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9 23: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淑君
研究生(外文):Shu-Chun Liu
論文名稱:和平發展戰略下中共對台策略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n CCP’s Strategy toward Taiwan under China’s Strategy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指導教授:許志嘉許志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1
中文關鍵詞:對台策略中國威脅論和平發展和平崛起兩岸關係
外文關鍵詞:Strategy toward TaiwanPeaceful DevelopmentCross-Strait RelationsChina ThreatPeaceful Ris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8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論文摘要
中共因應冷戰結束後大國關係加速調整及實力興衰等變化,亟謀緩解國際戰略環境對其躍升為強權國家的抗拒與抵制,於2003年底提出有關「和平崛起」論點,冀望消弭「中國威脅論」。由於「崛起」兩字引發爭論,中共官方2004年下半年後回到鄧小平提出的「和平發展」作為論述基調。
本論文主要從中共崛起之內、外主客因素為軸,探討和平發展戰略對中共對台政策之影響及其策略變化,置重點於解析「十六大」後尤其是胡錦濤全面主政後中共的對台策略。綜觀中共第四代領導人的兩岸觀,將台灣問題與中國的前途與命運融入「和平發展」的總體戰略考量中,正如胡、溫外表予人的印象,看似溫和、柔軟,實則堅定、有原則。
研究發現,中共「和平發展」主要是對外的戰略思想,繼而2004年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欲達「內外兼修」目的。惟對於「台灣問題」該如何面對及解決,鄭必堅在其崛起論中並沒有相關的論述。直至2005年春,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受中共邀請赴陸展開「和平之旅」,代表著國共「和解」之路,亦為鄭必堅「和平崛起」論述中的「對台和解」提供了著力點,進而將「對外和平、對內和諧、對台和解」並列為當前「和平崛起」三足鼎立之國家戰略理論。
中共當前思考台灣問題,具更加寬廣的思路。因自詡在大國崛起的歷程中肩負之責任很重,要盡維護亞洲和平的責任,要盡促進世界和諧的責任,對於台灣問題,只要不演變為毀壞兩岸關係的重大「台獨」事件,大陸不可能採取極端手段對付。和平發展,是中共現階段對台政策主要思維。胡錦濤「十七大」報告對台部分的核心,即在強調兩岸關係應以和平發展為主題。基此,中共對台政策有關「一中原則」部分,出現「彈性」與「軟化」的趨勢應值得期待。

關鍵詞:和平崛起、中國威脅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對台策略。
SUMMARY:
In response to changes such as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powers and the accelerated adjustment of relationships among power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CCP) put forward the so-called “Peaceful Rise” statement to alleviate the repellance and resistance to its rise to a power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environment, hoping that can eliminate the argument of China Threat. However, because that the word “rise” is controversial, CCP officially resume “Peaceful Development”, a statement proposed by Deng Xiao-ping, as its presentation keynote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04.
This thesis takes the intrinsic and external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rise of CCP as its axl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strategy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on CCP’s policy toward Taiwa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is strategy, emphasizing the analysis of CCP’s strategy toward Taiwan after the 16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CP, especially after Hu Jin-tao took full control of the administration. After reviewing the attitudes of the 4th generation leaders of CCP on the Taiwan Strait Issues, we find that they have integrated the Taiwan Problem as well as the future and fate of China into the overall consideration of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strategy. Just as the impression that Hu Jin-tao and Wen Jia-bao give others, their attitudes are seemingly mild and soft, but in reality, firm and principled.
Our study finds that, “Peaceful Development” mainly serves as a foreign strategy to CCP. Furthermore, CCP also proposed an administration idea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6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CP in 2004, aiming to achieve the goal of “winning support from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However, as regards to how to face and solve the “Taiwan Problem”, Zheng Bi-jian simply did not give any relevant discussion in his argument of Peaceful Rise. Then in the Spring of 2005, Lian Zhan, the president of Kuomintang(KMT) of that time, went to Mainland China for a Peace Itinerary on CCP’s invitation. This event symbolizes the Road to Reconciliation between CCP and KMT and provides a concrete example of “Reconciliation with Taiwan”, a proposal put forward by Zheng Bi-jian in his argument of Peaceful Rise. Thus “Peaceful Foreign Policy”, “Harmonious Internal Policy” and “Reconciliation with Taiwan” have been listed parallelly as three legs of the tripod of the country’s strategic theory of “Peaceful Rise”.
Presently, CCP has a wide vision when thinking of the Taiwan Problem. As Mainland China has boasted that it is shouldering a heavy responsibility in its rising process and it will take up the responsibility to maintain the peace in Asia as well as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ness of the world, therefore, when it comes to the Taiwan Problem, so long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does not lead to the serious Taiwan Independence, which will ruin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Mainland China will be unlikely to adopt extreme measures to handle this issue. Peaceful Development is the major idea of CCP’s policy toward Taiwan in the current stage, as well as the core of the Taiwan-related chapter(s) in Hu Jin-tao''s report to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CP. In this report, that CCP will adopt Peaceful Development as the theme of its policy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is emphasized.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 it is worthwhile to expect that the “One China Principle” part of CCP''s policy toward Taiwan will present a trend of “more flexible” and “more softened”.

