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13: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瑞清
研究生(外文):Juei-Ching Lee
論文名稱:台灣認同的發展(一九九六年至二○○八年)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aiwan (1996-2008)
指導教授:謝敏捷謝敏捷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7
中文關鍵詞:制度認同族群認同台灣認同文化認同兩岸關係發展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21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台灣認同的研究對於台灣政治發展佔有相當大的重要性,但是學者多從族群、文化、省籍差異、兩岸關係等單一層面去探討台灣認同的發展過程。故本文為求週延,在整理、歸納過政府的相關政策與談話後,期以「族群認同」、「制度認同」、「文化認同」、「兩岸關係發展」四個分析層面,做為討論台灣認同發展的主軸。後以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各項民意調查委託案的資料加以驗證,以求在客觀歷史描述外的經驗驗證,進而加深因果關係的確立。

本文研究範圍限於李登輝執政後期與陳水扁執政時期,尤其著重於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八年間之政策變化。時間上的選擇是因為「總統公民直選」在台灣政治發展史中不僅是民主程序上的意義,亦表明台灣是依據憲法展現主權國家政權輪替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這位由台灣公民直選出來的總統,也意味著其代表台灣大多數的主流民意。

台灣在民主化的過程中,也正歷經著一場國家認同變化的趨勢,台灣民族主義亦開始在國家認同的場域中與中國大陸的民族主義進行論述與辯證,使得原本的分歧現象浮上公共領域的討論。而對於台灣認同的發展方向與改變,則充滿當時其執政者的意識形態與政策推動原則的理念。本文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四點:過去的「省籍」分野跳脫台灣認同;以台灣的民主制度對抗中國大陸的民族主義;文化立基於「在地化」的必要性;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性增加。
第一章 序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8
第四節 研究設計………………………………………………… 10
 一、研究假設…………………………………………………… 10
 二、研究架構…………………………………………………… 11
三、分析層面…………………………………………………… 12
 四、研究流程…………………………………………………… 20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1
第六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22
一、國家認同研究……………………………………………… 22
二、台灣認同的發展…………………………………………… 27
第二章 日治時期與國民黨執政時期…………………………… 30
第一節 台灣認同在過去的發展………………………………… 31
一、日治時期…………………………………………………… 31
二、蔣氏政權時期……………………………………………… 32
三、李登輝接任總統至公民直選總統前時期………………… 34
第二節 李登輝執政後期………………………………………… 38
一、族群認同…………………………………………………… 38
 二、制度認同…………………………………………………… 42
三、文化認同…………………………………………………… 46
四、兩岸關係發展……………………………………………… 49
第三節 小結……………………………………………………… 53

第三章 陳水扁執政時期………………………………………… 55
第一節 族群認同………………………………………………… 57
一、國家一體、族群多元……………………………………… 57
 二、四大族群的建構…………………………………………… 63
第二節 制度認同………………………………………………… 66
一、單一國會新制度與公民複決入憲………………………… 66
 二、公民投票法………………………………………………… 69
三、正名運動…………………………………………………… 76
第三節 文化認同………………………………………………… 83
一、台灣文化的成長與深耕…………………………………… 85
 二、教育政策的變革與多元文化政策………………………… 93
第四節 兩岸關係發展……………………………………………101
一、兩岸關係的續與變…………………………………………101
 二、一邊一國論…………………………………………………106
三、民進黨與中國大陸當局的角力戰…………………………110
第五節 小結………………………………………………………122

第四章 台灣認同的改變與發展性 …………………………… 124
第一節 台灣認同的改變方向……………………………………125
第二節 台灣認同的發展困境與前瞻性…………………………137

第五章 結論 …………………………………………………… 146
第一節 研究發現…………………………………………………147
一、過去的「省籍」分野跳脫台灣認同………………………147
 二、以台灣的民主制度對抗中國的民族主義…………………147
三、文化立基於「在地化」的必要性…………………………148
四、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性增加………………………………148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50

參考文獻……………………………………………………………151

圖一 研究假設圖…………………………………………………… 10
圖二 研究架構圖…………………………………………………… 11
圖三 研究流程圖…………………………………………………… 20
圖四 一九九二年至二○○七年台灣民眾「台灣人
中文著作

王甫昌,1993,〈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收於張茂桂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頁53-100。

