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8 07: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麗美
研究生(外文):LEE,LI-MEI
論文名稱:三曹書信文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ree Caos'Letters
指導教授:何淑貞何淑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O SHU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7
中文關鍵詞:曹操曹丕曹植三曹書信尺牘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首章為研究目的的說明與題目的義界。第二章則就書信文的沿革與發展作基本的論述與整理,將先秦視為書信文的起源期,兩漢為書信文的發展期,而三曹所處的建安時期,為書信文的成熟期。第三章分從書寫工具的進步、戰爭動亂的頻起、文學意識的覺醒、文學集團的形成,說明三曹書信文的創作背景。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章各論曹操、曹丕、曹植三人的生平與經歷、書信文主題內涵與審美特質。第七章結論,對三曹書信文予以綜合性的評價。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1
第二節 題目義界…………………………………………………2
第三節 章節概述…………………………………………………9
第二章 書信文的沿革與發展………………………………10
第一節 書信的文學意涵………………………………………10
第二節 先秦:書信文的起源期…………………………………14
第三節 兩漢:書信文的發展期…………………………………20
第三章 三曹書信文的創作背景……………………………30
第一節 書寫工具的進步………………………………………30
第二節 戰爭動亂的頻起………………………………………32
第三節 文學意識的覺醒………………………………………35
第四節 文學集團的形成………………………………………39
第四章 曹操的書信文………………………………………46
第一節 曹操的生平與經歷……………………………………46
第二節 曹操書信文的主題內涵………………………………49
一、 對政敵的訓斥和拉攏………………………………50
二、 對人才的渴望和愛惜………………………………59
三、 對部屬的勉勵和寬容………………………………68
第三節 曹操書信文的審美特質………………………………71
一、 堅定立場,以理服人…………………………………72
二、 情感誠懇,以真動人…………………………………74
三、 崇尚通脫,盡顯個性…………………………………75
第五章 曹丕的書信文………………………………………79
第一節 曹丕的生平與經歷……………………………………79
第二節 曹丕書信文的主題內涵…………………………………85
一、 政治的招撫與勸降…………………………………85
二、 情感的交流與傾訴…………………………………89
三、 藝術的沉浸與品評…………………………………97
第三節 曹丕書信文的審美特質………………………………100一、 正視個體生命的孤獨……………………………101
二、 尋求超越有限的方式………………………………102
三、 發現文學創作的價值………………………………104
第六章 曹植的書信文……………………………………108
第一節 曹植的生平與經歷……………………………………108
第二節 曹植書信文的主題內涵………………………………112
一、 蘊含深意的求教……………………………………112
二、 回應他人的請求……………………………………119
三、 闡述政治的觀點……………………………………122
第三節 曹植書信文的審美特質………………………………123
第七章 結論……………………………………………125
參考書目……………………………………………………127
參考書目


壹、專書

一、民國以前著述(按作者年代先後排序)

(一)經部

《十三經注疏》,魏‧王弼、唐‧孔穎達等,台北:藝文印書館

(二)史部

《史記》,漢‧司馬遷,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6月
《漢書》,漢‧班固,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3月
《漢紀》,漢‧荀悅,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三國志》,晉‧陳壽,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2月
《西京雜記》,晉‧葛洪,台北:新興出版社,1979年
《漢晉春秋》,晉‧習鑿齒,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8月
《隋書》,唐‧魏徵,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稽古錄》,宋‧司馬光,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西漢年紀》,宋‧王益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1月
《文獻通考》,元‧馬端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廿二史劄記》,清‧趙翼著,台北:世界書局,1968年

(三)子部

《孫子兵法》,周‧孫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戰國策》,漢‧劉向編,台北:里仁書局,1990年9月
《論衡》,漢‧王充,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藝文類聚》,唐‧歐陽詢編,台北:新興書局,1973年
《日知錄》,清‧顧炎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四)集部

《文選》(新校胡刻宋本),梁‧蕭統,台北:華正書局,2000年10月
《詩品》,梁‧鍾嶸,台北:金楓出版公司,1986年
《文房四譜》,宋‧蘇易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文則》,宋‧陳騤,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文體序說三種》,明‧吳訥、徐師曾、陳懋仁,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6月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明‧張溥,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永瑢、紀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古文辭類纂》,清‧姚鼐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全上古三代文》,清‧嚴可均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2月
《全秦文》,清‧嚴可均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2月
《全漢文》,清‧嚴可均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2月
《全後漢文》,清‧嚴可均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2月
《全三國文》,清‧嚴可均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2月
《全晉文》,清‧嚴可均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2月
《藝舟雙輯》,清‧包世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曹子建集評著》,清‧丁晏編,黃節注,台北:世界書局,1998年12月
《王觀堂先生全集》,清‧王國維,台北:文華出版社,1958年
《魏晉全書》1、2,韓格平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1月
《建安七子集》,俞紹初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6月


