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依首字筆畫順序排列)
一、《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景印。
《七真年譜》,元‧李道謙編,第5冊。
《三天內解經》,劉宋‧徐氏撰,《正統道藏》,48冊。
《大丹直指》,金‧丘處機,第43冊。
《中和集》,元‧李道純《正統道藏》,7冊。
《丹陽真人直言》,金‧馬鈺,第53冊。
《丹陽真人語錄》,金‧王頤中輯錄,第40冊。
《丹陽神光燦》,金‧馬鈺,第43冊。
《太上除三尸九蟲保生保生經》,不著撰者,第31冊。
《太古集》,金‧郝大通,第42冊。
《水雲集》,金‧譚處端,第43冊。
《仙樂集》,金‧劉處玄,第43冊。
《玄風慶會錄》,元‧移剌楚材奉敕編,第5冊。
《甘水仙源錄》,元‧李道謙編,第33冊。
《全真清規》,元‧陸道和編,第54冊。
《自然集》,金‧馬鈺,第43冊。
《西嶽華山誌》,金‧王處一,第9冊。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元‧劉天素、謝西蟾合著,第5冊。
《金蓮正宗記》,金‧秦志安編撰,第5冊。
《長春子磻溪集》,金‧丘處機,第42冊。
《長春真人西遊記》,金‧丘處機,第57冊。
《青天歌註釋》,金‧丘處機,第4冊。
《洞玄金玉集》,金‧馬鈺,第43冊。
《重陽分梨十化集》,金‧王重陽,第43冊。
《重陽立教十五論》,金‧王重陽,第54冊。
《重陽全真集》,金‧王重陽,第43冊。
《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金‧王重陽,第43冊。
《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金‧王重陽,第43冊。
《重陽教化集》,金‧王重陽,第43冊。
《修真十書‧鍾呂傳道集》,唐‧施肩吾編,第7冊。
《孫不二元君法語》,金‧孫不二,第9冊。
《孫不二元君傳述丹道秘書》,金‧孫不二,第9冊。
《宮觀碑誌》,五代宋‧陶穀等撰,第33冊。
《晉真人語錄》,不著撰人,第40冊。
《真仙直指語錄》,金‧馬鈺等述,玄全子集,第54冊。
《清和真人北遊語錄》,元‧段志堅編,第53冊。
《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元‧李道謙編,第32冊。
《無上秘要》,不署撰人,第42冊。
《無為清靜長生真人至真語錄》,金‧劉處玄,第39冊。
《雲山集》,元‧姬志真,第42冊。
《雲光集》,金‧王處一,第43冊。
《漸悟集》,金‧馬鈺,第43冊。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元‧趙道一編,第8冊。
《磻溪集》,金‧丘處機,第43冊。
《體玄真人顯異錄》,不署撰人,第18冊。
二、古典文獻
《元史》,明‧宋濂,台北:鼎文書局,1985。
《王重陽集》,金‧王重陽;白如祥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5。
《丘處機集》,金‧丘處機;趙衛東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5。
《全金元詞》,唐圭璋編,台北:洪氏出版社,1980。
《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訂本)》,東晉‧葛洪;王明校譯,北京:中華書局,2002。
《金史》,元‧脫脫,台北:鼎文書局,1985。
《金史紀事本末》,清‧李有棠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
《南村輟耕錄》,明‧陶宗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台北:鼎文書局,1985。
《馬鈺集》,金‧馬鈺;趙衛東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5。
《莊子讀本》,周‧莊子;黃錦鈜注譯,台北:三民書局,2003。
《新譯抱朴子》,東晉‧葛洪,李中華注譯,台北:三民書局,2001。
《新譯養性延命錄》,梁‧陶弘景集;曾召南注譯,台北:三民書局,2004。
《道家金石略》,陳 垣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道教研究資料‧第二輯》,嚴一萍編輯,台北:藝文印書館,2006。
《道園學古錄》,元‧虞集;王雲五主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寧海州志》,清‧舒孔安、王厚階纂,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廣陽雜記》,清‧劉獻廷,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
《遺山先生文集》,金‧元好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叢書集成新編》,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藏外道書》,胡道靜等主編,成都:巴蜀書社,1992。
《譚處端‧劉處玄‧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集》,金‧譚處端等著;白如祥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5。
三、地方志書,採用《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文登縣志》,清‧李祖年修、于霖逢纂,收入(華北地方‧第368號)。
《牟平縣志》,民國‧宋憲章等修,收入(華北地方‧第58號)。
《長清縣志》,清‧舒化民修、徐德城纂,收入(華北地方‧第365號)。
《萊陽縣志》,民國‧王丕煦等纂、梁秉錕等修,收入(華北地方‧第57號)。
《榮成縣志》,清‧李天騭修、岳賡廷纂,收入(華北地方‧第382號)。
《膠州志》,清‧張同聲修、李圖等纂,收入(華北地方‧第383號)。
四、今人專著
丁鼎主編,《昆嵛山與全真道:全真道與齊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王 煜,《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四川:巴蜀書社,2000。
王壽南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十一)朱熹‧呂祖謙‧陸九淵‧陳亮‧丘處機‧葉適‧真德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王慶餘、曠文楠合著,《道醫窺秘:道教醫學康復術》,台北:大展出版社,2000。
