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recht, T. L., & Adelman, M. B. (1987). Communication
social support. Newbury Park, C. A. : Sage.
Alden, J. & Thomas, H. (1998). Social exclusion in
Europe: Context and policy,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 Abingdon.
Alison M.R., Bellm, L.A., Epstein, J. B., Trotti, A., Gwede, C., & Fuchs, H.J. (2002). Complications of
radiation therapy for head and neck cancers: the
patient’s perspective.Cancer nursing, 25(6), 461-
467.
Arnstein,S.R.(1969). A Ladder of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35,216-244.
De Boer, M. F., & Pruyn, J. F.
A.,Borne,B.V.D.,Knegt,P.P.,Ryckman,R.M.,&
Verwoerd,C.D.A.,(1995).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of
Long-Term Survivors Treated for Head and Neck Cancer.
Head & Neck, 17,503-515.
De Bore, M. F., McCormick, L. K., Pruyn, J. F., Ryckman,
R. M., & Den Borne, B. W. (1999). Physical an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of head and neck cancer: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120(3), 427-436.
Dropkin, M. J. (1989). Coping with disfigurement and
dysfunction after head and neck cancer surgery : A
conceptual framework . Seminars in Oncology Nursing, 5
(3), 213-219.
Edmonds, C. V. I., Lockwood, G. A., & Cunningham, A. J.
(1999).Psychological response to long term group
therapy: a randomized trial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atients.Psycho-oncology ,8, 74–91.
Houston,D.(1997). Supportive therapies for cancer.
Cancer Nursing, 20(6), 409-413.
Kubricht, D.W.(1984). Therapy Self-Care Demands
Expressed by Outpatients Receiving External Radiation
Therapy. Cancer Nursing,7(1), 43-51.
Lin, H. R. (2003). One thousand words of luck:
Narratives and analysis of U.S. resident Chinese
immigrants with metastatic cance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assachusetts: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Neuman,W. L.(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utnam, R. D.(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udoltz,M. S., Perkins,R. S., Luthmann,R. W., Fracke, T.
D., Green, T. M., &Moye, L.,(1999). High-dose- rate
Brachytherapy for Primary Carcinomas of the Oral
Cavity and Oropharynx.Laryngoscope, 109(12),1967-
1973.
Scarpa, R.(2004).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implementation of five roles. Oncology
nursing forum, 3(31), 579-583.
Schilder,Paul(1970)The Image and Appearance of the Human
Body.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ress.
Simmons, S.(1994). Social net works : Their relevance to
mental health nursing.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9
(2), 281-289.
Cockerham W. C.(1989).Medical Sociology. Prentice Hall
Inc.
Wills, T.(1985). Supportive function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S. Cohen & S. Syme,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Wolinsky F.D.(1988). The sociology of health:
Principles, Practitioners, and Issues. Belmont,
California:Wadsworth Pub.
Zimmerman,M. A. & Rappaport, J.(1988). Citizen
Participation, Perceived Control, 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6(5), 725-750.
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2006)。希望之路—面對口腔癌。台北:
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
方富民(2003)。頭頸癌病患之健康生活品質研究。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金英(1987)。臉部傷殘患者的情緒問題及其重建、面子問題之
多少?台北:陽光基金會。
王嬋媚(2003)。高中職轉型為綜合高中組織變革、教師角色壓力
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以社會支持為干擾變項。國立中山大
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沁潔(2005)。個別護理指導對頭頸部癌症病人口腔照顧認知、
健康信念及自我效能之成效。慈濟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全民健康保險法。中央健康保險局。2008年8月12日,取
自:http://myurl.com.tw/e083
江姿瑩(2004)。口腔癌及癌前病變患者術後症狀困擾與照護需求
之相關因素探討。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行政院衛生署(2005)。台灣地區主要癌症死亡原因。2005年6月8
日,取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死因摘
要/93年/表10.xls.
行政院衛生署(2006)。檳榔、菸、酒對食道癌、咽癌、喉癌及生
殖之危害報告。2007年11月27日,取
自:http://myurl.com.tw/36qc
行政院衛生署(2007)。死因統計。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資訊
網。2007年11月27日,取
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htm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台灣癌症防治民間團體資源手
冊。
何英奇(1990)。大學生自我認證與次文化近五年間的轉變:以師
大教育院系學生為例。教育心理學報,23,119-142.
吳宜蓁(1996)。有線電視公益頻道規劃與社區意識的提昇。台
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呂民璿(1990)。青少年社會參與及社會適應。台北市:巨流。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
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市:洪葉文化。
李正?瞴B郭生興、陳信銘、楊博正、韓良俊、郭英雄(1999)。臺
大醫院牙科部1995至1998年頰黏膜癌住院患者統計分析。中華
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雜誌,10(1),1-7.
