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文崇一,《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東大,1990年)。
司徒達賢,《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智聖,2001年)。
吳松齡,《休閒產業經營管理》(台北:揚智,2003年)。
吳思華,《策略九說》(台北:臉譜,1998年)。
吳英明,《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復文,1996年)。
吳瓊恩,《行政學》(台北:三民,2002年)。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2002年)。
楊懋春,《鄉村社會學》(台北:正中,1972年)。
蔡宏進,《社區原理》(台北:三民,2000年)。
蘇銘,《蛻變:由零到百億財富的經營傳奇》(台北:聯經,1996年)。
二、期刊
方世榮、張士峰,〈影響夥伴關係發展之因素的探討-AHP實證研究〉,《管理研究學報》,第卷1第1期(2001年),頁135-172。王本壯,〈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社區規劃師運作模式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17期(2005年),頁1-35。
丘昌泰,〈強化地方政府的策略規劃功能〉,《研考雙月刊》,第23卷第3期(1999年),頁26-34。吳濟華,〈公私協力策略推動都市建設之法制化研究〉,《公共事務評論》,第2卷第1期(2001年),頁1-29。吳濟華,〈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臺灣經濟月刊》,第208期(1994年),頁1-15。呂育誠,〈永續發展對地方基層組織與人緣影響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第13卷第2期(2004年),頁32-64。李公哲,〈永續指標〉,《環境工程會刊》,第9卷第4期(1998年),頁24-35。李永展,〈社區永續發展指標:以台北市士林區名山里為例〉,《研考雙月刊》,第29卷第5期(2005年),頁79-91。李永展,〈都市型永續社區之準則:國土永續發展之新趨勢〉,《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41期(2007年),頁48-57。林永森,〈地方觀光休閒產業關鍵成功因素與永續發展策略之探討〉,《嶺東學報》,第12期(2001年),頁263-290林錫銓、王鴻楷,〈邊界地區永續性觀光產業政策之政策體制研究〉,《公共事務評論》,第3卷第2期(2002年),頁93-112。邱文彥,〈海岸永續利用之落實〉,《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第15卷第3期(2005年),頁15-23。柯于璋,〈社區主義治理模式之理論與實踐-兼論台灣地區社區政策〉,《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2005年),頁33-57。
徐震,〈從虛擬社區的興起看社區發展的未來〉,《社區發展季刊》,第100期(2002年),頁60-68。高家斌,〈學習型學校環境規劃策略之探討-永續發展的觀點〉,《初等教育學刊》,第23期(2006年),頁65-82。
張世賢,〈聯合國推動地方永續發展的策略分析〉,《中國行政評論》,第13卷第2期(2004年),頁135-156。張世賢,〈聯合國與地方永續發展〉,《中國地方自治》,第56卷第5期(2003年),頁33-38。陳恆鈞、張國偉,〈協力運作模型之初探〉,《法政學報》,第19期(2005年),頁41-80。程明修,〈行政行為形式選擇自由-以公私協力行為為例〉,《月旦法學》,第120期(2005年),頁37-65。萬文龍,〈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第37卷第4期(2004年),頁17-23。
廖俊松,〈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例〉,《立法院院聞》,第6卷第31期(2003年),頁35-51。劉阿榮,〈永續發展與族群夥伴關係〉,《研考雙月刊》,第29卷第5期(2005年),頁92-102。劉錦添、李武隆、林泔薇,〈台灣永續經濟壓力指標之回顧與檢討〉,《都市與計畫》,第32卷第2期(2005年),頁161-177。
三、博碩士論文
方凱玲,《從台灣鄉村產業的轉型探討農地的永續利用-以桃園縣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方瓊瑤,《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王福生,《出版事業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003年)。王樹嵩,《科學城永續發展系統動態模擬模式知研究-以新竹科學城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卓達銘,《村里長職務定位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為例》(銘傳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施國隆,《社區營造文化政策永續發展可能性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莊振成,《「一鄉一休閒農漁園區」政策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南投縣六鄉鎮市為列》(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郭彥宏,《環境永續性指數之計算分析與在台灣之應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郭慶清,《漁港轉型為觀光遊憩發展策略規劃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陳亭君,《地方政府與企業合作推動地方永續發展之夥伴模式: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陳瓔汝,《桃米生態村永續發展策略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湯宏忠,《鄒族原住民社區永續發展之探討-以阿里山鄉山美社區經驗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2001年)。