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協會(1995)。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協會。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1980)。從波爾狄和柏恩斯坦的見解探索教育知識社會學研究的重點。教育學院學報,5期,P.210-223。王乃信等譯(1989)。《臺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共產主義運動》,原書為《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領台以後的治安狀況(中卷)》,台北:創造,P.215。
王萬青(1999)。從教師成長團體中談讀書會如何運作。北縣教育,28,P.36-39。方隆彰(1999)。思考的引擎--讀書會的善問工夫。社教資料雜誌,251,P.3-6。
方隆彰(2007)。讀書會錦囊。台北市:洪建全基金會。
池榮尉(2004)。國民小學教師團隊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啄木鳥教師團隊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江睿霞(1995)。融入生活的全民運動-瑞典讀書會。社教雙月刊,68,22-26。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江愛華(2004)。團對學習及團對運作。人事月刊,第224期。P.45-52。
何淑津(2000)。讀書會的春天。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6(6),P.58-64。
何青蓉(2000)。台灣讀書會的功能:一項全國性焦點團體的座談結果。教育研究雜誌,71,P.89-98。何青蓉(2001)。讀書會功能指標之建構。高雄師大學報,12,P.23-50。李南雄(1978)。團體動力學。台北:長青文化。
李郁文(1999)。團體動力學。台北市:桂冠心理叢書。
李郁文(2002)。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
李美枝(1979)。社會心理學。基隆:大洋出版社。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編譯(2002)。Stephen P. Robbins著。組織行為學。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茂源(2002)。國民中小學教師參與讀書會對其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宋建奇(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研習需求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宋鎮照(2005)。團體動力學,台北市:五南書局。
余政峰(1998)。讀書會的團體動力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竺培梁譯(2003)。拓樸心理學原理。台北市:昭明出版社
邱天助(1995)。臺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社教雙月刊,68,P.6-15。邱天助(1997)。讀書會專業手冊。張老師文化。台北市。
邱天助(1998)。讀書會備忘錄。台北:洪建全文化基金會。
邱天助(1999)。讀書會備忘錄:新學習運動。台北市:洪建全基金會。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萬億(1998)。團體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五南。
林益昌(1999)。建構企業學習型組織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林益昌、周談輝(2004)。知識管理-學習型組織建構與案例。台北市,全華科技。
林美琴(1998)。「讀冊做伙行」-讀書會完全手冊。洪健全文化基金會:台北市。
林騰雲(2002)。學習型組織理論在國民小學行政應用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林鉦棽、蕭淑月、何慧清(2005)。社會交換理論觀點下組織支持、組織知識分享行為與組織公民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信任與關係為分析切入點,人力資源管理學報-春季號,第五卷,第一期,P.77-110。
林鉦棽、王政智(2005)。從社會交換理論與交易成本理論分析組織內之知識分享行為,人力資源管理學報-夏季號,第五卷,第二期,P.95-119。
吳玉鈴(1995)。成人博雅教育與美國名著方案運動。社教雙月刊,68,P.16-21。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吳就君、郭其嘉(1996)。從壓力理論看大學生的團體動力與發展。中等教育,47(2),113-123。
吳宗立(1997)。團體動力在班級輔導的應用。學生輔導,51,P.112-117。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43,P.1-7。吳嘉賢(2002)。國小教師對學校學習型組織特性知覺與教學型態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吳曉青(2002)。學習型學校建構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洪素英(2003)。團體結構與團體效能相關性探討-以大台北地區醫院品管圈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洪婉琪(2004)。國民小學教師讀書會運用知識管理狀況與教師讀書會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俞可平(1999)。社群主義。台北:風雲論壇。
施宜煌(2000)。淺談「學習型組織」─以一所國小為例。北縣教育,34,P.35-38。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高強華(2000)。學校自主革新的問題分析。學校重建與學校革新,P.1-23。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孫小魯(1998)。從「行動研究」及讀書會談教師的終身學習。基中學報,1,P.180-206。秦夢群(1999)。營造學習型組織學校:教育行政人員應有的體認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527,P.9-12。許育齡(2006)。教師專業發展團體的團體動力分析—四種初始形態及其發展。新竹教育大學學報,第二十三期,pp.75~102。莊世杰(2004)。深度匯談促進團隊學習與團隊決策效能之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夏季號,第四卷第二期,pp.103~133。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裕城(1998)。建構學習型組織文化以提升教師專業知能。教育資料與研究,22,P.10-15。黃昱瑋(2006)。雲林縣國民小學團體動力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市,天下文化。
