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1 14: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家春
論文名稱:高速公路大客車駕駛者對於速限可變標誌之駕駛行為模擬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Driving Behavior Analysis of Variable Speed Limit Signs for Bus Driving on Freeways by Driving Simulation
指導教授:張建彥張建彥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所)
學門:運輸服務學門
學類:運輸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速限可變標誌駕駛行為駕駛模擬器頭部臉部即時追蹤系統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44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目前國內有關速限可變標誌之相關規定僅對顯示內容做原則性規定,未有更詳盡之規範,但速限可變標誌設施之幾何形狀、設置型式與位置、速限變化等不同,皆可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駕駛者對該設施之感知,進而影響駕駛者的駕駛行為,而大客車又是高乘載的運輸工具,在高速公路上所造成的傷亡亦較一般道路嚴重,因此,本研究以問卷調查與駕駛模擬器結合頭部臉部即時追蹤系統實驗方式,探討高速公路上的速限可變標誌設置型式與速率變化對大客車駕駛者駕駛績效與視覺績效的影響程度,找出適合駕駛者的標誌設置型式,並探討20公里/小時的速率調降級距是否適當,最後藉由實驗分析,得到速限可變標誌設置之適當視距距離,期能在安全行車狀態下達到減速目的。
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大客車駕駛者較偏好門架式的設置型式、圓形牌面形狀、字體顏色為黑底黃色系字及不間斷顯示的閃現式;在兩車速差與跟車間距部份,不同速率變化與設置型式下皆無顯著差異;而速限變化部分,以20公里/小時速率調降級距的設計規定並不會對大客車駕駛者造成太大影響;速限可變標誌出現的反應時間分別為懸臂式大於直立式;直立式又大於門架式,因此未來高速公路設置速限可變標誌時,應考慮大客車的適用性,建議以門架式的設置型式為主,設置視距應至少300公尺以上,本研究之結果可作為日後高速公路相關規範之訂定或修改的參考。
摘 要 i
誌 謝 ii
目 錄 iii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研究目的 3
1.3研究範圍與對象 3
1.4研究方法 4
1.5研究內容與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2.1可變標誌相關規範與設置參考依據 6
2.2速限可變標誌之相關應用 14
2.3駕駛者視覺反應之探討 17
2.4駕駛減速行為之探討 18
2.5應用視覺模擬之研究 21
2.6應用駕駛模擬器於視覺之研究 22
2.7小結 23
第三章 速限可變標誌設置型式偏好程度調查 25
3.1問卷調查計畫 25
3.2問卷內容 26
3.3問卷資料整理與分析 26
3.4小結 34
第四章 駕駛模擬實驗之規劃 36
4.1駕駛模擬實驗之軟硬體設備與使用說明 36
4.2速限可變標誌駕駛模擬實驗之規劃 43
4.3實驗資料擷取說明 55
第五章 速限可變標誌駕駛模擬實驗之結果分析 59
5.1真實度問卷分析 59
5.2受測者背景資料 61
5.3實驗結果基本分析 62
5.4差異性比較分析 73
5.5問卷與實驗結果比較 82
5.6小結 8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6
6.1結論 86
6.2建議 88
參考文獻 89
附錄一 標誌設置型式偏好程度問卷 92
附錄二 受測者實驗數據資料 94
附錄三 真實度問卷 105
1. 交通部統計處(2004~2006),「交通統計要覽」。
2. 警政統計通報(2006),「95年第13號:高速公路交通事故(A1類)特性分析」。
3. 警政統計通報(2007),「96年第11號:高速公路交通事故(A1類)特性分析」。
4. 警政統計通報(2008),「97年第11號:高速公路交通事故(A1類)特性分析」。
5. 交通部、內政部(2007),「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
6. 交通部台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2005),「高速公路資訊可變標誌內容顯示原則」。
7.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1999),「編訂公路交控工程設計手冊」。
8.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2004),「高快速公路整體路網交通管理系統綜合規劃」。
9. 交通部技術標準規範公路類公路工程部(2004),「交通工程手冊」。
10. 吳健生、周建捷(1998),「公路隧道安全設施準則」,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委託研究報告。
11. 吳健生(1996),「高速公路行車速率控制初探」,運輸學刊第九卷第一期。
12.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2003),「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品質系統標準書」。
13. 何煖軒(2003),「高速公路隧道區段速率控制策略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14. 李彥明(1994),「高速公路速率控制系統研究」,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張榮成(1994),「高速公路遞減速限控制之研究」,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黃俊仁、董基良等(2005),「應用駕駛模擬器開發智慧型運輸系統實驗平台之硬軟體規劃設計」,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合作研究計畫。
17. 周盈如(2005),「大客車縱向防撞警示法則參數模糊化之建立與應用」,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林大煜等(1991),「駕駛行為對交通標誌反應之實驗與分析」,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19. 陳俊鴻(2003),「以視覺模擬方式研究機車駕駛人於路段中之駕駛行為」,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 羅俊煌(1999),「應用汽車駕駛模擬系統從事易肇事地點之交通工程改善方案評估研究—以中山高速公路高雄終端為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21. 鄭凱鴻(2007),「應用駕駛模擬器與酒後駕駛之疲勞特性之研究」,中華大學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2. 王世杰(2006),「整合駕駛模擬器與頭部臉部即時追蹤系統應用於視覺能力分析」,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張建彥等(2005)「大客車心理物理行為門檻模式之駕駛模擬器場景建置」,中華管理學報第六卷第一期,p.p.119-140。
