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資料
(一)原始資料-中華佛教青年會雜誌
佛青會訊3,1990/6,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佛教青年會訊5,1991/3,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佛教青年會訊6,1991/5,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佛教青年會訊7,1991/8,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佛教青年會訊8,1991/10,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佛教青年會訊9,1991/12,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1,1992/2,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2,1992/4,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3,199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4,1992/6,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5,1992/7,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6,1992/8,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7,1992/9,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8,1992/11,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9,1992/12,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10,1993/2,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11,1993/3,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12,1993/5/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13,1993/7/6,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14,1993/10/2,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15,1993/11/20,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16,1994/1/8,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17,1994/3/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18,1994/6/1,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19,1994/9/7,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20,1994/12/16,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21,1995/3,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36,1998/1/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37,1998/3/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38,1998/6/1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39,1998/8/20,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40,1998/10/20,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41,1998/12/20,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42,1999/2,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43,1999/4/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44,1999/6/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45,1999/8/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46,1999/11/1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47,2000/3/1,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48,2000/6/1,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49,2000/8/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50,2000/11/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51,2001/2/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52,2001/4/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53,2001/6/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54,2001/9/1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55,2001/10/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56,2002/1/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57,2002/4/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58,2002/6/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59,2002/9/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60,2002/12/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61,2003/3/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62,2003/8/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63,2003/12/25, 中華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64,2004/4/25, 中華佛教青年會。
中佛青雜誌65,2005/2/25,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二)書刊
Aronson, E., Wilson, T. D., & Akert, R. M. (1994),《社會心理學》李茂興與余伯泉。(1995)合譯。(Social Psychology)。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Robbins, S. P. (1992),《組織行為學》,李青芬、李雅婷、及趙慕芬(1994)合譯。(Organizational behavior)。台北:華泰書局。
Strauss, A., & Corbin, J. (1990),《質性研究概論》, 徐宗國(1997)譯。(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Wolcott, H. F. (1990),《質性研究寫作》,顧瑜君(1998)譯。(Writing up qualitativeresearch)。臺北:五南。
于家琳(1999),《中介性職務之情緒勞務、情緒規則及其社會化:以廣告業務(account)人員為例》,高雄: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白秀雄(1980),《志願(義務)的理論基礎》。見蔡漢賢主編(志願服務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江錦樺(2001)。人格特質與組織文化之適配性對工作積效之影響-以高科技F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宗祐(1995)。《組織中的情緒規則及其社會化》。台北: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宋尚倫(1981)。《社會化之社會心理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周慶華(2000)。〈宗教「現代」化的社會福利事業方向〉。見鄭志明主編:《宗教與非營利事業》。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宗教中心。
林美玲(2003),《佛教慈善事業之發展-佛光山慈悲基金會等個案研究》,高雄: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系。胡幼慧與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見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陳智遠(2004),《人與組織契合類型的區分︰組織社會化之應用》,中壢: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曾華源、郭靜晃,2000,志工人力資源的開發與整合-以美國志工中心的做法為借鏡,社區發展季刊,89 期。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念,台北:揚智。
董國光(2002),《非營利組織策略規劃之運用.以社會福利機構為例》,台北: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蔡美容(2000),《志願工作者之組織社會化歷程及其關鍵影響因素:以一家宗教慈善組織為例》,台北: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蔡漢賢(1980)。〈志願服務的涵義由來範疇與原則〉。見蔡漢賢主編:《志願服務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鄭紀瑩(1996)。《華人企業的組織忠誠:結構與歷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蕭新煌,《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市:巨流出版,2000 年)。
蘇子威(2003),《員工組織社會化與認知失調的關係-生涯發展導向的觀點》,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蘇洺賢(2000),《我國非營利組織之跨組織合作關係類型及管理機制探討》,台中:靜宜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釋妙然主編(1995),《民國佛教大事年紀》,台北:淨土宗善導寺。
二、英文資料
Ashforth, B. E., & Saks, A. M. (1995). Work-role transitions: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the Nicholson Model.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68, P157-175.
Bacharach, Samuel B.; Aiken, Michael. (1976)Structural and process constrains on influence organizations-A level-specific analysi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1(4), P623.
Bauer, T. N., Morrison, E. W., & Callister, R. R. (1998).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G. R. Ferris & K. M. Rowland (Eds.),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Vol. 4, pp. 149-214). Greenwich, CT : JAI Press.
Buchanan,B(1974).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The socialization of managers in work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 P533-546.
Chao, G. T., O'Leary-Kelly, A. M., Wolf, S., Klein, H. J., & Gardner, P. D.(1994),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It's content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AppliedPsychology, 79(5): P930-743.
Colarelli, Stephen M., Stumpf, Stephen A.,(1990) Compatibility and Conflict among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al Entry Strategies:Mechanistic and Social Systems Perspectives. Behavioral Science, 35(1).
Denise M. Rousseau(2001),Schema, promises, mutuality:The building block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V.74. P511-54
Feldman,D.C.(1976a). A Contingency Theory of Socializ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1, P433-452
Fisher, C.D. (1985). Social support and adjustment to work: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Management, 11, P43-57.
Holton E.F. & Russell C.J(1999), Organizational Entry & Exit:An Exploratory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early Careers,Human Performance, 12(3/4). P.311-341.
Jesús Bravo, Maria; Peiró, José Maria; Rodriguez, Isabel; Whitely, William T.. Work & Stress, Social antecedents of the role stress and career-enhancing strategies of newcomers to organizations: A longitudinal study. Jul2003, 17( 3), P195-217
Kevin Barge & David W.S.(2004),Memorable Messages and Newcomer Socialization, 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8(3), P233-256
Louis, M. R.1980. Surprise and sense making: What newcomers experience in entering unfamiliar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5: P226-251.
Rousseau, Denise M. (1989). Psychological and implied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 Rights Journal, 2(2): P121-139.
Saks A.M., & Ashforth B.E. ( 1997).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Making sense of the past and present as a prologue for the futur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1, P234-279.
Schein, E. H. (1978). Career dynamics: Match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need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Van Maanen, J. (1976). Breaking in: Socialization to work. In R. Dubin (Ed.), Handbook of work,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pp. 67-130). Chicago: Rand McNally.
Van Maanen, J., & Schein, E. H. (1979).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In L.L. Cummings & B.M. Staw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 1, pp. 209-264). Greenwich, CT: JAI Press.
Wanous, J. P., Reichers, A. E., Malik, S. D. (1984).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nd group development: Toward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9(4): P67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