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一、書籍
1. 王兆鵬,重新定義高科技時代下的搜索,新刑訴‧新思維,元照出版,2004年10月。2.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書局,2005年8月。
3. 李惠宗,憲法要義,敦煌出版社,1998年8月。
4.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社,2001年。
5. 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出版,2005年10月。
6. 李震山,行政法導論,三民書局,2005年10月,修訂6版。
7. 李震山,論個人資料之保護,收錄於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五南出版,2000年。
8. 李震山,警察法論─警察任務編,正典出版,2002年10月。
9. 李震山譯,德國警察與秩序法原理,登文書局,1995年11月。
10.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三民書局,1985年3月修訂3版。
11. 林惠琪、陳雅汝譯,偷窺狂的國家,商周出版社,2003年5月。
12. 法制斌、董保成,中華民國憲法,國立空中大學印行,1999年9月再版4刷。
13. 施啟揚,民法總則,自印,1996年4月增訂7版。
14. 許文義,個人資料保護法論,三民書局,2001年1月。
15. 許文義,資料保護之立法基礎,收錄於法與義-Heinrich Scholler教授七十大壽祝賀論文集,五南圖書,2000年5月。
16. 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元照出版,1999年。
17. 許福生,刑事政策學,中央警察大學,2005年3月。
18. 傅崑成等編譯,美國憲法逐條釋義,三民書局,1991 年。
19. 黃昭元,無指紋無身分?「民主、人權、正義」,元照出版,2005年9月。
20. 葉至誠等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 年11 月。
21. 董保城,國家責任法,董保城出版,元照總經銷,2002年6月。
22. 蔡廷榕等合著,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論,五南圖書,2005年2月。
23. 蔡震榮,警察職權行使法概論,元照出版,2004年12月。
24. 蕭文生,自基本權保障觀點論街頭監視錄影設備裝設之問題,收錄於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元照出版,2004年5月。
25. 蕭美惠譯,透明社會-個人隱私vs.資訊自由,先覺出版社,1999年7月。
26. 戴豪君等合著,數位科技法律大未來,書泉出版社,2004年11月。
二、期刊
1. 王佳煌,資訊科技與監視宇宙,東吳社會學報第10卷,2001年5 月,頁1-35。2. 王郁琦,網路上的隱私權問題,資務法務透析,1996 年10 月。3.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客體與展望(三),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7期,2006年10月,頁61-78。
4. 內政部警政署編印,「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義」,2003年8月。
5. 司法院編印,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憲法判決選譯(第2輯),2002年12月。
6. 全球安全科技編輯部,遠端監控方式簡介,全球安全科技網,2001年8月21日。
7. 全球安全科技編輯部,社區全力拼治安,安全等級有把關,全球安全科技網,2006年11月10日。
8. 全球安全科技編輯部,光纖傳輸技術在監控中的應用,全球安全科技網,2006年9月26日。
9. 江慶興,閉路監視器(CCTV)應用於警察工作之探討-以英國為例,警專學報第2卷8期,2000年,頁39-64。10. 朱柏松,隱私權概念之衍變及其損害防止立法之動向,法學叢刊第134期,1989年4月。11. 吳秋宏,拍照攝影-評京都府學連遊行示威事件,台灣本土法學第87期,2006年10月,頁279-293。12. 李尚仁,老大哥在看著你-監視攝影機的使用與濫用,科學發展第353期,2005年5月,頁75-77。13. 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構成及其思考層次,中央研究院社科所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9卷第1期,1997年3月,頁29-43。14. 李惠宗等,「資訊隱私權與刑事訴訟法」議題討論,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6期,2006年9月,頁100-113。
15. 李惠宗,從基本權功能論司法獨立與訴訟平等權,東海法學研究第九期,1995年9月。16. 李湧清,監視錄影系統與犯罪預防,執法新知論衡,第1卷第1期,2005年6月,頁73-100。17. 李湧清主持,「閉路攝影機在犯罪防治效果之實證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5年。
18. 李震山,「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之回顧與前瞻,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004年1月,頁35-82。19. 李震山,來者猶可追,正視個人資料保護問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三號解釋評析,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6期,2005年11月,頁222-234。20. 李震山,個人資料保護與監視錄影器之法律問題研究-以警察職權行使法第十條為中心,警察法學第四期,2005年,頁21-81。21. 李震山,資訊時代下「資訊權」入憲之芻議,律師雜誌307期,2005年4月,頁15-25。22. 李震山,人性尊嚴,法學講座,第17期,2003年5月,頁1-17。
23. 李震山,資訊權,法學講座,第32期,2005年3月,頁12-25。
