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lez de Meneses, M., Barbero, P., Alvarez-Garijo, J. A., & Mulas, F. (2005). [Intrathecal baclofen and Botulinum toxin in infantile cerebral palsy.]. Rev Neurol, 40 Suppl 1, S69-73.
Wang, H. L., & Wu, J. W. (2005). [Lin Xue-Jian's experience on treatment of a part of cerebral diseases with scalp acupuncture]. Zhongguo Zhen Jiu, 25(10), 729-732.
中央健康保險局. (2006). 全民健康保險統計年報/95醫療統計年報,2006年 (Publication no.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 Retrieved 2006, from 中央健康保險局: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2006). 小兒腦性麻痺中醫優質門診照護試辦計畫.
朱睿, 潘蕾, 劉爽, & 王傳. (2007). 小兒腦性癱瘓的研究近況. 河北中醫, 29(12), 1141-1143.
江宜霈, & 鈕文英. (2005). 腦性麻痺兒童適應體育教學模式之發展. 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 13, 149-178.
吳慎. (2006). 聽,生命之樂. 台北: 身體工房心靈文化有限公司.
宋敏. (2007). 中藥薰蒸對痙攣型腦癱患兒的療效觀察.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誌, 10(9), 131、173.
李佳亘. (2007). 家庭照顧者對支持性服務之未滿足需要與其影響因子. 國立臺灣大學.
李建軍, 任永嘉, 劉亞梅, 許莉, & 周寶俠. (2006). 中西醫結合治療腦癱 623例報導.
李淑貞, 林素華, & 林曼蕙. (2004). 適應體育的醫療知識. 台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究發展中心.
林佩欣. (2008). 中風患者的成效測量 — 生活品質. 台灣腦中風學會會訊, 15(1), 7-9.
林清, & 劉華. (2007). 推拿在小兒腦癱康復中的應用述評. 光明中醫, 22(12), 66-68.
林琦華, 蔡芸芳, 陳月枝, & 黃美涓. (2005). 腦性麻痺病童父母親之壓力. 台灣醫學, 9(5), 565-576.
邱啟潤, 許淑敏, & 吳瓊滿. (2002). 主要照顧者負荷、壓力與因應之國內研究文獻回顧. 醫護科技學刊, 4(4), 273-290.金春權. (2005). 腦癱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中國社區醫師, 7(107), 2-4.
姚寶珍, 夏利平, 凌傳, 王軍凌, & 江端. (2005). 小兒腦癱常見併發症的臨床分析. 中國康復, 20(5), 285-287.
胡文龍. (2004). 針灸治療腦性麻痺. 高醫醫訊月刊, 23.
胡文鬱, 戴玉慈, 陳慶餘, & 陳月枝. (2003). 生活品質之概念分析-於探討癌末病人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應用. 安寧療護, 8(1), 45-60.
胡莹媛, & 王昕. (1996). 音樂療法在腦癱等患兒康復中的應用.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4), 187-189.
范聖育. (2002). 家庭功能與安寧療護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的相關性探討. 國立成功大學.
孫宗慧, 陳淑銘, & 邱金菊. (2006). 協助一位主要照顧者減輕身、心、社會、經濟負荷的照護經驗. 長期照護雜誌, 10(2), 167-177.孫茂峰. (2005). 台灣地區早產致腦性麻痺兒針刺治療臨床療效評估. 中醫藥年報, 23, 151-162.
張美紅, & 王立婷. (2006). 護理干預對腦癱瘓兒生活質量的影響. 實用醫技雜誌, 13(5), 822-823.
張健, 楊正, & 劉玉敏. (2007). 中藥藥浴配合功能訓練對小兒腦癱運動功能的影響. 北京中醫, 26(10), 664-667.
張蕙如. (2005). 大量練習平衡訓練對於腦性麻痺兒童前置姿勢調整的影響. 長庚大學.
張舉玲, 程立紅, & 劉丹. (2006). 音樂對針灸治療小兒腦癱作用的思考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6(3), 63.
陳嘉玲. (2006a). 小兒腦性麻痺的現代醫學診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
陳嘉玲. (2006b). 腦性麻痺的定義及分類. 健康世界, 247, 47-48.陳麗芬. (2000). 公立托兒所推動早期療育相關服務隊發展遲緩幼兒家庭之影響--以台北市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
黃紫瀅, 黃柏銘, & 姜潤次. (2005). 腦性痲痺針灸治療:病例報告. 中華推拿與現代康復科學雜誌, 2(1), 57-60.廖華芳. (2002, 12). 腦性麻痺的物理治療簡介. 台大醫網, 13, 22-25.
廖華芳. (2004). 小兒物理治療學: 禾楓書局有限公司.
廖華芳, 吳淑瓊, 鄭素芳, 王本榮, 李素菁, & 周文博. (1997). 台灣北部地區腦性麻痺兒童之一般醫療與復健醫療情形. 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雜誌, 25(2), 105-117.趙彩嬌, 謝感共, & 盧獻群. (2006). 綜合療法治療小兒腦癱療效觀察. 四川中醫, 24(7), 80-81.
趙鐵菲, 王平, & 徐秀平. (2005). 腦癱合併語言發育遲緩患兒的語言治療. 中國優生與遺傳雜誌, 13(11), 120-121.
劉伯平. (2008). 五音調情志. 醫藥養身保健報.
劉育伶. (2007). 學前教師對於早期療育通報系統之認知與所處現況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
劉振寰, 潘佩光, 馬美美, 王青山, 錢旭光, & 李玉秀. (2005). 傳統醫學康復在腦癱康復中的應用與評估. 中醫兒科雜誌, 1(2), 22-25.
劉曉峰. (2006). 諸病源候論(新校版): 人民軍醫出版社
盧瑞芬, 增旭民, & 蔡益堅. (2002). 國人生活品質評量:台灣版的發展與心理計量特質分析. 台灣衛誌, 22(6), 501-511.
蕭小菁, & 羅鈞令. (2007). 腦性麻痺幼兒母親的日常職能活動與生活品質之探討. 職能治療學會雜誌, 25(1), 1-11.謝文寛. (2003). 腦性麻痺. 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究發展中心.
謝正宜. (2002, 11). 什麼是腦性麻痺. 台大醫網, 13, 13-14.
羅廷蓮, & 吳曉紅. (2007). 腦癱患兒的發生及其相關因素分析. 臨床心身疾病雜誌, 13(6), 69-70.
譚朝堅, & 雷艷輝. (2008). 針刺結合康復療法治療痙攣型腦癱的臨床觀察. 中國康復醫學雜誌, 23(1), 72-73.
龔彥穎, 陳方佩, 陳純娟, & 謝仁俊. (2003). 運動點在穴位和針灸治療的角色. 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 6, 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