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5.16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14: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淳儀
研究生(外文):CHUN-YI LI
論文名稱:明代公案集研究
指導教授:陳兆南陳兆南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20
中文關鍵詞:明代公案小說公案公案集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7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小說類型分類中,有一類被稱作「公案小說」,諸多公案小說討論中有個共同默契,即是對於明代一系列以「公案」為名的作品總是貶責多過於褒揚,是否這一系列作品在學者的討論中,除了因為數量較多,且出現年代較早,所以僅具有歷史文獻上的價值,而毫無文學性?亦只是書商們為了謀利互相抄襲的劣質作品?針對這樣的評論,試圖為這一系列以公案為名作品釐出一些頭緒,並檢視這樣的評論是否公允?
明代在政治上與漢唐相較,雖然不算強盛,但在經濟文化上卻是十分蓬勃發展,尤其明代中期以後,在社會經濟商業行為的高度發展之下,文化生活不再是貴族階層獨享,「世俗化」的現象展現在所有的層面,文化上亦是如此。各是各樣的文學作品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百花盛開,熱鬧非凡。
其中,一系列以「公案」為名的作品,密集出現在明代中後期,共有十一本,分別為《百家公案》、《廉明公案》、《諸司公案》、《新民公案》、《海剛峰公案》、《詳刑公案》、《律條公案》、《明鏡公案》、《詳情公案》、《神明公案》以及《龍圖公案》。針對這樣密集出現的作品,如果簡單以「語言質樸、不重修飾、有的顯得粗糙」,或是不斷強調「互相抄襲」,那是否真就是這一系列公案作品的全部?針對以上種種疑點,為擺脫學者們所造成的主觀看法,直接從閱讀、整理文本出發,將十一本公案作品研讀、分析、整理共釐出573則故事。
此真是「公案小說」嗎?如將其視為短篇公案小說,並以小說評價的標準去檢驗,方能理解學者們對此一系列的公案作品有著「恨鐵不成鋼」的遺憾評論。如果還原到當時的時代環境中,從內容、形式來分析,雖有著共同的特徵,卻又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如將其視為一個完整體來看,總顯得粗糙無理。對此提出與其他學者不同的看法,並不將此一系列作品稱作「公案小說」,而稱為「公案集」,其目的並非標新立異,而是還原到當時社會環境之中,一來擺脫被叫成公案小說所加諸在身上的「惡名」,另一方面,給予適當的文學評價。
首先重建明代「公案」環境與公案集形成作為立論的研究基礎,明代的社會經濟與法律環境以及案牘公文書形式、通俗化對於公案集的影響;進而再依形式特徵,劃分為實用性取向的「類法書」、過渡時期的「公案故事集」以及真正稱的上是「公案小說」的三類。並就三類所展現的特徵,歸納出從類法書形式過渡到公案小說的「公案故事集」,是此類公案集的敘述主流,所涵蓋的作品數量也佔多數(共九本),其形式特徵與公案小說相較更駁雜,就篇幅來看雖然長短不一,卻具有前短後長的趨勢,也因應篇幅的拉長,敘述也趨向完整。從其創作目的或是故事原創性較低等特徵來看,正好可以證明公案集初期是偏向實用性質。敘述重心擺在案件的來龍去脈、破案經驗智慧傳承、裁判用刑標準以及訴狀詞的書寫,其書寫目的最重要在滿足閱讀者的認知需求,而審美趣味倒在其次。如將其視為是「公案小說」,確有失公允之處。故將定位其在文學史上,還原到公案「故事」,作為公案「小說」的骨架,是介於判書的原始型態到成熟公案小說中間過渡的型態,同時也提供給其他類型小說、戲劇的參考來源之一。
欲凸顯出公案集的文學價值,一是人物書寫,另一是其獨特的「推理敘述」。在公案集中最為精彩的部分絕非「人物書寫」,其原因在於「案件」雖然牽涉就是人,但是,不管是路人甲、乙都無關係,其人物的既無成長過程也無細緻的外貌、動作描述,僅作為帶動情節發展所必然存在的「背景」,即便是公案集中最為人所熟悉的「清官」角色亦是如此。乍看之下人物書寫是毫無討論價值,然而事實上,作為一個類似「背景」的扁平人物的優點,即在於具有一眼就能辨識的特性,因為容易辨識,也容易與讀者產生共鳴。對於公案集的「清官」所投注的期待與崇拜,更是跨越時空朝代,直至今日清官崇拜的文化現象仍然存在。公案集的故事以人物為主要敘述對象,人物在事件中所經歷的一切,容易讓閱讀者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和共鳴。縱使人物描寫如此簡單、平面,但是相對於所揭露出的交錯且複雜身份職業,即是當時現實社會的縮影與投射。
除了人物書寫之外,公案集有別於其他類型文學,最獨特之處在於「推理敘述」的部分,愛情類的敘述重心在於男女間情感糾葛、神仙鬼怪類則在於對於人性的討論,而公案類自然就是斷案官吏如何處理、解決案件的「推理敘述」。這也凸顯出公案集中的推理敘述,不是只有「嚴刑拷打」的刑求和「神判」兩種,其中運用很多犯罪心理學的理論,呈現出多元的辦案思維。除此之外,被指稱為公案小說前期作品的公案集,自然而然會殘存較多早期作品基因,其中的「精怪公案」類即是「志怪」文學的基因,越到成熟的公案小說,志怪類的精怪故事數量就大幅度縮減,也與志怪類分道揚鑣成為獨特的公案類型。公案集不僅展現其文學價值,其中的文化思想也有其可觀之處。分別從「群眾焦慮」與「清官崇拜」兩方面,將庶民生活百態透過公案集來呈現,揭露出明代百姓生活的恐懼憂慮與理想投射。透過一系列分析討論,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給予公案集一個公平的對待,不管是從「文學價值」或是「社會價值」。公案集除了學者們所認同的史料價值之外,在文學史上,也解釋從法書到公案小說之間關鍵的環節。公案集的形成也恰好證明小說史中從實用走向藝術的路徑。不僅如此,豐富且一再傳抄的公案故事,乍看之下,雖然會讓人們有感到是否奇案故事已經消耗殆盡,然而事實卻也證明一再傳抄的故事,是編撰者有意識欲傳達的教化規諫,同時提供給清代公案俠義小說在故事、形式等方面的素材。
犯罪事件總是有一種特殊神秘的吸引力,為何人們會犯罪,什麼樣的人會犯罪,犯罪總免不了帶有一絲絲血腥味,這種超乎想像的吸引力,從古自今都讓聽故事者膽戰驚心。犯罪故事不像鬼故事那麼遙不可及,聽起來既驚險又貼近真實,在傳統的社會中,百姓對於自己的權力無法伸張的那份恐懼感,將其投射到公案故事的清官身上,一方面藉由故事吸收一種俗世的道德正義觀,另一方面也從故事之中學習保護自己的方式,當然,亦有可能學習犯罪手法,但不管如何,明代年間盛行的公案集,多多少少都反映了這一類型的故事深受百姓們的喜愛,及當時的社會樣貌。雖然,公案集比不上公案小說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與娛樂性,然而,它帶給社會、文學上的價值,也絕對不只是單一而是多元的。
