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82.133)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5 21: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施良
研究生(外文):Shin-Liang Kuo
論文名稱:國道客運司機員駕駛行為之實車觀測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f Freeway Bus Driver Behaviors on Field Tests
指導教授:蘇昭銘蘇昭銘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所)
學門:運輸服務學門
學類:運輸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2
中文關鍵詞:縱向防撞警示系統駕駛行為實車實驗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6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近年來大客車肇事事故頻繁,由於大客車特性為搭載人數較多,一旦發生事故,所造成的傷亡會高於其他車種,此外,回顧過去國內、外相關文獻,大多採用大客車駕駛模擬器進行實驗,國內方面僅以蘇昭銘等人【11】在國科會計畫案(NSC 95-2218-E-216-001)曾進行一次連續28個小時之大客車實車實驗,本研究皆續先前研究另增兩次總計116個小時以上實驗,以蒐集更多有效樣本數作為本研究實驗後觀測之依據。透過大客車長時間實車觀測實驗,在一般正常營運狀況下,裝設三台CCD攝影機與縱向防撞警示系統,透過人工方式觀測拍攝之影片,在觀測過程中可看到司機員於駕駛過程中發生許多事件,例如:喝水事件、使用無線電通訊設備事件、變換車道事件等,透過分析結果發現,司機員當進行「喝水(或飲料)事件」時會刻意選在前方無車或安全跟車間距範圍內;「使用無線電通訊設備事件」過程會放慢大客車車速且在通話過程大客車平均偏移量增加,也造成大客車潛在危險性提高;進行「前方車輛逼近狀況下(50 m內)之變換車道」在事件發生前5秒內司機員平均瞥視百分比例增加至快50 %,也表示有將近一半的時間眼睛離開前方車況。在有、無警示狀況下觀測事件發現,當有警示系統時會降低大客車與前方車輛之危險跟車百分比例,但在事件過程中有警示系統反而會降低大客車橫向穩定度。本研究為探究在有、無警示狀況下是否會影響司機員駕駛行為,因此以相同事件基準下,觀測司機員在聽到警示訊號後是否會影響其駕駛行為,且是否能提高大客車安全性,其結果發現當有警示系統時會降低大客車與前方車輛之危險跟車百分比例,但在事件過程中有警示系統反而會降低大客車橫向穩定度。此外,本研究設計兩項實驗因子,其一為在一日當中分為四個時段,以探討不同時段下是否會造成駕駛行為之差異;其二為單一趟次中分為四個駕駛時間,以探討大客車是否因駕駛時間越長反而增加其危險程度,在實驗因子分析結果發現,四個時段以凌晨0點到上午6點之平均車速最快,危險跟車百分比例最低,但在侵犯車道百分比例上為增加,其主要原因為此時段車流量較少,但在橫向掌控度上會減少,根據民國92年到94年大客車A1類之主要肇事原因分析發現,該時段中為一日當中肇事件數最多(27.5 %),且主要肇事原因第一名為「未保持行車安全距離」與「其他引起事故之違規或不當行為」(分別佔27.3 %),其分析結果顯示該時段雖危險跟車百分比例最低,但主要肇事原因為未保持行車安全距離,主要可能為該時段中司機員較為疲倦,當危及事件時恐怕會來不及反應。其他分析內容於第四章將進行詳盡說明。本研究為衡量駕駛行為間之差異性,因此回顧過去國內、外相關文獻,訂定出六項駕駛指標作為研究分析衡量依據。
目 錄
摘 要 i
致 謝 iii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2
1.4 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2.1 防撞警示系統之模擬器實驗 6
2.2 防撞警示系統之實車實驗 7
2.3 駕駛行為分析 11
2.4 駕駛指標 12
2.5 綜合評析 15
第三章 實車實驗計畫 18
3.1 實驗規劃 18
3.2 實驗設備 20
3.3 分析方法 25
第四章 駕駛行為分析 27
4.1 實車實驗與資料分析 27
4.1.1實車實驗 27
4.1.2 人工觀測影片與數據資料彙整 28
4.2 大客車縱向防撞警示系統之成效分析 34
4.2.1 車輛突然匯入實驗車車道事件 34
4.2.2 前車突然煞車事件 38
4.2.3 感知反應時間 41
4.3 觀測事件分析 43
4.3.1喝水(或飲料)事件 43
4.3.2 使用無線電通訊設備事件 47
4.3.3 與前方車輛逼近之變換車道事件 53
4.4 實驗因子分析 59
4.4.1 不同時段分析 59
4.4.2 不同駕駛時間長短分析 65
4.5 兩因子間多重比較分析 72
4.6 綜合討論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5.1 結論 79
5.2 建議 81
參考文獻 82
1.2007年駕駛輔助暨車用影像技術研討會之課程講義資料(2007),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
2.交通部全球資訊網網站,ttp://www.motc.gov.tw/mocwebGIP/wSite/mp?mp=1
