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6 22: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簡文嫆
研究生(外文):Wun-Yong Jian
論文名稱:社會排除或自我抉擇?罹患口腔癌者之社會參與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Social Exclusion or Self-determination?Social Participation Analysis of the Person Who Suffers from Oral Cavity Cancer
指導教授:林東龍林東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ong-Lo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高雄醫學大學
系所名稱: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口腔癌社會排除社會參與
外文關鍵詞:oral cavity cancersocial exclusionsocial particip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6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一般而言,社會參與對於個人具有多元、正面且積極的作用,亦被視為彰顯個人權利的重要管道。但對於罹患口腔癌等癌症患者而言,其社會參與的想法與需求是否因其罹患重大疾病而產生變化,是過去僅重視醫療成效、生活品質、社會支持等議題之外,亟需深入探究的課題。本研究希望提高大眾對罹患口腔癌者社會參與議題的重視,並使相關實務工作者和政策規劃者了解口腔癌患者社會參與的意涵,在尊重患者社會參與意願的基礎上,反思助人的思維和社會政策制定方向,維護罹患口腔癌者的社會參與的權利。
本研究針對八位罹患口腔癌者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結果包括:一,當受訪者經濟生活與人際互動網絡之重疊性高,社會網絡型態為連結性(bonding)強,其人際互動網絡之參與情形較容易受個人工作變動影響;二、個人工作的轉變,受個人因素(如:個人對面對疾病的態度)與社會因素(如:社會歧視)影響;三,依據「個人罹病態度與因應行為」、「社會參與型態」、「家庭生活」三個構面,受訪者之社會參與可分為四大類型:君子之交淡如水型、獨來獨往型、積極生活型,以及五湖四海型;四,受訪者在經濟生活、人際互動,以及家庭關係等範疇之社會參與情形,於罹病前後彼此間呈現消長的變化。
Generally speaking, social participation affects an individual diversely and positively, and it is also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manifesting the individual right. In the past we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opics regarding to medical result, life quality, social support. However, whether or not the thought on and the need for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oral cancer patient were influenced due to the suffering from heavy disease, is an inquired subject. We hope this research can draw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general public to this issue, and give practice worker and policy maker an insight on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oral cancer patients. Based on respecting the willingness of patient participation in society, we reconsider the paradigm of accommodation and make social policy to maintain the right of oral cancer patients on social participation.
This study derives its materials from the conversation of eight oral cancer patients. Following discoveries are found: First, the career influence the social interactions easily, only when those survey candidates have a strong bonding. The bonding of social network is strong, only when one’s economy coincide with his social interactions. Second, the careers would be influenced by personal reasons(such as personally faces the disease the manner)and the social reasons(such as social discrimination). Third, based on " Personally faces falls ill the manner with in accordance to the behavior", "The high life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The family life" three constructions surface,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participant may divide into four types: "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 mode" , "Comes and goes freely mode ", "Positive life mode ", as well as all "All corners of the land mode ". Forth, it can be found that survey candidates have growth and decline in the fields witch social participation situation of economic life, interaction and family relation when he suffered from the disease.
第一章 前言……………………………………………………………1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口腔癌的社會流行病學…………………………… 5
第二節 罹患口腔癌對個人之影響…………………………10
第三節 社會參與的意涵與重要性…………………………17
第四節 罹患口腔癌者社會參與之意涵—
社會排除或自我抉擇?…………………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37
第一節 質性研究的特性與適切性………………………… 37
第二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9
第三節 受訪者基本資料……………………………………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49
第一節 罹病態度與因應行為……………………………… 49
第二節 工作參與…………………………………………… 63
第三節 人際關係現況與轉變……………………………… 83
第四節 家庭生活互動情形………………………………… 98
第五節 工作參與、人際交往、家庭生活、和罹病態度
與因應行為之間的流動關係 …………………… 111
第五章 討論 …………………………………………………………11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24
第一節 罹患口腔癌者之社會參與類型……………………124
第二節 建議…………………………………………………130
第三節 研究限制……………………………………………134
第四節 對未來研究的展望…………………………………136
參考文獻…………………………………………………………… 138
附錄一:訪談大綱 ………………………………………………… 148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 ……………………………………………… 150
Albrecht, T. L., & Adelman, M. B. (1987). Communication
social support. Newbury Park, C. A. : Sage.
Alden, J. & Thomas, H. (1998). Social exclusion in
Europe: Context and policy,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 Abingdon.
Alison M.R., Bellm, L.A., Epstein, J. B., Trotti, A., Gwede, C., & Fuchs, H.J. (2002). Complications of
radiation therapy for head and neck cancers: the
patient’s perspective.Cancer nursing, 25(6), 461-
467.
