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司法院統計處(2007),司法院統計年報,司法院統計處。
2.任德寬(2007),青少年問題的迷思- 正視青少年的偏差行為,青少年保健叢書。
3.法務部統計處(2007),法務部統計年報,法務部統計處。(法務部網站:http://www.moj.gov.tw)
4.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2006),犯罪狀況及其分析,法務部犯罪研究中。
5.林適湖(1991),社會控制理論與國中學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6.林青瑩(1999),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公民訓育學報,第八輯,409-456。7.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台北:五南。
8.馬傳鎮(2001),台灣少年犯罪相關因素及預防對策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8期,155-182。9.許春金(2003),犯罪學,中警犯罪防治學系刑事司法叢書,台北:三民。
10.許寶春(2005),以犯罪熱點之觀點檢視警察機關防制少年犯罪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260-264。
11.張春興(1992),社會變遷與青少年問題–台灣地區事實的觀察與分析,教育心理學報,25,1-12。12.黄登源(2002),市場調查方法,台灣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會講義系列叢書。
13.黄登源(2007),企業研究方法講義,台灣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會講義系列叢書。
14.莊崑山(2007),青少年非行案例與法律規範介紹,教育實習輔導,51-55。
15.黃芳銘,楊金寶,許福生(2007),2006年青少年生活痛苦指數,向陽公益資料庫叢書。
16.許福生(2006),日本青少年非行問題與對策暨我國可借鏡之處,向陽公益資料庫叢書。
17.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卷,1期,7-28頁。18.楊國樞(1985),青年的人際關係,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謝嶔璟(2005),青少年犯罪預防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6期。
20.警政署統計室(2007),警政統計年報,警政署統計室。
二、英文文獻
1.Putnis, A.L. (2006), Substance use among young offenders: thrills, bad feelings, or bad behavior, Substance Use & Misuse 41(3):415-437.
2.Thrane,L.E. and Hoyt,D.R. and Whitbeck,L.B.(2006)Impact of family abuse on running away, deviance, and street victimization among homeless rural and urban youth.,Child Abuse & Neglect. 30(10):1117-1145.
3.Chung,H.L. and Steinberg, A.L.(2006),Relations between neighborhood factors, parenting behaviors, peer deviance, and delinquency among seriousjuvenile offend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2(2):31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