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論文中出現順序排列
第零章 夏傳位(譯),Patricia Ticineto Clough(原著);《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巨流。 何春蕤(編著);《動物戀網頁事件簿》;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皮繩愉虐邦(著)(2006);《皮繩愉虐邦》;性林。 侯孝賢(導演)(2005);《最好的時光》。
第一章 行政院衛生署 疾病管制局 全球資訊網(防疫專區→疾病介紹→愛滋病→統計資料)。 廣河隆一(著),三枝義浩(漫畫)(1993);《少年為何死了》;東立。 黃春明(導演);《戰鬥十九》;大好傳播公司。
第二章 Susan Sontag(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大田。 何春蕤、丁乃非、甯應斌(主講);《性政治入門》;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第三章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防治條例》(已於2007年7月11日改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 傅柯(著),劉北城(譯);《規訓與懲罰》;桂冠。 QQ、小杜、小誠、以文、巫緒樑、柏均、伯杰、夜盲、許正熙、歐克夏、賴岡言(編輯);《性愛達人》;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Randy Shilts(原著),Arnold Schulman(編劇)(1993);《And the Band Played On》;HBO。 Gregg Araki;《神秘肌膚》(《Mysterious Skin》);Tartan Films。 同志同光長老教會(編著);《暗夜中的燈塔:台灣同志基督徒的見證與神學》;女書。
第四章 哈金(Ian Hacking),刘钢(譯)(2000):《驯服偶然》;中央编译出版社。 疾病管制局防疫醫師 楊靖慧(著)(2007);《台灣地區愛滋病感染現況與防治政策》;疾病管制局。
第五章 黑手那卡西(1997);《福氣個屁》。 夏林清(著);《大團體動力:理念、結構與現象》;五南。 Kate Millett(著),宋文偉、張慧芝(譯);《性政治》(Sexual Politics);桂冠。 Kate Millett(著),张军学、伊文娟、汤宜朗(譯);《精神病院之旅》(The Loony-Bin Trip);中國社科。 Michael Cunningham(原著),David Hare(編劇),Stephen Daldry(導演);《The Hours》(《時時刻刻》)。
第六章 沈志勳;《中年男同志的老化態度與老年準備初探》;2003;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先勇;《孽子》;允晨。
第七章 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網頁。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女書。 王明智;《男同志性別認同的顛覆與移動》;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諮商諮詢與臨床組。 黃鐵軍;《鐵軍的野蠻性史-我們的SM真實故事》;八方 臺大椰林風情bbs站,同性之愛(Motss)討論板。
第八章 《刑法》235條。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 Robert H. Hopcke;《S/M and the psychology of gay male initiation:an archetypal perspective》。
第九章 Andrea Dworkin(著),陳蒼多(譯);《性交》(Intercourse);新雨。 李銀河;《虐恋亚文化》;中国友谊。 甯應斌 (1997);《獨特性癖與社會建構:邁向一個性解放的新理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皮繩愉虐邦網頁。 Zygmunt Bauman(著),杨渝东(譯);《现代性与大屠杀》(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译林。 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志文。 Michael Polanyi(著),許澤民(譯);《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Personal Knowledge :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商周。
第十章 Anthony Giddens(著),周素鳳(譯);《親密關係的轉變》(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巨流。 Susanne F. Fincher(著),游琬娟(譯);《曼陀羅的創造天地》(Creating Mandalas);生命潛能。 性別平等教育法。
第十一章 兩性工作平等法(已於2008年改為《性別工作平等法》)。 性騷擾防治法。 Paulo Freire(著),方永泉(譯);《受壓迫者的教育學》(Pedagogia do Oprimido);巨流。 Paul Watzlawick, John H. Weakland、Richard Fisch(著),夏林清、鄭村棋(譯);《Change:與改變共舞:問題如何形成?如何突破和有效解決?》(Change: Principles of Problem Formation and Problem Resolution);遠流。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Peter Gay(著);《佛洛伊德傳》(Freud:A Life for Our Time);立緒。 Freud(著),严志军、张沫(譯);《一种幻想的未来 文明及其不满》;上海人民。 Freud(著),林克明(譯);《文明的性道德與現代人的不安》(收錄於《性學三論與愛情心理學》);志文。 Marcuse(著),黄勇、薛民(譯);《愛欲與文明:對佛洛伊德思想的哲學探討》;上海译文。 Karl Marx;《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 Fromm(著),徐紀亮、張慶熊(譯);《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南方。 Marcuse(著),陳昭瑛(譯註);《美學的面向》;南方。 Foucault(著),林志明(譯)、徐詩思(編);《古典時代瘋狂史》;時報。 Foucault(著),劉北成(譯);《規訓與懲罰》;桂冠。 Foucault(著),余碧平(譯);《性经验史》;上海人民。 Foucault(著),錢俊(譯);《主體與權力》(收錄於《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桂冠。 Michael White(著),廖世德(譯);《故事.知識.權力 : 敘事治療的力量》(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心靈工坊。
第十四章 Frederick F. Cartwright、Michael Biddiss(著),陳仲丹、周曉政(譯);《疾病與歷史》(Disease & History);山東畫報。 Martha C. Nussbaum(著);方佳俊(譯);《逃避人性:噁心、羞恥與法律》(Hiding from Humanity);商周。 Rene Girard(著),馮壽農(譯);《替罪羊》(Le Bouc emissaire);臉譜。 C. G. Jung(1936);《The Concept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C. G. Jung(1928);《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go And The Unconscious》。 C. G. Jung(著),劉國彬、楊德友(譯);《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張老師文化。 C. G. Jung(1937);《Psychology and Religion》。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Jung’s Map of The Soul);立緒。 C. G. Jung(1934);《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C. G. Jung(1934);《Archetypes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Polly Young-Eisendrath(著),楊廣學(譯);《性別與欲望:不受咒詛的潘朵拉》(Gender and Desire: Uncuring Pandora);中國社科。 港道隆(著),張杰、李勇華(譯);《列維納斯︰法外的思想》;河北教育。 Emmanuel Levinas (著), Alphonso Lingis(譯);《Totality and Infinity: An Essay on Exteriority》;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C. G. Jung(著),楊儒賓(譯);《黃金之花的秘密》;商鼎。 《聖經》(現代中文譯本、和合本)。
第十五章 T. S. Kuhn(著),王道還(譯);《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遠流。 Jerome Bruner;《Acts of Meaning:Four Lectures on Mind and Culture》。 夏林清;《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收錄於《應用心理研究 第31期》);五南。 Donald A. Schön(著),夏林清等(譯);《反映的實踐者》(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遠流。 莊景同(著),夏林清(指導);《超越政治正確的”女女”牽”絆”-從”女女”伴侶關係看生命掙扎與價值體現》;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孔守謙(著),翁開誠(指導);《說你,說我,說我們同性戀的故事-一個同志相互敘說團體嘗試》;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振弘(2002)(著),翁開誠(指導);《沙程:一個男同志的主體實踐與小說創作》;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裕(2003)(著),夏林清(指導);《偷著樂-性污名的內化》;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