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勇領,1993,《系統分析與設計》,儒林圖書有限公司,台北市。
2.朱嘉雯,2006,“消費性數位相機品牌知名度與產品風格對消費購買決策之影響”, 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3.江潤華,2002,以仿生設計中隱諭之觀點開發產品創意之教學研究,《工業設計三十卷二期》,p.229-234。4.李玉龍、張建成譯,2000,《新設計史》,六合出版社,台北市。
5.李正輝,2005,“產品構件結合設計之專家系統開發”,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縣。6.李蒼彥,1994,《中國圖樣設計》,翌耕圖書出版,台北縣。
7.李俊儀,2001,“衍生式與演化式建築輔助設計系統”,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台北市。8.汪宗慶,2005,“產品識別造形文法規則的推導與應用─以NOKIA行動電話造形演化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9.吳淑慧,2003,“1980年代西方流行時尚對中國風呈現之探討”,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台北縣。10.吳建勳,2002,“流旋成形製程設計資料庫系統之開發”,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11.林怡慧,2003,“甲骨文字簡化現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12.林崇宏,1999,《造形•設計•藝術》,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市。
13.林仁常,1997,《資料庫管理系統理論與實務》,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
14.洪姿鶴,2003,“明式家具與新藝術家具現代形式轉化關聯之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15.馬瑞萍、許佳,2006,“工業設計中的仿生設計”,《家具與室內裝飾第九期》,湖南省。
16.翁英惠,1986,《造形原理》,正文書局,台北市。
17.崔福齋、鄭傳林,2006,《仿生材料》,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思,台北縣。
18.野崎誠近,1994,《中國吉祥圖案》,眾文圖書出版,台北市。
19.許峻誠&王韋堯,2006,“等距圖形簡化之設計實作研究”,《藝術教育研究第十一期》,台北市,pp.33-55。20.陳振輝,1995,《中國的現代造形觀-創作理念》,銀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縣。
21.陳延熹,1998,《模倣生物顯奇妙-倣生的故事》,凡異出版社,新竹市。
22.陳俊傑,2006,“造形元素系統設計應用於行動影音產品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縣。23.張小虹,2000,“虛飾中國:流行時尚設計中的文化曖昧”,《中外文學第29卷第2期》pp.26~46。24.黃志龍,2005,“傳統家具風格於數位典藏之研究-以台灣傳統扶手椅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雲林縣。25.黃麟欽,2007,“仿生學於產品創新設計之應用”,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26.臧國仁、施祖琪,1998,“新聞編採手冊與媒介組織特色 ─風格與新聞風格”,《新聞學研究第六十期》,台北市,pp.1~38。27.蔡進益,2002,“多國企業在網際網路環境下訂單生產資訊系統規劃方法之研究─以吊扇產業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28.鄧建國,1994,“造形溯源與衍生應用於產品造型開發的探討”,《工業設計第二十三卷第一期》,台北縣,pp.38~45。
29.鍾可欣,2006,“碎形之仿生造形應用於飾品設計創作”, 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桃園縣。30.Gary B. Shelly, Thomas J. Cashman, Harry J. Rosenblatt 著,1998,季延平譯,《系統分析與設計》,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
31.Johanne Itten著,蔡毓芬譯, 2001,《造形分析》,地景出版社,台北市。
32.Micholas Roukes著,呂靜修譯,1995,《設計的表現形式》,六合出版社,台北市。
33.Peter G.Rowe著,王昭仁譯,1999,《Design Thinking設計思考》,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台北市。
34.Attneave, 1954, Some informational aspects of visual percep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61, No. 3, pp. 183-193.
35.Anarta Ghosh &Nicolai Petkov, 2006, Effect of High Curvature Point Dele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Two Contour Based Shape Recognition Algorith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l. 20, No. 6, pp. 913-924.
36.Biederman, I.., 1987, Recognition-by-Components: A Theory of Human Image Understand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94, pp. 115-147.
37.Cakin, S., 1990, A Model for the Evaluation of Building Perfomance, Design Methods and Theories, Vol. 24, No. 2, pp. 1223-1231.
38.Liu, Y. T. and Mitchell, W. J., 1995, Structuring Shapes and Deriving Designs, Journal of Architecture,Vol. 14,pp. 49-61.
39.Stiny, G.., 1980, Introduction to Shape and Shape Grammar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 Vol. 20, No. 7, pp. 343-351.
40.Stiny, G. & Mitchell William J.,1980, The Grammar of Paradise :on The Generation of Mughul Garden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 Vol. 20, No. 7, pp. 209-226.
41.參考網址1: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app-Lang/china/e/paper2-94/9515.doc
42.參考網址2:http://blog.yam.com/eagleswings/article/12701881
43.參考網址3:http://www.gfrlee.com/page206.htm
44.參考網址4:http://www.liba.com/article/article_show.php?article_id=1746
45.參考網址5:http://www.artart.com.tw/p1-4f.htm
46.參考網址6:http://www.sce.tsinghua.edu.cn/baimeng/paper/paper-bm.htm
47.參考網址7:http://u4.ksu.edu.tw/T093000387/post/682/3176
48.參考網址8:http://bestwolf.yo2.cn/archives/628224
49.參考網址9:http://140.131.24.185/net/New-E-NET-01/Project-01/F_Intro/2.Sub01/B4.Creative_Added/B4-03/B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