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詹世弘,「綠色能源開發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全國能源會 議,2005。 (二)、核能研究所,台灣能源政策的檢討與建議,2006。 (三)、經濟部能源局,我國能源結構規劃,2005 年全國能源會議 簡報資料 (四)、經濟部能源局,中華民國94 年臺灣能源統計手冊,2006。 (五)、內政部營建署網站,http://searchdb.cpami.gov.tw/。 (六)、太陽光電資訊網站, http://www.solarpv.org.tw/aboutus/index.asp。 (七)、綠建築生態環保相關建才網站, http://www.fuh3.com.tw/gr15.htm。 (八)、德國再生能源法, http://www.greenparty.org.tw/?itemid=338。 (九)、資訊傳真集團網站, http://cpro.com.tw/channel/news/content/index.php?news_id=55323。 (十)、永續產業發展,第二十九期,2006。 (十一)、開務事務所網站,http://www.keywow.com.tw/about.php。 (十二)、海德威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higherway.com.tw/。 (十三)、工業技術研究院網站,http://newwww.itri.org.tw/。 (十四)、尤如瑾,薄膜太陽電池未來所面臨之挑戰和契機,工業技 術研究院IEK-IT IS產業觀察,2006。 (十五)、太陽能光電技術與應用,羅運俊、何梓年、王長貴、張勝雄、林乃陽、梁財春,2007。 (十六)、BIG & GREEN 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永續建築,大衛•吉森, 2005。 (十七)、熱濕氣候的綠色建築計畫由生態建築到地球環保,林憲 德,1996。 (十八)、太陽能建築建築光電一體化源書,周螢、楊艷霞、左丹紅、 劉洋共同翻譯,2005。 二、英文部分 (一)、Agnolucci, P.(2005),Use of economic instruments in the German renewable electricity policy, Energy Policy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Available online 6 September 2005. (二)、Alsema, EA(1998),Energy Requirements and CO2 Mitigation Potential of PV Systems, presented at the BNL/NREL Workshop on PV and the Environment,23-24 July, Colorado, USA. (三)、Duffie, JA & Beckman, WA(1991), Solar Engineering of Thermal Processes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四)、Green, MA (1992), Solar Cells-operating principles, technology and system applications, Prentice-Hall, New York. (五)、IEK-PVPS, (2000/4),Task 1 Workshop on the Added Value of PV Systems,Glasgow,5 May 2000. (六)、Munro, D, Ruyssevelt, P, Knight, J (2000),Photovoltaic Building Integration Concepts and Examples, Proceedings of the 2nd World Solar Electric Buildings Conference ,8-10 March ,Sydney ,Australia,pp.115-120. (七)、Abley, Ian, and James Heartfield, eds.(2001) Sustaining Architecture in the Anti-Machine Age. Chichester, England: Wiley-Academic. (八)、Earth Pledge Foundation.(2001)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White Papers. New York: Earth Pledge Found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