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大前研一(2006),M型社會(劉錦秀,江裕真譯),台北:商周(原著於2000年出版)。
內政部統計處(2005),中華民國台閩人口統計季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統計處(2005),民國94年臺閩地區老人狀況調查,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營建署(2003),高齡者住宅基本設施及設備規劃設計規範,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方瓊惠(2002),高齡者理想住宅行銷訊息之探索研究-以台灣北部民眾為例,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王玉女(1998),Leininger文化照護理論,長庚護理,9(4),70-77。王志剛,陳正男,陳麗秋(1987),行銷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王春祝(1992),銀髮族安養市場星光熠熠,戰略生產力雜誌,11,56-62。
王素梅(2005),從高領者飲食習慣看我國銀髮族食品之發展,食品市場資訊,93(2),1-9。
江永盛(1994),社區化保健促進、健康維護、預防保健及長期照護服務措施,社區發展季刊,67,310-315。行政院主計處(2006),社會指標統計年報[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2006, April, 12]。
行政院主計處編制(2000),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高齡者狀況調查報告,台北:編制者。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2),就業服務法[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twlabor.net/phpBB2/viewtopic.php?t=416&sid=85f9fdeb9f607847311adadc0fb8cf3e [2002, October, 11]。
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編制(2006),中華民國95年至140年人口推計,台北:編制者。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編制(2000),台灣老人十年間居住、工作與健康狀況的改變,台北:編制者。
行政院衛生署編制(1996),長期照護那入全民健康保險給付可行性評估報告,台北:編制者。
吳老德(2003),高齡社會理論與策略,台灣:新文京開發。
吳坤良(1999),老人的社區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淑瓊(1998),配合我國社會福利制度之長期照護政策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吳淑瓊(2001),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發表於推動照護革命—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暨實驗社區成果觀摩研討會,台北:國立成功大學。
吳淑瓊,吳念倫(1998),功能障礙老人主要家庭照護者的照護現況與支持需求,照護者季刊,1,1-6。
吳榮義(2004),人口老化的機會與挑戰,發表於人口老化相關問題及因應對策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
呂桐蕊(1992),高齡者再就業之研究—以臺灣、日本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李文龍(2003),抓住3000億老人商機,台北:知本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瑞金(1997),退休老人人力-社會潛存資源再運用,社會建設季刊,97,27-40。李瑞金(2003),銀髮商品及服務的願景,台北:實踐大學。
李臨鳳(1988),我國退休老人再就業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卓春英(2001),頤養天年:台灣家庭老人照護的變遷,台北:巨流。
林生傳(1993),社會教育學,高雄:復文圖書。
林怡君(2006),嬰兒潮世代進住選擇養生村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民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餐旅館裡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松齡(1983),台中地區老人現象之研究,台中:台中市社會工作研究服務中心。
林松齡(1993),老人社會支持來源與老人社會需求:兼論四個社會支持模式,社會安全問題之探討,265-289。
林建山(1992),現代服務業行銷學(初版),台北:商略。
林政賢(2004),高齡者進住長期照護機構意願之探討,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聖峰(1993),台灣地區老人對自費安養機構居住意願之影響因素分析,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學宜(2003),老人住宅環境偏好相關因素研究-以潤福生活新象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2版),台北:五南。
邱慧寧(2002),影響台灣地區民眾選擇銀髮社區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施教裕(1994),老人對機構安養之抉擇及使用的探討-以老年適應方式三種理論模式為例,經社法制論叢,14,101-125。施麗紅(2003),台灣地區老人安養及養護機構照護失智老人之現況調查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柯瓊芳(2002),誰來照顧老人?歐盟各國奉養態度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24,1-32。張明正(1995),1973年至1985年台灣地區扶養老人態度之轉變,台灣地區老人寶鑑與生活研究論文集,1,31-38。
陳定國(1985),現代行銷學,台北:華泰。
陳淑芳(2005),高齡化社會食品產業發展方向,食品市場資訊,94(4),1-10。陳順宇(2004),多變量分析(3版),台北:華泰。
陳肇南,史培爾(1990),台灣地區現代化過程中對老人的居住安排之影響,人口變遷與經濟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535-551。
陳銘樹(2001),台灣地區退伍軍人自費健康檢查之消費行為行銷研究,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曾怡禎(2005),我國老人住宅產業發展策略與挑戰,台灣經濟研究月刊,老有所終—老人住宅產業大勢,3-7。
曾思瑜(1995),我國自費老人安養設施與日本的高齡主住宅制度,空間雜誌,72。曾思瑜(2002),瑞典、英國、日本高齡者住宅與入居設施體系之比較研究,科技學刊,11(1),45-62。游永春(2002),醫院醫療委員會組織運作成效評估之前趨研究,國立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黃宗成(2005),國人對老人養生村住宿意願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俊英(2005),行銷學的世界(3版),台北:遠見。