Key words:Peaceful Rise, China Threat, Cross-Strait Relations, Peaceful Development, Strategy toward Taiwan
和平發展戰略下中共對台策略之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7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5
第五節 研究架構 ……………………………………………17
第二章 和平發展戰略的背景因素 ……………………………18
第一節 中國威脅論的衝擊 …………………………………18
第二節 美國與國際因素 ……………………………………23
第三節 兩岸因素 ……………………………………………28
第四節 中共的國家發展需要 ………………………………37
第五節 第四代領導集體的個人因素 ………………………42
第三章 和平發展的戰略思維與理論 …………………………49
第一節 國家發展戰略意涵 …………………………………50
第二節 和平發展戰略意涵與發展 …………………………56
第三節 和平發展的理論基礎 ………………………………68
第四章 和平發展戰略下的對台策略 …………………………75
第一節 兩岸關係與對台政策背景 …………………………75
第二節 和平戰略下對台策略發展 …………………………88
第三節 胡錦濤主政後對台策略變化 ………………………96
第五章 和平發展戰略下的對台作為…………………………111
第一節 硬的更硬-武力威嚇外交壓制 ……………………112
第二節 軟的更軟-賡續釋放惠民利多 ……………………128
第三節 文化拉攏-強化兩岸文教交流 ……………………140
第六章 結論… ………………………………………………152
第一節 研究發現……………………………………………152
第二節 建議…………………………………………………160

表目錄
表2~1 中共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學歷一覽表 ………………42
表2~2 中共第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學歷一覽表 ………………43
表3~1 中共「和平崛起」重要言論一覽表…………………………65
表4~1 胡錦濤針對兩岸關係4度發表「胡四點」對照表…………104
表4~2 胡錦濤與江澤民「政治報告」對台部分摘要表……………109
表5~1 兩岸陸海空軍力對比(2005∼2006) ……………………122

參考書目………………………………………………………………164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籍

