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刊論文部分
1、曾思瑜(2007),普通教室空間及設備與實施開放教育式教學活動之研究─以斗六市梅林國小與斗六國小為例,建築學報第61期,P1~20。2、劉貞貞、劉舜仁(2007),台灣國民小學建築空間形態演變之探討,建築學報第61期,P175~195。3、洪福聲(2006),高速公路服務區行動不便者使用設施調查與評估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4、巫孟蓁(2006),友善校園環境與無障礙校園環境規劃之探析,教育研究月刊。
5、李佳音(2005),台南市國民小學無障礙環境現況調查與改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6、陳建中(2005),公有建築之無障礙設施使用現況研究─以國道三號服務區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7、戴曄(2005),從輪椅使用者探討校園無障礙環境之改善課題,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8、洪得祥(2004),國小無障礙設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9、盧珮蓉(2004),肢體障礙大學生之校園無障礙環境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10、朱君浩(2003),台北捷運車站無障礙設施建築設計規範之初探─以肢體移動障礙者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11、相青蘭(2002),肢體障礙學童博物館教學活動規劃與實施歷程初探─以彰化仁愛實驗學校小學部一年級為案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12、湯志民(2002),無障礙校園環境設計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校園環境,P58~P93,台北市。
13、胡富傑(2001),以用後評估探討高齡者無障礙居住環境之建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14、張欽堯(2000),輔助中心無障礙環境之調查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研究所。
15、湯志明(1994),學校建築的人文教育規畫。初等教育學刊,3,P237~P264。
16、顏杏砡(1992),視障學生之空間認知與環境行為之初探─以台中啟明學校為例,東海建築研究所。17、黃耀榮(1992),殘障福利機構建築計畫準則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
18、朱德明(1990),國外適合殘障者使用公共設施概述,社會福利月刊第28期,P15~16。19、李政隆(1985),無障礙建築環境設計之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P41~46。20、郭瓊瑩(1985),創造一個無障礙的環境,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P47~49。二、書籍部分
1、田蒙潔、劉王賓(2006),無障礙環境設計與施工實務新版,營建署雜誌社編印。
2、田蒙潔、劉王賓(2004),無障礙環境設計與施工,營建署雜誌社編印。
3、吳明隆、涂金堂(2004),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五南圖書出版社,台北。
4、酒井隆、賴虹燕(2004),問卷設計、市場調查與統計分析實務入門,博智文化出版社,台北。
5、崔征國譯(2002),圖解高齡者•身障者無障礙空間設計,詹世書局。
6、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富學文化。
7、林寶貴、邱紹春、蘇芳柳(1998),台灣地區特殊教育暨殘障福利機構簡介。
8、李金泉(1997),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松崗電腦圖書資料公司,台北。
9、張紹勳、林秀娟(1995),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一初答統計與高等統計。 (上)(下),松崗電腦圖書公司,台北。
10、鐘倫納(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
11、郭欽培(1990),無障礙設計之建築觀─從殘障者特性與需求談起,詹世書局。
12、楊國樞、文崇一等(1989),社會及行為科研究法(上)(下),東華書局,台北。
13、郭為籓(1983),特殊教育名詞彙編,心理出版。
14、Zeisel, J.(1987a),研究與設計─環境行為的研究,Inquiry by Design:Tools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關華山譯,漢威出版社,台北。
三、英文書目部分
1、Allen, K. E.(1992). The exceptional child:mainstreaming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Y: Delmar Publishers Inc.
2、Goldsmith, Selwyn ( 1997 ) . Designing for the Disabled- the new paradigm. Oxford : Architectural Press
3、H.U.D. (1977). Access to the environment. Washington D.C.
4、Meijer, Cor J. W., Pijl, S. J., & Hegarty, S.(1994). New perspective in special education a six country study of integration. New York : Routledge.
5、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al Restructuring and Inclusion (1994).National study of inclusion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75 606).
6、Percy, Stephen L. (1989). Disability, Civil Rights, and Public Policy. USA :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7、Rodriguez, D., & Tompkins, R. (1994). Inclusive Educati6n~orTAll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9 619).
8、Rothstein, L. F. (1994). Special education law.(2ed.).White Plains,N.J.:Longman.
9、Sailor, W., Gerry, M., & Wilson, W.C. (1991). Policy implications of emergent full inclusion models for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In M.C Wang, M.C. Reynolds, & H.J.Walberg (Eds.).Handbooks of special education:Research and Practice (vol. 4, pp. 175-193).Oxford: Pregamon Press.
10、Siegel, J, & Jausovec,N, (1994):Improving teacher attitudes toward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ERIC Document R?pr"6duction Service no. ED 374 120)
四、網站
1、國立和美實驗學校
http://www.pchjh.chc.edu.tw/
2、特殊教育通報網
http://www.set.edu.tw/frame.asp
3、台灣省教育廳特殊教育網
http://disable.yam.org.tw/status/graph/graph17.htm
4、國立教育資料館
http://3d.nioerar.edu.tw/2d/special/outline/outline_0301.asp
5、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
6、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無障礙礙設施設計規範草案
http://free.abri.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