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方世杰譯(1989)。市場心理學。台北:東大出版社。
2.方世榮(1998)。行銷學。台北:三民出版社。
3.方世榮譯(1997)。行銷學原理。台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4.方世榮譯(1998)。行銷管理學,分析、計劃、執行與控制。台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5.石育賢等著(2005)。汽、機、自行車產業年鑑,工業技術研究院,新竹。
6.交通部公路總局(2007)。南部地區2006年及2007年1月至6月自用小客車新車領牌數,高雄市監理處及高雄區監理所。
7.池仁淑(2000)。台灣消費者購買韓國汽車品牌忠誠度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8.行政院交通部(2007)。2006年國產車銷售量分佈圖,ARTC整理2007/02整理。
9.行政院交通部(2007)。2006年國產車銷售數及成長率資料,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調查整理。
10.行政院交通部(2007)。2006年進口車銷售數及成長率,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調查整理。
11.行政院交通部(2007)。台灣主要量產汽車製造廠及總產量,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調查整理。
12.行政院交通部(2007)。台灣地區1997年至2006年領牌數統計表,ARTC整理2007/02整理。
13.行政院經濟部(2007)。經濟部工業生產統計月報車輛工業產值統計表,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調查整理。
14.行政院經濟部工業局(2007)。國內汽車產業之報告,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2007/05/15。
15.行政院經濟部工業技術研究院(2006)。車輛產業分析報告,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
16.何基鼎(2006)。影響民眾申裝國道電子收費系統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7.余榮輝(2000)。汽車產業競爭策略之研究-以和泰汽車為例,中山大學經營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18.吳旻憓(2004)。大學教師參與產學合作之行為意向模式─以計畫行為理論為應用,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19.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反應、反省,民意學術專刊, 夏季號。
20.呂昌明(1995)。大學生捐血行為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21.李文宏(2003)。世代別汽車購買行為,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22.邱子庭(2007)。民眾參與大學推廣教育之行為意向研究,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3.沈慧聲譯(1998)。人際傳播。台北:揚智文化。
24.汪明生,陳正料,林錦郎(2005)。「政府內部顧客參與行為意圖之研究-以都巿垃圾清運業務委外案為例」,公共行政學報。(TSSCI)25.杜俊賢(2007)。員工接受教育訓練之行為意向模式研究,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6.周正賢(1985)。汽車購買者資訊收集行為模式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7.周文賢(2002)。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台北:智勝文化,pp.73-143及pp.849-882。
28.周佳儀(2004)。高雄都會區女性住宅消費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9.林宏昇(2007)。臺灣消費者汽車購前評估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30.林輔瑾(1996)。專科學生從事規律運動意圖之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國立台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1.林憶萍(1996)。女性消費者生活型態之區隔對汽車屬性、汽車銷售廣告訴求之偏好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2.林錦郎(1994),高雄都會區產業變遷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3.林錦郎(2005)。多元社會之衝突管理-判斷分析之觀點,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34.林錦郎,陳嘉琳(2006),大學生購買名牌商品之整合行為模式研究,國科會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案,NSC95-2815-C-244-004-H。
35.林錦郎,劉彥麟(2002),高雄縣家戶資源回收行為整合模式研究,國科會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案成果報告,NSC90-2815-C-244-004-H。。
36.林錦郎,鍾森致(2006),女性購買服飾整合行為模式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科 會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案,NSC95-2815-C-244-005-H。
37.林錦郎、林欲菁(2004)。消費者使用信用卡之整合行為模式研究,國科會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案成果報告,NSC92-2815-C-244-003-H。
38.林錦郎、劉彥麟、謝孟珊、劉巧怡(2001)。高雄縣家戶資源回收行為整合行為模式研究,國科會大專學生參與計畫案成果報告。
39.林錦郎、蘇怡雯(2002)。大學生升學意願整合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科會大專學生參與計畫案成果報告,NSC91-2815-C-244-008-H。。
40.林聰琳(1977)。自用轎車購買動機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1.林靈宏(1994)。消費者行為學(初版)。台北:五南圖書。
42.邱家範(2000)。高雄市家戶資源回收行為整合模式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43.唐貺怡、葉國樑(1997)。台北縣公立高工機械群南學生實習課戴耳罩之行為意圖研究,生教育論文集刊十期,19-38 頁。
44.徐蓓蒂(1997)。五專生每日飲用牛奶意圖及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衛生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45.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2002),2001 汽、機、自行車產業現況與趨勢分析,經 濟部技術處出版。
46.高雄市政府(2008)。200712月高雄市人口統計報表,高雄市政府。
47.高雄縣政府(2008)。2007年12月高雄縣人口統計報表,高雄縣政政府。
