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5/31 23: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珠紅
研究生(外文):CHU-HUNG YEH
論文名稱:唐代僧俗交涉之研究——以僧人世俗化為主
指導教授:謝海平謝海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44
中文關鍵詞:唐代唐代佛教唐代僧人僧人世俗化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8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僧俗交涉」之「交涉」,本為哲學用語,意指兩個不同範疇之間相互產生影響。本論文主要就唐代帝王、皇室貴族、官吏、文士、庶民、與僧人,三百年間的互動概況。論文共分十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筆者之研究動機與目的,旨在探討唐代高僧受帝王隆重禮遇的原因,從中歸納出唐人對佛教的看法;其次,僧人與文士的交往,締造出輝煌的唐代佛教文學,試從中略探唐代僧人之宗教與世俗生活;最後,針對學界未多觸及的「藝僧」與「異僧」,為唐人「喜聞樂見」的情形,以及對後代佛教文化與世學的觸發與創建。第二章〈唐代帝王與佛教〉,就唐代帝王的佛教政策,其對佛教的利用,以明唐帝王對佛教的態度,是限制與利用並重;而從帝王與僧人交涉的情形,發現預言僧、祈雨僧、丹藥僧最受帝王垂青。第三章〈唐代皇室貴族與佛教〉,初、盛唐之議沙門致拜君親,顯示初唐帝王已感受到佛教勢力的擴大,由帝王令沙門拜皇室成員,反映出皇室企圖以皇權掌握教權;其次,皇室貴族接受佛教之輪迴觀,不論是捨宅或齋僧,其參與法事活動之熱烈,透顯出唐代的皇室貴族,實為推動佛教勢力的重大助力;此外,皇室貴族與胡僧的互動,是密教得以在中國生根的主因。第四章〈唐代官吏與佛教〉,唐代官吏對於劣僧之判文,多是基於維護儒家倫常與社會安定,官吏襄助譯經與飯僧邀福之舉,上自帝王,下至百姓,均受其影響,許多身為官吏之文士,或在詩文中,或口述其與異僧交涉之經過,均為佛教深入社會各層面的證明。唐代宦官與佛教的關係,由宦官本身之崇佛行為,以及其妻、女出家為尼的情形,說明佛教之輪迴果報信仰,是大多數唐人崇佛的主因。第五、六章分論〈唐代文士與佛教〉,唐代文人游寺,大別有文化、宗教、社交因素,三種因素交織下產生的游寺題詩、訪僧不遇、與僧共宿、共結林中社,所留下的文學作品,以及文士為佛寺、經像撰碑銘、序記;為譯經、注經作序;為僧人作塔銘、碑文、序文等,均對唐代佛教文學留下重要的研究資料。第七章〈唐代庶民與佛教〉,唐代百姓消災追福之法事活動,表現在外的捨宅、立社、造像、寫經等行為,是受到初、盛唐時期已經大為流行的冥報故事的啟發,加上福善禍淫的宗教體驗,可以發現唐代社會最受百姓信奉的,先是《法華經》,後為《金剛經》;《金剛經》繼《法華經》之後,特別是誦持《金剛經》所獲之功德,是與南禪遍天下的情形有關。此外,唐代尼僧與家族關係之密切,唐代僧人之世俗化與社會化的程度,均為後代罕見,原因是與朝廷將治理一般百姓的法令,用來管理教團有關。第八章〈唐代寺院功能〉,唐代的大寺,除了以鎮寺之寶與寺院傳說、奇僧逸聞招來信眾外,寺院開設的濟貧救苦設施,如普通院與悲田養病坊,為不離菩提的表現;悲田養病坊從則天朝由官府與寺院合辦,專收病苦百姓,到僖宗朝黃巢亂起,病坊窮人為神策軍擔負起「戰士勤王」的重任,反映了唐王朝的氣數將近。此外,寺院在文化休閒與娛樂方面,多有貼近民眾的措施,如上元燈節、賞牡丹花、觀百戲與開俗講,是唐人不分身份、階級,樂於走入寺院的主因。第九章〈唐代僧俗交涉對於文化之觸發與創建〉,唐代僧俗交涉下,對後代「財施」觀念的強化,以及對佛教戒律的奠定,佛教節日如盂蘭盆會的定型,佛教文物如經幢與舍利的流行,均有所觸發。對於世學之創建,如中國第一部韻書,成於僧人之手,詩學觀念與詩體的新創,茶文化與書法藝術的發揚,在僧人推波助瀾中,有創發之功;唐代古文家與僧人之會通儒、釋,對於宋代理學之陽儒陰釋,有其啟發之功。第十章〈結論〉,通過各章之論述,對唐人與佛教的互動,提出總體性的評價,與若干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唐代僧俗交涉之研究
——以僧人世俗化為主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選題意義與研究內容……………………………………… 4
一、釋「僧俗交涉」………………………………………… 4
二、研究內容………………………………………………… 6
第三節 研究回顧與研究方法……………………………………… 8
一、研究回顧………………………………………………… 8
二、研究方法………………………………………………… 9
第二章 唐代帝王與佛教……………………………………………19
第一節 唐代帝王的佛教政策…………………………………… 19
一、道先佛後的主張…………………………………………19
(一)高祖——老先、次孔、末釋……………………20
(二)太宗——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22
(三)高宗——道先佛後………………………………25
二、對於度牒、僧尼籍的控管………………………………27
(一)度牒與僧尼籍……………………………………28
(二)公度與私度………………………………………30
三、沙汰僧尼…………………………………………………32
(一)沙汰偽濫僧………………………………………33
(二)以「試經」沙汰…………………………………35
(三)視為「蠹物」沙汰………………………………39
四、會昌毀佛…………………………………………………42
第二節 唐代帝王對於佛教的利用…………………………………45
一、基於鞏固政權的需要……………………………………45
(一)藉僧人之助定天下………………………………46
(二)藉佛經以安天下…………………………………48
1.唐初帝王對於譯經的貢獻……………………49
2.武則天與佛教…………………………………50
第三節 唐代帝王與僧人之交涉……………………………………52
一、對僧人之禮遇……………………………………………53
(一)延為內道場供奉……………………………… 53
(二)賜紫方袍…………………………………………55
(三)賜寺額與諡號……………………………………57
二、唐代帝王與異僧之交涉…………………………………59
(一)預言僧………………………………………… 60
1.「帝師」萬迴……………………………… 61
2.「天師」一行………………………………64
(二)祈雨僧…………………………………………69
(三)丹藥僧…………………………………………69
第四節 小結……………………………………………………… 72
第三章 唐代皇室貴族與佛教………………………………………… 75
第一節 議沙門致拜君親………………………………………… 75
一、唐以前的沙門「致禮」問題………………………… 75
二、唐代沙門「致禮」問題……………………………… 77
第二節 輪迴果報的信仰………………………………………… 81
一、立寺、造像…………………………………………… 81
二、奉迎佛骨……………………………………………… 84
第三節 唐代皇室成員之法事活動……………………………… 87
一、為亡者追福…………………………………………… 88
二、唐代皇室貴族受菩薩戒……………………………… 90
第四節 唐代皇室貴族與胡僧 ……………………………91
一、胡僧慧範……………………………………………… 92
二、開元三大士…………………………………………… 93
(一)善無畏………………………………………… 94
(二)金剛智………………………………………… 96
(三)不空…………………………………………… 98
第五節 小結………………………………………………………100
第四章 唐代官吏與佛教………………………………………………105
第一節 維護儒家倫常與社會安定…………………………… 105
一、判僧之自由心證………………………………………105
二、對違戒僧人之判………………………………………108
三、良吏與劣僧……………………………………………110
第二節 襄助譯經與飯僧邀福………………………………… 113
一、譯場之分職……………………………………………113
二、唐代譯場概況…………………………………………115
三、飯僧邀福………………………………………………119
(一)唐代帝王與官吏之奢靡………………………119
(二)唐代官吏飯僧…………………………………123
第三節 唐代官吏與異僧之交涉…………………………………126