陳建銘(1995)。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團體動力之研究。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陳來紅(1998)。書香文化的探討-談教師讀書會。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2期,P119-122。
陳淨怡(1999)。認識讀書會。警光,513,P.7-9。
陳文彥(2000)。中小學推動學習型學校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陳添旺(2000)。學習型組織在學校中的運作途徑。北縣計教育,34,P.32-34。
陳俊生(2001)。國民小學學習型組織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程良雄(2001)。新世紀新希望-閱讀運動與讀書會。社教資料雜誌,270,P.1-4。
程小蘋譯(1995)。E. Jacobs, Piley L. Harvill, Robert L. Masson原著。團體諮商—策略與技巧。台北市:五南出版。
張德永(1996)。社區終身學習的策略思考:學習型社區。:師大書苑:台北市。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1999)。現代教師在學習型學校應扮演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27,P.13-16。張振成(1999)。發展讀書會建立書香世界。社教資料雜誌,251,P.7-9。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張吉成(2000)。教師知識創造之意涵與實踐。南港高工學報,18,P.27-29,31-46。張振成(2001)。如何以讀書會提升教師教學創造力。社教資料雜誌,P.8-11張簡天瑞(2001)。學習型組織發展對課程統整知識管理系統之影響--以高屏地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張國松(2002)。國民小學班級團體動力與班士氣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張信務(2003)。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曾榮祥(2000)。「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可行作法之探討。研習資訊,17(2),P.44-51。曾淑賢(2001)。讀書會對瑞典成人教育發展的影響。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8(3),P.48-55。
曾淑賢(2004)。深耕校園閱讀風氣。教師天地,129期,P.29-39。楊極東(1992)。團體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楊建華(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讀書會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院範學院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楊紹強(2003)。團隊10項修練。台北:原動力國際開發。
趙啟蒼(1999)。嘉義地區中小學推對動學校讀書會模式之研究。國力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三十五期,P.60-66。齊若蘭譯(1995)。第五項修練實踐篇(上、下),天下文化。
潘正德(1999)。團體動力學(再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潘正德(2004)。團體動力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歐志華(1998)。建立學習型組織教師進修模式之探討。社教雙月刊,84,P.28-34。蔡琇韶(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學習型組織之認知、九年一貫課程之接受度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賴麗珍(2000)。從領導的觀點看學校教師校內讀書會的經營。國教新知,46卷,P62-70。賴訂旺(2002)。國小教師對學習型組織知覺與應用情形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盧美貴、方慧琴、陳勤妹(2000)。教改何價:台北市立師院實小模式:學校願景及其本位課程實踐反思。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P.74-144。
鄭端容(1999)。小學校長營造學習型學校的具體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27,P.17-19。劉焜輝、汪慧瑜(1986)。輔導論文精選(下):讀書治療的基本概念及其實施。台北市:天馬文化,P.796-801。
劉焜輝、汪慧瑜(1986)。輔導論文精選(下):「學習團體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學校輔導上的利用」。台北市:天馬文化,P.508-522。
劉鎮寧(1999)。論學習型學校的理想與實現。教育資料與研究,27期,P.42-43。劉鎮寧(2004)。國民中小學學習型學校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謝麗紅(1995)。成長團體過程與團體效果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謝天德(1997)。國小教師工作投入、團體凝聚力與社會閒散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魏惠娟、劉鎮寧(2004)。學習領導、領導學習:校長學校經營的核心。教育研究月刊,119,P.5-15。譚愷悌(2003),「轉換型領導對團隊凝聚力、群組效力與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蕭勝斌(2002)。國小教師讀書會成員專業發展經驗之研究 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蘇怡芬(1996)。團體動力學及其在班級教學上之應用,高市文教,57,P.53-56。貳、英文部分
Balthazard, P. A., Potter, R. E., & Warren, J.(2002). The Effects Of Extraversion And Expertise On Virtual Team Interaction And Performa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5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awaii, HI.
