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籍
丁樹範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
于殿利、陸日宇譯, Harold R. Isaacs著,美國的中國形象(北京:中華書局,2006)。
大衛.A.鮑德溫(David A.Baldwin)主編,蕭歡容譯,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頁4-8。
中共中央黨校、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編著,台灣問題讀本(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九州出版社,2001年)。
中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編,「反分裂國家法」及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
文思詠、任知初著,胡錦濤傳(香港:明鏡出版社,2002年11月),頁420。
王在邦,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5/2006(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4月),頁11。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2月),頁5。
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頁2。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伊藤憲一著,國家與戰略,軍事科學出版社外國軍事研究部譯(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年),頁12。
朱宏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4年5月),頁156。
朱新民主編,胡溫主政下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兼論中共「反分裂國家法」(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6年9月)。
江西元,大國戰略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
吳恆宇,現階段中共對台文攻武嚇之研究(1995-2001),(台北:大屯出版社,2001 年),頁9。
李英明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7年10月),頁123-124。
李景治、羅天虹,國際戰略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99。
李榮泰等譯,Paul A. Cohen著,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回顧與前瞻(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頁xvii。
周熙主編,後冷戰時期中共對外政策(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系出版,1994年8月),頁1-28。
宗仁海著,第四代(香港:明鏡出版社,2002年11月),頁8。
林中斌,以智取勝(台北:全球防衛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月),頁625。
邵宗海,「海峽兩岸終止敵對狀態可行性探討」,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華泰書局出版,1996年3月),第八章。
侯思嘉,閻紀宇譯,章家敦(Gordon G.chang )著,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 )(台北:雅言文化,2002 年3 月),頁23-38。
約翰•柯林斯著,大戰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北京:戰士出版社,1978年),頁43。
胡鞍鋼主編,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胡鞍鋼主編,中國戰略構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韋正翔著,軟和平:國際政治中的強權與道德(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頁167。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倪健民、陳子舜,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11。
唐希中、劉少華、陳本紅,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1949-20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頁37。
夏立平、江西元著,中國和平崛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徐敦信主編,世界大勢與中國和平發展(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頁116。
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72-1992(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頁37。
國際、蕭亞紅、徐臘平著,中共第四代領導層(香港:新華彩印出版社,2002年12月),頁19-21。
張小明著,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分析(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年6月),頁203。
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頁46。
張亞中、李英明編,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出版,2000年)
張毓詩,世紀之交的國際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頁160。
莫大華,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2003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2004年),頁151。
許綬南譯, Richard Bernstein & Ross H. Munro 著,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7年9月),頁4-5。
郭偉峰主編,胡錦濤-與兩岸關係新思維(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5年11月),頁85。
郭華倫,關於研究中國大陸問題之方法,中共問題論文集增訂本(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2),頁392-393。
郭瑞華編著,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4年)。
陳一新,斷交後的中美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頁93。
陳孔立著,兩岸僵局下的思考(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8月),頁17。
陳孝燮譯,Carola McGiffert著,美國政治印象中的中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
陳長文著,假設的同情-兩岸的理性與感性(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5年8月),頁157。
陳慶著,中共對台政策之研究(台北:王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12月),頁47。
彭澎主編,和平崛起論-中國重塑大國之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頁2。
曾復生,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4年)。
費正清,美國與中國(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3),頁108-165。
鈕先鍾著,西方戰略思想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23、69。
鈕先鍾著,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9月),頁12。
鈕先鍾譯,克勞塞維茨著,戰爭論精華(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年),頁110。
鈕先鍾譯,約米尼著,戰爭藝術(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年),頁72。
隋麗君等譯,Richard Bernstein & Ross H. Munro著,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北京:新華出版社,1997),頁83。
黃仁偉,中國崛起的時間和空間(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9月),頁24。
黃裕美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
楊開煌、魏艾編著,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印行,1995年6月),頁255。
楊開煌著,出手-胡政權對台政策初探(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5月)
資中筠、何迪編,美台關係四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頁57。
趙建民,中共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台北:永業出版社,1994年7月),頁239。
趙建民主編,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台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2005 年9 月),頁84。
劉杰著,機制化生存-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抉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4月)。
劉慶元著,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頁196。
劉蔚華、陳遠主編,方法大辭典(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9。
德哈特著,戰爭論,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 (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年),頁438。
潘錫堂,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出版社,2003年)
蔡政文,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蔡瑋主編,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年7月),頁5-22。
鄭必堅著,思考的歷程-關於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由來、根據、內涵和前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12月),頁150-154。
鄧小平文選,第二、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盧曉衡,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年),頁4。
閻學通、漆海霞編,國際形勢與台灣問題預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頁28。
閻學通等著,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頁38。
二、英文書籍
Hungdan Chiu, China and Taiwan Issue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1979.