一、預言僧人………………………………………………126
(一)知前世今生……………………………………127
(二)明禍福休咎……………………………………129
二、法術僧人………………………………………………133
第四節 唐代宦官與佛教…………………………………………136
一、唐代宦官之娶妻養子…………………………………136
二、唐代宦官及妻、女崇佛………………………………141
第五節 小結………………………………………………………145
第五章 唐代文士與佛教(上)……………………………………148
第一節 佛寺紀游…………………………………………………149
一、文化浸潤的休閒因素…………………………………149
二、離苦得樂的宗教因素…………………………………155
三、遙體僧情的社交因素…………………………………162
第二節 游寺題詩………………………………………………166
一、因景生情、就地題詩…………………………………167
二、僧房題詩………………………………………………172
(一)對僧人之崇敬…………………………………172
(二)題詩作別………………………………………175
三、影堂題詩………………………………………………176
第三節 文士與僧人之休閒活動…………………………………179
一、茶與詩…………………………………………………180
二、棋與琴…………………………………………………182
(一)弈棋……………………………………………183
(二)彈琴……………………………………………185
三、花園與藥圃……………………………………………187
四、共結林中社……………………………………………191
第四節 寓止佛寺與習業山林……………………………………193
一、寓止佛寺………………………………………………194
二、習業山林………………………………………………197
第六章 唐代文士與佛教(下)………………………………………203
第五節 訪僧不遇與共僧同宿………………………………… 203
一、訪僧不遇………………………………………………203
二、與僧同宿………………………………………………207

第六節 戲僧與悼僧………………………………………………211
一、文人戲僧………………………………………………211
二、別僧與悼僧……………………………………………215
第七節 唐代士人之釋門文章……………………………………219
一、為佛寺、經像撰碑銘、序記…………………………220
二、為譯經、注經作序……………………………………222
三、為僧人作塔銘、碑文、序文…………………………225
(一)帝王敕作………………………………………225
(二)應邀而作………………………………………226
四、唐代士人與佛事文章…………………………………229
(一)寺碑與院碑……………………………………230
(二)神異與功德……………………………………232
五、文士與僧人之書信往來………………………………233
第八節 小結……………………………………………………237
第七章 唐代庶民與佛教………………………………………………244
第一節 消災追福之法事活動……………………………………244
一、捨宅與立社……………………………………………245
(一)捨宅為寺以邀福……………………………… 245
(二)立邑社同修福………………………………… 247
二、造像與寫經……………………………………………251
(一)造像…………………………………………… 251
(二)寫經…………………………………………… 253
三、為亡者追福……………………………………………255
第二節 冥報故事與佛典啟示……………………………………257
一、報應之福善禍淫………………………………………257
(一)因善得福………………………………………257
(二)不善致禍………………………………………259
二、佛典的流行………………………………………… 261
(一)初唐《法華經》流行概況……………………261
(二)中唐《金剛經》之流佈………………………262
第三節 唐代婦女與佛教……………………………………… 265
一、唐代婦女與比丘尼的社會地位…………………… 265
(一)唐初婦女地位的提升…………………………266
(二)佛門對女性的歧視……………………………268
二、以華情學梵事……………………………………… 270
(一)唐代婦女奉佛概況……………………………271(二)唐代比丘尼與家庭……………………………275
(三)唐代比丘尼與家族……………………………276
第四節 唐代僧人之世俗化…………………………………… 278
一、唐代僧人與戒律…………………………………… 279
(一)僧人之貪鄙趨利………………………………279
(二)唐代僧人違戒情形……………………………281
二、僧人之世俗化……………………………………… 282
(一)門僧與客僧……………………………………282
(二)異僧與狂僧……………………………………284
三、唐代胡俗與胡僧…………………………………… 285
(一)唐代胡俗………………………………………286
(二)胡僧識寶………………………………………288
(三)《全唐詩》裡看胡僧………………………… 293
四、域外僧人之僧俗交涉……………………………… 295
第五節 小結……………………………………………………… 296
第八章 僧俗交涉所彰顯之寺院功能………………………………… 303
第一節 寺寶奇聞………………………………………………… 303
一、鎮寺之寶…………………………………………… 304
二、寺院傳說與奇僧逸聞……………………………… 309
(一)寺院傳說…………………………………… 309
(二)奇僧逸聞…………………………………… 311
第二節 濟貧救苦之設施………………………………………… 312
一、普通院……………………………………………… 312
二、悲田養病坊………………………………………… 314
(一)「悲田養病坊」緣起………………………… 314
(二)寺院主辦與朝廷專使…………………………316
第三節 文化休閒與娛樂………………………………………… 318
一、上元燈節…………………………………………… 319
二、賞牡丹花…………………………………………… 321
(一)寺院與牡丹……………………………………322
(二)文士與牡丹……………………………………325
(三)牡丹與杜鵑……………………………………326
三、觀百戲……………………………………………… 329
(一)寺院與百戲………………………………… 329
(二)戲場與百戲………………………………… 330
四、聽俗講……………………………………………… 333
(一)唐代俗講盛況……………………………… 334
(二)唐代俗講師的魅力………………………… 337
第四節 小結………………………………………………………340
第九章 唐代僧俗交涉對於文化之觸發與創建………………………344
第一節 對於佛教文化之觸發……………………………………344
一、對「財施」觀念的強化…………………………… 345
(一)三階教「無盡藏」之創建………………… 346
(二)武則天、唐玄宗檢校「無盡藏」……………347
(三)無盡財與長生錢、長生庫……………………350
二、對佛教戒律的奠定…………………………………352
(一)大唐第一律師——釋道宣……………………353
(二)道宣與南山律宗………………………………357
(三)戒律與唐代僧人………………………………359
三、佛教節日與佛教文物………………………………362
(一)盂蘭盆會的定型………………………………362
(二)經幢與舍利……………………………………363
1.經幢…………………………………………363
2.舍利塔………………………………………365
第二節 對於中國文化之創建……………………………………366
一、對於世學之創建……………………………………367
(一)韻書與字典、辭典…………………………… 267
(二)詩學觀念與詩體新創……………………… 369
1.詩學觀念——「造境說」……………… 369
2.詩體之新創……………………………… 373
二、對茶文化之推行………………………………… 374
(一)開元時首創飲茶之風……………………… 375
(二)「茶僧」與「茶神」…………………………… 376
1.「茶神」陸羽……………………………… 377
2.「茶僧」皎然……………………………… 378
(三)陸羽傳說…………………………………… 379
三、對書法藝術之創建…………………………………381
(一)書僧懷素…………………………………… 383
(二)懷素與草書………………………………… 384
