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1 02: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秋貴
研究生(外文):Chiu- Kuei- Hsiao
論文名稱: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視收視行為與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hip bewteen Watching Television and Behaviourism and Its Impacts to Students' Aggression:The Age Group between 11 and 12 Years Old in Changhua County
指導教授:施建彬施建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an-Bin Shi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1
中文關鍵詞: 高年級學童 攻擊行為 電視收視行為
外文關鍵詞: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aggressive behaviorviewing behavi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8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0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視收視行為與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選取彰化縣地區175所公立國小為研究樣本,共發放891份,回收759份,回收率百分之85%。研究結果顯示:
1. 不同電視機數目、電視機擺放位置、共視者及共視者最喜愛節目類型在電視收視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2. 不同成人介入方式與電視收視行為有顯著負相關。
3. 不同性別、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社經地位、每日平均收視時間、電視機擺放位置、共視者及共視者最喜愛節目類型在攻擊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4. 不同成人介入方式與攻擊行為上有顯著負相關。
5. 不同電視收視行為、同儕攻擊性、電玩暴力、衝動性格及認知扭曲與攻擊行為上有顯著相關。
6. 攻擊行為的顯著預測因子是情緒衝動、同儕攻擊性、責備他人、報復信念、求樂衝動、低計劃性、自我中心及電玩暴力。
最後,乃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對相關單位提出建議與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ewing different pro-grammes and what impacts will be generated in terms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The participants and sample of the survey are from 175 elementary schools in Chang-Hua Country in Taiwan. In total, the sample number is 891 and the actually recipient number is 759 which accounts for 85%. The consequence of the research is indicated as follows;
1. The behavior of the children will be affected by different programmes, the location of the television and the preferred programmes by the viewers who watch pro-grammes with the children.
2. Some negative impacts have been generated by adult’s viewing behavior.
3. How aggressive children’s behavior will be, is affected by different gender, the edu-cation style from parents, the status of the family in the society, the average viewing hours, the location of the television and the accompaniers’ preferred programmes.
4. The level of the interference from the adults will give some impacts to the children’s behavior.
5. Television has made an impact on viewing behavior, peer behaviour, Violence gen-erated by electronic games, personality and self-recognisation.
6. The generator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change of emotion, peer behavior, blaming culture, hatred, low motivation, self-centred men-tality and videogame violence.
At the end of the research, the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will be given in order to provide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for other researchers in the related fields.
內 容 目 錄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iv
誌謝辭  ..................... vi
內容目錄 ..................... vii
表目錄  ..................... ix
圖目錄  .....................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攻擊行為理論與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人口背景變項與攻擊行為相關研究.... 19
  第三節  電視收視行為與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 21
  第四節  電視生活情境與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 25
  第五節  外在環境因素與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 29
  第六節  個體內在因素與攻擊行為相關研究.... 31
  第七節  總結.................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36
  第三節  研究研究對象............. 40
  第四節  研究工具的編製與選取.........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方式............. 51
第四章  資料分析結果............... 53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背景資料........ 53
  第二節  電視收視行為與攻擊行為之現況分析... 59
  第三節  電視收視行為的差異及相關分析..... 65
  第四節  攻擊行為之差異分析.......... 78
  第五節  攻擊行為之相關分析........... 90
第六節  攻擊行為之預測因素.......... 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綜合討論............... 108
  第三節  建議................. 115
參考文獻 ..................... 122
附錄A  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視收視行為與日常生
活事實調查預試問卷............ 136
附錄B  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視收視行為與日常生
活事實調查問卷.............. 143
附錄C  常看節目類型因素分析摘要表........ 150
附錄D  成人介入方式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151


