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大偉,技職教育測量與評鑑,再版,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四年。
[2]何榮桂,「電腦化測驗概述」,現代教育,十八期,第121-129頁。[3]葉建麟,蔡文富,陳登吉,何信輝,「網路測驗系統之建置-應用於國民中小學課程」,2002年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論文集,民國九十一年,第244-249頁。
[4]林重新,心理與教育測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民國八十九年,第5、418-420頁。
[5]余民寧,「項目反應的介紹-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十二)」,研習資訊,第十卷第五期,第9頁,民國八十二年。[6]王美智, 杜榮珠,「電腦在教學上的應用─美國中小學電腦教學最新概況」,資訊與教育,四十四期,第37-41頁,民國八十三年。[7]張桂綺,「線上測驗代理人系統之設計與實作」,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民國九十三年二月。[8]陳稼興,謝佳倫,許芳誠,「以遺傳演算法為基礎的中文斷詞研究」,資訊管理研究,第二卷,第二期,第27-44頁,民國八十九年七月。
[9]范長康,蔡文祥,「以鬆弛法作中文斷詞」,全國計算機會議論文集,民國七十六年,第423-431頁。
[10]謝佑明,楊敦淇,陳克健,「語法規律的抽取及普遍化與精確化的研究」, Proceedings of ROCLING XVI,第141-150頁,民國93年。
[11]黃炳舜,「支援SCORM內容包裹輸出之開放原始碼多媒體課程編輯模組設計」,逢甲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五年六月。[12]詹彥杰,「線上測驗簡答題評分之模式建立」,華梵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五年八月。[13]何宗賢,「網路教學適性測驗管理資訊系統」,私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六月。[14]王雯芳,「網路測驗系統之建置--應用電腦化適性測驗於國民小學自然科技領域」,華梵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15]林志偉,「應用資訊檢索技術於數位學習測驗之研究」,華梵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五年八月。
[16]鄭翰澤,「一個數位學習測驗管理資訊系統的模式建置」,華梵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六年八月。[17]許菱祥,「中文文法」,大中國圖書公司,民國75年。
[18]古宗民,「線上適性測驗系統」,資訊與教育雜誌,84,第61-69頁,民國九十年。
[19]譚亦喬,「具有容錯功能之適性測驗系統」,國立中正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三年。[20]黃吉楠,「多媒體英語文能力檢定暨適性化網路評量系統之建置」,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四年。[21]陳錫鴻,「高職特教班學生數學能力鑑定電腦適性測驗建置之研究」,私立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四年。[22]何政翰,「國小數學領域電腦適性化測驗系統之建製」,國立台中師院數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三年。[23]黃雲龍、張佑任,「中文全文資訊檢索之效能評量初探」,資訊管理研究,第二期,民國九十一年,第37-60頁。
[24]Gronlund, N.E.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1998
[25]Gerard Salton, and M. E. Lesk, "Computer evaluation of indexing and text processing," Journal of ACM, 15(1), pp.8-36, 1968.。
[26]Gerard Salton, A. Wong, and C. S. Yang, “A Vector Space Model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8(11), pp.613-620, 1975.
[27]S. E. Robertson, and K. Sparck Jones, “Relevance weighting of search term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s, 27(3), pp.129-146, 1976.
[28]Marc Damashek, “Gauging Similarity with N-grams: Language-independent Categorization of Text,” Science, 267, pp.843-848, 1995.
[29]Lord, F.M., Applications of Item Response Theory to Practice Testing Problems, Hillsdale, NJ:Erlbaum, 1980.
[30]Wainer, H., Dorans, N. J., Flaugher, R., Green, B. F., Mislevy, R. J., Steinberg, L.,&Thissen, D. (1990).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A Primer,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p.107-111.
[31]Dodd, B. G., Koch, W. R. & De Ayala, R. J. (1989).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daptive Testing Procedures Using the Graded Response Model”,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Vol.13,No.2,pp.129-143.
[32]Sporat R., C. Shih W. Gale and N. Chang. “A Stochastic Finite-State Word-Segmentation Algorithm for Chines,”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Vol. 22,pp. 377-404, 1996.
[33]中研院詞庫小組,「中文斷詞系統」,http://ckipsvr.iis.sinica.edu.tw/,民國95年6月20日。
[34]數位台灣計劃辦公室,「2005-2006線上學習產業概況透析(上)」,http://www.etaiwan.nat.gov.tw/content/application/etaiwan/generala/guest-cnt-browse.php?cntgrp_ordinal=10020041&cnt_id=927,民國95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