第三節 唐代古文家與僧人之會通儒、釋………………………387一、李華主禪定不廢禮…………………………………388
二、梁肅與天台…………………………………………389
三、柳宗元之中道觀……………………………………391
四、唐代僧人之會通儒、釋……………………………393
第四節 小結………………………………………………………394
第十章 結論……………………………………………………………401
參考文獻…………………………………………………………………419
參考文獻
壹、參考書籍

一、經籍、史書、工具書

漢•司馬遷撰、馬持盈注,《史記今註》,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梁•蕭子顯,《南齊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齊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長孫無忌等編、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唐•李 肇,《唐國史補》,楊家駱主編,《唐國史補等八種》,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唐•趙 璘,《因話錄》,楊家駱主編,《唐國史補等八種》,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唐•李 綽,《尚書故實》,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劉 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張 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蘇 鶚,《杜陽雜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李延壽,《南史》,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史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唐•裴庭裕,《東觀奏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唐•裴 鉶,《傳奇》,轉引自:楊家駱主編,《唐國史補等八種》,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唐•薛用弱,《集異記》,楊家駱主編,《唐國史補等八種》,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唐•高彥休,《唐闕史》,《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唐•鄭 綮,《開天傳信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劉 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李 濬,《松窗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爼》,台北:源流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唐•范 攄,《雲溪友議》,楊家駱主編,《唐國史補等八種》,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唐•封 演,《封氏聞見記》,《畿輔叢書》第五函,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百部叢書集成,1966年。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張 固,《幽閑鼓吹》,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唐•孫 棨,《北里志》,楊家駱主編,《唐國史補等八種》
唐•陸羽撰、程啟坤等點校,《茶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
唐•張又新,《煎茶水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四川:美術出版社,1985年。
唐•韋 述,《兩京新記》,台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五代、後晉•劉 昫等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據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
五代•王定保撰、姜漢椿校注,《唐摭言》,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後唐•馮贄編、張力偉點校,《雲仙散錄》,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後蜀•何光遠,《鑑誡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
宋•王 灼,《碧雞漫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北京:齊魯書社,1988年。
宋•陳 暘,《樂書》,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宋•姚炫編、四庫全書館考證,《唐文粹》,台北:世界書局,1989年。
宋•王欽若等撰,《冊府元龜》,台北:大化書局,1984年。
宋•張齊賢撰,《洛陽搢紳舊聞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范祖禹,《唐鑑》,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據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
宋•王 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李 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宋敏求編、洪丕謨等點校,《唐大詔令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宋•王 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台北:源流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元•李好文,《長安志圖》,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胡我琨,《錢通》,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吳之鯨,《武林梵志》,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清•葉 封,《嵩陽石刻集記》,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清•陳元龍,《格致鏡原》,《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清•倪 濤,《六藝之一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葉昌熾,《語石》,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二、總集、別集

唐•顏真卿,《顏魯公集》,《四部備要》集部,中華書局據《三長物齋叢書》本校刊。
唐•元 稹,《元氏長慶集》,《四部叢刊》本。
唐•杜 牧,《樊川文集》,《四部叢刊》本。
唐•李 翱,《李文公集》,《四部叢刊》本,初編,集部。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歐陽修,《六一居士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周必大,《文忠集》,《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楊家駱主編,《歷代詩史長編》第五種,台北:鼎文書局,1971年。