表目錄
表 3- 1 社經地位等級計算表............. 44
表 3- 2 常看節目類型量表題號分配.......... 46
表 3- 3 共視者最喜愛的節目類型量表題號分配..... 47
表 3- 4 成人介入方式量表題號分配.......... 48
表 4- 1 人口背景樣本特性.............. 54
表 4- 2 電視收視時間及楷模收視行為樣本特性..... 56
表 4- 3 每日平均收看電視節目類型時間長短的現況... 60
表 4- 4 國小高年級學童成人介入方式現況....... 60
表 4- 5 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攻擊性的現況....... 61
表 4- 6 國小高年級學童電玩暴力的現況........ 61
表 4- 7 國小高年級學童衝動性格現況......... 62
表 4- 8 國小高年級學童認知扭曲現況......... 63
表 4- 9 國小高年級學童攻擊行為的現況........ 63
表 4-10 電視機數目與每日平均收視節目類型時間長短差
異分析................... 66
表 4-11 電視機擺放在客廳與每日平均收視節目類型時間
長短差異分析................ 67
表 4-12 電視機擺放在主臥室與每日平均收視節目類型時
間長短差異分析............... 68
表 4-13 電視機擺放在自己房間與每日平均收視節目類型
時間長短差異分析.............. 69
表 4-14 電視機擺放在其它房間與每日平均收視節目類型
時間長短差異分析.............. 69
表 4-15 共視者與每日平均收視節目類型時間長短差異分
析..................... 70
表 4-16 共視者最喜愛節目類型與每日平均收視節目類型
時間長短差異分析.............. 72
表 4-17 楷模收視行為與每日平均收視節目類型時間長短
差異分析.................. 74
表 4-18 成人介入方式與電視收視行為相關分析..... 75
表 4-19 性別與攻擊行為之差異分析.......... 78
表 4-20 父親管教態度與攻擊行為之差異分析...... 79
表 4-21 母親管教態度與攻擊行為之差異分析...... 80
表 4-22 家庭社經地位與攻擊行為之差異分析...... 80
表 4-23 國小高年級學童人口背景變項與攻擊行為差異分析 81
表 4-24 每日平均收視時間與攻擊行為之差異分析..... 82
表 4-25 電視機數目與攻擊行為之差異分析........ 83
表 4-26 電視機擺放位置與攻擊行為之差異分析...... 84
表 4-27 共視者與攻擊行為之差異分析......... 85
表 4-28 共視者最喜愛節目類型與攻擊行為之差異分析... 86
表 4-29 電視生活情境與攻擊行為之差異分析....... 87
表 4-30 每日平均收視節目類型時間長短與攻擊行為相關分
析..................... 91
表 4-31 常看節目類型與攻擊行為相關分析........ 91
表 4-32 成人介入方式與攻擊行為相關分析........ 93
表 4-33 個體外在因素與攻擊行為相關分析........ 94
表 4-34 個體內在因素與攻擊行為相關分析........ 95
表 4-35 攻擊行為階層迴歸分析............ 99

圖目錄
圖 2- 1 攻擊行為的因素............... 19
圖 3- 1 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視收視行為與攻擊行為之相關
研究架構圖................. 35
一、中文部份

Weber, Ann L. (1995),社會心理學(趙居蓮譯),台北:桂冠。

王大延(1993),行為偏差兒童的攻擊與暴力行為與原因探討之定義,學生輔導通訊,24,14-23。

王南詔(2000),兒童衝動性格與偏差行為之發展---質化的探討,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王振雄(1990),電視節目對兒童的影響,國教輔導,29(4),28-37。

王敏如(2000),閱聽人與電視劇互動情形之探索:以兒童詮釋連續劇性別刻板印象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王淑女(1996),「電動玩具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犯罪學期刊,2,99-124。

王澤藍(1997),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兒童收看電視節目的動機、收視行為與社會興趣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吳知賢(1998),兒童與電視,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知賢(2002),從電視卡通暴力談起[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tvcr.org.tw/life/media/media16.htm[2006, September 27 ]。

吳翠珍(1991),影響兒童電視觀看時間因素之分析,新聞學研究,44,73-94。

吳翠珍(1994),兒童電視釋義基模初探,新聞學研究,448,1-41。

吳翠珍(2002),教孩子認識媒體,人本教育札記,158,8,46-47。

巫宜倫(2004),國中學生衝動性格、刺激尋求、生氣情緒與攻擊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昕翰(2007),青少年認知扭曲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美枝(1985),國校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攻擊性及看電視習性的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3,139-156。

李美枝(1986),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嘉峰(2006),母親參與子女收視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車慶餘(1998),電視新聞暴力內容對台北市國小學生影響效果之探討,傳播文化,6,135-166。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5),「TV哪裡有問題?」,2005年台灣兒童傳播權調查報告,台北市。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6),「收視孤兒幫幫忙?」,2006年台灣地區兒童傳播權調查報告,台北市。

周百營(2002),國民中小學學生認知扭曲、生氣情緒與攻擊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周慧美(1999),國小學童電視識讀能力之探討及電視識讀教學成效分析,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仁和(2002),社會心理學,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心怡(2001),兒童違犯行為、衝動性格與認知管控功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月仙,蘇純瑩,吳裕益(2004),國小高攻擊傾向學生行為問題處理之個案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6,139-160。

林育賢(2001),電玩暴力對學童攻擊行為之效果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明慧(1990),家庭因素與學齡兒童攻擊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法務部(2006),少年犯罪概況摘要[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moj.gov.tw/site/moj/public/MMO/moj/stat/new/newtxt6.pdf [2006, September 23 ]。