萬育維(1997),老人照護的現況與發展,1997年亞太國際老人照護研討會論文集,台北,185-202。
葛雅琴(2001),台灣地區老年人遷居安養、養護機構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詹火生(1989),台北都會地區老人福利需求與家庭結構關係之研究,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57-87。
榮泰生(1998),企業研究方法,台北:五南,156-165。
齊力(1995),台灣地區家戶組成變遷趨勢之研究,社會變遷調查與研究論文集,台北,1984-1991。
劉訓蓉(2000),台閩地區老人居住安排與健康照護之研析,台北:行政院主計處普查。
劉劍華(2002),社區健康營造之老年人其社區參與程度及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對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劉燕瑩(2000),都會區中齡者對連貫性照顧退休社區態度之研究─以台北為例,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劉燕瑩(2005),中齡者對於連貫性照顧退休社區之態度研究,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醫務管理組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蔣武雄(1987),明代之養濟院,中國歷史學會史學入集刊,19,台北,237-252。
蔡耀如(2006),銀髮族安養住宅顧客入注意院之探討—以長庚養生文化村為例,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賴文彬(2004),台灣都會區銀髮族住宅的市場區隔與定位分析,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賴建仲(1998),老人居家服務整合之研究,台灣地區老人服務輸送體系及網路的建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51-49。
戴伸峰(1996),老人的生活壓力因應積極社會參與,成人教育,9,50-57。
謝美娥(2000),成年子女照顧者照顧失能父母之影響與因應經驗,台大社會工作學刊,3,1-36。
謝高橋(1994),老人需求與老人福利措施,社區發展季刊,76,180-189。鍾朱炎(2000),為老人設計的福祉設施-以老人生活簇群集空間需求之設計規劃研究,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譚開元(1998),現行醫療與福利相關措施,社區發展,173-178。
關華山(1992),台灣老人居住安排與居住問題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
蘇怡文(2002),老人對居家環境的評價,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龔文華(2004),高齡者進住養生文化村意願之影響因素,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二、英文部份
Bond, J. (1993). Living arrangements of elderly people. In J. Bond, Coleman, P., & Peace S. (2nd ed.). AGEING IN SOCIETY-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Gerontolog.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225.
Clay, D. C., & Vander, H. J. E. (1993). Patterns of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and childbearing in the third world. Population Studies, 47, 67-83.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5), 300-314.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Drucker, P. F. (1973). Managing the public service instisitution. The Public Interest, 3, 43-60.
Edvartsen, T. O. (1996). possibilities and problems in a cross country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ong-term care system in Long-Trem Care: Economic Issues and Policy Solutions, edited by Eisen, Roland and Frank A. Sloan, Boston: Kluwer.
Grant, R. M. (1996).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7, 109-122.
Kotler, P. (1982).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Kotler, P., & Armstrong, G. (2004). Principle of marketing version 2.0 (10th ed.). New Jersey: Person Education.
Kane, R. A., & Kane, R. L. (1986). Long-term care: Principles, programs, and policies. New York: Springer.
Lauterborn, R. (1990). New marketing litany: Four P’s passé; C-words take over. New York: Advertising Age.
McCarthy, E. J., & Perreault, Jr, W. D. (1994). Basic marketing: A managerial approach. Homewood, III: Irwi.
Smith, M. P. (1992). Taking volunteerism into the 21st century: Some conclusions from the American Red Cross volunteer 2000 study. Journal of Volunteer Administration, 8(1), 3-10.
Tell, E. J., Cohen, M. A., Larson, M. J., & Batten, H. l. (1987). Assessing the Elderly’s preferences for lifecare retirement options. The Geronttologist, 27(4), 503-509.
Weissert, W. G., & Hedrick, S. C. (1994). Lessons learned from research on effects of community-based long-term ca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42(3), 3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