金•元好問,《遺山集》,楊家駱主編,《新校元遺山箋注》,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清•董 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季振宜等編,《全唐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清•汪辟疆,《唐人小說》,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三、釋書

《大正新修大藏經》(《大正藏》),台北:新文豐出版,1983~1988年。
後漢失譯,《受十善戒經》,《大正藏》,第24冊。
後漢竺大力、康孟詳合譯,《修行本起經》卷45。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禪法要解》,《大正藏》第15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
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大正藏》第4冊。
元魏•菩提留支譯,《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大正藏》第9冊。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大正藏》第51冊。
北涼•曇無讖譯,《大方等無想經》,《大正藏》第12冊。
北涼•曇無讖譯,《優婆塞戒經》,《大正藏》第24冊。
北涼•曇無讖譯,《菩薩戒本》,《大正藏》第24冊。
北涼•曇無懺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
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9冊。
晉•聶道真譯,《菩薩受齋經》,《大正藏》第24冊。
晉•法力、法炬共譯,《佛說諸德福田經》,《大正藏》第16冊。
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大正藏》第16冊。
晉•安法欽譯,《阿育王傳》,《大正藏》第50冊。
梁•慧 皎,《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
梁•僧 祐,《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
梁•僧 祐,《出三藏集記》,《大正藏》第55冊。
隋•釋吉藏,《金光明經疏》,《大正藏》第39冊。
隋•達摩笈多譯,《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大正藏》第14冊。
隋•釋吉藏,《維摩經義疏》,《大正藏》第38冊。
隋•智顗說、灌頂錄,《金光明經文句》,《大正藏》,第39冊。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大正藏》第49冊。
隋•吉藏,《百論疏》,《大正藏》第42冊。
隋•闍那崛多等譯,《無所有菩薩經》,《大正藏》第14冊。
〔新羅〕慧超、唐•釋圓照等撰,《遊方記抄》,《大正藏》第51冊。
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四法經》,《大正藏》第17冊。
唐•釋玄奘譯,《說無垢稱經》,《大正藏》第14冊。
唐•玄 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第7冊。
唐•玄 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30冊。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大正藏》第11冊。
唐•菩提流志譯,《寶雨經》,《大正藏》第55冊。
唐•彥 悰錄,《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大正藏》第52冊。
唐•達摩流支譯,《佛說寶雨經》,《大正藏》第16冊。
唐•釋道宣,《釋迦方志》,《大正藏》第51冊。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
唐•釋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大正藏》第52冊。
唐•釋道宣,《續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
唐•釋道宣,《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大正藏》第40冊。
唐•釋道宣,《中天竺舍衛國祇洹寺圖經》,《大正藏》第45冊。
唐•釋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大正藏》第52冊。
唐•釋道宣,《量處輕重儀本》,《大正藏》第45冊。
唐•釋道宣,《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大正藏》第45冊。
唐•釋道宣,《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大正藏》第9冊。
唐•釋僧詳,《弘贊法華傳》,《大正藏》第51冊。
唐•釋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大正藏》第54冊。
唐•釋義淨《梵唐千字文譯注》,《大正藏》第54冊。
唐•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大正藏》第19冊。
唐•阿地瞿多譯,《佛說陀羅尼集經》,《大正藏》第18冊。
唐•慧立本、彥悰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正藏》第50冊。
唐•法 藏,《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第35冊。
唐•釋智昇,《開元釋教錄》,《大正藏》第55冊。
唐•釋一行,《七曜星辰別行法》,《大正藏》第21冊。
唐•釋法照,《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卍續藏》第85冊。
唐•釋復禮,《十門辯惑論》,《大正藏》,第52冊。
唐•唐臨,《冥報記》,《大正藏》,第51冊。
唐•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大正藏》第42冊。
唐•釋全真,《唐梵文字》,《大正藏》第54冊。
唐•實乂難陀,《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9冊。
唐•釋神清,《北山錄》,《大正藏》第52冊。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冊。
唐•釋圓照集,《代宗朝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大正藏》第52冊。
〔新羅〕崔志遠,《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大正藏》第50冊。
〔日〕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6年。
《像法決疑經》,《大正藏》,第85冊。
宋•釋道誠集,《釋氏要覽》,《大正藏》第48冊。
宋•釋宗曉編,《四明尊者教行錄》,《大正藏》第46冊。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大正藏》第51冊。
宋•釋贊寧,《宋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
宋•釋贊寧,《大宋僧史略》,《大正藏》第54冊。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卍續藏》第80冊。
宋•釋志磐,《佛祖統紀》,《大正藏》第49冊。
宋•陳田夫,《南嶽總勝集》,《大正藏》第51冊。
宋•釋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大正藏》,第40冊。
元•釋德煇重編,《敕修百丈清規》,《大正藏》第48冊。
元•覺岸,《釋氏稽古略》,《大正藏》第49冊。
