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00: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茹燕
研究生(外文):Ju-Yem
論文名稱:母親的兩性平權態度、母親對父親教養的鼓勵與父親教養參與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 among maternal gender equality attitudes, encouraging behaviors, and father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指導教授:陳若琳陳若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o-Lin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兒童保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2
中文關鍵詞:母親的兩性平權態度母親對父親教養的鼓勵行為父親教養參與
外文關鍵詞:maternal gender equality attitudesmaternal encouraging behaviorsfather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8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母親的兩性平權態度、母親對父親教養的鼓勵與父親教養參與之相關研究,並進一步探究母親的兩性平權態度以及母親對父親教養的鼓勵,對於父親教養參與之解釋情形。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針對大台北地區家有二到六歲幼兒之母親為研究對象,使用「母親兩性平權態度量表」、「母親對父親教養的鼓勵量表」以及「父親教養參與量表」等測量工具,有效問卷共計有515份。研究資料經描述性統計、單因數變異數分析、史比爾曼相關、階層迴歸以及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母親知覺自己兩性平權態度傾向符合。
二、母親對父親教養的鼓勵行為,分為「增強」、「連結」、以及「邀請」三個向度,母親知覺自己常常給予父親參與教養幼兒的鼓勵。
三、父親教養參與分為「育兒勞務」以及「親子教養」二個向度,母親知覺父親有時會參與教養幼兒工作。
四、母親知覺父親的教養參與會因為父母親不同的教育程度、職業、工作時數而有差異。
五、父母親不同的教育年數、母親的職業、工作時數、兩性平權態度、以及母親對父親教養鼓勵行為皆與父親教養參與有顯著的正相關;父親工作時數與父親教養參與則呈現顯著的負相關。
六、在階層迴歸分析中,父親的工作時數、母親對父親教養的鼓勵對於父親教養參與具有解釋力。
七、經由一般線性結構方程式分析,母親的兩性平權態度會透過母親對父親教養的鼓勵行為而影響父親教養參與。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母親、父親以及實務工作者或相關家庭教育機構或社會福利參考,並提供未來研究之方向。
The research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 among maternal gender equality attitudes, encouraging behaviors, and father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Besides, the current study also explored the explanation of maternal gender equality attitudes, encouraging behaviors on father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Participants were the mothers in Taipei area who had a 2-6 year-old child at least. The instruments included” Maternal Gender Equality Attitudes Scale,” “Maternal Encouraging Behaviors Scale,” and ”Father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Scale.” Five hundred and fifteen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s.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Spearman correlation,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ed:
1. The mothers perceived that they had pretty positive attitudes of maternal gender equality.
2. The maternal encouraging behaviors included three dimensions, namely “strengthening,” “connecting,” and “inviting.” The mothers perceived that they frequenely encouraged fathers’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3. Fathers’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included two dimensions, namely “chores work” and “parenting work.” Mothers perceived that fathers sometimes involved in parenting.
4. Fathers’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was significantly varied depending on parent’s educational level, career and working hours.
5. Fathers’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arent’s educational year, mothers’ career and working hours, maternal gender equality attitudes, and encouraging behaviors. Fathers’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fathers’ working hours.
6. Th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fathers’ working hours and maternal encouraging behavior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father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7.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dicated that maternal gender equality attitudes positively predicted father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through the maternal encouraging behaviors.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were provided to the parents, practitioners. Th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were also discussed.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8
第三節 研究問題 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親教養參與的探討 13
第二節 兩性平權態度的探討 25
第三節 母親對父親教養鼓勵的探討 38
第四節 母親的兩性平權態度、母親對父親教養的鼓勵與父親
教養參與之相關研究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3
第四節 研究程式 6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樣本資料描述分析 65
第二節 母親知覺自己兩性平權態度、母親對父親教養的鼓勵
與父親教養參與的情形 68
第三節 不同的背景變項對於父親教養參與的差異情形 73
第四節 背景變項、母親的兩性平權態度、母親對父親教養的
鼓勵行為與父親教養參與的關連 81
第五節 母親兩性平權態度、母親對父親教養的鼓勵以及父親