24. 李震山,監視錄影器設置的合法性--對「電眼」的恐懼vs.還好老天有「眼」,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8期,2006年1 月,頁153-157。25. 李震山,警察機關設置監視錄影器的法制問題-人權保障與治安維護的動態平衡-,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6期,2006年9月,頁114-126。26. 李震山等,「街頭監視系統法律規範基礎」議題討論,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7期,2006年10月,頁145-153。27. 李震山,從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普設監視錄影器論個人資料之保護,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6卷第2期, 2004年12月。28. 林世懿,日本最新IT政策-u-Japan 建構Ubiquitous 社會,技術尖兵第118期,2004年10月。29. 林明鏘,警察職權行使法基本問題之研究,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6期,2004年3月,頁117-120。30. 林雅惠,從犯罪偵查看面部辨識技術之隱私權爭議,萬國法律,第133期,2004年2月,頁100-107。31. 林鈺雄,對被告犯罪嫌疑人之身體檢查處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5期,2004年2 月。32. 林雅惠,生物辨識與隱私權立法保護趨勢,收錄於戴豪君等合著,數位科技法律大未來,書泉出版社,2004年11月。
33. 法源編輯室,內政部:街頭裝設監視錄影無侵害隱私權,法源法律網,2003年6月8日。
34. 周慧蓮,資訊隱私權保護爭議之國際化,月旦法學雜誌,第104期,2004年1月,頁112-132。35. 洪文玲,警察「蒐集資料」職權之分析,警光雜誌第569期,2003年12月。36. 洪文玲、曹昌棋,論警察「蒐集資料」之職權,「刑事訴訟法(交互詰問制)與警察職權行使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中華警政研究學會主辦,2003年12月12日,頁147-159。37. 城仲模,「法律保留」之現代意涵,月旦法學雜誌,第98期,2003年7月,頁10-30。
38. 修蓉芳,為ITS奠定良好基礎-市區道路監控系統,全球安全科技網,2003年11月4日。39. 范姜真媺,政府資訊公開法與個人資訊保護法之交錯適用,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4期,2005年6月,頁105-143。40. 范姜真媺,監視攝影系統設置、使用之法律問題,律師雜誌,第307期,2005年4月,頁27- 41。41. 許文義,論個人資料蒐集或處理之合法性,警學叢刊,第31卷第6期,2001年5月。42. 許義寶,論公共場所監視器設置之法律程序(上),法令月刊第57卷第2期,2006年2月,頁14-24。43. 許義寶,論公共場所監視器設置之法律程序(下),法令月刊第57卷第3期,2006年3月,頁31-40。44. 陳秀峰,線上個人隱私之保護,月旦法學雜誌第82期,2002年3月。
45. 陳起行,資訊隱私權法理探討-以美國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64期,2000年12月。46. 陳祖輝,初探社會監控現象:監視器擴散設置之論述分析,警專學報,第3卷第7期,2006年8月,頁245-268。47. 陳運財,監視攝影與正當程序之保障,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6期,2006年9月,頁86-99。48. 陳運財等,「資訊隱私權與刑事訴訟法」議題討論,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6期,2006年9月,頁99-100。49. 陳煦淑,英國政府擴展CCTV使用範圍,全球安全科技網,2002年11月12日。
50. 陳慈楊,憲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權核心理論之實證化及其難題,翰蘆出版,1997年6月。
51. 張煜麟,台灣監視器系統作為集體逃避自由的機制?一種自由主義的觀點,資訊社會研究(7),2004年7月,頁191-218。52. 程明修,國家透過公共場所的監視器對人民基本權利的干預,法學講座第3期,2002年3月,頁63-68。53. 黃清德,論對於警察蒐集處理人民資料的救濟-異議訴願行政訴訟,警專學報,第3卷第7期,2006年8月,頁65-98。54. 黃清德、陳斐玲,公共場所監視錄影器設置與基本人權的關係-以資訊自決權為討論重心,警專學報,第3卷第6期,2005年10月,頁75-98。。55. 莊庭瑞,個人資料保護在台灣,誰的事務?,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2003年4月18日,頁1-17。56. 楊士隆,情境犯罪預防之技術與範例,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25卷第1期,1994年。
57. 廖緯民,以個資法作為公設街頭監視系統的法律規範基礎論-一個比較法上的觀點,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7期,2006年10月,頁122-144。
58. 廖緯民,論資訊時代的隱私權保護-以資訊隱私權為中心,資訊法務透析,1996年11月。59. 董娟娟,從監視社會理論看新加坡抗SARS戰役,發表於2003年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會議論文,政治大學社會學系主辦,2003年。
60. 劉佐國,論「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立法與修法過程,律師雜誌,第307期,2005年4月,頁42-51。61. 劉靜怡,當法律成為全民公敵?數位時代隱私焦慮之分析,「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七)論文彙篇-監聽法vs.隱私權」,三民出版,2001年7月。
62. 蔡碧玉,從「偷拍事件」談隱私權保護之刑事立法,法令月刊,第49卷第4期,1998年4月,頁24-28。63. 蔡震榮,有關裝設監控設備之要件(上),警光第587期,2005年6月。64. 蔡震榮,有關裝設監控設備之要件(下),警光第588期,2005年7月。65. 駱貞輝,運用科技監視設備強化治安管理,警光第519期,1999年10月。
66. 簡榮宗,隱私權的歷史,司法改革雜誌第62期,2006年。
三、論文
1. 王曰諾,論警察公權力措施之權利保護,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2005年6月。
