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澤鑑,2004,「特殊侵權行為(四)-僱用人侵權責任(上)」,台灣本土法學,第64期,頁59-60。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松柏,2005,「勞動契約」,收錄於台灣勞動法學會編,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台北:新學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5,http://statdb.cla.gov.tw。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http://www.cepd.gov.tw。
成之約,2004a,「派遣勞動及其發展的探討:工會觀點」,萬國法律,第138期,頁3。成之約,2004b,「國際派遣勞動規範比較」,收錄於楊朝安編,人力派遣大革命,台北:才庫人力資源事業群。
呂家瑋,2003,「日本勞動派遣法制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元隆,2000,「台灣人才派遣業現況之研究-以日本人才派遣業為比較基礎」,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文賢,2004,「我國過勞職業災害之法規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聯雄、劉立文、衛民、傍~峰,2006,勞工安全衛生法擴大適用範圍之先驅研究,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沈榮生,2006,「我國人力派遣及其法律關係適用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吳品賢,2002,「營造業勞工安全衛生管理法定義務與責任類型化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於保不二雄,1998,日本民法債權總論,台北:五南。
林豐賓,1997,勞動基準法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林豐賓,1998,勞工安全衛生法概論與實務,台北市:三民書局。
林美麗,1998,「通勤災害之認定-以中日兩國法制為中心」,私立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佳潾,2002,「我國未來安全衛生立法趨勢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更盛,2002,「勞基法上職業災害因果關係的判斷-評台灣高等法院87年勞上字第5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0期,頁29。
林更盛,2006,「『派遣機構』角色與弁鈺敦Q」,論文發表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協辦之「勞動派遣理論與實務對話研討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10月20日。
林基豐,2003,「派遣勞動相關法律問題及在我國勞動法制適用上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淑萱、鄭清風、彭德明編譯,1984,西德社會安全制度,台北:勞工保險局。
邱祈豪,2003,台灣勞動派遣法制化之研究-由日本勞動派遣法制度及政策之歷史發展考查,台北:致良。
邱祈豪,2004,「日本人力派遣發展現況」,收錄於楊朝安編,人力派遣大革命,台北:才庫人力資源事業群。頁111。
邱駿彥,2000,「勞工派遣法制之研究-以日本勞工派遣法為例」,台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1期,頁39-55。
邱駿彥,2005,「勞動派遣」,收錄於台灣勞動法學會編,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台北:新學林。頁181。
邱駿彥,2006,「勞動派遣法律關係若干疑義之考察」,台北大學法學論叢季刊,第60期,頁14-15。
侯俊言,2004,「醫院使用派遣勞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嫦闈整理,2005,「勞工職業災害座談會紀錄:勞安預算建議採實作實算」,營建知訊,第275期,頁8。
洪根強,2003,「全球化趨勢對安全衛生標準發展之影響」,工業安全衛生月刊,第9期,頁13。高明發,2002,司法研究年報第22輯第3篇-承攬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司法院。
陳怡雯,2007,「派遣勞動契約中權利義務關係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金泉,2007,「職業災害補償和解與連帶補償責任之免除」,收錄於勞動法裁判選輯(五),台北:台灣勞動法學會。頁189-203。
陳聰富,2004,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台北市:元照。頁29-285。
陳明仁,2005,「人力派遣公司勞工權利停看聽」,勞動保障雙月刊,第5期,頁17-18。
陷f雯,2007,「派遣潮流興 肇因企業算得精」,聯合新聞網,1/26。
黃程貫,1998,「德國勞工派遣關係之法律結構」,政大法學評論,第60期,頁274-287。
黃程貫,2002,勞動法,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黃程貫,2006,勞動法,台北市:新學林。
黃越欽,1993,勞工安全衛生之國際比較研究:工作環境權展望之探討,台北市:勞委會勞工研究所與中華勞資關係研究所編印,頁10。
黃越欽、王惠玲、張其恆,1995,職災補償論-中美英德日五國比較,台北市:五南。
黃越欽,2000,勞動法新論,台北市: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焦興鎧,2000a,「論勞動派遣之國際勞動基準」,台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1期,頁159-160。
焦興鎧,2000b,「論勞動派遣之國際勞動基準」,輔仁法學,第19期,頁2。焦興鎧,2005,「總論:第二節雇主之概念」,收錄於台灣勞動法學會編,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台北:新學林。頁27。
湯孝濚,1989,「內容分析」,收錄於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張新寶譯(Christian V. Bar原著),2002,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台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頁298。
詹森林,1996,損害賠償法原理,台北市:學林文化。
楊通軒,2000,「論德國勞動派遣法制」,台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1期,頁72-95。
楊通軒,2001,「勞動者的概念與勞工法」,中原財經法學,第6期,頁10-34。楊通軒、成之約、王能君、陳正良、頃z貞,2003,「各國勞動契約法規制度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計劃主辦、台灣勞動與就業協會計畫協辦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研究期間2003年3月28日至2003年11月27日。