教養參與三者的關係模式 9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08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0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15
二、西文部分 125
附錄
附錄一 問卷 129
一、中文部分
王大維(2000)。「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應用心理研究,7,12-18。
王舒芸(1996)。現代奶爸難為乎?雙工作家庭父職角色之初探。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王曉萍(2005)。已婚男性的性別角色態度、婚姻滿意度及父職參與之研究--以國中學生父親為例。台北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王叢桂(1996)。兩性在工作與家庭價值上的不同及其對婚姻調適的可能影響。家庭教育與社區發展,42-66。
王叢桂(1997)。父職與母職認知基模及其生涯承諾關係的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86-2413JHO31-001。
王叢桂(1997)。雙生涯家庭工作者家庭承諾與工作價值關係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大學心理系主辦「第四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宣讀之論文。
王叢桂(1999)。性別角色信念、家庭承諾、工作承諾與工作價值之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1,58-89。
王叢桂(20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學研究,6,131-171。
王麗玲(1996)。南區大專學生對父親家庭角色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王麗容(1994)。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需求、觀念與策略。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3,191-216。
田安里、黃財尉、楊素圓(2006)。雙薪家庭夫妻間有一樣的婚姻滿意度嗎?從夫妻性別角色態度與角色承諾的觀點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255-280。
石金燕(2007)。父親角色知覺與父職實踐之關係及其調節變項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
伍美玲(2007)。本籍與外籍配偶子女的性別角色訊息與子女性別角色態度之比較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育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江秀晏(2007)。學齡前幼兒父母共親職與兒童社會能力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行政院主計處(2006)。95年社會發展趨勢調查。2008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129.tpg.gov.tw/mbas/society/index.html
行政院主計處(2008)。97年人力運用調查。2008年12月16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8112613412971.doc
利翠珊、陳富美(2002)。配偶親職角色的支持與分工對華人夫妻恩情的影響。第四屆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南港:中央研究院。
利翠珊、陳富美(2004)。配偶親職角色的支持與分工對華人夫妻恩情的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21,49-83。
吳明隆(2008)。結構芳程模式SIMPLIS的應用(二版)。台北:五南。
吳黛宜(2003)。已婚男性父職態度與實踐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呂翠夏﹙2002﹚。學前幼兒家庭之共親職與其相關因素:婚姻關係與性別角色態度。臺南師院學報,36,1-18。
李玉芳(2008)。父親教養態度與幼兒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
李美玲、楊亞潔、伊慶春(2002)。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台灣社會學刊,24,59-88。
李淑娟、黃迺毓(2005)。父育知覺量表與父職參與量表之建構與驗證。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9,115-140。
李淑娟、黃迺毓(2007)。父親之心理社會發展特質、父育知覺、發展時間及配偶支持父職參與程度與父職參與類型之相關研究--從傳承創新父育理論觀點分析。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11,71-100。
李隆煇(2004)。國小學童父母的人格特質、價值觀、工作滿足感對兩性平權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
李慧美(2003)。已婚男性對其父親形象知覺、背景變項與實際父職角色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
李姉陵、陳若琳(2008,11月)。母親親職守門行為之研究。論文發表於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主辦之「兒童與家庭研討會-社區中的兒童與家庭」,台北。
沈品汝(2007)。父親直覺配偶親職支持、父職效能感與父職參與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卓文婷(2007)。家庭主婦及先生的親職參與、共親職及親職壓力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周秋香(2007)。國中生知覺父母的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家務分工與其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林佳瑩(2007)。家庭決策與家務分工:已婚男性與已婚女性的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行為問卷之編製。應用心理學報,4,39-72。
林惠雅(2007)。學齡前兒童之父母的共親職與親職感受的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27,177-230。
林翠玲、陳富美(2007)。國小男性教師父職參與的探討-與其他職業類別做比較。輔仁民生學誌,13(2),43-61。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唐先梅(1999)。從家務工作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事分工。應用心理研究,4,131-173。
唐先梅(2001)。雙薪家庭夫妻在不同家務項目之分工情形及個人影響因素。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7,105-132。
徐敏容(2005)。育有青少年子女母親之父職期望、期望差距與其婚姻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教育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徐綺穗(2000)。父職及其與子女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8,193-204。
翁雅雪(2005)。學齡兒童氣質與父親父職實踐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
馬惠芬(2003)。男性眼光中父職參與、父職自我效能與親子關係滿意度之自我評估研究─新竹科學園區周邊幼兒園所調查資料之分析。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高淑娟(1998)。大學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工作投入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
高淑貴(1987)。已婚就業女性的母職角色觀。社區發展,37,40-47。
涂妙如(2007)。以生態系統理論評析國內近二十年來「父親角色」之研究脈絡。弘光科技大學學報,50,199-219。
張月芬(2002)。從社會變遷中談兩性角色及其家庭教育。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台北。
張怡雯(2000)。台南市家長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學童學業性向、學科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台北:東華書局。