明 代 公 案 集 研 究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歷來研究回顧 1
第二節 研究材料與目地 3
第三節 「公案」釋名 7
第二章 明代「公案」的環境重建與公案集的形成 12
第一節 明代社經與法律概況 12
(一) 明代的社會與經濟 12
(二) 明代的司法與訴訟 14
第二節 明代訴訟公文書的形式 21
(一) 狀詞、訴詞與判詞 21
(二) 判例書的功用 24
第三節 明代訴訟文書的通俗化 25
(一) 實用性的取向:仿書判的法律故事 26
(二) 文學性的取向:仿小說的文學故事 29
第四節 明代公案集所展現的書判形式特徵 31
(一) 仿書判結構的敘述文體 31
(二) 兩體敘述:「傳記體」與「書判體」 32
(三) 三詞結構:狀詞-訴詞-判詞俱足 34
第三章 明代公案集之三類型態 36
第一節 類法書:實用性取向 37
(一) 類法書作品:《海剛峰公案》 37
(二) 類法書作品特徵 38
第二節 公案故事集:從類法書過渡到公案小說 40
(一) 公案故事集作品:單一斷案官吏與複數斷案官吏 41
(二) 公案故事集作品特徵 41
第三節 公案小說 :娛樂性取向 53
(一) 公案小說作品:公案故事集集大成者《龍圖公案》 53
(二) 公案小說作品特徵 54
第四節 明代公案集的文學風格 58
第四章 明代公案集的文學性-人物與敘事 61
第一節 公案集的人物書寫 61
(一) 持法公正的清官 62
(二) 惡意的加害者 72
(三) 善意的受害者 86
(四) 恢恢天網的協助者 96
第二節 公案集的推理敘事 103
(一) 精察辦案:察言觀色法、邏輯推演、機智破案 104
(二) 司法檢驗:檢驗屍首、實地勘查 111
(三) 微服私訪:身體力行 113
(四) 公堂斷案:公平審案 115
(五) 設計破案:臨機設算 119
第三節 精怪公案故事(志怪基因) 132
(一) 原貌犯刑 133
(二) 幻化成人 136
第伍章 明代公案集的文化思想 141
第一節 群眾焦慮 141
(一) 商業行為潛在風險 142
(二) 家庭種種紛爭 147
(三) 宗教信仰的多面性 148
第二節 清官崇拜 151
(一) 為弱勢一方伸張正義 151
(二) 天人合一的賦予 153
第六章 結論-給予公案集一個公平對待 156
第一節 文學價值 156
(一) 法律書與小說的過渡 157
(二) 原型人物與箭垛人物:清官人物典型化 157
(三) 明代以前公案故事總彙集:與話本小說的關係 160
(四) 明代以後公案小說的故事來源:與清代公案小說的關係 160
第二節 社會價值 161
(一) 揭露社會的現實面 162
(二) 傳統體系下的社會控制:教化作用的實踐 163
引用參考書目 167
附錄 180
引用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年代排列)
【先秦】孔子:《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先秦】《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先秦】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先秦】韓非:《韓非子》,(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1月四刷)
【漢】司馬遷撰:《史記》,(台北:藝文印書館,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漢】王充撰:《論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東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出版社,1979年)
【晉】干寶:《搜神記》,收錄《百子全書》(台北:古今文化,1963年)
【晉】和凝撰:《疑獄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晉】葛洪撰:《抱朴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晉】郭璞撰:《玄中記》,(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梁】劉勰撰;施友忠譯:《文心雕龍》,(台北:中華書局,1970年)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唐】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白居易著:《白氏長慶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宋】李元弼撰:《作邑自箴》,(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0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吳自牧:《夢梁錄》,收錄於《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8年)
【宋】羅曄:《醉翁談錄》,收錄於《中國筆記小說名著》(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
【宋】鄭克撰:《折獄龜鑑》,(台北:文友書局,1974年)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周密輯:《武林舊事》,(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王宗稷撰:《東坡全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桂萬榮撰、【明】吳訥剛補:《棠陰比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等撰:《名公書判清明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2年)
【宋】宋慈著;羅時潤、田一民譯釋:《洗冤集錄今譯》,(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07月一版)
【宋】圜悟克勤評唱;吳平注譯:《新譯碧巖錄集》,(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元】托克托等奉敕撰:《宋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關漢卿等著;徐燕平注釋:《中國古代戲曲經典叢書•元雜劇公案卷》,(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
