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大正藏典籍
三藏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T. 3, No. 159。
不空譯,《八大菩薩曼荼羅經》,T.20, No. 1168。
不空譯,《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T. 20, No. 1146。
不空譯,《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經》,T. 8, No. 243。
不空譯,《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T. 20, No.1101。
天息災譯,《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T. 20, No. 1191。
幻輪彙編,《釋鑑稽古略續集》,T49, No. 2038。
支婁迦讖譯,《佛說阿闍世王經》,T. 15, No. 626。
失譯者撰,《華嚴略疏》,T. 85,No. 2754。
失譯者譯,《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T. 21, No. 1332。
失譯者譯,《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T. 85, No.2871。
失譯者譯,《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四》,T. 2, No. 100。
失譯者譯,《薩婆多毘尼毘婆沙》,T. 23, No. 1440。
玄奘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T. 13, No. 411。
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T. 7, No. 220。
吉藏撰,《中觀論疏》T.42, No.1824。
吉藏撰,《百論疏》,T. 42, No. 1827。
安世高譯,《佛說舍利弗悔過經》,T. 24, No. 1492。
佛陀耶舍譯,《虛空藏菩薩經》,T. 13, No. 405。
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T. 9, No. 278。
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T. 20, No. 1060。
那提譯,《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T. 14, No.486。
法天譯,《聖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T. 20, No. 1147。
法賢譯,《佛說八大菩薩經》,T. 14, No.490。
法護譯,《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T. 15, No. 627。
金剛智譯,《五大虛空藏菩薩速疾大神驗祕密式經》,T. 20, No. 1149。
施護譯,《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T. 18, No. 882。
施護譯,《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T.8, No.228。
施護譯,《佛說息諍因緣經》T. 1, No. 85。
迦葉摩騰、法蘭 ,《四十二章經》,T.17, No.784
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T. 19, No. 945。
馬鳴菩薩造,實叉難陀譯,《大乘起信論》,T. 32, No. 1667。
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T. 12, No. 0360。
智者撰,《金光明經文句》,T. 39, No. 1785。
智者撰,《摩訶止觀》,T.46, No.1911。
智者撰,《釋禪波羅蜜》,T. 46, No. 1916。
善無畏譯,《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T. 20, No. 1145。
善導撰,《往生禮讚偈》,T. 47, No. 1980。
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T. 49, No. 2034。
慈賢譯,《妙吉祥平等祕密最上觀門大教王經》,T. 20, No.1192。
義淨撰,《南海寄歸內法傳》,T. 54, No. 2125。
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T. 16, No. 665。
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T.23, No. 1447。
道世撰,《法苑珠林》,T. 53, No. 2122。
道宣撰,《廣弘明集》,T. 52, No. 2103。
道龔譯,《大寶積經》,T. 11, No. 310。
鳩摩羅什譯,《成實論》,T. 32, No. 1646。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T. 9, No. 262。
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8, No.235。
鳩摩羅什譯,《梵網經》,T. 24, No. 1484。
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T.14, No.475。
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T. 8, No. 223。
鳩摩羅什譯,《龍樹菩薩傳》,T. 50, No. 2047。
僧肇撰,《注維摩詰經》,T. 38, No. 1775。
遠法師撰,《大乘義章》,T. 44, No. 1851。
慧皎撰,《高僧傳》,T. 50, No. 2059。
曇無蜜多譯,《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T. 9, No. 277。
曇無讖譯,《大方等大集經》,T. 13, No. 397。
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T. 12, No.374。
諦觀撰,《天台四教儀》,T. 46, No. 1931。
遵式撰,《法華三昧懺儀》,T. 46, No. 1941。
龍樹菩薩造,毘目智仙、瞿曇流支 譯,《迴諍論》T.32, No.1631。
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 譯,《大智度論》,T.25, No.1509。
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 譯,《中論》,T.30, No.1564。
闍那崛多譯,《虛空孕菩薩經》,T. 13, No. 408。
瞿曇法智譯,《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T. 1, No. 80。。
瞿曇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T. 2, No. 125。
貳、專書論著
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 譯,《大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出版,1991。
水野弘元著‧郭忠生譯〈緣起論〉《原始佛教》。印順著,《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
印順著,《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1986。印順著,《佛教史地考論》<中國佛教史略>,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
印順著,《般若經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
印順著,《華雨集》第2冊,新竹:正聞出版社,1993。
湯用彤著,《漢魏兩境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商務,1998,二版。
斌宗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天華出版公司。
慧廣著,《懺悔的理論與方法》,高雄:解脫道出版社印行,1996。
闍那崛多、達摩笈多譯,《添品法華經》,T9。
謝无量著,《佛學大綱》,台北:老古,1990。
藍吉富主編,《現代佛學大系》第52冊,彌勒出版社,1983。
參、期刊論文、學位論文
木村泰賢著,依觀 譯,數論派─《印度六派哲學》第三篇,福田雜誌,第251~253期,2007。
牛延峰,《經懺佛事的歷史及現狀思考》,佛教文化期刊,中國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2006.05.01,pp.45–46。
王惠雯,《宗喀巴菩薩戒思想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98。白金銑,《慈悲水懺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聖凱,《善導大師的懺悔思想及禮懺儀》,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中國佛教學術論典23,2001。
蔡耀明,《佛教研究方法學緒論》,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研究進路論文集,南投:正觀出版社,2001.02,p.38。
蔡耀明,《迎向專業的佛教研究》,哲學雜誌,第32期,2000年5月,pp.122-123。釋大拙,《從「天臺教觀」論「代眾生懺悔」之思想與實踐──以遵式大師為主》,財團法人中華佛學研究所,2006。釋大睿,《天台懺法之研究》,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7。
肆、辭典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Sanskrit Terms Index [updated:4/3/2008] Available Online: http://www.buddhism-dict.net/ddb/indexes/term-sa.html.
Edward Soothill & Lewis Hodous, 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 Oxford, 1934. Available Online: http://www.acmuller.net/soothill/soothill-hodous.html.
陸師成編,《辭彙》,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5。
丁福保編,《丁福保佛學辭典》,台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1987。
丁福保編譯,《佛學大辭典》,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1998。
藍吉富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
玄應編,《一切經音義》,中華大藏經,第56冊。
印順、呂澂撰,《印順.呂澂佛學辭典》,上、下冊,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0。
林光明、林怡馨,《梵漢大辭典》,嘉豐出版社,2005。
宋.普潤大師法雲編,《翻譯名義集》,新文豐出版社,1979。
望月信亨,塚本善隆他編,《望月佛教大辭典》,京都:世界聖典刊行協會,1993-1997, 増訂10版。
清.陳邦彥等撰,《康熙字典》,台北:泉源出版社,1991。
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佛光出版社,高雄市,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