12月2日,F2版。
林雲閣(1999)。〈封溪護魚衝突,凸顯保育癥結〉。《中國時報》,11月25日,15版。
洪肇君(1998)。〈里佳溪開放,釣客聞風而至〉。《聯合報》,10月5日,5版。
洪肇君(1999)。〈村民護溪,逮捕蝦客罰一萬〉。《聯合報》,11月24日,5版。
殷延泉(2004)。〈阿里山里佳涼亭,充滿鄒族風情〉。《民生報》,3月10日,CR2版。
張文彬(2001)。〈大阿里山升格,範圍擴增近一倍〉。《聯合報》,5月16日,18版。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遠足文化。
蔡長庚(1999)。〈村約與國法,原住民的兩難〉。《中國時報》,11月24日,18版。
賴維平(1992)。〈里佳溪護魚,五年有成〉。《民生報》,11月12日,7版。
謝銀仲(1999)。〈誤闖里佳溪禁區,遊客付錢脫身?!〉。《自由時報》,11月24日,14版。
龐凱駿(2006)。〈阿里山新美部落展現新意象〉。《聯合新聞網》。
擷取日期:2006.03.15
網址:http://udn.com/NEWS/TRAVEL/TRA1/3212147.shtml
西文文獻
Butler, R. W. (1980).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Canadian Geographer, 24, 5-12.
Harrison, David. (1994). “Tourism, capitalism and develop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In Capitalism and Development, Leslie Sklair(ed.), London: Routldge.
Korca, Perver. (1996). “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impac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3), 695-697.
Lash, S., and Urry, J. (1994).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London: Routledge.
Mansperger, Mark C. (1995).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in small-scale societies.” Human Organization, 54(1), 87-94.
Miller, M. L. (1993). “The rise of coastal and marine tourism.”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20, 181-199.
Milman, A., and Pizam, A. (1988).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on Central
Florida.”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5, 191-204.
Parlett, G., Fletcher, J. and Cooper, C. (1995).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Old Town of Edinburgh.”Tourism Management, Vol. 16, No. 5, pp. 355-360.
Walker, Scott L. (1997). “Perceived impact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 24, Issue: 3, pp.743-745.
Zeppel, Heather. (1998). “Indigenous cultural tourism: 1997 Fulbright Symposium.” Tourism Management. Vol. 19, Issue: 1, pp. 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