楊通軒,2004a,「台灣勞動派遣法立法之雛議-機會與風險的平衡」,萬國法律,第138期,頁36。楊通軒,2004b,「歐盟人力派遣發展現況」,收錄於楊朝安編,人力派遣大革命,台北:才庫人力資源事業群。頁72。
楊通軒,2005,「職業災害之賠償與補償」,收錄於台灣勞動法學會編,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台北:新學林。頁466-486。
楊通軒,2006,「論公司高層管理人員之勞動者身份」,月旦民商法,第14期,頁188-192。
楊朝安,2006,「台灣人力派遣的市場現況與因應之道」,論文發表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協辦之「勞動派遣理論與實務對話研討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10月20日。
廖穗芬,2006,「要派公司的勞動派遣:要派公司勞動派遣運用實務探討」,論文發表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協辦之「勞動派遣理論與實務對話研討會」,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9月21日至22日。
臧汝興(2004年,9月20日)。什麼是派遣。勞動人權協會。2007年6月1日,取自http://twdwu.twd.gov.tw/UpLoad/News/38523_74719907410.doc。
蔡永銘,2003,現代安全管理,台北市:揚智文化,頁47。
黎博文,2004,「我國勞工安全衛生法上雇主義務與責任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專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衛民、傍~峰,2006,勞資關係:平衡效率與公平,台北縣:前程文化。
劉士豪,2005,「勞動契約」,收錄於台灣勞動法學會編,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台北:新學林。頁94-97。
劉士豪,2006,「非典型勞動者與契約歸屬:台灣派遣勞動爭議觀察-以派遣勞工的職業災害補償及賠償問題為例」,論文發表於台灣勞動學會主辦、中國文化大學協辦之「2006台灣勞動學學術研討會暨台灣勞動學會年會」,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12月16日。
劉志鵬,1999,「企業外調職(出向)之法律問題」,收錄於勞動法裁判選輯(二),台北:元照。頁233-235。
劉志鵬,2000,「論勞動基準法上之勞工」,收錄於勞動法理論與判決研究,台北:元照出版。頁12-20。
鄭津津,1998,「派遣勞動之法律關係與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期,頁2。
鄭津津,2000,「美國派遣勞動法制之研究」,台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1期,頁139-140。
鄭津津,2002,「從美國勞動派遣法制看我國勞動派遣法草案」,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0期,頁2。
鄭津津,2004a,「國際社會勞動派遣法制之比較分析-兼論我國勞動派遣法制之現況與未來發展」,萬國法律,第138期,頁16-20。鄭津津,2004b,「美國人力派遣發展現況」,收錄於楊朝安編,人力派遣大革命,台北:才庫人力資源事業群。頁97。
鄭津津,2006,「勞動派遣之工會角色與弁鈺敦Q-以派遣勞工行使集體勞動權為中心」,論文發表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協辦之「勞動派遣理論與實務對話研討會」,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大樓,9月21日。
謝秋芸,2006,「日本過勞死職災認定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未出版。
謝英彥,2004,「圖書館應用人力派遣模式之初探」,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73期,頁168。魏千峰,2007,「多重雇主初探-台灣高等法院2000年度勞上易字第36號判決及台北地院1999年度勞訴字第89號判決評釋」,收錄於勞動法裁判選輯(五),台北:台灣勞動法學會。頁179-183。
魏朝光,1992,勞動職業災害之補償,台北市:財團法人勞工研究資料中心基金會。 頁14-114。
簡建忠,2004,「人才派遣、業務承攬與勞務承攬之界定」,收錄於楊朝安編,人力派遣大革命,台北:才庫人力資源事業群。頁196-197。
蘇德勝,2001,「我國職業安全衛生立法趨勢與展望」,工業安全衛生月刊,第10期,頁26-33。羅忠政,1997,「職業災害補償雇主責任之研究—以中、日兩國法治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未出版。
二、中國大陸部份
王玉玫,2006,「關於雇主責任險與工商保險協調發展的探討」,經濟經緯,第2006巻5期,頁146。
邱婕、趙武,2005,「勞務派遣的合同管理 」,中國勞動,第2期,頁58。
馬國芸,2006,「淺析勞務派遣型企業文化的建設」,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6卷第2期,頁2。
唐德華,2006,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條文釋義,北京市:人民法院出版社。
童匯慧,2006,「透視當前我國的員工派遣業」,商場現代化,第488期,頁1。
三、英文部分
Rahebi, Bita. 2000. “Rethinking the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s Treatment
of Temporary Workers: Granting Greater Access to Unionization,” UCLA Law
Review 47: 1105-1134.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2006.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reportⅤ(1)in 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 95th session, 2006.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四、日文部份
川人博,2005,下請労働者•派遺労働者の健康と安全の確保を,季刊労働法211号,頁55-60。
中野麻美、西谷敏、成瀬豊、小山正樹、浜村彰,2007,?amp;#12377;な!労働ビッグバン-どうする?「偽装請負」と「ユーザー責任」,労働法律旬報,第1646期,頁10-13。
浜村彰,2006,偽装請負と受入の使用責任,労働法律旬報,第1635期,頁4-5。
浜村彰、中野麻美、小林譲二、豊川義明,2007,派遣先の直接雇用責任を問う-伊予銀行事件一橋出版事件の高裁判決を受ける,労働法律旬報,第1639期,頁18-20。
脇田滋,2005,派遺労働者の過労自殺と使用者企業の責任,労働法律旬報,第1602期,頁4-10。
畠中信夫,2006,改正労働安全衛生法と今後の労働安全衛生法上の課題,季刊労働法,第215號,頁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