Cartwright, D. & Zander, A.(1968). Group Dynamics:Research and Theory. New York: Harper & Row.
Chatman, J. A. & Flynn, F. J.(2001). The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 Heterogeneity On The Emergence And Consequences Of Cooperative Norms In Work Team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5): 956-974.
Chiu, C. H., Huang, C. C., & Chang, W. T.(2000). The Evaluation And Influence Of Interaction In Network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Concept Mapp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34(1), 17-25.
Daft, R. L. & Steers, R. M.(1986). Organizations: A Micro/Macro Approach, IL: Scott Foreman & Company.
DfEE.(1998). The Learning Age: A Renaissance For A New Britain. London: author.
DuFour, R.(2004). What Is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6-11.
Feldman, R. S.(1998). Social Psychology. 2n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Finger(1995). Learning Our Way Ou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ocial Environmental Learning. World Development, 23(3):503-513.
Forsyth, D. R.(1990). Group Dynamics, (2n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 Cole.
Forsyth, D. R.(1999). Group Dynamics, (3r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Furnham, A. & Moutafi, J.(2005). Personality And Intelligence: Gender, The Big Five, Self-Estimated And Psychometric Intelligence. Internatio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13(1).
Gersick, C. J. G.(1988). Time And Transition In Work Team: Toward A New Model Of Group Develop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1, 9-41.
Haberman, M.(2004). Can Star Teachers Create Learning Communiti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52-56.
Hooper, S.(2003). The Effects Of Persistence And Small Group Interaction During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9, 211-220.
Howard R.(2000).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London: MIT Press.(ISBN 0-262-68121-8)
Jacobs E., Piley L. H., & Robert L. M.(1995). Group Counseling: Strategies & Skills. Thomson. (ISBN 0-534-63281-5)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87).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Klein, A. F.(1972). Effective Group Work, Associated Press, New York.
Kuland, N. D.(1982). The Scandinavian Study Circle: An idea for the U.S. Lifelong Learning, 5(6), 24-27.
Lewin, K.(1936). 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 New York: Harper.
Lewin, K.(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Harper.
Maslow, H. A.(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Oliver, L. P.(1990). Study Circles: New Life Of An Old Idea. Adult Learning, 2(3), 20-22.
Parsons, M. J.(1987). How We Understand Art: A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ccount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otter R. E. & Balthazard P. A.(2002). Virtual Team Interaction Styles: Assessment And Eff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6(4), 423-443.
Reid, K., Hopkins, D. & Holly, P.(1987). Towards The Effective School: The Problems And Some Soluti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Robbins, S. P.(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Prentice Hall.
Rogoff, B.(1990). Apprenticeship In Think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ubenson, K.(1999). Supply of Lifelo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Issues for research. In Tuijnman, A. and Schuller, T.(Eds.), Lifelong Learning Policy and Research (pp. 109-119). London: Portland Press.
Senge, P. M.(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USA: Doubleday.
Shaw, M. E.(1981). Group Dynamics: The Psychology Of Small Group Behavior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wieringa, J. & Wierdsma, A.(1992), Becom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Amsterdam, Addison-Wesley Publishers Ltd
Tschan, F.(2002). Ideal Cycles of Communication (or Cognitions) in Triads, Dyads, and Individuals. Small Group Research, 33(6), 615-643.
Tuckman, B. W.(1965). Development Sequence in Small Group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63, 384-399.
Vygotsky, L. S.(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ranslated by Knox and Caro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