元•釋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大正藏》第49冊。
元•盛熙明,《補陀洛迦山傳》,《大正藏》第51冊。
明•釋如巹續集,《緇門警訓》,《大正藏》第48冊。
清•儀潤,《百丈清規證義記》,《大正藏》第63冊。

四、專著

謝思煒,《唐宋詩學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向 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季羨林,《佛教十五題》,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沈 冬,《唐代樂舞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孫昌武,《唐代文學與佛教》,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孫昌武,《禪思與詩情》,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孫昌武,《文壇佛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孫昌武,《詩與禪》,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程亞林,《詩與禪》,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 淼,《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張海沙,《初盛唐佛教禪學與詩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張伯偉,《禪與詩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敏華,《中國詩禪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吳言生,《禪宗詩歌境界》,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覃召文《禪月詩魂——中國詩僧縱橫談》,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法〕謝和耐著、耿昇譯,《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台北:商頂文化出版社,1994年。
〔法〕謝和耐、蘇遠鳴等著、耿昇譯,《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
姚南強,《禪與唐宋作家》,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賈靜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廖芮茵,《唐代服食養生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04年。
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日〕礪波護著、韓昇、劉建英譯,《隋唐佛教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陳允吉,《唐詩中的佛教思想》,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
谷更有,《唐宋國家與鄉村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林文勛、谷更有,《唐宋鄉村社會力量與基層控制》,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劉玉峰,《唐代工商業型態論稿》,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曾仲勉,《通鑑隋唐紀比事質疑》,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俞曉紅,《佛教與唐五代白話小說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羅時進,《唐詩演進論》,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羅時進,《唐宋文學論札》,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進寶,《敦煌學論述》,台北:紅葉文化公司,1995年),頁69~70。
劉進寶,《敦煌學述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上),台北縣:文理出版社,1977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1年。
陳海濤、劉惠琴,《來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唐代入華粟特人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甯志新,《隋唐使職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周勛初主編,《唐人軼事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吳海勇,《中古漢譯佛經敘事文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謝海平,《唐代詩人與在華外國人之文字交》,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881年。
謝海平,《唐代文學家及文獻研究》,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謝海平,《唐代留華外國人生活考述》,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吳 鋼主編,《全唐文補遺》,陝西:三秦出版社,1994年。
任 爽,《唐朝典章制度》,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
趙 超,《古代墓誌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王 毅,《中國園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孫立群,《中國古代的士人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陳允吉,《古典文學佛教溯源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敏華,《中國詩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黃永武,《中國思學——思想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0年。
李建崑,《中晚唐苦吟詩人研究》,台北:秀威科技出版,2005年。
李建崑,《韓孟詩論叢》(上冊),台北:秀威科技出版,2005年。
蕭 馳,《佛法與詩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三部曲——古代、近代、現代》,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
鄺健行主編,《中國詩歌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
王亦軍、裴豫敏編註,《李益集註》,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
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吳在慶,《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態與文學》,安徽:黃山書社,2006年。
劉 寧,《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樹海,《禪魄詩魂——佛禪與唐宋禪詩的變遷》,北京:知識出版社,2000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上、下集,台北:正中書局,1983年。