【元】臧懋循輯、【明】陶宗儀等撰:《元曲選•古今雜劇三十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姚思仁著:《大明律附例注集解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3年)
【明】李東陽奉敕撰、申明行奉敕重修:《大明會典》,(台北:東南書報社,1964年)
【明】李善長編《明律集解附例》,(台北:成文書局,1969年)
【明】張萱撰:《西園聞見錄》,(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年)
【明】文林撰:《瑯琊漫抄》,(濟南:齊魯書局,1995年)
【明】洪楩輯:《清平山堂話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張鳳翼撰:《譚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張居正:《新刻張太岳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何良俊:《何翰林集》,(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明】焦竑:《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
【明】邱濬撰:《大學衍義補》,(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明】李贄:《初譚集》,(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明】李贄撰、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明】王艮:《重刻心齋先生語錄》,(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明】唐甄:《潛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明】張應俞撰:《杜騙新書》,(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徐師曾著:《文體明辨序說》,(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0年)
【清】汪輝祖:《學治臆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張延玉等奉敕撰:《明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李清:《折獄新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蒲松齡撰:《聊齋誌異》,(台北:漢風出版社,2000年9月三刷)
【清】儲仁遜編著、張陳將整理:《清代抄本公案小說》,(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
【清】無名氏撰;不題撰人撰:《海公大小紅袍全傳》,(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
【清】不著撰人編著:《劉公案》,(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
【清】趙翼撰《廿二史札記》,(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二、公案集文本
【明】安遇時編輯:《包龍圖判百家公案》,(北京:中華書局,古本小說叢刊第2輯,據日本澎左文庫藏明萬曆22年與堂朱仁齋刊本影印,1990年)
【明】余象斗編:《廉明奇判公案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古本小說集成,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天啟年間萃英堂重刊本影印)
【明】余象斗編:《皇明諸司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古本小說集成,明萬曆三台館刊本)
【明】佚名:《郭青螺六省聽訟錄新民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古本小說集成,明萬曆乙巳年序刊,日本延享甲子年手抄本,楊百明發行、金成章刊本影印)
【明】李春芳編次:《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34年金陵萬卷樓虛舟生刊本影印)
【明】寧靜子輯:《國朝名公神斷詳刑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古本小說集成,據大連市圖書館南閩刊本縮印)
【明】佚名:《新鐫國朝名公神斷李卓吾詳情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明】陳玉秀選校《律條公案》,(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據書林蕭少衢師儉堂刊本影印)
【明】佚名:《鼎雕國朝憲臺折獄蘇冤神明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本影印)
【明】吳沛泉彙編:《明鏡公案》,(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年間三槐堂王崑源刊本影印)
【明】無名氏著,顧宏義校注:《包公案》,(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清翰寶樓刊本為底本,校以藻文堂刊本《百斷奇觀龍圖公案》等版本)
三、專論(依出版時間排列)
【小說史】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念》(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7月二刷)
范煙橋:《中國小說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4年9月初版)
韓南:《中國白話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黃岩柏:《中國公案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6月)
黃岩柏:《公案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二刷)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5年4月初版)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二刷)