王慶餘、曠文楠合著,《道醫窺秘》,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王育成,《明代彩繪全真宗祖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道藏提要(第三次修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任殿雷等主編,《中醫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朱越利,《道經總論》,台北:洪葉文化,1995。
牟鍾鑒等著,《全真七子與齊魯文化》,濟南:齊魯書社,2005。
吳亞魁,《江南全真道教》,香港:中華書局,2006。
李建民,《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台北:三民書局,2005。
李建民主編,《生命與醫療》,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李遠國編著,《中國道教氣功養生大全》,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1。
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會—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
李經緯,李志東合著,《中國古代醫學史略》,河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台北:三民書局,2005。
周紹賢,《道教全真大師丘長春》,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林富士,《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台北:三民書局,2001。
───,《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
姚從吾,《東北史論叢》,台北:正中書局,1959。
姚從吾先生遺著整理委員會編輯,《姚從吾全集:第六集》,台北:正中書局,1982。
柏殿宏、陳德光主編,《宗教與科學-中華文化脈絡觀點學術論集》,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3。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韋 明,《蒙古汗國及元朝時期的宗教政策》(蘭州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1998),收入星雲大師所監修,《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冊四十九,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卿希泰,《續‧中國道教思想史綱》,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
───,《中國道教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唐代劍,《王嚞 丘處機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孫克寬,《元代道教之發展》,台中:東海大學,1968。
───,《寒原道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席裕康纂輯,《內外功圖說輯要》,台北:自由出版社,1971。
袁 冀,《元史研究論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元史論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馬定波,《中國佛教心性說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78。
張家麟主編,《亞洲政教關係》,台北:韋伯文化,2004。
張廣保,《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梁淑芳,《王重陽詩歌中的義理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
郭 武,《全真道祖王重陽傳》,香港:中華書局,2001。
郭武主編,《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陳宏銘,《金元全真道士詞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
陳國符,《道藏源流攷》,台北:古亭書屋,1975。
陳援庵,《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
陳耀庭、盧國龍合著,《全真道學術研究報告第一輯》,香港:青松出版社,2004。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陶晉生,《女真史略》,台北:食貨出版社,1981。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台北:群學出版,2005。
程雅君,《金元四大醫家與道家道教》,四川:巴蜀書社,2006。
傅維康主編,《中國醫學史》,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4。
黃兆漢,《中國神仙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
───,《道教研究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8。
楊信實,《道教與基督宗教靈修:從基督徒立場探討金元全真道教的性命雙修成全觀》,台北:光啟文化,1997。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詹石窗,《南宋金元的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蓋建民,《道教醫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道教科學思想發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蓋建民,《道教醫學導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9。