丁樹範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
于殿利、陸日宇譯, Harold R. Isaacs著,美國的中國形象(北京:中華書局,2006)。
大衛.A.鮑德溫(David A.Baldwin)主編,蕭歡容譯,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頁4-8。
中共中央黨校、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編著,台灣問題讀本(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九州出版社,2001年)。
中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編,「反分裂國家法」及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
文思詠、任知初著,胡錦濤傳(香港:明鏡出版社,2002年11月),頁420。
王在邦,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5/2006(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4月),頁11。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2月),頁5。
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頁2。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伊藤憲一著,國家與戰略,軍事科學出版社外國軍事研究部譯(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年),頁12。
朱宏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4年5月),頁156。
朱新民主編,胡溫主政下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兼論中共「反分裂國家法」(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6年9月)。
江西元,大國戰略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
吳恆宇,現階段中共對台文攻武嚇之研究(1995-2001),(台北:大屯出版社,2001 年),頁9。
李英明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7年10月),頁123-124。
李景治、羅天虹,國際戰略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99。
李榮泰等譯,Paul A. Cohen著,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回顧與前瞻(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頁xvii。
周熙主編,後冷戰時期中共對外政策(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系出版,1994年8月),頁1-28。
宗仁海著,第四代(香港:明鏡出版社,2002年11月),頁8。
林中斌,以智取勝(台北:全球防衛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月),頁625。
邵宗海,「海峽兩岸終止敵對狀態可行性探討」,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華泰書局出版,1996年3月),第八章。
侯思嘉,閻紀宇譯,章家敦(Gordon G.chang )著,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 )(台北:雅言文化,2002 年3 月),頁23-38。
約翰•柯林斯著,大戰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北京:戰士出版社,1978年),頁43。
胡鞍鋼主編,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胡鞍鋼主編,中國戰略構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韋正翔著,軟和平:國際政治中的強權與道德(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頁167。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倪健民、陳子舜,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11。
唐希中、劉少華、陳本紅,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1949-20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頁37。
夏立平、江西元著,中國和平崛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徐敦信主編,世界大勢與中國和平發展(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頁116。
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72-1992(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頁37。
國際、蕭亞紅、徐臘平著,中共第四代領導層(香港:新華彩印出版社,2002年12月),頁19-21。
張小明著,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分析(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年6月),頁203。
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頁46。
張亞中、李英明編,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出版,2000年)
張毓詩,世紀之交的國際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頁160。
莫大華,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2003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2004年),頁151。
許綬南譯, Richard Bernstein & Ross H. Munro 著,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7年9月),頁4-5。
郭偉峰主編,胡錦濤-與兩岸關係新思維(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5年11月),頁85。
郭華倫,關於研究中國大陸問題之方法,中共問題論文集增訂本(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2),頁392-393。
郭瑞華編著,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4年)。
陳一新,斷交後的中美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頁93。
陳孔立著,兩岸僵局下的思考(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8月),頁17。
陳孝燮譯,Carola McGiffert著,美國政治印象中的中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
陳長文著,假設的同情-兩岸的理性與感性(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5年8月),頁157。
陳慶著,中共對台政策之研究(台北:王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12月),頁47。
彭澎主編,和平崛起論-中國重塑大國之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頁2。
曾復生,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4年)。
費正清,美國與中國(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3),頁108-165。
鈕先鍾著,西方戰略思想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23、69。
鈕先鍾著,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9月),頁12。
鈕先鍾譯,克勞塞維茨著,戰爭論精華(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年),頁110。
鈕先鍾譯,約米尼著,戰爭藝術(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年),頁72。
隋麗君等譯,Richard Bernstein & Ross H. Munro著,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北京:新華出版社,1997),頁83。
黃仁偉,中國崛起的時間和空間(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9月),頁24。
黃裕美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
楊開煌、魏艾編著,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印行,1995年6月),頁255。
楊開煌著,出手-胡政權對台政策初探(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5月)
資中筠、何迪編,美台關係四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頁57。
趙建民,中共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台北:永業出版社,1994年7月),頁239。
趙建民主編,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台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2005 年9 月),頁84。
劉杰著,機制化生存-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抉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4月)。
劉慶元著,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頁196。
劉蔚華、陳遠主編,方法大辭典(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9。
德哈特著,戰爭論,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 (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年),頁438。
潘錫堂,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出版社,2003年)
蔡政文,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蔡瑋主編,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年7月),頁5-22。
鄭必堅著,思考的歷程-關於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由來、根據、內涵和前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12月),頁150-154。
鄧小平文選,第二、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盧曉衡,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年),頁4。
閻學通、漆海霞編,國際形勢與台灣問題預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頁28。
閻學通等著,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頁38。

二、英文書籍

Hungdan Chiu, China and Taiwan Issue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1979.
Mann, James.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Chinese Communists Constitution.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83.
Martin L. Laster, Taiwan Issue in Sion-American Strategic Relation , London: Westview Press, 1984.
Alan C. Isaak,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Homewood: TheDorsey Press, 1985.
Harry Harding,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1972 . Washington: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 1992.
Bernstein, R., & Munro, R.H.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 Alfread A. Knopf Press, 1997.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99.
Hobson, John M. The stat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Keohane , Robert, O.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 Longman,3rd ed, 2001.
Sheng Lijun,China and Taiwan-Cross-Strait Relations Under Chen Shui-bian,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2。
Steve Tsang, editor, Peace and Securit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New York, 2004。