陳東有:《人欲的解放—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與大眾審美》,(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一版)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
陳穎:《中國英雄俠義小說通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一版)
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一版)
薛洪勛:《傳奇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一版)
趙明政:《文言小說:文士的釋懷與寫心》,(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一版)
王定璋:《白話小說:從群體流傳到作家創造的社會圖卷》,(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一版)
石麟:《章回小說通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二刷)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王汝梅、張羽:《中國小說理論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一版)
李明忠:《十七世紀中國通俗小說編年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
呂小蓬:《古代小說公案文化研究》,(北京:新華書局,2004年)
【相關參考書】
錢靜方:《小說叢考》,(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
劉世德等主編:《剪燈餘話》,(台北:中華書局,1980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學海書局,1982年)
蔡國梁:《明清小說探幽》,(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初版)
徐訏編:《小說彙要》,(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6月台二版二刷)
李漁叔註釋:《墨子今釋今註》,(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8年)
陳奇祿:《戲劇與民間小說之研究》,(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9年10月初版)
魏隱儒:《中國古籍印刷史》,(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88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述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5月)
張國風:《公案小說漫話》,(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9月台灣初版)
馬幼垣等著:《公案小說研究資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91年)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4月一版)
古風:《公案小說奇觀》,(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
劉重來、徐適端、鄭家福等編《明實錄類纂•司法監察類》,(湖北:武漢出版社,1994年11月一刷)
瞿同組:《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曹書文選編:《沈冤黃泉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年)
黃永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劉可主編:《中國公案小說大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黃澤新、宋安娜:《偵探小說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8月一刷)
孟犁野:《中國公案小說藝術發展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1996年)
呂伯濤、孟向榮:《中國古代生活叢書•中國古代的告狀和判案》,(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7年2月二刷)
朱光潛:《變態心理學派別》,(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汪世榮:《中國古代判例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一版)
魏鑒勛:《明著選出:清代小說當議》,(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一版)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一版)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一版)
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4月一版)
吳趼人編撰:《諸公案》,(北京:文化藝術,1998年)
郭成傳、田濤編:《明清公牘秘本》,(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一版)
鄭肇楨:《心理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1998年10月二版五刷)
徐光國:《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1999年9月二刷)
郭建、姚榮濤、王志強:《中國法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吳士余:《中國文化與小說思維》,(上海:三聯書局,2000年10月一版)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11月二刷)