劉仲宇,《道教的內秘世界》,台北:文津,1997。
劉岱總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思想宗教》,北京:中華書局,1993。
鄭志明主編,《道教的歷史與文學》,嘉義:南華大學宗教中心,2000。
鄭志明,《宗教的醫療觀與生命教育》,台北:台灣宗教用品有限公司,2004。
───,《宗教與民俗醫療》,台北:台灣宗教用品有限公司,2004。
───,《道教生死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
鄭素春,《全真教與大蒙古國帝室》,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元朝統治下的茅山道士(1260-1368)》,台北:蒙藏委員會,1999。
───,《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
鄭素春,莊宏誼合著,《氣學與養生》,台北:作者自印,2004。
黎志添主編,《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5。
───,《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香港:中華書局,2003。
盧國龍編,《全真弘道集:全真道—傳承與開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青松出版社,2004。
蕭啟慶主編,《蒙元的歷史與文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
薛公忱主編,《儒道佛與中醫藥學》,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2。
鄺國強,《全真北宗思想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
羅安憲,《虛靜與逍遙-道家心性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龔鵬程,《道教新論二集》,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五、學位論文(含外文)
朱麗娟,《丘處機《磻溪集》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吳衍慶,《鍾離權的內丹~以《鍾呂傳道集》和《靈寶畢法》為例》,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邱詩云,《唐代醫家道士孫思邈的形神觀與實踐》,台北:輔仁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06。胡其德,《蒙古帝國初期的政教關係》,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90。胡倩茹,《孔孟荀之養生論及其比較》,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4。張美櫻,《全真七子證道詞之意涵析論》,台北: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張超然,《六朝道教上清經派存思法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梁淑芳,《王重陽詩歌研究–以探索其詩歌中的義理世界為主》,新竹:玄奘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01。陳宏銘,《金元全真道士詞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7。黃文宏,《從神醫耆婆之醫療事蹟論其醫療方法及對佛教影響》,台北:輔仁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04。黃鎮國,《宗教醫療術儀初探—以《千金翼方‧禁經》之禁術為例》,台北:輔仁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01。溫睿瀅,《全真七子傳記及其小說化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葉怡菁,《全真女冠孫不二及《孫不二元君法語》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3。劉煥玲,《全真教體玄大師王玉陽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鄭素春,《全真教與大蒙古國帝室之關係》,台北:政治大學邊政所碩士論文,1986。Cheng Su-Chun,“L’école taoïste Quanzhen sous la dynastie des Yuan(1260-1368),”Ph.D.dissertation,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1995.
Paulino T. Belamide,“Self –Cultivation and Quanzhen Daoism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2.
Stephen E. Eskildsen,“The Beliefs and Practice of Early Ch’üan-chen(全真) Taoism,”M. A. thesi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89.
Vincent Goossaert,“La creation du taoisme moderne. L’ ordre Quanzhen(全真), ”Ph. D. dissertation, 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1997.
Yao Tao-chung,“Ch’ üan-chen: A new Taoist Sect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twelfth and Thirteenth Centuries,”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1980.
