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 王霆、陳勇、袁淳(2003)• 杜拉克談創新與策略 • 台北:水星文化。
2. 李國樑(2000)• 技術策略、技術創新能力與創新管理之關係研究-以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為例 •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 • 台南: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3. 余清水(1995)•創新理論及實例探討 •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 • 台北: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4. 肖祥榮(2007) • 總務部門重點工作 •台北:麥可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5. 李立群、朱凱德(2006) • 總務管理制度化 •台北:麥可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6. 何明城(2002) • 人力資源管理 •台北:智勝文化事業公司。
7. 吳定(1994) • 公共行政 •台北:華視文化事業公司。
8. 吳明隆(2006) •「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深究經典版)」•台北:知城。
9. 林建維(2003)• 國際企業研發人力資源策略、創新管理對組織創新能耐影響之研究-以M企業集團為例 •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 • 高雄: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10.林義屏(2001)• 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間關係之研究-以科學園區資訊電子產業為例 • 未發表的博士論文 • 高雄: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11.徐嘉立(2005)• 全面廠務服務方案之研究-以半導體產業為例 •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 • 台北: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12.黃國軒(2000)• 我國高級職業學校總務主任職責專業素養與專業態度之研究 •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 • 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13.常國強(2005)• 組織創業精神及創新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 •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 • 中壢:中央大學管理學院。14.許博恩(2004)• 企業創新管理模式之實證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精密光學企業與傳統氣動手工具製造業為例 •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 • 台中: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15.梁志誠(2006)•線上拍賣與線上購物之消費者行為比較研究 •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 • 台北:彿光山人文社會學管理學研究所。16.陳萬金(2007)• 管理絕對不能感情用事 • 台北:讀品文化。
17.虞有澄(1999)• Intel 創新之秘 • 台北:天下遠見。
18.傅肅良(1994) • 行政管理學 • 台北:三民書局。
19.蔡啟通(1997) • 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 • 未發表的博士論文 • 台北: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20.蔡敦浩(2006) • 管理學 •台中:滄海書局。
21.蔡馥陞(2007,7月31日) • 員工幸福指數逼近「落伍危險值」?—別再蒙著頭作企業福利啦! •2008年1月23日取自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ul/31/today-work1.htm。
22.鄭全成(2007) • E公司L廠廠務簡報之總務課業務。
23.簡瑞峰(1995)•產業創新力的研究 •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 • 台北: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24.Stephen P. Robbins(2002) • 組織行為學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 •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5.Leslie W. Rue & Lloyd L. Byars(2003) • 管理學 (林財丁譯) • 台中:滄海書局。(原著出版於1977)
26.Gary Dessler(2001) •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 (方世榮譯)•台北:華泰文化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
27.Kate Williams & Bob Johnson(2004)• 管理在管什麼(高子梅譯)• 台北:臉譜。
28.蕭富峰、李田樹合譯(2002)• 創新與創業精神:管理大師談創新實務與策略/彼得.杜拉克(Drucker F. Peter)作 • 台北:臉譜。
29.應小瑞譯(2002)• 創新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lnnovation • 台北:天下遠見。
(二)英文部分:
1. Afuah, Allan(1998),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Implementation,and Profit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Collis, D.J.(1991), “A Resourced-based Analysis of Global Competition:The Case of the Bearongs Industry”, 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 12,1991, pp.49-68.
3. Drucker, Peter F.(198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MA, USA: Elsevier Butterworth-Heinemann, Reprinted 2004.
4. Damanpour, F.(199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34(3): pp.555-590.
5. Daft, R. L.(1978), “A dual-cor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Academy of anagement Journal, 21(2): pp.193-210.
6. Freeman, C.(1982),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MA, USA:Cambridge, MIT Press.
7. Henderson, R. and Clark, K.(1990),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35, No1, Mar, 1995,pp.9-30.
8. Higgins, J.M.(1995), “The Core Competence: Innovation”, Planning Review,23(6), 1995, pp.32-35.
9. Lumpkin, G.T. and Dess, G.G.(1996), “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1), pp.135-172.
10. Nystrom, H.(1990), “Technological and Market Innovation Strategies for Product and Company Development”, John Wiley and Sons, Chichester.
11. Rickards, T. and Moger, S.(1991), “Innovation Questionnaire Used in EURPOACE Study”, UK: 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 1991.
12. Robbins, S.P.(1996), “Management”, New Jersey, USA: Prentice-Hall.
13. Schumpeter, J.A.(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A USA: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4. Tomala, F. & Senechal, O. (2004), Innovation Management: A Synthesis of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Points of View. Project Management.Vol. 22(4), pp.281– 287.
15. Van de Ven, Andrew H. (1986), Central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Vol. 32(5), pp.59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