王甫昌,2001,〈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台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台灣史研究》,第8卷,第2期,頁145-208。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王甫昌,2004,〈推薦序: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收於高格孚著《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台北:允晨文化,頁7-11。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

王泰升,2002,〈台灣憲法的故事-從「舊日本」與「舊中國」蛻變而成「新台灣」〉,收於李鴻禧等合著《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台北:元照出版,頁497-541。

王培勳,2002,〈我國社區發展工作之回顧〉,《社區發展季刊》,第100期,頁
44-59。

王業立,2006,《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圖書。

石之瑜,1992,《兩岸關係的深層結構-文化發展與政治認知》,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

石之瑜,1993,《當代台灣的中國意識 對集體認同的反思》,台北:正中書局。

石之瑜,1995,《兩岸關係 飛龍在天》,台北:世界書局。

石之瑜,1998,《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石之瑜,1999,《政治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申學庸,1993,《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工作報告》,台北:立法院國會圖書館。

申學庸,1994,《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工作報告》,台北:立法院國會圖書館。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

江宜樺,2001,〈新國家運動下的台灣認同〉,收於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新自然主義,頁181-21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沈氏藝術印刷有限公司。

行政院,2003,《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4年文化白皮書》,台北:台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

朱顯龍,2006,《陳水扁主政後的兩岸關係》,澳門:澳門理工學院。

行政院,2003,《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 2002-2007》,台北:行政院。

何義麟,1986,《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台灣的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亞力,1995,《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

李炳南、周祥光,1995,〈統獨意識與台灣的政治發展〉,收於邵宗海、楊逢泰、洪泉湖主編《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215-239。

李炳南,2003,《二○○○台灣憲改》,台北:海峽出版社。

李筱峯,1995,《台灣,我的選擇!:國家認同的轉折》,台北:玉山社出版。

李登輝,1996,《新刊本-經營大台灣》,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登輝,1999,《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登輝、中鳩嶺雄著、駱文森、楊明珠譯,2000,《亞洲的智略》,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美枝、李怡青,2003,〈我群與他群的分化〉,收於楊國樞主編《本土心理學研究:族群認同與群際關係》,台北: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所,
  第20期,頁3-38。

李宛儒,2006,《從國內外因素解析陳水扁總統的大陸政策(2000-2004)》,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微明,2006,〈台海局勢總論〉,收於寧騷主編《2006-2008年台海局勢研究報告》,北京:九州出版社,頁1-33。

宋學文、黎寶文,2001,〈全球化與中共的民族主義:「一國兩制」的機會與限制〉,《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7期,頁1-29。

吳能遠,2001,〈關於台中華文化與台灣文化(題綱)〉,收於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著《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論文集》,北京: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初探〉,收於張茂桂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頁27-51。

吳乃德,1996,〈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頁5-39。

吳乃德,1997,〈國家認同和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收於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出版社,頁15-30。

吳叡人,1997,〈民主化的弔詭與兩難?-對於台灣民族主義的再思考〉,收於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出版社,頁31-48。

吳文星,2000,〈日治時期台灣教育與社會流動〉,《台灣文獻》,第51卷,第2期,頁163-171。

邵宗海,1998,《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

邵正興,2007,《台北對「兩國論」、「一邊一國論」危機處理之比較》,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勁,1993,《「台獨」研究論集》,台北:海峽學術。

林佳龍,2001,〈台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收於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新自然主義,頁217-266。

林建良,2003,《母親e名叫台灣》,台北:一橋出版社。

林國龍,2004,《從比較觀點與過去實踐經驗論我國當前公投爭議》,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濁水,2004,〈「反分裂國家法」與中國的對台戰略〉,《國家發展研究》,第4卷,第1期,頁207-240。

周克勤著、林宛瑩譯,2002,〈戰後國民政府與儒家思想:西學為體、中學為用?〉,收於黃俊傑、何寄澎主編《台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頁59-90。

周陽山,2006,〈公民投票與民主鞏固〉,收於葛永光主編《鑑往知來:陳水扁執政六年檢討》,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37-46。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釣婼暰間A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

施正鋒,1999,《台灣政治建構》,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2,〈台灣民族主義與墾殖國家的政治民族塑造-漢人血緣、華人文化、及政治中國的挑戰〉,收於洪泉湖、謝政諭主編《百年來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反省》,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451-473。

施正鋒,2004,〈台灣的民族認同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