六、期刊論文(含會議論文)
方立天,〈道佛互動-以心性論為中心(上)(下)〉,《哲學與文化》革新號294、295期(1998.11-12)。朱越利,〈從《磻溪集》看丘處機的苦修〉,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李豐楙,〈末世與濟度-道教的末世宗教性格〉,《當代》175期(2002.03)。李仲亮,〈全真道祖王重陽的「善死」修行〉,《輔仁宗教研究》3期(2001.夏)。林永勝,〈六朝道教三一論的興起與轉折〉,《漢學研究》26卷1期(2008.03)。
林富士,〈試論《太平經》的疾病觀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本2分(1993.04)。───,〈東漢晚期的疾疫與宗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本3分(1995.09)。
───,〈中國六朝時期的巫覡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本1分(1999.03)。
───,〈試論中國早期道教對於醫藥的態度〉,《臺灣宗教研究》1卷1期(2000.10)。
───,〈疾病與「修道」:中國早期道士「修道」因緣考釋之一〉,《漢學研究》19卷1期(2001.06)。
───,〈中國早期道士的醫療活動及其醫術考釋:以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傳記」資料為主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本1分(2002.03)。
───,〈中國早期道士的「醫者」形象:以《神仙傳》為主的初步探討〉,《世界宗教學刊》1期(2003.11)。
───,〈臺灣地區的道教研究總論及書目〉,《古今論衡》16期(2007.06)。
姚道中,〈道藏全真著作的歷史價值〉,《食貨月刊》8卷5期(1978.08)。胡其德,〈十二、十三世紀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8期(1990.06)。───,〈太一與三一〉,《東方宗教研究》新3期(1993.10)。
───,〈金代太一教興起的背景分析〉,《東方宗教研究》新5期(1996.10)。
───,〈王重陽創全真教的背景分析〉,《臺灣宗教學會通訊》8期(2001.05)。
───,〈王重陽的「解脫」法門〉,《丹道研究》創刊號(2006.07)。
范 午 ,〈宋遼金元道教年譜〉,《責善半月刊》,第2卷第6-10期(1941.06-1941.08)。
唐代劍,〈王喆生平事蹟考述〉,《宗教學研究》,第50期(2001.1)。
───,〈論王重陽三教圓融思想的理論價值與社會意義〉,《鵝湖月刊》26卷2期(2000.08)。
孫克寬,〈全真教考畧〉,《大陸雜誌》8卷10期(1954.05)。
───,〈金元全真教的初期活動〉,《景風》22期(1969.09)。
康 豹(Paul, R. Katz),〈元代全真道士的史觀與宗教認同-以《玄風慶會圖》為例〉,《燕京學報》新15期(2003.11)。
張應超,〈馬丹陽與全真道〉,《道教文化》5卷9期(1994.09)。梁淑芳,〈全真教生死觀初探-以王重陽詩歌為例〉,《東方人文學誌》1卷1期(2002.03)。莊宏誼,〈宋代道教醫療—以洪邁《夷堅志》為主之研究〉,「宗教與醫療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11.16-19。
───,〈宋代道教醫療—以洪邁《夷堅志》為主之研究〉,《輔仁宗教研究》12期(2005.冬季號)。
───,〈鍾、呂的仙道思想初探:「以小乘安樂延年法」為主的討論〉,《輔仁宗教研究》5期(2002.夏)。
許建崑,〈孫克寬先生行誼考述〉,《東海中文學報》18期(2006.07)。郭 旃,〈全真教的興起及其與金元朝關係〉,《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3期。
陳 兵,〈略論全真道的三教合一說〉,《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1期。
陳俊民,〈略論全真道的思想源流〉,《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3期。
陳廖安,〈陳垣道教研究之成果與檢討〉,《道教文化》5卷8期(1994.03)。
陶晉生,〈金代的中國知識份子〉,收入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中冊,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
窪德忠講,余崇生譯,〈全真教與金元社會〉,《鵝湖月刊》,11卷7期(1986.01)。
蓋建民,〈全真道與中國傳統醫學稽考〉,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23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趙鈞波,〈全真道崙山派的創始人王玉陽行道踪跡初探-兼論其在中國道教史上的地位〉,《道教文化》5卷4期(1991.09)。劉家銘,〈佛教病因觀、治療方式與影響:以魏晉南北朝為中心的探討〉,《史苑》66期(2006.07)。劉煥玲,〈全真教祖王重陽立教歷程及其《立教十五論》初探〉,《道教學探索》3號(1990.12)。
───,〈金代全真道士王玉陽修道及行道歷程〉,《南台科技大學學報》30期(2005.12)。
鄭素春,〈全真第二代宗師馬鈺的修道歷程〉,《性與命》5期(1997.01)。
───,〈元代南方丹道學之發展初探-以李道純的傳教活動為例〉,「『人文、社會、跨世紀』人文學院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真理大學人文學院,1999.06.05。
───,〈金元之際全真道士的生死觀〉,《臺灣宗教學會通訊》8期(2001.05)。
───,〈金元之際全真道士的生死觀〉,《輔仁宗教研究》4期(2001.12)。
