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何宇紅(1994)。〈崇拜心理的歷史根源及現狀分析〉《湛江師範學院學報》,頁105-111。
何明修(2004)。〈集體行動中的情緒、儀式與宗教:一個涂爾幹社會學的分析〉。《社會裡論學報》,第7卷第1期,頁41-87。
岳曉東(1999)。〈偶像與榜樣選擇的代溝差異:香港長沙成年人的見解〉《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15期。頁27-51。杜建霖(2006)。《大學布袋戲社團學生偶像認同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李佩真(1997)。《偶像文本的消費意義:迷與偶像關係之探討》。私立世新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卓麗純(2004)。《以愉悅性消費為基礎探索流行音樂購買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林福岳(2002)。〈認同建構為傳播基礎概念之初探:以美濃反水庫運動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002年12月,第2期。林如森(2006)。〈社會運動過程中的認同、共識動員與傳播策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4期,頁165。
林怡璇(1998)。《漫畫同人誌成員之特質、自我概念與行為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逸叡(2003)。《越界的日本流行文化現象:「哈日族」十五人的生活風格實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夏光(2005)。〈論自我認同〉。《社會理論學報》,第8卷第2期,頁279-334。張春興(1987)。《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東華。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陳品岑(2005)。《知名品牌之產品愉悅性研究-以手機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班。郭慈芬(2005)。《千禧年的算命風潮-星座命理節目之閱聽人研究》。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郭致君(2000)。《台北地區國中生偶像崇拜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傅國樑(2003)。《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之研究-以高中職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學程進修在職專班。黃秋碧(1998)。《漫畫閱讀之遊戲、快感經驗與社會實踐-以世新、政大學生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黃文珍(1994)。《KTV使用對個人的意義研究-快感經驗與社會性使用》。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楊維倫(2002)。《情境脈絡與台灣日劇迷的收視經驗》。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潘英海(1994)〈文化書寫與體現的過程〉。刊於《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導論,黃美英著,頁15-26。台北:自晚。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瑞香(2002)。《歌迷社群的愉悅與反抗:以偶像歌手之歌迷俱樂部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趙培華(2000)。《台灣青少年對日本偶像劇的觀看、解讀與消費》。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劉曉倫(2001)。《國中學生崇拜影視明星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鄭嘉揚(2004)。《愛情流行歌曲對歌迷愛情態度之影響關聯-以五月天之愛情歌曲與歌迷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饒怡雲(2005)。《融化師奶的北極星—師奶迷戀偶像之消費行為研究:以裴勇俊粉絲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顧玉珍(1995)。《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中譯部分
Anthony Giddens著。簡惠美(1994)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台北:遠流。
Abercrombie, N. (1996/2004) 著。陳芸芸譯。《電視的社會學分析》台北:韋伯。
Durkheim,Emile(1912/1992)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
E.C.Cuff W.W.Sharrock and D.W.Francis(1998/2006)著。林秀麗、林庭瑤、洪惠芬譯。《特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台北:韋伯。
Fiske,J(1989/2001)著。王曉玨、宋偉杰譯。《理解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Jean,Baudrillard(1981/1998),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
Susan,Sontag(1977/1997),黃翰荻譯《論攝影》台北:唐山。
英文部分
Ang,I.(1985)Watching Dallas:Soap 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New York:Methuen.
Bell,Catherine M.(1997)Ritual:perspectives and dimension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ossberg, L. (1992). Is there a fan in the house?: The affective sensibility of fandom. In L. A. Lewis (Ed.),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 (pp. 50-65).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arre,R(1984)Personal Being:a theory for individu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oli Jenson.(1992) Fandom as Pathology:The Consequences of Characterization. In Lisa A. Lewis(Ed.),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pp.9-27)Routledge.
Jordan, P. W. (2000). Designing pleasurable products. London: Taylor & Francis.
McQuail, D.(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Staiger,J.(2005).Media Reception Studies.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Sue Brower(1992)Fans as Tastemakers:Viewers for Quality Television. In Lisa A. Lewis(Ed.),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pp.163-182)Routledge.
網路部份:
民視新聞網(2007)。台灣鐵道文化 日本鐵道迷瘋狂。民視新聞網。檢索日期:2007年12月29日於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228/11/qqzu.html。
何醒邦(2007)。公路迷拍台灣道路 上傳Youtube。中時電子報。檢索日期:2007年12月29日於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203/4/p8s7.html。
呂孟哲(2006)。星艦迷群聚賭城 歡慶星艦迷航記四十歲生日。法新社。檢索日期:2007年12月29日於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0820/19/2cn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