48.張正杰(2001)。汽車消費者購買決策行為之實證研究-以中國大陸廣州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49.張惠元(1996)。某國小學生家長節約用電行為意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50.許哲彰(1998)。國小教師從事規律運動意圖、行為預測及影響因素之探討─驗證計畫行為理論,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1.郭秀株(1995)。某國小學生家長節約用水行為意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52.陳世偉(2003)。國產汽車消費者購買行為之研究,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53.陳仕煥(1997)。汽車購買者評估準則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54.陳志雲(2004)。青少年媒介消費行為研究―以桃園地區網咖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55.陳志樺(2002)。成人技職繼續教育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56.陳怡君(2005)。關係行銷與消費者價格知覺關聯性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國際貿易 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57.陳彥宏(2003)。汽車購買決策之研究─以匯豐汽車為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58.游青祥(2003)。汽車消費者生活型態與產品屬性偏好關聯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 立台北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碩士論文。59.黃文癸(2002)。高雄縣27 鄉鎮市層級地方政府財政努力行為意向之研究-以非稅課 收入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0.黃正德(2000)。台灣中小製造業高階主管對企業e化意向之研究-以TPB模式來探討, 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論文。61.黃志偉(2006)。台灣汽車產業運用工業設計之模式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 究所碩士論文。62.黃宜蓁(2006)。國內汽車廠商之品牌行銷策略與消費者購買行為之關係,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班(IEMBA) 碩士論文。63.黃泓傑(2005)。轎車使用者換購休旅車之消費者行為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64.溫素真(2004)。消費者使用簡訊折價卷之行為意圖,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65.萬鈞萍(2003)。外銷導向之中小企業採用電子市集因素之探討-以手工具業為例,中 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6.葉旭榮(1997)。志工參與行為意向模式的建構及其在志工人力資源招募的應用一以老人福利機構志工招募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7.趙信賓(1999)。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中縣國小學童參加休閒運動育樂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68.榮泰生(2007)。AMOS 與研究方法,台北:五南書局。
69.劉丹楓(2002)。投資者網路下單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與社會認知理論為 應用,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系碩士論文。70.潘姵文(2007)。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國中生升學意願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三生選讀技 職學校為例,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71.潘平定(1996)。台南地區小汽車消費行為與市場區隔之研究─類神經網路之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72.蔡佳伶(1994)。師範學院學生紙張回收行為意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73.蔡繡容(2000)。創業家之認知與行為意向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與社會認知理論之應用,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74.鄭超群(1995)。國產自用小客車廠牌形象知覺與形象定位之研究-非計量多元尺度法之應用,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5.蕭夙君(2000)。消費者之社會階層、家庭生命週期與其汽車產品屬性重視類別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76.賴蕙君(2000)。嘉義市國中教師終生學習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計劃行為理論的驗證,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77.謝惠玲(1994)。某工專日間部騎機車男生戴安全帽之行為意圖及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78.簡光輝(2004)。任意汽車責任險消費行為之研究-計劃行為模式之應用,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碩士論文。79.魏米秀(1994)。某工專夜間部吸菸男生之戒菸意向、戒菸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80.魏錫鈴(2000)。行動電話消費者購買行為及市場區隔之研究—以北部地區居民為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文文獻:
1.Ajzen, I. & Fishbein, M.(1975) .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4, 5,pp.888-918.
2.Ajzen, I. & Fishbein, M. (1977)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4, 5, pp.888-918.
3.Ajzen, I. & Fishbein, M.(1980) .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Prentice-Hill,Inc.
4.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 to Acti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Kuhl, J. & ckmann, J.(eds.), Action Control: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11-39.New York.
5.Ajzen, I. & Madden, T.(1986), Prediction of Goal- Directed ehavior: Attitude,Intentions,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J. Exp. Soc. Psy., 22, pp.453-474.
