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13: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信凱
研究生(外文):HSIN-KAI WANG
論文名稱:橋梁易損性曲線簡化分析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implified method of constructing fragility curves for bridges
指導教授:卜君平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土木工程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7
中文關鍵詞:橋梁易損曲線平均值標準偏差
外文關鍵詞:standard deviationbridgemeanfragility curv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24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橋梁易損性曲線的建立主要可分為理論分析方法與經驗分析方法。其中理論分析方法又包括非線性靜力分析以及非線性動力分析兩種方法;經驗分析方法則是由地震災害後所得的橋樑損壞資料統計而得。本文主要的研究內容為以台灣的耐震設計規範為依據對於Karim and Yamazaki所發展的一套橋梁易損曲線的求取方式進行探討,首先建立橋梁模型,然後執行非線性靜力側推分析及非線性動力歷時反應分析後,求得橋梁結構的損壞指標(damage indices)及損壞等級(damage rank),最後利用線性迴歸分析配合地表運動參數(PGA)求取易損曲線的參數λ(平均值)及ξ(標準偏差)將可以建立橋梁的易損曲線。
目錄
誌謝 I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
目錄 I
表目錄 III
圖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文獻回顧 1
1.2.1 經驗分析法 2
1.2.2 理論分析法 2
1.2.3 簡化建立法 3
1.3本文內容 5
第二章 非線性靜力側推分析 6
2.1 建立橋樑分析模型 6
2.2 塑鉸性質定義 6
2.3 側力型式 7
2.4 斷面彎矩-曲率分析 8
2.5 目標位移控制點的選擇 10
第三章 非線性動力歷時分析 11
3.1 地表運動歷時記錄 11
3.2 非線性動力歷時分析 12
第四章 橋梁易損曲線 13
4.1 易損曲線模式 13
4.2 損害分析 13
4.2.1 遲滯模式 14
4.3 簡化建立橋梁易損曲線法 15
4.3.1 建立橋梁結構分析模型 19
4.3.2 執行非線性pushover及非線性動力歷時分析 19
4.3.3 迴歸分析 20
4.3.4 結果分析比較 22
4.3.5 實力分析比較 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4
5.1 結論: 24
5.2 建議: 25
參考文獻 27

表目錄
表2-1 29
表4-1 29
表4-2 30
表4-3 31
表4-4 32


圖目錄
圖1-1 33
圖2-1 34
圖2-2 34
圖2-3 35
圖2-4 35
圖2-5 36
圖2-6 36
圖2-7 37
圖3-1 37
圖3-2 38
圖4-1 39
圖4-2 40
圖4-3 41
圖4-4 42
圖4-5 43
圖4-6 44
圖4-7 45
圖4-8 46
圖4-9 47
圖4-10 48
圖4-11 49
圖4-12 50
圖4-13 51
圖4-14 52
圖4-15 53
圖4-16 54
圖4-17 55
圖4-18 56
圖4-19 57
圖4-20 58
圖4-21 59
圖4-22 60
圖4-23 61
圖4-24 62
圖4-25 63
圖4-26 64
圖4-27 65
圖4-28 66
圖4-29 67
參考文獻
1.李秉乾、周天穎、雷祖強、林哲彥、黃碧慧、吳政庭,(2005),利用集集大地震資料建立建築物地震危險度評估模式 I.建築物損害資料庫,中國工程師學會學刊系列-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十七卷 第一期,pp.121-131。
2.李秉乾、周天穎、雷祖強、林哲彥、吳政庭,(2005),利用集集大地震資料建立建築物地震危險度評估模式 II.易損曲線與風險評估分析,中國工程師學會學刊系列-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十七卷 第二期,pp.293-300。
3.阮至毅,(2005),橋梁易損曲線的建立,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Karim KR, Yamazaki F, Effect of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on fragility curves of highway bridge piers 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2001; 30: 1839-1856.
5.Karim KR, Yamazaki F, A simplified method of constructing fragility curves for highway bridge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2003; 32: 1603-1626.
6.Caltrans, “Seismic Design Criteria version 1.3”, DEC, (2004).
7.宋裕祺、蔡益超,�漸H結構性能為目標的橋樑耐震設計與耐震能力評估�說A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2003)。
8.張國鎮、李有豐、劉光晏,「應用非線性靜力側推分析於多跨簡支鋼筋混凝土橋梁耐震能力評估之研究」,中華民國第六屆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2002)。
9.交通部,�漱螂藶翿蝑@震設計規範�說A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台北 (2000)。
10.Park YJ, Ang AH-S. Seismic damage analysi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1985; 111: 740-757.
11.CHOPR.A. Dynamics of Structur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o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econd edition.
12.Ghobarah A, Aly NM, El-Attar M. Performance level criteria and evalu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ismic Design Methodologie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des, Balkema, Rotterdam, 1997; 207-215.
13.Design Specifications of Highway Bridges. Part V: Seismic Design, Technical Memorandum of EED, PWRI, NO. 9801, 199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