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王儒彬(2004)。臺北市高中職資訊業務人員資訊技術能力自我評估與課程需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研究所,台北。2.王光輝(2007)。台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3.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4.行政院體委會(2002)。人員培訓及辦理海洋運動項目專業人員培訓。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5.李永吟(1995)。教學原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6.李坤培(2003)。高中體育班實施成效評估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33-46。7.李旻樺(2003)。高中學生之自我效能、成功期望、學習任務價值動機調整策略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4,117-145。
8.李芳齡 譯(2001)。第五項修練III變革之舞(下) - 持續「學習型組織」動力的挑戰與策略。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9.李京娜、李淑如、呂麗珍、朱淑珠 (1993)。台灣區職校學生升學意願之調查研究。商業職業教育,52,42-50。10.李國禎(2001)。國中學生對教師有效教學行為的知覺與其學習策略、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11.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12.吳秉恩(1984)。管理才能發展方案與實施成效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市。13.林清江(1980)。國中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影響因素。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2,129-188。
14.林盈助(1997)。企業教育訓練人員發展基本專業知能之需求評估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台北縣。
15.洪嘉文、詹俊成(2005)。建置學校優秀運動人才培育體系之探討。中
華體育季刊,20(3),54-63。
16.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市:麗文文化出版社。
17.唐璽惠(1988)。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態度、師生互動、親子關係與英
語科成就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高雄。
18.唐建雄(2005)。高職學生家庭環境、學習動機與生涯期望及學業成就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19.郭芳煜(1986)。怎樣做好員工訓練,三版,現代管理月刊雜誌社:台北。
20.郭秋勳(1981)。「從勞動參與率、失業率及升學率探討我國高職學生升學與就業意願」,工業教育學刊,18,110-118 。
21.郭嫈嫈(1989)。基層農會家政指導員專業能力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市。22.郭文茵(1993)。我國成人基本教育教師專業知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23.教育部(2006)。95學年度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甄審甄試委員會。台北:教育部。
24.教育部(2006)。「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台北:教育部。
25.教育部(1998)。修定頒布之「特殊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26.教育部(2005)。94年度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實施計畫。台北:教育部。
27.教育部(1966)。「中等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台北:教育部。
28.教育部(2004)。修定頒布之「中等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台北:教育部。
29.許駿煒(2000)。高科技產業員工教育訓練成效評估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30.陳素蓮(2006)。都市原住民參與成人學習的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31.陳志樺(2002)。成人技職繼續教育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彰化。32.陳瑞和、吳淑鶯 (1993)。二年制工專學生升學就業意願調查研究。勤益學報,11,189-203。33.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出版社。
34.張惠雅(2000)。訓練四層次評鑑模式之內涵與評論。人力資源發展月刊,160,7-13。35.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36.張火燦(1998)。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
37.張瑞村(1994)。高職職業進修補習學校學生學習技巧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7,233-262。38.黃富順(1996)。終生學習的意義、源起、發展與實施。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39.黃富順(1985)。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博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40.黃德祥(1997)。親職教育。台北:偉華書局。
41.黃堅厚(198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42.黃光雄(1991)。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43.黃能崇(1981)。役畢未升學未就業高中畢業青年就業意願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台北。44.孫仲山(1995)。國民中學階段教師激勵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路徑分
析。高雄師大學報,6,131-161。
45.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46.程瑞福(2006)。95年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訪視結果與檢討。高級中學學校體育班經營策略研討會,台北。
47.蔣家娟(2002)。台灣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就業或升學意願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48.鄭富家(2007)。高職實用技能班機械類學生升學意願及態度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49.鄭瀛川、王榮春、曾河榮(1997)。績效管理,世台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台北。
50.鄭進丁、吳培源(1982)。高雄市高職工科學生升學及就業意願之調查分析。工業職業教育,3(9),3-7。51.蔡惠華(1998)。影響高屏地區公私立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因素探討。技術學刊,13(2),187-196。52.蔡如婷(1998)。大學企業推廣教育班學員參加動機及選擇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花蓮。53.盧青延(1992)。我國國民中學補習學校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54.盧欽銘(1982)。國中學生社會背景、心理特質與學習成就、升學意願的關係。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台北。
55.戴正雄、林端陽、徐昊杲(2001)。我國高職水產學群教師對學生學習現況與未來規劃之探討。2001年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師範大學。
二、英文部份
1.Bandura,A,(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englewool Cliffs,N.J.:Prentice-Hall.
2.Borphy, J. E.(1988) On motivation students. In D. Berliner & B. Rosenshine
(Eds.):Talks to teachers. New York:Random House.
3.Brinkerhoff, R.O.(1988),“An Integrated Evaluation Model for HRD, ” Journal of Training & Development, 42(2),66-88.
4.Brookover, W. B., Erickson, E. L., & Joiner, L. M. (1967).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nd educational plans in relation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The School Review, 74(4), 392-400.
5.DeVolder, M., & Lens, W.(1982).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futuretime perspective as a cognitive-motivational concep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 566-571.
6.Garrison, D. R. (1997). Self-directed learning: 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1), 18-33.
7.Heneman, H.G.,(1974).“Comparisons of Self-and Superior Ratings of Manageri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638-642.
8.Harter,s.(1982).The perceived competence scale for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53,87-97.
9.Hunsley,J.(1985).Test anxiety,Academic Performance,and cognitive appraisal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7,678-682.
10.Hossler, Dd., Braxton, J., & Coopersmith, G. (1989). Understanding student college choice. 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Volume V. New York: Agaton Press.
11.Houle, C. O. (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2.Herriott , R. E. (1963). Som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educational aspiratio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 32(2), 157-177.
13.Lens, W.(1986).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 cognitive-motivation concept. In D. R. Brown & J. Veroff (Eds). Frontiers of motivational psychology, 173-190.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4.Lam, Y. L. J. (1982). Determinants of educational plans of the indeterminate high school graduates .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20(2), 213-229.
15.Maehr, M. L., & Meyer, H. A. (1997).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 and schooling: Where we’ve been, 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need to go.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9, 371-409.
16.McKeachie, W. J. (1961). Motiv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college learning. In M.R. Jones (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111-142,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7.McCombs, B. L. (2000). Reducing the achievement gap. Society, 37(5), 29-39.
18.Pintrich, P. R., Smith, D. A., & McKeachie, W. J. (1989). A manual for the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MI:Ann Arbor.
19.Reynolds, A. J., & Walberg, H. J. (1991;1992). A structural model of science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An extension to high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 97-107.
20.Slavin, R. E. (199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NewYork, Macmillan: Allyn & Bacon.
21.Tannenbaum, S. I., Mathieu, J. E., Salas, E., & Cannon-Bowers, J. A. (1991).“Meeting Trainees'' Expectations: Th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itment Self-efficacy and Mot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6, 759-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