張晉芬、李奕慧(2007)。「女人的家事」、「男人的家事」:家事分工性別化的持續與解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2),203-229。
張雯玲(1993)。南部地區大學校院行政人員之性別角色態度與工作平等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
莊詩絃(2005)。家庭生活中父母影響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許學政、蔡嫈娟(2004)。雙親家庭共親職與父職參與之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舉辦「2004年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嘉義。
郭育祺、陳若琳(2004)。雙薪家庭幼兒母親與保母養育參與、共養育及養育品質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6,114-127。
陳秀如(2001)。國小學生父親參與子女生活及學習相關活動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
陳玫君(2002)。兩性平權課程對高中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及兩性平權態度影響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
陳若琳(2003)。雙薪家庭幼兒母親的婚姻情感與配偶共同育兒對教養品質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4,1-14。
陳若琳(2008)。雙薪家庭幼兒父母親的教養守門、共親職與教養行為之相關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96-2413-H-030-010。
陳若琳、李青松(2001)。臺北縣雙工作家庭父母親的親職喜悅與壓力之探討。生活科學學報,7,157-179。
陳富美、利翠珊(2004)。夫妻的育兒經驗:親職分工與共親職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4),1-28。
陳曉慧(1999)。國小學童父親性別角色態度、親職角色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程淑芬(2007)。雙薪家庭父親工作壓力、配偶共親職與父職參與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黃怡瑾(1998)。家庭與性別角色的初探:以父母性別角色態度為核心。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高雄市。
黃怡瑾(2002)。雙薪家庭中男性參與親職主觀經驗之探究。臺南師院學報,35,313-337。
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師大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楊泳華(2004)。從兩性平權觀念探討婦女人權之實際-以兩性工作平等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葉光輝(2000)。家庭共親職互動文化類型之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4),33-76。
劉金花(2005)。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劉宣緯、陳若琳(2008,11月)。母親的教養守門、父親的父職能力與父職參與之相關研究-以雙薪家庭為例。論文發表於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主辦之「兒童與家庭研討會-社區中的兒童與家庭」,台北。
蕭英玲(2005)。台灣的家務分工:經濟依賴及性別的影響。台灣社會期刊,34,115-145。
蕭淑慈(2008)。父職參與和親子關係---父方與子方知覺之探討。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謝宛臻(2007)。孩子眼中的父親--學齡前幼兒及其父親對父親參與的知覺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魏秀珍(2003)。建構父職研究的未來—生態系統理論的應用。家庭教育新紀元,207-240。台北:師大書苑。
羅瑞玉、郭明堂、張麗麗(2000)。性別角色態度量表之編制與常模建立之研究。教育部專題研究。
蘇淑芳(2007)。國小學童母親的父職期望、共親職與婚姻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

二、西文部分
Allen, S. M. & Hawkins, A. J. (1999). Maternal gatekeeper: Mother’a beliefs and behaviors that inhibit greater father involverment in family 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1, 199-212.
Baruch, G. K., & Barnett, R. C. (1986). Fathers' participation in family work and children's sex-role attitudes. Child Development, 57(5), 1210-1223.
Belsky, J. (1984). The determinants of parenting: A process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55, 83-96.
Cochran, D. L. (1997). African American fathers: A decad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amilies in Society, 78, 340-350.
Coltrane, S. (2000). Research on household labo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 1209–1233.
Crouter, A. C. (2006). Mothers and fathers at work: Implications for families and children. In Clarke-Stewart, A. and J. Dunn, Families Count: Effects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 Luccie, M. F. (1995). Mothers as gatekeepers: Amodel of maternal mediators of father involvement.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6(1), 115-131.
Deutsch, F. M., Lussier, J. B., Servis, L. J. (1993). Husbands at home: Predictors of paternal participation in childcare and housework.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5 (6), 1154-1166.
Doherty, W. J., Kouneski, E. F., Erickson, M. F. (1998). Responsible Fathering: An Over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0(2), 277-92.
Dopkims, S. A., & Stigler, B. S. (2003). Coparenting quality: Contributions of child and parent characteristics. Family Relations, 52(3), 232-240.
Fagan, J., Barnett, M. (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gatekeeper, paternal competence, mother’s attitudes about the father role, and father involvement.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4(8), 1020-1043.
Fagot, B. I., & Leinbach, M. D. (1995). Gender knowledge in egalitarian andtraditional families. Sex Roles, 32(7/8), 513-526.
Hofferth, S. L., & Anderson, K. G. (2003). Are all dads equal? Biology versus marriage as a basis for paternal invest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65, 213-232.