金榮泰(2001),國中生電子遊戲經驗與攻擊行為、攻擊信念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柯文生(2002),學童網咖沉迷與偏差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洪振華(1985),國中學生攻擊行為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洪榮照(1998),兒童攻擊行為相關因素與認知行為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洪榮照,何東墀(1999),兒童攻擊行為的認知與家庭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報,13,395-432。

孫東顯(1994),青少年電視暴力訊息接觸與暴力行為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馬傳鎮,孟維德(1998),攻擊與暴力行為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2,265-310。

高申春(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1991),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麗鵑(2004),媒體閱聽、同儕關係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莊耀嘉(1996),犯罪的心理成因:自我控制或社會控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6(2),235-257。

莊耀嘉(2000),兒童衝動性格與偏差行為之發展:一項貫時性研究,發表於「2000年犯罪問題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台北:國立台北大學。

連秀鸞(1999),國中生認知扭曲與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郭隆興(1993),國民中小學學生人格傾向、同儕楷模與攻擊性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郭麗玲(1987),我國兒童觀看電視行為及技巧之研究,台北:文景。

陳奎熹(1994),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昭治(2003),書法學習活動在國小「衝動性格兒童」輔導上之應用—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程紋貞(1995),國小學童自我概念、社會技巧與攻擊行為的關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馮觀富,王大延,陳東陞,葉貞屏,陸雅青,熊曣(1997),兒童偏差行為的輔導與治療,台北:心理。

楊國樞,吳英璋,余德慧(1986),台北市青少年犯罪之心理傾向及其防治,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委託。

楊瑞珠(1996),高危險群青少年文化心態特質與甄別量表編製,台北:心理。

楊慧萍(1997),兒童之衝動性格、自我韌性、家庭因素與違犯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董文正(2002),高攻擊傾向學童的攻擊信念、衝動性格與衝突情境訊息處理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廖鳳瑞(1995),收視行為與親子互動的關係研究報告,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劉麗雪(2005),日本電視卡通暴力內容對學童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國小學童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傳播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蔡菁秤(2000),兒童電視識讀能力與父母介入兒童收視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鄭曉蘭(2006, September 17),小學生校內暴力事件破2000件,自由時報,國際新聞A8版。

謝旭洲(1998),電視暴力與國小兒童侵略行為的關聯性研究,世新學報,8,81-105。

謝淑芬(1991),人際問題解決之認知歷程、攻擊信念與攻擊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顏綵思(2005),台灣中部地區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魏麗敏(1996),影響國小兒童數學成就之自我調節學習與情感因素分析及其策略訓練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蘇建文(1989),談兒童攻擊行為的發展,學前教育月刊,1989,1,6-7。

二、英文部份

Andison, F. S. (1977). TV violence and viewer aggression:A cumulation of study results 1956-1976.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1, 314-331.

Archer, J., & Haigh, A. (1997). Belief about aggression among male and female prisoners. Aggressive Behavior, 23, 405-415.

Austin, E. W. (1993).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active parental mediation of television content.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Electronic Media, 37(2), 147-158.

Baker, B. K. (2000). Cognitive distortion among juvenile delinquents and nondelinquents.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M issouri Western State College.

Bandura, A. (1973). Aggression: A social learning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86). So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Ross, D., & Ross, S. (1963). Imitation of film-mediated aggressive model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3-11.

Berkowitz, L. (1990). On the formation and regulation of anger and aggression: A cognitive-neoassociationistic analysi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5, 494-503.

Berkowitz, L. (1993). Aggression: Its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control.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Berkowitz, L., (1984). Some effects of thoughts on anti- and prosocial influence of media events: A cognitive neoassociationist 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410-427.

Bryce, J. W., & Leichter, H. J. (1983). The family and televisio :Forms o f mediation .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4 , 329-348.

Burdett, K., & Jensen, L. A. (1983). The self-concept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among elementaryschool children from two socioeconomic areas and two grade level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0(30), 370-375.

Bushman, B. J., & Geen, R. G. (1990). Role of cognitive-emotional mediator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n media violence on agg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 156-163.

Buss, A. H. (1961).The Psychology of Aggression. New York: Wiley.


Bybee, C., Robinson, D., & Turow, J. (1982). Determinants of parental guidance ofchildren’s television viewing for a special subgroup: Mass media scholar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 26, 697-710.

Comstock, G. A. (1980). New emphases in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and film violence. In: E. L. Paler & A. Dorr (Eds.), Children and the faces of television: Teaching, violence, selling. New York: Academic. 129-48.

Dill, K. E., & Dill, J. C. (1998). Video game violence: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literature.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3(4), 407-428.