二、民國以後著述(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一)傳記、歷史

《史漢論稿》,徐朔方,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11月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再版
《司馬遷評傳》,張大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
《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萬繩楠,台北:雲龍出版社,1994年12月
《三曹評傳》,王巍,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
《中國散文史》,劉一沾、石旭紅,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羅宗強,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0月
《中古文學繫年》,陸侃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
《曹子建新探》,黃守誠,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9月
《太史公年譜》,張鵬一,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魏晉南北朝史論》,黎虎,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7月
《魏武帝曹操》,劉光義,新竹:羅麗容,1999年8月
《中國尺牘文學史》,趙樹功,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魏晉風度及其他》,魯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曹操評傳》,張作耀,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中國分體文學史》散文卷,趙義山、李修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
《中國文學史》上、下,袁行霈主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1月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上、下,張仁青,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9月
《曹操傳》,張作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9月
《細說曹操》,章義和、唐燮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2刷
《國史大綱》上、下,錢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8月,再版
《尚書集釋》,屈萬里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10月,7刷
《世說新語校箋》,南朝宋‧劉義慶編,楊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簡史》,張少康,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6年
《魏晉南北朝史》,勞幹,台北:中國文化大學,2006年1月
《中國分體文學史》(散文卷),趙義山、李修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2月,1版9刷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劉師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魏晉文學史》,徐公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7月
《品曹操》,張亞新,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二)文學、美學評論

《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三),羅聯添編,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3月
《文心雕龍校證》,王利器校箋,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4月
《中古文學史論》,王瑤,台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8月,再版
《文藝心理學》,陸一帆,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5年7月
《文學理論資料彙編》,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8年,再版
《古代散文文體概論》,江濤,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
《中國古代文體學》,褚斌杰,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
《建安文學概論》,王巍,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曹道衡,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建安文學述評》,李景華,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4年7月
《中古文學集團》,胡大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
《華夏美學》,李澤厚,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
《中古文學史論文集》,曹道衡,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10月
《三曹與中國詩史》,孫明君,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11月
《中國古代文體概論》,褚斌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古代散文文體概論》,陳必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
《尺牘精華》,鄧紹基、李玫主編,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6月
《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郭英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昭明文選研究》,穆克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漢魏六朝文學研究》,李文初,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魏晉詩人與政治》,景蜀慧,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4月,2刷
《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李建盛,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3月
《怎樣寫尺牘》,胡傳海,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3月
《尺牘10講》,胡傳海,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6月
《文學概論講義》,老舍,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漢魏文學嬗變研究》,胡旭,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魏晉文學與中原文化》,衛紹生,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11月
《審美心理描述》,滕守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2刷
《三曹資料彙編》,河北師範學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2月
《魏晉南北朝文體學》,李士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月,2刷
《中國散文小說史》,陳平原,台北:二魚文化,2005年7月
《文藝心理學》,錢谷融、魯樞元主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8月,2刷
《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郭英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六朝文體批評研究》,賈奮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魏晉文論與文心雕龍》,呂武志,台北市:樂學書局,2006年1月,修訂初版
《先秦散文藝術新探》,譚家健,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4月
《漢武帝與西漢文學》,龍文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9月
《美學與當代文化講演錄》,童慶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中古美學與人生講演錄》,袁濟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三)外國著作

《美學》1—4冊,黑格爾著,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12月
《藝術問題》,蘇珊‧朗格著、滕守堯、朱疆源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年
《文學概論》,本間久雄,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89年12月
《詮釋與過度詮釋》,艾柯著,王宇根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
《文學理論》,卡勒著,李平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苦悶的象徵》,厨川白村著,林文瑞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年8月
《沙特文學論》,沙特著,劉大悲譯,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4月
《里爾克書信集》,里爾克著、李魁賢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1年10月
《藝術哲學》,丹納著、傅雷譯,台中:好讀出版社,2004年4月
《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宇文所安著,田曉菲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文學死了嗎?》希利斯‧米勒著,秦立彥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四)其他相關著作

《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傅偉勳,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1月
《中華郵政發展史》,晏星,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0月
《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余英時,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再版
《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臧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2月,2刷
《中國古代郵驛》,馬楚堅,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
《意義的本體論——哲學詮釋學》,章啟群,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02年3月
《應用文》,張仁青,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2月
《士與中國文化》,余英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書於竹帛》,錢存訓,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3月
《中國古代書籍裝幀》,楊永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4月
《說‧書——從獸骨到紙張的文字行旅》,劉樹寶,台北:商周出版社,2007年3月
《木簡竹簡述說的古代中國》,富谷至著、劉恒武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學》,唐全騰,台北:心理出版社,2007年9月