胡 遂,《佛教與晚唐詩》,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
呂 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李定廣,《唐末五代亂世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劉 航,《中唐詩歌嬗變的民俗觀照》,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湛 如,《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張國剛,《佛學與隋唐社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張國剛,《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姚 平,《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李 淼,《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以永貞革新為研究中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劉子瑜,《敦煌變文和王梵志詩》,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年。
謝思煒,《禪宗與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周慶華,《佛教與文學的系譜》,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白化文,《寺院與僧人》,河南:新華書店,1997年。
楊鴻年,《隋唐兩京坊里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賴永海,《佛道詩禪——中國佛教文化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
黃苗子編著,《吳道子事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劉亞丁,《佛教靈驗記研究——以晉唐為中心》,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
趙為民,《唐代二十八調理論體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釋星雲編,《佛教與世學》,《佛光教科書》,高雄縣:佛光文化出版,2000年。
魏承思,《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李壯鷹,《詩式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景遐東,《江南文化與唐代文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王小盾,《唐代酒令藝術——關於敦煌舞譜、早期文人詞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縣:谷風出版社,1987年。
閆 豔,《唐詩食品詞語語言與文化之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孫琴安,《唐詩與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毛水清,《唐代樂人考述》,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
王汝濤,《唐代小說與唐代政治》,湖南:岳麓書社,2005年。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李 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戴偉華,《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王永平,《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家學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
范子燁,《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劍亮,《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方立天,《方立天文集》,《隋唐佛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崔際銀,《詩與唐人小說》,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譚正璧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上海書店,1981年。
楊鴻年,《隋唐兩京考》,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亦軍、裴豫敏編注,《李益集注》,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
王 立,《佛經文學與古代小說母題比較研究》,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年。
陳允吉,《唐詩中的佛學思想》,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
李富華,《中國古代僧人生活》,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韓〕梁銀景,《隋代佛教窟龕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藍吉富主編,《三階教殘卷》,台北:彌勒出版社,1982年。
李希泌主編,《唐大詔令集補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張�C弓,《漢傳佛文化演生史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5年。
余 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際敦煌民生宗教社會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王壽南,《唐代的宦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陳弱水,《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台北:允晨文化,2007年。
謝元魯,《唐代中央政權決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
程喜霖,《唐代過所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胡如雷,《隋唐五代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周一良、趙和平,《唐五代書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韓國磬,《唐代社會經濟諸問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陳國燦,《唐代的經濟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曲金良,《敦煌佛教文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孫修身,《敦煌與中西交通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
