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 Web 2.0新世代網路應用發展計畫網站,http://www.web20.org.tw/url/assemblyprod/。
2. 今日新聞國際中心,全球創新力調查:日本第一 台灣第六 中國前景可期,今日新聞2007.05.17,http://www.nownews.com/2007/05/17/185-2097931.htm。
3. 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
4. 何羚瑋、林義倫、胡亦侃,Web 2.0風潮下的軟體發展趨勢與機會(上)(下),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2007)。
5. 李書政、張邵農譯(Marc J. Dollinger原著),創業管理策略與資源,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6. 林孟彥譯(Stepben P.Robbins原著),管理學,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7. 徐永宜譯(Scott a. Shane原著),科技創業聖經,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8.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Web 2.0創新應用案例集-科技化服務新趨勢,經濟部技術處(2006)。
9. 尉謄蛟譯(Pinchot III, G., 原著),內部創業,台北市:長河出版社(1985)。
10. 許雄傑,台灣中小企業主創業機會辨識對創業績效影響之研究-先前知識、警覺性與社會網絡之干擾效果,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2007)。11. 許靜宜,創業機會辨認之研究-個人型與網路型創業者的創業行為比較分析,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2007)。12. 陳育聖、謝忠和譯(Ken Black原著),商業統計學(下),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13. 陳韋廷,創業經驗與機會確認的關係探討,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2006)。14. 彭漣漪,經濟學人調查 我IT產業競爭力 全球第6,中國時報2007.08.08,http://tech.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Tech-inc/Tech-Content/0,4703,12050901+112007080800302,00.html。
15. 黃寶棟,人格特質、創業動機、創業策略與創業績效之關係研究-以台灣區中小企業創業家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EMBA)(2006)。16. 楊金展、陳志遠、張勝立、魏式琦,人格特質、社會資本、先前知識對創業機警性影響之實證研究:創業家與經理人的比較分析,創業管理研究,第2卷第4期,第25-56頁(2007)。17. 楊敏鈺,數位化時代下消費者社會網絡對消費型態之影響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2006)。18. 溫肇東,《科技創業聖經》從事科技創業的查核表,工商時報(2005)。
19. 經濟部技術處創新科技應用與服務計畫網站,http://itas.tdp.org.tw/。
20. 劉真如譯(Frans Johansson原著),梅迪奇效應,台北:商周出版(2005)。
21. 劉常勇,創業家的人格特質,http://www.inex.twmail.net/temp/p01/175.htm。
22. 劉常勇,創業投資評估決策程序,劉常勇管理學習知識庫,http://www.cm.nsysu.edu.tw/~cyliu/。
23. 蕭鴻毅,人員流量計數系統記錄出入口進出人數之信度分析-以臺北市百貨公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2007)。24. 戴士嫻,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第2卷第4期,第1-24頁(2007)。
25. 戴士嫻,創業家個人特質與社會網絡關連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2005)。26. 謝昌佑,企業策略創業軌跡探討-機會辨識、資源取用、資產累積:以華邦電子、大眾電腦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2003)。27. Ardichvili, A., and Cardozo, R. N., “A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Process.” ,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8(2), p103-119 (2000).
28. Ardichvili, A., Cardozo, R., and Ray, S.,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8(1), p105-123 (2003).
29. Christensen, P.S., Madsen, O.O., and Peterson, R.,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to Strategic Management.” ,Aarhus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Denmark. (1989).
30. Drucker, Peter 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5).
31. Kaish, S. and Gilad, B., “Characteristics of Opportunities Search of Entrepreneurs Versus Executives: Sources, Interest, and General Alertnes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6, p45-61 (1991) .
32. Nick Denton, Is 30 Too Old To Start a Company, 2007.05.15, http://valleywag.com/tech/notag/is-30-too-old-to-start-a-company-260742.php.
33. Shane, S. and Venkataraman,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5, p217-226 (2000).
34. Singh, R., Hills, H. and Lumpkin, G.T., “Examining the Role of Self-Perceived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in the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Proce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3th UIC/AMA symposium on market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interface.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