貳、學位論文(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古今書信研究》,謝金美,高雄師範學院國文所碩士論文,1978年
《曹丕及其詩文研究》,王弘先,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建安詩文中反映的社會現象》,彭昱萱,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三國時代戰爭詩研究》,張娣明,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建安詩歌之題材類型研究》,張麗敏,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才性、情感與玄心——論魏晉藝術的內涵與發展》,黃明誠,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3年
《晚明尺牘文學與尺牘小品》,陳鴻麒,暨南國際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參、單篇論文(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一、期刊論文

〈三國志曹沖華陀傳與印度故事〉,陳寅恪,《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1期,1930年
〈蓬萊文章建安骨——試論中世紀詩壇風骨之式微與復興〉,林文月,《中外文學》第11卷第1期,1982年6月,頁4—41
〈論後漢末的人物評論風氣〉,劉增貴,《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10期,1983年9月,頁159—216
〈荀彧傳評析〉,葛廼瑜,《史苑》第52期,1991年5月,頁1—7
〈曹操「唯才是舉」是亂世攬才的權宜之計〉,許春在,《江蘇社會科學》第3期,1996年,頁94—98
〈論曹操對原始儒學精神的詩化〉,孫明君,《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1996年6月,頁48—54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試探曹操詩文中的周公情結〉,黃智群,《雲漢學刊》第5期,1998年5月,頁257—281
〈論曹操的儒學倫理實踐〉,李昱姣,《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8年,頁74—78
〈三論我國文學的自覺時代〉,李文初,《文藝理論研究》第9期,1999年,頁59—66
〈郭嘉對曹操統一北方的貢獻〉,商煒,《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卷3期,1999年9月,頁10—11
〈論曹操之「通脫」及其對世風的影響〉,王永平,《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9年,頁1—5
〈簡論曹操的散文〉,梁祖苹,《寧夏社會科學》第3期,1999年,頁75—78
〈司馬遷之心——〈報任少卿書〉析論〉,阮芝生,《臺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頁151—205
〈論魏晉士人的「覺醒」〉,孫立群,《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1年,頁56—63
〈孔融與曹操的士人意識及其衝突〉,趙劍敏,《學術月刊》第2期,2002年,頁38—44
〈析曹操「破浮華交會之徒」與「唯才是舉」〉,趙昆生,《重慶師院學報》第4期,2002年,頁69—74
〈曹操的文藝思想與文藝實踐〉,王巍,《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3年,頁24—29
〈三曹文書的文學色彩〉,魏宏燦,《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6期,2003年12月,頁100—104
〈曹操詩歌的儒學精神及其文化意義〉,張斌斌,《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2004年4月,頁46—48
〈關於曹丕《典論‧論文》的重新解讀〉,汪春泓,《人文中國學報》第10期,2004年5月,頁169—185
〈魏文帝時期的政局與人事政策〉,李昭毅,《中正歷史學刊》第7期,2004年12月,頁87—120
〈吳質〈答魏太子箋〉箋說〉,汪春泓,《文學評論》第4期,2005年,頁133—138
〈曹操「尚文辭」與「鴻都門學」〉,張朝富,《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1期,2005年1月,頁89—92
〈論曹操散文的分期特點〉,李向軍,《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25期,2005年,頁54—58
〈再論東漢時期的「名教」〉,向晉衛,《社會科學期刊》第5期,2006年,頁136—140
〈曹操文藝思想初探〉(上),王發國、熊啟靖,《許昌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6年,頁47—50
〈漢代士大夫家訓簡論〉,閻續瑞,《求索》第9期,2006年,頁177—179
〈曹操文藝思想初探〉(下),王發國、熊啟靖,《許昌學院學報》第26卷第3期,2007年,頁52—58
〈曹操的儒學思想及其成因〉,趙陽,《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1期,2007年3月,頁50—55
〈「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曹操文書中的動態顯示〉,王俊杰,《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07年4月,頁45—46,轉53
〈是周公,還是周文王——從曹操詩文看「挾天子以令諸侯」方略〉,王俊杰,《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7年8月,頁92—94


二、會議論文

〈《文選》收錄曹植與吳質往來書信之研究〉,林伯謙,第七屆中國修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中文系、中國修辭學會主辦,2006年5月13日
〈「書」「箋」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柯慶明,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06年9月15日~16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