2. 白喬維,論治安之維護與基本人權之衝突-以監視錄影系統為例,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3. 艾鵬,監視錄影系統在犯罪防治效果之研究-以警察人員、鄰里長為例,國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4. 吳偉豪,警察職權行使法資料蒐集規定之探討,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5. 林錦鴻,警察運用監視器之法律問題分析─以警察職權行使法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 徐新隆,數位時代下資訊隱私權之問題研究-以個人資料保護法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院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7. 翁逸泓,歐洲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以歐洲經驗反思我國作為,私立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2月。8. 陳通和,警察情報蒐集活動法律建制之研究-從基本權保障及實質法治主義之觀點以論,國立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9. 陳慧珍,治安與隱私的兩難:探討錄影監視系統的使用,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10. 黃齡慧,從警察蒐集資料活動論線民之運用─兼論資料使用,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1. 楊雅玲,美麗新視界?台灣都市公共空間中錄影監視系統之興起,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12. 詹文凱,隱私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博士論文,1998年。13. 熊愛卿,網際網路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14. 劉怡君,資訊化社會隱私權之研究-以日本個人資訊保護為中心,私立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5. 謝咏庭,合理隱私期待與搜索概念,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四、網站資料
1. 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default.stm.
2.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 。 http://jirs.judicial.gov.tw.
3. 全球安全科技網。http://tw.asmag.com/feature/main.php.
4. 行政院內政部警政署。http://www.npa.gov.tw.
5. 法源法律網。http://www.lawbank.com.tw.
6. 國際邊緣。http://intermargins.net/index.htm.
7. 經濟部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中心。http://stlc.iii.org.tw/index.asp.
外文部份
一、書籍與期刊
1. Clive Norris, Mike McCahill and David Wood(2004). The Growth of CCTV: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video surveillance in publicly accessible space. Surveillance & Society CCTV Special 2(2/3): 110-135.
2. David Lyon.(1994). The electronic eye: The rise of surveillance societ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3. David Lyon.(2001).Surveillance society-Monitoring everyday life. Lond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4. McCahill, M. & Norris, C. (2003), ‘Estimating the Extent, Sophistication and Legality of CCTV in London’, inM. Gill (ed.) CCTV, Perpetuity Press.
5. Michael McCahill & Clive Norris(2002). CCTV in Britain. Urban eye Working No.3.
6. Mike Cahill.(2002).The Surveillance Web:The rise of visual surveillance in an English city . Devon, UK, Willan.
7. Norris, C. (2003) ‘From personal to digital: CCTV, the panopticon and the technological mediation of suspicion and social control’, in D. Lyon (ed.) Surveillance and Social Sorting: Privacy Risk and Automated Discrimination, London: Routlledge.
8. Samuel D. Warren&Louis D. Brandeis(1890), The Right to Privacy, 4 Harv. L. Rev. 193,193-2.
9. William R. Webster(2004). The Diffusion, Regulation and Governance of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in the UK. Surveillance & Society CCTV Special
2(2/3): 230-250.
二、網站資料
1. British library. http://www.bl.uk/services/document/dsc.html.
2. Home Office. http://www.homeoffice.gov.uk/
3. Interchange of data Between Administrations. http://ec.europa.eu/idabc/en/home.
4. Privacy International. http://www.privacyinternational.org/index.shtml.
5. Security info. http://www.securityinfowatch.com/
6. Surveillance&Society. http://www.surveillance-and-society.org/
7. Urban eye. http://www.urbaneye.net/
8. crimereduction. http://crimereduction.gov.uk/cctvsite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