3.吳純如(2005),「道路環境誘發性疲倦對駕駛者駕駛行為與認知工作績效的比較性研究」,國立雲林 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4.洪啓源(2006),「運用大客車駕駛模擬器探討駕駛疲勞對大客車司機員之影響分析」,中華大學運輸 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5.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網站(2007),http://newwww.itri.org.tw/search.asp?w=%u9632% u649E%u8B66%u793A%u7CFB%u7D71。
6.張建彥(2006),「大客車自適性模糊化縱向防撞警示系統程式開發平台建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申請書。
7.詹淑敏(2006),「大客車安全問題與認知之研究」,逢甲大學交通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8.郭耀聰(2004),「側撞警示系統之設計與研發」,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車輛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9.陳菀蕙等人(2007),語音防撞警示系統與車內資訊系統使用者介面對年輕男性駕駛反應時間之影響, 運輸計畫季刊,第三十六卷第二期,第231~252頁。
10.蘇昭銘等人(2007),「大客車前方偵測系統之實車應用測試分析」,2007年全國計算機會議。
11.蘇昭銘等人(2007),「先進安全大客車行車安全參數與駕駛者介面之設計與評估-總計畫(3/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民國96年。
12.蘇昭銘等人(2007),「先進安全大客車行車安全參數與駕駛者使用介面之設計與評估-子計畫二:大 客車防撞警示系統之駕駛者安全及使用者介面設計研究(3/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 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13.Mercedes-Benz(賓士)汽車,
http://www.mercedesBenz.com/content/mbcom/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_we
bsite/en/com.html。
14.Christoph Mertz,David Duggins, Jay Gowdy, John Kozar, Robert MacLachlan,     Aaron Steinfeld, Arne Suppé, Charles Thorpe, Chieh-Chih Wang,“Collision     Warning and Sensor Data Processing in Urban Areas,” The Robotics     
  Institute,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5000 Forbes Ave. Pittsburgh, PA   
  15213, USA.
15.Genya Abea, John Richardsonb(2004), “The effect of alarm timing on driver  
  behaviour: an investigation of differences in driver trust and response to   alarms according to alarm timing,”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16.Genya Abea, John Richardsonb(2006), “Alarm timing, trust and driver     
  expectation for forward collision warning systems”, APPLIED ERGONOMICS 37,   pp. 577-586.
17.John D. Lee, Daniel V. McGehee, Timothy L. Brown, and Michelle L. Reyes  
  (2002),“Collision Warning Timing, Driver Distraction, and Driver Response    to Imminent Rear-End Collisions in a High-Fidelity Driving Simulator,”   
  HUMAN FACTORS, Vol. 44, No. 2 , pp. 314-334.
18.Masha Maltz , David Shinar(2007), “Imperfect in-vehicle collision avoidance  warning systems can aid distracted driver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19.Richard J. Hanowski , Miguel A. Perez, Thomas A. Dingus(2005),“Driver   
  distraction in long-haul truck driver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pp. 441-458.
20.Todd Ruff(2005),“Evaluation of a radar-based proximity warning system for
  off-highway dump trucks,”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