Hoffman, C. D., & Moon, M. (1999). Women's characteristics and gender role attitudes: Support for father involvement with children.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60(4), 411-418.
Lamb, M. E. (1997). The development of father-infant relationships. In M. E. Lamb (Ed.).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261-283).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amb, M. E. (2000).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father involvement: An overview.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29, 22- 42.
Landale, N. S., & Oropesa, R. S. (2001). Father involvement in the lives of mainland Puerto Rican children: Contributions of nonresident, cohabiting and married fathers. Social Forces, 79, 945-968.
Laurie A. V. E., & Dyane P. H. (2004). Coming to terms with coparenting: Implications of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11(3), 165-178.
Le Menestrel, S. (1999). What do fathers contribute to children's well-being? Child trends research brief. Retrieved September 17, 2005 from the Web: www.childtrends.org/Files//Child_Trends-1999_05_01_RB_FatherContribute.pdf
Marsiglio, W. (1995). Fatherhood scholarship: An overview and agenda for the future. In W. Marsiglio (Ed.), Fatherhood: Contemporary theory, research, and social policy, 1-20.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Marsiglio, W. & Cohan, M. (2000). Conceptualizing father involvement and paternal influence: Sociological and qualitativethemes.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29, 75-95.
McBride, B. A. & Rane, T. R. (1998). Parenting alliance as a predictor father involve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Family Relations, 47, 229-236.
McBride, B. A., Brown, G. L., Bost, K. K., Shin, N., Vaughn, B. & Korth, B. (2005). Paternal identity, maternal gatekeeping, and father involvement. Family relations, 54(3), 360-372.
McBride, B. A., Schoppe, S. J., & Rane, T. R. (2002). Child characteristics, parenting stress,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Fathers versus mother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4, 998-1011.
McBride, B. A., Dyer, W. J., & Rane, T. R. (2008). Family-school partnerships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Don’t forget fathers/men. In M. Cornish (Ed.), Promising practices for partnering with families in the early years (pp. 41-57).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O' Neill, R. (2002). The experiments in living: The fatherless family. Retrieved May 8, 2006 from the Web: www.civitas.org.uk/pubs/experiments.php
Parke, R. D. (2002). Fathers and families. In M. H. Bornstein (Ed.) Handbook of Parenting, 3, 27-73.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leck, J. H. & Masciadrelli, B. D. (2004). Paternal Involvement by U.S. Residential Fathers: Levels,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In M. E. Lamb (ed.),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222-271). New York: John Wiley.
Pleck, J. H. (1997). Father involvement: levels,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In M. E. Lamb (Ed.),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3rded)( pp.66-103).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Roy, K. M. & Dyson, O. L. (2005). Gatekeeping in context: Babymama drama and the involvement of incarcerated fathers. Fathering, 3(3), 289-310.
Sun, M. E. & Roopnarine (1996). Mother-infant, father-infant inter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childcare and household labor among Taiwanese familie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9, 121-12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大維(2000)。「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應用心理研究,7,12-18。
2. 王大維(2000)。「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應用心理研究,7,12-18。
3.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4.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5. 王叢桂(1999)。性別角色信念、家庭承諾、工作承諾與工作價值之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1,58-89。
6. 王叢桂(1999)。性別角色信念、家庭承諾、工作承諾與工作價值之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1,58-89。
7. 利翠珊、陳富美(2004)。配偶親職角色的支持與分工對華人夫妻恩情的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21,49-83。
8. 利翠珊、陳富美(2004)。配偶親職角色的支持與分工對華人夫妻恩情的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21,49-83。
9. 李淑娟、黃迺毓(2005)。父育知覺量表與父職參與量表之建構與驗證。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9,115-140。
10. 李淑娟、黃迺毓(2005)。父育知覺量表與父職參與量表之建構與驗證。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9,115-140。
11. 李淑娟、黃迺毓(2007)。父親之心理社會發展特質、父育知覺、發展時間及配偶支持父職參與程度與父職參與類型之相關研究--從傳承創新父育理論觀點分析。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11,71-100。
12. 李淑娟、黃迺毓(2007)。父親之心理社會發展特質、父育知覺、發展時間及配偶支持父職參與程度與父職參與類型之相關研究--從傳承創新父育理論觀點分析。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11,71-100。
13.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行為問卷之編製。應用心理學報,4,39-72。
14.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行為問卷之編製。應用心理學報,4,39-72。
15. 林惠雅(2007)。學齡前兒童之父母的共親職與親職感受的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27,177-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