Arnstein,S.R.(1969). A Ladder of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35,216-244.
De Boer, M. F., & Pruyn, J. F.
A.,Borne,B.V.D.,Knegt,P.P.,Ryckman,R.M.,&
Verwoerd,C.D.A.,(1995).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of
Long-Term Survivors Treated for Head and Neck Cancer.
Head & Neck, 17,503-515.
De Bore, M. F., McCormick, L. K., Pruyn, J. F., Ryckman,
R. M., & Den Borne, B. W. (1999). Physical an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of head and neck cancer: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120(3), 427-436.
Dropkin, M. J. (1989). Coping with disfigurement and
dysfunction after head and neck cancer surgery : A
conceptual framework . Seminars in Oncology Nursing, 5
(3), 213-219.
Edmonds, C. V. I., Lockwood, G. A., & Cunningham, A. J.
(1999).Psychological response to long term group
therapy: a randomized trial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atients.Psycho-oncology ,8, 74–91.
Houston,D.(1997). Supportive therapies for cancer.
Cancer Nursing, 20(6), 409-413.
Kubricht, D.W.(1984). Therapy Self-Care Demands
Expressed by Outpatients Receiving External Radiation
Therapy. Cancer Nursing,7(1), 43-51.
Lin, H. R. (2003). One thousand words of luck:
Narratives and analysis of U.S. resident Chinese
immigrants with metastatic cance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assachusetts: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Neuman,W. L.(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utnam, R. D.(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udoltz,M. S., Perkins,R. S., Luthmann,R. W., Fracke, T.
D., Green, T. M., &Moye, L.,(1999). High-dose- rate
Brachytherapy for Primary Carcinomas of the Oral
Cavity and Oropharynx.Laryngoscope, 109(12),1967-
1973.
Scarpa, R.(2004).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implementation of five roles. Oncology
nursing forum, 3(31), 579-583.
Schilder,Paul(1970)The Image and Appearance of the Human
Body.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ress.
Simmons, S.(1994). Social net works : Their relevance to
mental health nursing.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9
(2), 281-289.
Cockerham W. C.(1989).Medical Sociology. Prentice Hall
Inc.
Wills, T.(1985). Supportive function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S. Cohen & S. Syme,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Wolinsky F.D.(1988). The sociology of health:
Principles, Practitioners, and Issues. Belmont,
California:Wadsworth Pub.
Zimmerman,M. A. & Rappaport, J.(1988). Citizen
Participation, Perceived Control, 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6(5), 725-750.
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2006)。希望之路—面對口腔癌。台北:
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
方富民(2003)。頭頸癌病患之健康生活品質研究。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金英(1987)。臉部傷殘患者的情緒問題及其重建、面子問題之
多少?台北:陽光基金會。
王嬋媚(2003)。高中職轉型為綜合高中組織變革、教師角色壓力
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以社會支持為干擾變項。國立中山大
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沁潔(2005)。個別護理指導對頭頸部癌症病人口腔照顧認知、
健康信念及自我效能之成效。慈濟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全民健康保險法。中央健康保險局。2008年8月12日,取
自:http://myurl.com.tw/e083
江姿瑩(2004)。口腔癌及癌前病變患者術後症狀困擾與照護需求
之相關因素探討。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行政院衛生署(2005)。台灣地區主要癌症死亡原因。2005年6月8
日,取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死因摘
要/93年/表10.xls.
行政院衛生署(2006)。檳榔、菸、酒對食道癌、咽癌、喉癌及生
殖之危害報告。2007年11月27日,取
自:http://myurl.com.tw/36qc
行政院衛生署(2007)。死因統計。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資訊
網。2007年11月27日,取
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htm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台灣癌症防治民間團體資源手
冊。
何英奇(1990)。大學生自我認證與次文化近五年間的轉變:以師
大教育院系學生為例。教育心理學報,23,119-142.
吳宜蓁(1996)。有線電視公益頻道規劃與社區意識的提昇。台
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呂民璿(1990)。青少年社會參與及社會適應。台北市:巨流。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
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市:洪葉文化。
李正?瞴B郭生興、陳信銘、楊博正、韓良俊、郭英雄(1999)。臺
大醫院牙科部1995至1998年頰黏膜癌住院患者統計分析。中華
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雜誌,10(1),1-7.