24.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01),「2001年台灣地區公路容量手冊」。
25. 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修訂版」,第527~544頁。
26. 吳健生(1998),「高快速公路智慧化」,台灣地區運輸系統智慧化推動策略研討會論文集。
27. Allen, T. P. (1999) , “ITS benefits: 1999 Update, ” FHWA.
28. Bolte, F.-F.(1984), “Stauwarneinrichtungen an Autobahnen – Konzeption und Erfahrungen, ” Forschung Straßenbau und Straßenverkehrstechnik, Heft 422.
29. Burgett, A.L., Carter, A., Miller, R.J., Najim, W.G., and Smith, D.L. (1998), “A Collision Warning Algorithm for Rear-End Collisions,” 16th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nference on Enhanced Safety of Vehicles Abstracts, 98-S2-P-31, Washington, DC.
30. Brunson, S.J., Kyle, E.M., Phamdo, N.C., and Preziotti, G.R. (2002), “Alert Algorithm Development Program NHTSA Rear-End Collision Alert Algorithm,” Final Report, DC: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31. Bhise, V. D., Dowd, J. D. and Smid, E.(2003), “Driver Behavior While Operating In-Vehicle Devices,” TRB 2003 Annual Meeting.
32. Der Bundesminister für Verkehr(1984), “Richtlinien für Wechselverkehrszeichen an Bundesfernstraßen(RWVZ), ” Bundesanstalt für Straßenwesen.
33. “EVA-Ortungs- und Navigationssystem für Landfahrzeuge EVA-Netzabbildung und Riutensuche für ein fahrzeugautonomes Ortungs- und Navigationssystem, ”(1983)NTZ, Bd. 36,pp.214-223.
34. Krishnan Harihamn, Gibb Scott, Steinfeld Aaron and Shladover Steven (2000), “Rear-end Collision Warning System Design and Evaluation via Simulation , ”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759, pp. 01-3021.
35. Kiefer, R.J., Cassar, M.T., Flannagan, C.A., LeBlanc, D.J., Palmer, M.D., Deering, R.K. and Shulman, M.A.(2003), “Forward Collision Warning Requirements Project Task1-Final Report,” DC: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NHTSA), the Crash Avoidance Metrics Partnership (CAMP).
36. Lay, M.G. (1998), “Admsterdam , the Netherlands : Gordan and Breach ,” Handbook of Road Technology.
37. Mourant, R. R. and Rockwell, T. H.(1970), “Mapping Eye Movement Patterns to The Visual Scene in Driving : An Exploratory Study, ” Human Factors 12, pp.81-87.
38. Ogden, K.W. (1990), “Human Factor in Traffic Engineering , ” ITE Journal, pp.41-46.
39. Olson, P. L., Battle, D. S. and Toshiaki Aoki (1989), “Drivers’ Eye Fixation Under Different Operation Condi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40. Olson, P., et al. (1984), “Parameters Affecting Stopping Sight Distance,” NCHRP Report 270,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Washington, DC.
41. Rämä, P., Luoma, J., Harjula, V.(1999),“Distraction due to variable speed limits , ” Traffic Engineering Control, Vol. 41, pp. 428-430.
42. Roger P. Roess, Elena S. Prassas, William R. Mcshane (2004), Traffic Engineering, Prentice-Hall.
43. Roberts, Jr., C. C., “Response Time,” Retrieve date:2007.11.14, Website:
http://www.roberts.ezpublishing.com/croberts/respon.htm.
44. Takada Yuji, Shimoyama Osamu (2001), “Evaluation of Driving-Assistance Systems Based on Drivers’ Workload,” Retrieve date:2007.11.12, Website:http://ppc.uiowa.edu/driving-assessment/2001/Summaries/TechSession5/takada_yuuji.pdf
45. Yamada, K., Wakasugi, T. (2001), “A Study on Effectiveness of Forward Vehicle Collision Warning (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 Transportation JSAE, Vol. 32, No. 1, pp. 119–12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