高國藩,《敦煌民間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高國藩,《敦煌民俗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李斌城、李錦�撐扔菕A《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日〕周藤吉之等著,《敦煌學譯文集——敦煌吐魯番出土社會經濟文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
羅世平,《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論集》,北京圖書館敦煌吐魯番學資料中心、台北《南海》雜誌社合編,台北: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
〔日〕高田時雄著、鍾 等譯,《敦煌•民族•語言》,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孟憲實,《漢唐文化與高昌歷史》,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黃敏枝,《唐代寺院經濟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71年。
林伯謙,《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2000年。
黃玫茵,《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唐代學會、國立中正大學主編,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
〔日〕平野顯照著、張桐生譯,《唐代的文學與佛教》,台北:業強出版社,1987年。
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馬銘浩,《唐代社會與元白文學集團關係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日〕岡村繁著、張寅彭譯,《唐代文藝論》,華東師範大學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編譯,《岡村繁全集》第五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趙杏根,《佛教與文學的交會》,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唐耕耦,《敦煌寺院會計文書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黃永年,《唐代史事考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
〔日〕堀敏一著、韓昇、劉建英譯,《隋唐帝國與東亞》,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日〕池田溫著、孫曉林等譯,《唐研究論文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王 耘,《唐代美學範疇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年。
李芳民,《唐五代佛寺輯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韓〕李正曉,《中國早期佛教造像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馬自力,《中唐文人之社會角色與文學活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李鵬飛,《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建光,《中國律宗思想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
王永會,《中國佛教僧團發展及其管理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3年。
王 青,《西域文化影響下的中古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侯迺慧,《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主編,《古典文獻研究》第六輯,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
葉珠紅,《寒山詩集論叢》,台北:秀威科技出版,2006年。


貳、論文

一、學位論文

蔡秀敏,《唐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
林曉真,《唐五代川蜀地區的佛教文化——以高僧、寺院、造像為考察中心》,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7月。
李寶玲,《唐代長安佛寺發展及其對詩歌之影響》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5月。
林韻柔,《唐代寺院結構及其運作》,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高逸華,《唐代佛教寺院之功能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陳正平,《唐詩所見游藝休閒活動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7月。
許文惠,《唐代傳奇所反映的唐代社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1月。
葉蓁蓁,《圓仁法師《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所見的唐代文化》,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7月。
蔡榮婷,《唐代詩人與佛教關係之研究——兼論唐詩中的佛教語彙意象》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7月。
蔡榮婷,《景德傳燈錄之研究——以禪師啟悟弟子之方法為中心》,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
黃運喜,《唐代中期的僧伽制度——兼論與其當代社會文化之互動關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
黃運喜,《會昌法難研究——以佛教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趙國光,《唐代官場文化與飲酒生活》,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林珍瑩,《唐代茶詩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李書群,《唐代飲茶風氣及其對文學影響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5月。
林裕盛,《佛教的果報觀與唐代社會》,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黎金剛,《唐代詩歌與佛家思想》,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7月。
黃秀琴,《唐代詩禪相互影響論》,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12月。
曹愉生,《唐代詩論與畫論之關係研究——僅以詩畫論之專著為研究對象》,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1月。
彭雅玲,《唐代詩僧的創作論研究——詩歌與佛教的綜合分析》,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6月。
陳鍾琇,《唐代和詩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郭雅鈴,《女冠、女仙與唐代社會》,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林雪鈴,《唐詩中的女冠》,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5月。