李再發(2003)。高雄縣市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社會支持與生
活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李春梅(1999)。國民小學教師參與社區成人教育活動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貞慧(2005)。女性的社會參與-以監所讀書會之女性帶領人為
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瑞金(1996)。高齡者社會參與需求-以台北市為例。社會建設,
(95),7-19.
沙依仁(1996)。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空大。
汪夢怡(2003)。影響大學教師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之因素研究。國
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全國法規資料庫。2008年8月12日,取
自:http://myurl.com.tw/1m6t
周甫亮(2001)。青少年在網咖中的次文化認同建構初探。碩士論
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林子新(2005)。檳榔島:敘事、品味與儀式性的分析。碩士論
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市:智勝文化。
林珍妃(1995)。顏面傷殘者的社會心理問題。長庚護理,6
(1),51-54.
林家綾(2002)。罹患口腔癌者身心社會調適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性
探討。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珠茹(2001)。老人社區參與和生命意義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
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玲、李麗娜(2004)。門診護士協助一位乳癌病患手術後身心
社會重建之護理經驗,高雄護理雜誌,21(2),79-92.
林淑娟(2002)。婦女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影響因素之分析。國立中
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惠如、李慈音(2004)。中年期之健康照護:生病經驗之衝擊—
以癌症為例。護理雜誌,51(1),30-34.
林燕明(2005)。民眾參與地方行銷之研究-以墾丁風鈴季為例。國
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長庚紀念醫院整形外科復健治療中心。2008年1月10日,取自:
姜蘭虹、何淑慧(1989)。從婦女社會參與看女性角色。社會發展
季刊,(46), 64-73.
洪秀珍(2000)。高雄縣單親婦女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
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
例。台北:巨流。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5-35.
柴小華(1999)。試論我國社會的公民權利意識.中共寧波市委學校
學報,(1), p30-33.
袁 震(2004)。論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臨床應用。湖北
民族學院學報,22(1),118-120.
國民健康局(2005)。癌症登記年度報告。2006年12月1日,取自
http://crs.cph.ntu.edu.tw/crs_c/annual.html
張 怡(2003)。影響老人社會參與之相關因素探討。社區發展季
刊,103, 225-233.
張文玲(2003)。口腔癌及癌前病變患者口腔照護需求、口腔功能
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研究。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碩士在
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菁芬(2005)。社會排除現象與對策:歐盟的經驗分析。台北
市:松慧。
張雅倫(2000)。罹患口腔癌者與家屬之壓力、需求及其相關因素
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瑟芬(2005)。以社會排除觀點探討雲林縣弱勢老人之經濟安
全。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靖怡(2002)。罹患罹患口腔癌者影響其家庭功能相關因素之探
討。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淑珍、丁志音(2006)茶行裡的檳榔客:嚼食檳榔的社會脈絡初
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3),143-208.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佩英、郭素青、張惠甄、徐一瑱、林麗玉、楊桂美(2004)。口
腔癌術後病之身心症狀與調適。安寧療護雜誌,9(2),153-
164.
陳佩靜(2003)。罹患口腔癌者治療後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橫斷式研究。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貴(1992)。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24,95-128。
陳昭郎(1986)。加強民眾社會參與提高生活素質之探討。社區發
展季刊,(33),15-17.
陳珍德、程小蘋(2002)。癌症病人生命意義之研究。彰化師大輔
導學報,23,1-48.
曾中明(1993)。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
64, 94-96.
黃國彥、詹火生(1994)。銀髮族之社會資源。嘉義:國立嘉義師
範學院編印。
楊國樞(1980)。青年與參與。台北:嵩山出版社。
溫秀珠(1996)家庭中婦女照顧者角色形成因素與照顧過程之探
討—以失能老人之照顧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萬育維(1993)。老年人的再教育與社會參與。社區發展季刊,
64,91-93.
廖俊達(1999)。口腔癌的外科手術治療現況。癌症新探,
(8),20-22.
管倖生等編(2006)。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市:全華。
精神衛生法(2007)。全國法規資料庫。2008年8月19日。取自:
http://myurl.com.tw/1i34
趙善如、葉育秀 (1996)。高雄縣各鄉鎮老人文康活動中心評估研
究。社會發展研究學刊,2,175-197。
蔣婷婷(2003)。口腔癌切除病患術後症狀嚴重度之探討。臺北醫
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
鄭素月(1989)。身體疾病的心理社會觀護理。台北:文軒出版
社。
蕭雅君(2003)。罹患口腔癌者症狀困擾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
討。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1995)。新人類的社會意識與社會參與。勞工之友,
535 , 6-9.
韓良俊、李正?瞴B郭生興(1997)。口腔檳榔癌的診療。健康世
界,75-81。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