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07: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健凱
研究生(外文):Jian-Kai Liao
論文名稱:醫療整合在台灣-以中西兼學醫師為例
指導教授:呂建德呂建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en-der Lu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福利所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3
中文關鍵詞:中西醫另類醫療醫療整合交雜化
外文關鍵詞:integrativealternativemedical integrationhybridiz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文是對文化全球化下的台灣當代社會,從醫療社會學的範疇切入企圖做初步的探索與觀察,採質化研究的方式總計訪談九位中西醫兼學的醫師。研究命題包含兩大層次:醫療整合、中西兼學醫師,而又以中西兼學醫師做為醫療整合的實例。醫療整合是研究者重新架構的詮釋,藉由探索國外研究的轉折-包含:「另類」、「輔助」、「整合」以及「交雜化」等名詞與概念,加上本研究的結果,共同形塑醫療整合的定義:一個醫師具備一種以上之醫學技能,並考量到病患的需求及其所屬社群的需要,進而提供不同的醫學知識與技術,並視情況進行與其他醫學的專業醫師以平等互敬的態度合作,企圖達到身心靈全面且全人的照顧。

  而在中西兼學醫師方面,研究者針對台灣的正式醫療現狀提出中西醫療整合類型判準,藉此將台灣的中
目次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名詞定義
第三節 文獻探討
第二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醫療整合類型判準
第二節 研究設計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三章
一、中文部份

Potrer, P(原著),王道還(譯)(2005)。《醫學簡史》。台北:商周。

Karger-Decker, B(原著),姚燕、周惠(譯)(2004)。《圖像醫藥文化史》,台北:邊城。

丁志音(2003)。〈誰使用了非西醫的補充與另類醫學?社會人口特質的無區隔性與健康需求的作用〉。《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2-3,155-166。

王唯工(2002)。《氣的樂章》。台北:大塊文化。

王秀姿、林季璉、黃怡文、陳秀如、熊淑菁(2003)。〈門診病患對醫師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採討〉。《The Changhua Journal of Medicine》,8-4,245-251。

李采娟(2000)。〈民眾中醫醫療需求與中醫師人力供給之規劃研究-以數學方程式之電腦模擬模式為規劃工具〉。《中醫藥年報》18-2,689-800。

李丞華、周穎政、陳龍生、張鴻仁(2004)。〈全民健保中醫門診利用率及其影響因素〉。《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3-2,100-107。

何瑞(2006)。〈中、西醫合壁?-台灣中西整合醫學趨勢與未來發展〉。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源(2006)。(探索文化的紋理:一個研究方法上的思考)。《質性研究的越界:文化現象的分析》,19-40。

林美珠、李玉春(2003)。〈全民健保中醫門診總額支付制度實施前醫療服務品質之研究〉。《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2-3,204-216。

林萬壹(2003)。〈醫師本身求醫行為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清華、陳金生、陳太羲、賀步甲(1990)。〈台灣地區中醫醫療狀況及需求之調查研究〉報告書。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研究報告(79-030-318)。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胡幼慧(2001)。《新醫療社會學:批判與另類的視角實用邏輯》。台北:心理圖書公司。

郝宏恕(2003)。〈民眾對中醫藥之認知態度及消費為特質之研究〉。《中醫藥年報》21-2,1-74。

莊永明(1998)。《台灣醫療史:以台大醫院為主軸》。台北:遠流。

張永賢(2005)。〈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組織定位與組織改造之探討〉。《中醫藥年報》,23-1,251-426。

張苙雲(1998)。《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陳立德、陳榮洲、黃美瑤、楊麗慧、李采娟、賴俊雄(2005)。〈中醫師對中醫門診總額支付制度之滿意度調查〉。《臺灣中醫醫學雜誌》,4-2,38-54。

陳尚武(2004)。〈中西結合醫師對中西醫結合認知及其角色期望看法之探討〉。中國醫藥學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論文。