───,〈金元全真道丘長春真人行誼及其宗派發展〉,《丹道文化》28期(2003.03)。
黎志添,〈天地水三官信仰與早期天師道治病解罪儀式〉,《臺灣宗教研究》2卷2期(2002.12)。蕭進銘,〈密契經驗的比較研究-以王重陽、王鳳儀、虛雲法師及Gopi Krishna為核心的討論〉,「2006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2006.5.6-7)。
───,〈光、死亡與重生-王重陽內丹密契經驗的內涵與特質〉,《清華學報》新37卷1期(2007.06)。
龍 晦,〈全真教三論〉,《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
鍾肇鵬,〈論精氣神〉,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日〕森由利亞,〈『體玄真人顯異錄』に見える王玉陽の神異譚〉,《東洋哲學論叢》(1992.06)。
Isabelle Robinet著,王秀惠譯,〈內丹〉,《中國文哲研究通訊》6卷1期(1996.03)。
六、外文專著(含譯注)
小野澤精一等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史泰司(W.T.Stace)著,楊儒賓翻譯,《冥契主義與哲學》(Mysticism and Philosophy),台北:正中書局,1998。
石田秀實著,楊宇譯,《氣‧流動的身體》,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6。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The Sacred and Profane),台北:桂冠,2000。
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著,胡生譯,《生之勇氣》(Courage To Be),台北:久大文化,1987。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台北:立緒文化,2001。
約翰‧希克(John Hick)著,鄧元尉譯,《第五向度:靈性世界的探索》(The fifth dimension : an exploration of the spiritual realm),台北:商周文化,2001。
凱博文(Arthur Kleiman)著,陳新綠譯,《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The Illness Narratives—Suffering, Healing & the Human Condition),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
三浦國雄等編集,《講座道教,第三卷:道教の生命觀と身體論》,東京:雄山閣出版,2001。
大淵忍爾,《初期の道教》,東京:創文社,1991。
────,《道教とその經典-道教史の研究 其の二》,東京:創文社,1997。
川田洋一、許洋主譯,《佛法與醫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山田利明,《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1999。
田中文雄等編集,《講座道教,第二卷:道教の教團と儀禮》,東京:雄山閣出版,2001。
吉元昭治,《道教と不老長壽の醫學》,東京:平河出版社,1989。
吉岡義豐,《吉岡義豐著作集:第一卷,道教の研究》,東京:五月書房,1989。
秋月觀暎,《道教と宗教文化》,東京:平河出版社,1987。
宮下三郎等著,《千金方研究資料集》,大阪:オリエント出版社,1989。
野上俊靜,《元史釋老志の研究》,京都:朋友書社,1978。
野口鐵郎等著,《道教事典》,東京:平河出版社,1994。
蜂屋邦夫,《金代道教の研究-王重陽と馬丹陽》,東京:汲古書屋,1992。
────,《金元時代の道教-七真研究》,東京:汲古書屋,1998。
福井康順等監修,《道教,第二卷:道教の展開》,東京:平河出版社,1983。
窪德忠,《中國の宗教改革-全真教の成立》,京都:法藏館,1967。
───,《道教史》,東京:山川出版社,1977。
───,《モンゴル朝の道教と仏教:二教の論争を中心に》,東京:平河出版社,1992。
坂出祥伸主編,《中国古代養生思想の総合的研究》,東京:平河出版社,1992。
坂出祥伸,《「气」と道教‧方術の世界》,東京:角川書店,1996。
坂出祥伸先生退休記念論集刊行会,《中国思想における身体‧自然‧信仰-坂出祥伸先生退休記念論集》,東京:東方書店,2004。
Jan A.M. De Meyer and Peter M. Engelfriet eds., Linked faiths : essays on Chinese religion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onor of Kristofer Schipper ,Leiden ; Boston : Brill, 2000.
Komjathy Louis, Cultivating perfection : mysticism and self-transformation in early Quanzhen Daoism ,Leiden ; Boston : Brill, 2007.
Livia Kohn, Cosmos and community : the ethical dimension of Daoism, Cambridge, Mass. : Three Pines Press, 2004.
Livia Kohn, Laughing at the Tao : debates among Buddhists and Taoists in medieval China,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