李再發(2003)。高雄縣市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社會支持與生
活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李春梅(1999)。國民小學教師參與社區成人教育活動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貞慧(2005)。女性的社會參與-以監所讀書會之女性帶領人為
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瑞金(1996)。高齡者社會參與需求-以台北市為例。社會建設,(95),7-19.
沙依仁(1996)。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空大。
汪夢怡(2003)。影響大學教師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之因素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全國法規資料庫。2008年8月12日,取
自:http://myurl.com.tw/1m6t
周甫亮(2001)。青少年在網咖中的次文化認同建構初探。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林子新(2005)。檳榔島:敘事、品味與儀式性的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市:智勝文化。
林珍妃(1995)。顏面傷殘者的社會心理問題。長庚護理,6(1),51-54.
林家綾(2002)。罹患口腔癌者身心社會調適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性
探討。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珠茹(2001)。老人社區參與和生命意義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
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玲、李麗娜(2004)。門診護士協助一位乳癌病患手術後身心
社會重建之護理經驗,高雄護理雜誌,21(2),79-92.
林淑娟(2002)。婦女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影響因素之分析。國立中
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惠如、李慈音(2004)。中年期之健康照護:生病經驗之衝擊—
以癌症為例。護理雜誌,51(1),30-34.
林燕明(2005)。民眾參與地方行銷之研究-以墾丁風鈴季為例。國
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長庚紀念醫院整形外科復健治療中心。2008年1月10日,取自:
姜蘭虹、何淑慧(1989)。從婦女社會參與看女性角色。社會發展
季刊,(46), 64-73.
洪秀珍(2000)。高雄縣單親婦女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
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
例。台北:巨流。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5-35.柴小華(1999)。試論我國社會的公民權利意識.中共寧波市委學校
學報,(1), p30-33.
袁 震(2004)。論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臨床應用。湖北
民族學院學報,22(1),118-120.
國民健康局(2005)。癌症登記年度報告。2006年12月1日,取自
http://crs.cph.ntu.edu.tw/crs_c/annual.html
張 怡(2003)。影響老人社會參與之相關因素探討。社區發展季
刊,103, 225-233.
張文玲(2003)。口腔癌及癌前病變患者口腔照護需求、口腔功能
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研究。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碩士在
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菁芬(2005)。社會排除現象與對策:歐盟的經驗分析。台北
市:松慧。
張雅倫(2000)。罹患口腔癌者與家屬之壓力、需求及其相關因素
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瑟芬(2005)。以社會排除觀點探討雲林縣弱勢老人之經濟安
全。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靖怡(2002)。罹患罹患口腔癌者影響其家庭功能相關因素之探
討。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淑珍、丁志音(2006)茶行裡的檳榔客:嚼食檳榔的社會脈絡初
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3),143-208.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佩英、郭素青、張惠甄、徐一瑱、林麗玉、楊桂美(2004)。口
腔癌術後病之身心症狀與調適。安寧療護雜誌,9(2),153-
164.
陳佩靜(2003)。罹患口腔癌者治療後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橫斷式研究。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貴(1992)。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24,95-128。陳昭郎(1986)。加強民眾社會參與提高生活素質之探討。社區發
展季刊,(33),15-17.
陳珍德、程小蘋(2002)。癌症病人生命意義之研究。彰化師大輔
導學報,23,1-48.
曾中明(1993)。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64, 94-96.
黃國彥、詹火生(1994)。銀髮族之社會資源。嘉義:國立嘉義師
範學院編印。
楊國樞(1980)。青年與參與。台北:嵩山出版社。
溫秀珠(1996)家庭中婦女照顧者角色形成因素與照顧過程之探
討—以失能老人之照顧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萬育維(1993)。老年人的再教育與社會參與。社區發展季刊,64,91-93.
廖俊達(1999)。口腔癌的外科手術治療現況。癌症新探,(8),20-22.
管倖生等編(2006)。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市:全華。
精神衛生法(2007)。全國法規資料庫。2008年8月19日。取自:
http://myurl.com.tw/1i34
趙善如、葉育秀 (1996)。高雄縣各鄉鎮老人文康活動中心評估研
究。社會發展研究學刊,2,175-197。
蔣婷婷(2003)。口腔癌切除病患術後症狀嚴重度之探討。臺北醫
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
鄭素月(1989)。身體疾病的心理社會觀護理。台北:文軒出版
社。
蕭雅君(2003)。罹患口腔癌者症狀困擾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
討。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1995)。新人類的社會意識與社會參與。勞工之友,535 , 6-9.
韓良俊、李正?瞴B郭生興(1997)。口腔檳榔癌的診療。健康世
界,75-81。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