張福政,《唐代妓女的類別與性質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
鄭育萱,《唐代婦女書寫文本中的社會反應》,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張耀方,《敦煌文書所見唐代節慶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許麗玲,《唐人題畫詩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二、期刊論文

寇養厚,〈唐初三帝的三教共存與道先佛後政策——唐代三教並行政策形成的第一階段〉,《文史哲》1998年第4期。
馮金忠,〈唐代病坊當議〉,《西域研究》2003年第4期。
張文斌,〈唐代宦官養子制度探略〉,《雲夢學刊》,2007年2月。
向 達,〈補說唐代俗講二三事〉,《敦煌變文論文集》上冊,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王永平,〈識釋唐代諸帝多餌丹藥之謎〉,《歷史研究》1999年第4期。
趙杏根,〈唐代小說中的法術僧人與另類僧人〉,《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2002年6月。
顏娟英,〈盛唐玄宗朝佛教藝術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5年6月。
何寄澎,〈唐代古文家與佛教之關係〉,《第一屆國際唐代會議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
謝重光,〈論唐代佛教徒對社會的巨大貢獻〉,《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輯)1995年7月。
胡可先〈論武則天時期的文學環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十一輯,2006年。
〔香港〕劉衛林,〈中唐詩學造境說與佛道思想〉,《唐代文學研究》第九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蔣 寅,〈大曆浙東浙西聯句述論——兼論聯句的發生與發展〉,董健主編,《文學研究》第2輯,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李永展,〈從土地使用的觀點看長安城的空間結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2卷第1期,1983年。
趙俊波,〈唐百戲賦簡論〉,《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金其楨,〈唐代碑文化研究〉,《南方文物》2004年第3期。
查明昊、司立芳,〈唐代僧人與科舉〉,《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第6卷第5期,2005年9月。
楊 梅,〈唐代尼僧與世俗家庭的關係〉,《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王秀林,〈唐代士大夫喜歡結交僧徒的原因探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崔 岩,〈也談唐代太原「黃坑」葬俗的宗教屬性〉,《洛陽大學學報》第18卷第3期,2003年9月。
李小榮,〈關於唐代的俗講與轉變〉,《九江師專學報》2004年第4期。
杜文玉,〈唐代宦官婚姻及其內部結構〉,《學術月刊》2000年第6期。
李志生,〈唐代百姓通婚取向探析〉,《河北學刊》第21卷第4期,2001年7月。
吳敏霞,〈從唐墓志看唐代世俗佛教信仰〉,《佛學研究》1996年。
黃清發,〈唐代僧尼的出家方式與世俗化傾向〉,《南通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2年3月。
景遐東,〈唐代文士和詩僧的憤世嫉俗詩〉,《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 期,2002年。
葛兆光,〈從中唐思想史看洪州宗的意義〉,《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5期。
葛兆光,〈重新清理唐代宗教的歷史——讀吉川忠夫編《唐代の宗教》〉,《佛學研究》,2000年。
劉寶才,〈唐代思想家與佛教僧人交往的原因——讀劉禹錫送僧詩〉,《西安聯合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邵文實,〈敦煌佛教文學與邊塞文學〉,《敦煌學輯刊》2001年第2期。
仲景玲,〈略述唐代域外物品的傳入〉,《文教資料》1998年第3期。
董惠民,〈唐代中後期「錢荒」原因探析〉,《湖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2期,1998年4月。
陳澤泓,〈唐代佛教密宗入粵及文物考述〉,《嶺南文化研究》2002年第5期。
李 浩,〈唐代園林別業與文人隱逸的關係〉(上),《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年。
溫翠芳,〈唐代長安西市中的胡姬與絲綢之路上的女奴貿易〉,《西域研究》2006年第2期。
王元軍,〈干祿仕進與唐人的書法〉,《陝西師大學報》第23卷第3期,1994年9月。
葛曉音,〈論唐前期文明華化的主導傾向——從各族文化的交流對初盛唐詩的影響談起〉,《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
張建華,〈隋唐時期佛教寺院經濟的膨脹與「會昌毀佛」〉,《天中學刊》第17卷第6期,2002年12月。
鄭顯文,〈唐代《僧道格》研究〉,《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
鄭炳林、邢豔紅,〈晚唐五代宋初敦煌文書所見都師考〉,《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蘇金花,〈唐五代敦煌寺院土地佔有形式〉,《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3期。
蘇金花,〈從「方外之賓」到「釋吏」——略論漢唐五代僧侶政治地位之變化〉,《敦煌學輯刊》1998年第2期。
杜正乾,〈唐代的《金剛經》信仰〉,《敦煌研究》,2004年第5期。
蘇士梅,〈從墓志看佛教對唐代婦女生活的影響〉,《史學月刊》,2003年第5期。
焦 杰,〈從唐墓志看唐代婦女與佛教的關係〉,《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3月。
楊 君,〈《金剛經》與唐朝民眾崇經活動及其觀念〉,《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冉萬里,〈唐代捨宮為寺考略〉,《西北大學學報》,2005年9月。
王維坤,〈唐代長安與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研究〉,《西北大學學報》,2002年10月。
王福昌,〈日人圓仁視野中的唐代鄉村社會〉,《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崔際銀,〈唐代釋僧小說的文化觀照〉,《山西大學學報》,2007年1月。
黃雲鶴,〈唐代舉子游丐之風——《太平廣記》所見唐代舉子生活態之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1月。
陶希聖,〈唐代寺院經濟概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九冊,1980年10月。
葉珠紅,〈論吳道子因妒殺人〉,中興大學文學院《興大人文學報》第38期,2007年3月。
葉珠紅,〈從敦煌文書〈請賓頭盧疏〉看唐代的賓頭盧信仰〉,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唐代文化」教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4月。
葉珠紅,〈三階教滅亡芻議〉,中興大學文學院《興大人文學報》第39期,2007年9月。
葉珠紅,〈論楊國忠與天寶戰爭〉,《暨大電子雜誌》第49期,2007年9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