陳春生、劉成友選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文論精華•小說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一版)
孫楷第:《小說旁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一版)
許建平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精粹:小說戲曲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一版)
楊鶴皋:《宋元明清法律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一版)
段啟明、侯會校點:《古代短篇公案小說選•宋元明白話卷》,(北京:群聚出版社,2001年)
張德信:《明朝典章制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3月)
羅小東:《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經典•傳說故事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
謝暉、陳金釗:《法律:銓釋與應用—法律銓釋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
李修生、趙義山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小說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三刷)
段啟明編著:《中國古代小說戲曲述評輯略》,(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4月一版)
毛德福等著:《中國古典小說的人文精神與藝術風貌》,(四川:巴蜀書社出版社,2002年4月一版)
余宗其:《中國文學與中國法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202年9月一刷)
時容華編著:《社會心理學》(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十五刷)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體》,(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0月一版)
陳文心、魯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郭建:《衙門開幕—揭開公家機關的兩面形象》,(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05月五刷)
陳寶良著《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3月一版)
王偉凱著:《《明史•刑法志》考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一版)
完顏紹元等著:《天下衙門-公門裡的日常世界與隱密生活》,(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6年1月一刷)
【外國學者】
(日)原田季清:《話本小說論》,(台北:古亭書屋發行,1975年3月台一版)
(日)莊司格一:《中國の名裁判—公案小說》,(東京都:高文堂出版社,1988年)
(日)中野美代子著、劉禾山譯:《從中國小說看中國人的思考方式》,(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日)田福太郎著、古亭書屋編譯:《台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台北:眾文圖書,1999年10月)
(英)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12月)
(英)哈特(Hart,H.L.A.)著、張文顯等譯:《法律的概念》,(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12月)
(美)浦安迪教授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二刷)
(美)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史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一刷)
(美)羅洛•梅(RolloMay)著:《焦慮的意義》(《TheMeaningofAnxiety》),(台北:立緒文化事業,2004年8月初版)
(美)CurtR.Bartol&AnneM.Bartol原著,李執中編譯:《犯罪心理學》,(台北:華杏出版,2006年11月一版)
【工具書】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中國小說書目》,(台北:鳳凰出版社,1974年)
李國祥、楊昶主編:《明實錄類纂》,(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11月一刷)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江蘇省: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10月三刷)
周發增、陳隆濤、齊吉祥等主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詞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一刷)
武樹臣主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一刷)
翟建波編著:《中國古代小說俗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9月一刷)
三、期刊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列)
馬幼垣:〈明代公案小說的版本傳統〉,收錄《中國小說史集稿》,(台灣:時報出版社,1980年)
金介甫:〈中西推理小說的比較〉,《聯合文學》(1985年8月,第1卷第10期)
大木康:〈明末白話小說的作者與讀者〉,《明清小說研究》,(1988年2月)
林保淳:〈中國古代公案小說概述〉,《中國古典小說賞析與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竺洪波:〈清官形象與清官意識—對公案小說的文化思考〉,《上海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6期)