雪蚳Z(2004)。〈輔助與另類醫學簡介〉。《安寧療護雜誌》,9-3。

葉永文(2007)。〈台灣日治時期的中醫發展與困境〉。《臺灣中醫醫學雜誌》,5-2,69-81。

黃秀梨(2001)。〈慢性B行肝炎病患使用、不使用中醫藥及合併中西醫藥者之特質與對中醫藥看法的探討〉。行政院衛生署研究報告(CCMP90-RD-004)。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翟本瑞(2005)。〈類型學分析:比較文化與社會科學概念形成的反省基礎〉。《質性研究方法與議題創新》,59-100。嘉義:南華。

賴俊雄、李卓倫(1992)。〈民眾尋求與利用健康服務的行為模式〉。《衛生教育》,4,108-138。

蔡文正、龔佩珍、翁瑞宏、石賢彥(2004)。〈基層醫師與民眾之服務品質認知落差分析〉。《醫務管理期刊》,5-4,385-402。


應純哲、林美色、鄭惠珠(2004)。〈中醫師對中醫門診總額支付制度不滿意的癥結探討〉。《醫務管理期刊》,5-3,356-370。

蘇喜、李敏禎、劉嘉玲(1998)。〈某醫學中心家庭醫學科病人候診與看診時間之研究〉。《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7-6,504-511。

闕巧婷(1998)。〈臺灣西學中醫師養成制度之研究〉。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顏如娟、釧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丁志音(2003)。〈誰使用了非西醫的補充與另類醫學?社會人口特質的無區隔性與健康需求的作用〉。《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2-3,155-166。
2. 丁志音(2003)。〈誰使用了非西醫的補充與另類醫學?社會人口特質的無區隔性與健康需求的作用〉。《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2-3,155-166。
3. 李丞華、周穎政、陳龍生、張鴻仁(2004)。〈全民健保中醫門診利用率及其影響因素〉。《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3-2,100-107。
4. 李丞華、周穎政、陳龍生、張鴻仁(2004)。〈全民健保中醫門診利用率及其影響因素〉。《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3-2,100-107。
5. 林美珠、李玉春(2003)。〈全民健保中醫門診總額支付制度實施前醫療服務品質之研究〉。《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2-3,204-216。
6. 林美珠、李玉春(2003)。〈全民健保中醫門診總額支付制度實施前醫療服務品質之研究〉。《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2-3,204-216。
7. 陳立德、陳榮洲、黃美瑤、楊麗慧、李采娟、賴俊雄(2005)。〈中醫師對中醫門診總額支付制度之滿意度調查〉。《臺灣中醫醫學雜誌》,4-2,38-54。
8. 陳立德、陳榮洲、黃美瑤、楊麗慧、李采娟、賴俊雄(2005)。〈中醫師對中醫門診總額支付制度之滿意度調查〉。《臺灣中醫醫學雜誌》,4-2,38-54。
9. 葉永文(2007)。〈台灣日治時期的中醫發展與困境〉。《臺灣中醫醫學雜誌》,5-2,69-81。
10. 葉永文(2007)。〈台灣日治時期的中醫發展與困境〉。《臺灣中醫醫學雜誌》,5-2,69-81。
11. 蔡文正、龔佩珍、翁瑞宏、石賢彥(2004)。〈基層醫師與民眾之服務品質認知落差分析〉。《醫務管理期刊》,5-4,385-402。
12. 蔡文正、龔佩珍、翁瑞宏、石賢彥(2004)。〈基層醫師與民眾之服務品質認知落差分析〉。《醫務管理期刊》,5-4,385-402。
13. 應純哲、林美色、鄭惠珠(2004)。〈中醫師對中醫門診總額支付制度不滿意的癥結探討〉。《醫務管理期刊》,5-3,356-370。
14. 應純哲、林美色、鄭惠珠(2004)。〈中醫師對中醫門診總額支付制度不滿意的癥結探討〉。《醫務管理期刊》,5-3,35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