Dollard, J., Doob, L. W., Miller, N. E., Mowrer, O. H., & Sears, R. R. (1939). Frustration and Aggress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Eron, L. D. (1982).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elevision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of children.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97-211.

Ewen, S. (1988). All Consuming Images: The Politics of Style in ontemporary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Feshbach, S. (1955). The Drive-reducing Function of Fantasy Behavior,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3-11.

Geen, R. G. (1990). Human aggression.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Geen, R., & Thomas, S., (1986). 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media violence on behavior.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2, 7-27.

Goldstein, A. P. (1999). Aggression reduction strategies: Effective andineffective.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14(1), 40-58.

Green, A. (2003). Families no longer watch together. Television Week, 22(18), 19-22.

Gross, L. S., & Walsh, R. P. (1980). Factors affecting parental control over children’s television viewing: a pilot study.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24, 411-419.

Gunter, B. (1998). The Effects of Video Games on Children: The Myth Unmasked. Englan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Huesmann, L. R. (1982). Television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behavior. In D. Pearl, L. Bouthilet, & J. Lazar, (Eds.), Television and Behavior, 2.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26-37.

Josephson, W. L. (1987). Television violence and children’s aggression: testing the priming, social script, and disinhibition predi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882-890.
Lando, H. A., & Donnerstein, E. I. (1978). The effects of a model’s success or failure on subsequent aggressive behavior.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2, 225-234.

Liau, A. K., Barriga, A. Q., & Gibbs, J. C. (1998). Relations between selfserving cognitive distortions and overt vs. covert antisocial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Aggressive Behavior, 24, 335-346.

Lochman, J. E. (1984).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ssessment of aggressment of aggressive adolescent. In C. R. Keith(Ed.), The aggressive adolesent: Clin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Free Press. 17-62.

Lochman, J. E., White, K. J. & Wayland, K. K. (1991). Cognitive-behavioral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with aggressive children. In P.C. Kendall (Ed.), Child & adolescent therapy: Cognitive-behavioral procedure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5-66.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H. 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4, 1-101.

Peters, M. S., Fitch, M., Huston, A. C., Wright, J. C., & Eakins, D. J. (1991). Television and family:What do young childrenwatch with their parents?. Child Development, 62, 1409-1423.

Rule, B., & Ferguson, T. (1986). The effects of media violence on attitudes, emotions and cognitio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2, 29-50.

Sampson, R. & Laub, J. (1993). Urban poverty and family context of delinquency. Child Development, 65, 523-540.

Shope, R. J., Hedrich, T. E. & Geen, R. G. (1978). Physical/verbal aggression : sex differences in sty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6, 23-41.

Van der Voort, T. H. A. (1986). Television violence: A child’s eye view.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Weaver, B., & Barbour, N. (1992). Mediation of children’s television. Families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 Services, 73, 236-24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江立民、廖慧芬(2004)。運動科研新領域:運動訓練免疫監控。大專體育,74,95-103。
2. 蘇建文(1989),談兒童攻擊行為的發展,學前教育月刊,1989,1,6-7。
3. 洪榮照,何東墀(1999),兒童攻擊行為的認知與家庭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報,13,395-432。
4. 車慶餘(1998),電視新聞暴力內容對台北市國小學生影響效果之探討,傳播文化,6,135-166。
5. 楊慧萍(1997),兒童之衝動性格、自我韌性、家庭因素與違犯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6. 李美枝(1985),國校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攻擊性及看電視習性的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3,139-156。
7. 吳翠珍(1994),兒童電視釋義基模初探,新聞學研究,448,1-41。
8. 吳翠珍(1991),影響兒童電視觀看時間因素之分析,新聞學研究,44,73-94。
9. 王淑女(1996),「電動玩具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犯罪學期刊,2,99-124。
10. 王振雄(1990),電視節目對兒童的影響,國教輔導,29(4),28-37。
11. 王大延(1993),行為偏差兒童的攻擊與暴力行為與原因探討之定義,學生輔導通訊,24,14-23。
12. 林順萍、黃國禎、陳俊忠、郭博昭(2006)。太極拳運動對心臟血管機能之影響。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4,389-397。
13. 初麗娟、高尚仁(2005)。壓力知覺對負面心理健康影響:靜坐經驗、情緒智能調節效果之探討。中華心理學刊,47(2),157-179。
14. 唐善美、駱麗華、顏妙芬、蔡惟全(2006)。探討心導管檢查前病人焦慮及心率變異之關係。實證護理,2(1),53-60。
15. 陳元和、林正常(2001)。八週減肥計畫介入對高中超重女生血清瘦身蛋白濃度之影響。體育學報,31,30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