Mann, James.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Chinese Communists Constitution.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83.
Martin L. Laster, Taiwan Issue in Sion-American Strategic Relation , London: Westview Press, 1984.
Alan C. Isaak,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Homewood: TheDorsey Press, 1985.
Harry Harding,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1972 . Washington: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 1992.
Bernstein, R., & Munro, R.H.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 Alfread A. Knopf Press, 1997.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99.
Hobson, John M. The stat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Keohane , Robert, O.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 Longman,3rd ed, 2001.
Sheng Lijun,China and Taiwan-Cross-Strait Relations Under Chen Shui-bian,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2。
Steve Tsang, editor, Peace and Securit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New York, 2004。
三、中文期刊暨研討會論文
王逸舟,「面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的尋求及其平衡」,北京: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6期。
吳稼祥,「中國和平崛起的三個理論問題和三個發展階段」,香港:中國評論月刊,2004年6月號,頁17-19。
吳瓊恩,「中國的統一與中國的崛起-文化戰略的思考」,海峽評論,三十一期,1993年7月。宋鎮照、黃鴻茗,「當前兩岸政經關係的發展、挑戰與前瞻:建構新兩岸關係思維」,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10期,2006年10月。李家泉,「當前台海形勢和中央對台政策新思維探討」,香港:中國評論月刊,2005年8月號,頁22-28。
李家泉,「試論陳水扁和『後陳水扁時期』」,輯於「第十五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北京:全國台灣研究會,2006年8月),頁300。
李義虎,對於目前兩岸關係的基本估計(北京:「兩岸國際政治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4年10月)。
李維漢,「毛澤東思想指導下的中國統一戰線」,北京:紅旗,1983年12月26日,頁23。
阮宗澤,「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理論探討」,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4期,總第102期,頁28-33。
林濁水,「『反分裂國家法』與中國的對台戰略」,國家發展研究,2004年12月,第四卷第一期,頁207-240。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頁23-38。門洪華,「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框架」,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第6期,頁1-10。
俞新天,「認識和避免當今的衝突與戰爭-中國和平發展的戰略選擇」,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6期,頁38-43。
夏立平,「論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新理念」,國際問題研究,2003年第6期,頁31-36。
宮力,「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安全環境與應對方略」,科學社會主義,2005年第3期,頁71-74。
徐堅,「和平崛起是中國的戰略選擇」,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2期,頁1-8。
海基會,「2006年兩岸交流民意調查」,台北:交流,第90期,2006年12月,頁7-24。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4期,1997年4月,頁56。許志嘉,「中共對台嚇阻戰略:理論與實踐」,全球政治評論,2006年7月第15期,頁3。許志嘉,「和平發展道路下兩岸關係的挑戰與機會」,輯於「第十五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北京:全國台灣研究會,2006年8月),頁89。
許志嘉,「農民暴動潛藏危機:農村不平等貧困宿命的威脅」,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工作簡報,2001年9月12日,頁12-15。
陳建武、吳木春,「十年來兩岸關係發展之分析」,北京:台灣研究,1989年3月20日,第1期,頁17。
陳雲林,「努力開創對台工作新局面」,北京:求是雜誌,2007年12月17日。
陳德昇,「現階段中共對台經貿政策」,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2期,頁11~16。
彭光謙,「務實與創新-2003年中國政府對台政策的特色」,兩岸關係,2004年3月,頁9-11。
湯耀國,「『兩會』特別報導-溫和而堅定的崛起」,瞭望新聞周刊(2006年2月27日),頁32。
程超澤,「試論大陸經濟轉型與社會非穩態」,載於中共研究,第40卷12期,2006年12月,頁65-89。童振源,「中共『十六大』後對台政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3月,頁41-56。黃秋龍,「反分裂國家法與允諾策略的博奕分析途徑」,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1期,2006年1月。楊開煌,「『反分裂國家法』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頁1~5。楊開煌,「一中原則:從政治堅持到法律操作」,輯於「第十五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北京:全國台灣研究會,2006年8月),頁99。