楊智安,《國姓鄉居民對社區營造永續發展態度知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詹欣華,《社區永續發展-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亞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賈立人,《陽明山及北海岸地區觀光遊憩活動及其產業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蔡美戀,《鄉鎮層級都市永續發展指標系統架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蔡茂億,《社區發展協會的功能與角色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蔡毓蓉,《埔里鎮休閒產業相關從業人員對地方邁向永續發展態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蕭欣怡,《宜蘭社區營造的回顧與前瞻-永續發展觀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謝金隆,《休閒不動產開發模式暨投資策略知研究-以太平洋翡翠灣地區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四、政府出版品
交通部觀光局,《北觀風景區觀光遊憩整體發展計畫》(交通部觀光局,2002年)。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中華民國台閩地區漁業統計年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05年)。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中華民國台閩地區漁業統計年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06年)。
林俊全,《野柳地質公園推動(遊憩承載量鑑定與管制、環境監測、地景保育方案推動)》(交通部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6年)。薛化元、翁佳音總編纂,《萬里鄉志》(台北:萬里鄉公所,1997年)。
五、研討會文獻
黃世明、江彥輝,〈日月潭地區休閒產業相關人員對地方朝向永續發展態度之研究〉,《2004休閒運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2004年),頁253-264。
黃世明、江彥輝,〈日月潭地區休閒產業相關人員對地方朝向永續發展態度之研究〉,《2004休閒運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2004年),頁253-264
葉欣誠、于蕙清,〈國際環境永續性指標之探討〉,《永續環境管理之制度與方法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2005年),頁68-87。
蔡承遠、孫瑜華,〈奧萬大森林遊樂區居民對觀光發展之社經影響的認知〉,《第一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高雄餐旅學院,2001),頁433-443。
六、中譯
Gene Bammel & Lei Lane Burrus-Bammel著,《休閒與人類行為》,涂淑芳譯(台北:桂冠,1996年)。
John R. Kelly著,《休閒導論》,王昭正譯(台北:品度,2003年)。
Larry Bossidy & Ram Charan著,《執行力》,李明譯(台北:天下遠見,2003)。
七、網路資訊
中央氣象局(2007年),http://www.cwb.gov.tw/。
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7年),http://www.northguan-nsa.gov.tw/。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第十八次委員會議核定,2004年),http://163.13.140.253/agenda21/TA21agenda.pdf。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翡翠嶺渡假休憩別墅區整體開發建築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1992年),http://www.epa.gov.tw/b/b0100.asp?Ct_Code=05X0003588X0003589&L。
邱柏松,〈國際策略聯盟-在國內的現況與績效〉,《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2卷第3期(1996年),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613.htm。陳朝建,〈地方制度法專題:里鄰組織運作的實務解析〉(台灣法律網,2007年),http://www.lawtw.com/index.php。
愛琴海溫泉館(2007年),http://www.pacifichotel.com.tw/sea.html。
萬里鄉公所(2007年),http://www.wanli.tpc.gov.tw/。
葉欣誠,推動區域環境永續性指標論壇,(財團法人中技社、經濟日報主辦,2007年),http://www.ctci.org.tw/site/ctci/public/MMO/eng/%B0%CF%B0%EC%C0%F4%B9%D2%A5%C3%C4%F2%A9%CA%AB%FC%BC%D0%20%20%BD%D7%BE%C2.pdf。
漁業署(2007年),http://www.fa.gov.tw。
臺北縣政府主計處(2007年),http://www.bas.tpc.gov.tw。
臺北縣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7年),http://www.rde.tpc.gov.tw/web/Home。
簡郁雅,〈家庭休閒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2期(2004年),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2/42-22.htm。
貳、英文部分
Martin Oppermann, Tourism Spa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3 (1993), p.535-556.
Max O. Stephenson, Jr., Whither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A Critical Overview, Urban Affairs Quarterly 27:1 (1991), p.109-127.
Russell Arthur Smith, Beach Resort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1 (1992), p.30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