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月翠芬(2005),香港家事調解服務之歷史,香港家事專業調解手冊—FamilyMediationofHongKong,香港:香港婚姻輔導會。
王唯馨(2005),家事調解員的調解策略與調解經驗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麗容(2003),台灣地區婚姻暴力之調查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王重吉,調解制度之功能與實務運作,台北,司法院出版,2002年11月。
古嘉諄、蕭美玲(2005),論調解及調解技巧,仲裁季刊,第74期,2005年4月15日。李浩然(2007),從修復式正義探討鄉鎮市調解委員之婚姻暴力調解策略,台北: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李宏仁(2003),我國現行調解制度與理論之研究,華統圖書有限公司。
李宏仁(2003),調解制度的中西法哲學基礎研究-民生法學具體化途徑探討,台中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2003年6月。沈鴻年(1992),從三民主義觀點論鄉鎮市(區)調解制度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林洲富(2005),論家事法庭之調解實務,律師雜誌,第274期,2005年7月。林吉輝(2006),澳洲家事法院案件流程管理制度,司法周刊,第1303期,2006年9月7日。
周玉敏(2006),離婚態度、夫妻關係對親子關係的影響,中華家政學刊,第40期,2006年12月。邱璿如(2002),家事事件審理程序之新建構(上)-以日本有關人事訴訟併由家庭法院審判之議論為借鏡,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8期,2002年9月。邱聯恭著(2001),調解程序之新變革─評析其相關民事訴訟法修正之走向及前導法理,收於氏著,程序選擇權論,三民書局。
高金枝(2005),協助離婚的夫妻成為合作的父母—從參訪澳洲家是調解制度,談試行中之家事事件專業調解,全國律師,民國2005年8月。高鳳仙(2007),諮商與調解在家庭暴力事件之法律界限,應用心理研究,第33期,2007年春。高永光(2000),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鄉鎮市調解委員會互動關係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00年11月。徐蓮蔭譯(1997),離婚,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春金、陳玉書、黃政達(2007),調解制度中受調解人修復性影響因素之研究-修復式正義觀點,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第9期,2007年9月。陳顧遠(1977),中國法制史概要,台北,三民書局。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彭南元(2003),家事事件治療性審理方式初探─以離婚並渉及監 護子女事件為例,律師雜誌,第287期,2003年8月。張金鑑(1978),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三民書局。
張子源(1980),地方自治與調解,台北文獻直字94期,1980年。張子源(1983),鄉鎮市調解實務之實用,台中,作者自行出版。
黃翠紋(2001),婚姻暴力調解措施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黃祐讚(2006),我國調解制度之研究-以花蓮市調解委員會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松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昭峰(1999),高雄市各區調解委員會組織運作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院碩士論文。黃宇元(1980),台北市調解業務之探討,台北市政府民政局,1980年8月15日。
温煥彬(2007),瘦的和解勝過胖的訴訟,台北,永然文化有限公司。
鄧學仁、黃翠紋(2003),我國離婚事件之現況檢討及以調解制度解決離婚問題之實證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蔡文輝(2000),婚姻與家庭,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雅芳,離婚問題之探索與輔導,輔導季刊,第41卷第1期,2004年3月。
蔡孟珊(2000),家事事件審理程序之構成要素─立足於家事事件特殊性所為之分析,律師雜誌,第248期,2000年5月。蔡文育(1994),調解制度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賴月蜜(2005),澳洲、香港、日本之家事商談相關制度比較研究-兼論我國家事商談之現況與發展,南投:國立暨南國立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賴見強,父母離婚,小孩歸誰!?-離婚後未成年子女「親權人」之決定,全國律師,2006年5月。謝龍騰(2005),家事調解模式簡介,香港家事專業調解手冊—FamilyMediationof HongKong,香港:香港婚姻輔導會。
謝靜慧(2005),探尋家事調解新方向-以台灣士林地方法院家事法庭處理家事調解經驗出發,全國律師,2005年8月。蘇德全(1986),鄉鎮市調解委員會組織與職能之研究-臺北縣、市實施狀況之比較為例,台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羅朝勝(2003),鄉鎮市調解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日文部分
中川淳(1992),家族法と家庭裁判所----家事調解の重要性を認識しつつ,家族法現在課題,世界思想社。
池田光宏(1989),講座.實務家事審判法,頁297-310,日本評論社。
山田博(1996),講座.實務家事審判法,頁297-310,日本評論社。
平成十年度調停事件概況,家裁月報,第51卷11號。
三、西文部分
Astor, H. (1994). “Violence and family mediation policy.” Australia Journal of Family Law, 3, pp.4-9.
Beck, C. J. A. & Sales, B. D. (2001). Family mediation-Facts, myths, and future prospect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Davies, G. & Roberts, M. (1988). Access to agreement- A consumer study of mediation in family disputes. Berkshire: Open University Press.
Ellis, D. (1993). ”Family courts, marital conflict mediation, and wife assault.” In N.Z. Hilton (Ed.), Legal Responses to Wife Assault: Current Trends and Evaluation, CA: Sage Pub, pp. 165-187.
Haynes, J. M., & Charlesworth, S. (1996). The Fundamentals of Family Mediation. Sydney, Australia: The Federation Press, p. 208.
Ingleby, R. (1996). ”The family law reform act-a practitioner’s perspective.” Australian Journal of Family Law, 48, pp. 52-54.
McWhinney, R. L. (1985). “Family mediation in Ontario: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Therapy Now,11, pp. 18-19.
Payne, J. (1985). “Aspects of mediation: Mediation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rapy Now, 11, pp. 4-6.
Parkinson, L. (1997). Family Mediation. London: Sweet &Maxwell.
Umbreit, M. S., & Coates, R. B. (1992). “The impact of mediating of mediating victim offender conflict: An analysis of programs in three states.” Juvenile and Family Court Journal, 43, pp. 21-28.
四、網路資料部分
內政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moi.gov.tw/home/home.asp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 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 http://dspc.moi.gov.tw/mp.asp?mp=1
行政院主計處 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 http://jirs.judicial.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