楊開煌,「兩國論後中共文攻式武嚇之分析-以部分地方媒體武力統一論為例」,台北: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1999年12月,頁66。楊開煌,「創造一個新型的兩岸關係」,香港:中國評論月刊,2003年4月號。
楊開煌,「楊開煌:創造一個新型的兩岸關係」,中國評論通訊社,2005年10月25日。
趙成儀,「現階段中共加強兩岸青年交流之分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0期,2005 年10月。
趙成儀,「現階段中共加強兩岸青年交流之分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0期2005年10月。
蔡政文,「務實外交的理念、實踐及評估」,台北:政治科學論叢, 1995年5月,第6期,頁279-306。蔡瑋,「中共對台決策組織與決策過程」,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5期,頁36~58。
閻學通,「和平崛起與保障和平—簡論中國崛起的戰略與策略」,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三期,頁12-13。
閻學通,「武力遏制台獨法理獨立的利弊分析」,北京:戰略與管理,2004年第3期),頁1-5。
譚中,「中國應以『三和』來『和平發展』」,香港:中國評論月刊,2005年8月號,頁38。
譚曉曙,「論中共對台政策的演變及特點」,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2卷第6期,2003年12月,頁41-69。
四、英文期刊資料
Ross Munro,“ Awakening Dragon—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No.62(Autumn 1992).
Alan D. Romberg, “Cross-Strait Relations:Avoiding War, Managing Peace”,Chinese Council of Advanced Policy Studies, November 2004.
Aphorisms and suspicions – China’s world order,The Economist, Nov. 19, 2005.
Brad Glosserman, Sino-U.S. Relations and Regional Security, Issues & Insights Vol.4-No.7, August 2004.
Cheng-yi Lin,“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in the Taiwan Strait”,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23;87-98,2001.
David C. Gompert, François Godement, Evan S. Medeiros, James C. Mulvenon,”China on the Move”, Published 2005 by the RAND Corporation.
Dick K. Nanto, Emma Chanlett-Avery, “The Rise of China and its Effect on Taiwan, Japan, and South Korea:U. S. Policy Choices”,CRS report for Congress, April 12, 2005.
Eric Teo Chu Cheow, “Beijing’s bid to reduce the China Threat & the Beijing versus Washington Consensus”, Peace Forum, www.peaceforum.org.tw, Jan. 18, 2006.
Hasan Ansari, Ravi Vohra,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at Sea:Opportunities for India and Pakistan”,SAND December 2003.
Howard W. French, A grinding of gears in Beijing diplomacy; Letter from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May 5, 2005.
Jim Yardley and Chris Buckley, Beijing and Taiwan seek middle ground; Adjustment in “one China” reference offer room for renewed talks,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May 13, 2005。
Kwei-Bo Huang, “The Worldview of Taiwan:A Source of Peace or Conflict?”,Peace Forum, April 2007。
五、網路資料(可參考的網站)
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shownews.php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2/NS-C-092-168.htm>
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網站<http://www.curasian.org.tw/>
中時電子報網站<http://news.chinatimes.com/>
邵宗海,「建立『依法涉台』原則-反分裂國家法的分析與評估」,
<http://www3.nccu.edu.tw/~chshaw/anti_s(cro_s).doc>
中共國台辦網站<http://www.gwytb.gov.cn/>
中共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chn/wjdt/zyjh/t201351.htm>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
中共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司網站
<http://hzs.mofcom.gov.cn/aarticle/ztxx/bw/bx/200405/
20040500226248.htm1>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
大紀元網<http://tw.epochtimes.com/>
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hp/530363.htm>
廈門大學台研網<http://ctwr.xmu.edu.cn/>
維基百科網<http://zh.wikipedia.org/wiki/>
金羊網<http://news.sina.com.cn/c/2006-11-30/085110646323s.shtm1>
藍色戰略網站<http:// www.54479.com./study/shownews.asp?newsid=449>
華夏經緯網,<http://www.gwytb.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