陳大康:〈論明清小說的宏觀研究〉,《中國文化月刊》(1993年11月第169期)
肖立軍:〈明代的執法犯法及懲治措施〉,《文史雜誌》(1994年05期)
王爾敏:〈清代公案小說之傳著風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3月第4期)
謝明勳:〈六朝志怪與公案小說--黃岩柏<公案幼芽偏多萌生於魏晉志怪>說述評〉,《國立編譯館館刊》(1995年12月第24卷第2期)
吳小如:〈試談公案小說的幾個問題〉,(《求是學刊》,1995年第3期)。
黃立新:〈簡論古典小說中的清官形象〉,《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謝蓬勃:〈「明官俸最薄」當議〉,(《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第3期,1996年8月)
徐忠明:〈從明清小說看中國人的訴訟觀念〉,《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林美君:〈從「太平廣記」「精察」類看「公案小說」的雛形〉,《國立台北商專學報》(1996年6月第46期)
柳依:〈淺論我國古代的公案小說〉,(《學術月刊》,1998年02期)
徐忠明:〈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視野中的清官司法〉,《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張福貴:〈庶民社會的人生暢想與精神漫遊-論中國古代小說的俗文化本質〉,(《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第2期)
常寧文:〈略論中國公案小說及其價值〉,《江蘇公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5期)
皋于厚:〈明代公案小說的發展演進〉,《江蘇公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6期)
苗懷明:〈清代公案俠義小說與清代中後期大眾文化心理〉,《武漢:通俗文學評論》(1999年3月)
張路黎:〈歷史使命與文化心態的錯為—對明代市民小說中的商賈形象的一種解讀〉,(《武漢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二期,2000年4月)
苗懷明:〈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公案小說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04期)
王毅:〈明代通俗小說中清官故事的興盛及其文化意義-兼論皇權制度下國民政治心理幼稚化的路徑〉,《文學遺產》(2000年第5期)
苗懷明:〈明代短篇公案小說集的商業特性與文學品格〉,《歷史研究與借鑒》(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
苗懷明:〈中國古代文言公案小說的演變軌跡及其文學品格〉,《許昌師專學報》(2001年第6期)
苗懷明:〈論中國古代公案小說與古代判詞的文體融合及其美學品格〉,《齊魯學刊》,(2001年第1期總第160期)
苗懷明:〈尋夢逐歡市井間—公案小說在宋元時期的成熟及其文學特質〉,《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第19卷第3期)
苗懷明:〈論中國古代文言公案小說的故事模式和敘事特性〉,《古今文藝》(2002年11月,第29卷第1期)
王毅:〈再論明代流氓文化與專制政體的關係〉,(《社會學研究》,2002年第二期)
劉天振:〈類書編纂與章回小說的標目〉,《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第28卷(總第126期))
曾禮軍:〈明代印刷出版業對明代小說的影響〉,《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第29卷(總第133期))
四、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列)
王世榕:《因果觀念在中國民間社會的流行》,(政治大學政研所碩論,1967年)
齊曉風:《元代公案劇研究》,(輔仁大學中研所碩論,1975年)
劉靜貞:《宋人的果報觀念》,(台灣大學歷史所碩論,1981年)
翁文靜:《包拯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研所碩論,1985年)
咸恩仙:《話本小說果報觀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博論,1989年)
郭靜薇:《三言獄訟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研所碩論,1990年)
霍建華:《三言公案小說中的罪與法》,(政治大學中研所碩論,1994年)
張慧貞:《施公案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碩論,1994年)
王緯甄:《元雜劇中獄訟劇研究》,(淡江大學中研所碩論,1994年)
廖鴻裕:《海公案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碩論,1995年)
陳智聰:《從公案到偵探—晚清公案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淡江大學中文系碩論,1995年)
范長華:《元代報冤類雜劇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研所博論,1995年)
柯瓊瑜:《三言教化功能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論,1995年)
鄭春子:《明代公案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碩論,1996年)
鄭安宜:《龍圖公案之公道文化研究》,(暨南大學中文系碩論,2000年)
龍潔玉:《元雜劇包公劇與明包公小說研究》,(台灣大學中研所碩論,2001年)
倪連好:《三言公案故事計謀之研究》,(師範大學在職進修碩論,2002年)
王琰玲:《明清公案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碩論,2003年)
邱婉慧:《明代公案小說行塑「清官典型」的社會意義》,(成功大學歷史所碩論,2006年)
簡齊儒:《明代公案小說「法律與文學文本」的融攝》,(國立東華大學中研所博論,2007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