6.Ajzen,I.(1989), Attitude Structure and Behavior, in A.R.Pratkanis, S. J. Breckler and A.G.Greenwald(Eds), Attitud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Hillsdale, NJ,pp.241-274.
7. Ajzen, Icek.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s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8. Arjun, C. (1999). Does brand mediate brand equity outcomes.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7 (2), 136-146.
9.Bandura ,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b ehavior,2nd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0.Blackwell, R. D., Engel, J.F., & Miniard, P. W. (2000).Consumer Behavior The Drained Press, 7th Ed, p.533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6: 1-22.
11.Byun, D.H.(2001).The AHP approach for selecting an automobile purchase model,Characteristics:The Case of Automobile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 .3,Dec.
12.Comrey, A. L., (1988).Factor Analytic Methods of Scale evelopment in Personality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6, 754-761.
13.Devito, J. A. (1995).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14.Eegel, J.F.,et al.(1993).Consumer Behavior,2nd ed.,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5. Engle, James F., Kollat, David T. & Blackwell, Roger D.(1973), Consumer Behavior,2th ed., 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Inc.
16.Engel,J.F., et al.(1978).Consumer Behavior,7th ed.,Chicago Dryden,p.678.
17. Engel, James F., Kollat,David & Blackwell, Roger D.(1982).Consumer Behavior,4th ed.,Taipei, Hwa-Tai Co.
18.Engel, J.F., Miniard P.W. & Blackwell, R.D.(1995).Consumer Behavior 8th ed, Forth Worth:Dryden.
19.Engel, James F., Roger D. Blackwell & David T. Kollat.(1993).Consumer Behavior,7th ed.
20.Ernest D. (1947). Psychology in marketing Research,Harward Business Review,pp.432-443.
21.Green,H.P.,Tull,D.S.,Albaum,G.(1988).Research for Marketing Decision,5th ed.,Prentice-Hall Inc.
22.Hair,J.F,Anderson, R.E, Tatham, R.L.,&Black,W.C.(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23.Howard,J.A.(1994).Buyer Behavior in Marketing Stratege,2nd ed.
24.Jöreskong, K. G., & Sörborm, D.(1988). LISREL 7: A guide to the program and application,Chicago, IL:SPSS Inc.
25. Keller, K.L.(1993).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57, No. 1. (Jan.), 1-22.
26.Kotler,P.(1997).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9thed.,Prentice-Hall Inc.
27..Kotler,P.(1998),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9thed.,Prentice-Hall Inc.Marketing,Robert Ferber Edition,McGraw-Hill Co.,p.3.
28.Kotler (1999). Marketing Management-an Asian Perspective, Singapore: Prentice Hall.10.
29.Martocchio, Joseph J.(1994). Effects of conceptions of ability on anxiety, self-efficacy, and learning in training.
30.Nicosia,F.M.(1968).Consumer Decision Process,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 Implication,Prentice-Hall Inc,p.29.of Advertising Research,pp.27-35.
31.Pratt, Jr. W. Robert(1974). Measuring Purchase Behavior in Handbook of Marketing, Robert Ferber ed.. New York, Mcgraw-Hill Co.
32.Rice,R.E.(1993).Media appropriateness : Using social presence theory to compare traditional and new organizational media .Human Communication esearch,19,451-484.
33.Straub, D.W.(1989),Validating instruments in MIS research,MIS Quarterly,13 (2),147-170.
34.Sudman, S. (1976). Applied Sampling. NY: Academic Press.
35.Taylor & Todd (1995).An Integrated Model of Waste Management Behavior: A Test of Household Recycling and Composting Intentions.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7 (September), 603-30.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Lincoln, NB.
36.Wells, William D. & David Prensky (1996).Consumer Behavior, 5th,John Wiley & Sons,p55,pp.139-144,p186.
37.Wells,W. D.,& Tigert, D. J. (1971).Activities, interests and opinion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1(4), pp. 27-35.
38.Wilkie, W.(1986).Consumer Behavior.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39.Wiseman F.(1971).Segmentation Analysis on Automobiles Buyers During the New Model Year Transitorin Period Journal of Market. Vol 35,Apr.
40.Woodward,T.L.(1999). Edcational needs for the employees of the Oklahoma Gas and Dlectric Company.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ISBN:0-599-53453-2.DAIA60/11, pp.3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