三、中文期刊暨研討會論文


王逸舟,「面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的尋求及其平衡」,北京: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6期。
吳稼祥,「中國和平崛起的三個理論問題和三個發展階段」,香港:中國評論月刊,2004年6月號,頁17-19。
吳瓊恩,「中國的統一與中國的崛起-文化戰略的思考」,海峽評論,三十一期,1993年7月。
宋鎮照、黃鴻茗,「當前兩岸政經關係的發展、挑戰與前瞻:建構新兩岸關係思維」,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10期,2006年10月。
李家泉,「當前台海形勢和中央對台政策新思維探討」,香港:中國評論月刊,2005年8月號,頁22-28。
李家泉,「試論陳水扁和『後陳水扁時期』」,輯於「第十五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北京:全國台灣研究會,2006年8月),頁300。
李義虎,對於目前兩岸關係的基本估計(北京:「兩岸國際政治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4年10月)。
李維漢,「毛澤東思想指導下的中國統一戰線」,北京:紅旗,1983年12月26日,頁23。
阮宗澤,「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理論探討」,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4期,總第102期,頁28-33。
林濁水,「『反分裂國家法』與中國的對台戰略」,國家發展研究,2004年12月,第四卷第一期,頁207-240。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頁23-38。
門洪華,「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框架」,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第6期,頁1-10。
俞新天,「認識和避免當今的衝突與戰爭-中國和平發展的戰略選擇」,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6期,頁38-43。
夏立平,「論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新理念」,國際問題研究,2003年第6期,頁31-36。
宮力,「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安全環境與應對方略」,科學社會主義,2005年第3期,頁71-74。
徐堅,「和平崛起是中國的戰略選擇」,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2期,頁1-8。
海基會,「2006年兩岸交流民意調查」,台北:交流,第90期,2006年12月,頁7-24。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4期,1997年4月,頁56。
許志嘉,「中共對台嚇阻戰略:理論與實踐」,全球政治評論,2006年7月第15期,頁3。
許志嘉,「和平發展道路下兩岸關係的挑戰與機會」,輯於「第十五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北京:全國台灣研究會,2006年8月),頁89。
許志嘉,「農民暴動潛藏危機:農村不平等貧困宿命的威脅」,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工作簡報,2001年9月12日,頁12-15。
陳建武、吳木春,「十年來兩岸關係發展之分析」,北京:台灣研究,1989年3月20日,第1期,頁17。
陳雲林,「努力開創對台工作新局面」,北京:求是雜誌,2007年12月17日。
陳德昇,「現階段中共對台經貿政策」,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2期,頁11~16。
彭光謙,「務實與創新-2003年中國政府對台政策的特色」,兩岸關係,2004年3月,頁9-11。
湯耀國,「『兩會』特別報導-溫和而堅定的崛起」,瞭望新聞周刊(2006年2月27日),頁32。
程超澤,「試論大陸經濟轉型與社會非穩態」,載於中共研究,第40卷12期,2006年12月,頁65-89。
童振源,「中共『十六大』後對台政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3月,頁41-56。
黃秋龍,「反分裂國家法與允諾策略的博奕分析途徑」,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1期,2006年1月。
楊開煌,「『反分裂國家法』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頁1~5。
楊開煌,「一中原則:從政治堅持到法律操作」,輯於「第十五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北京:全國台灣研究會,2006年8月),頁99。
楊開煌,「兩國論後中共文攻式武嚇之分析-以部分地方媒體武力統一論為例」,台北: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1999年12月,頁66。
楊開煌,「創造一個新型的兩岸關係」,香港:中國評論月刊,2003年4月號。
楊開煌,「楊開煌:創造一個新型的兩岸關係」,中國評論通訊社,2005年10月25日。
趙成儀,「現階段中共加強兩岸青年交流之分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0期,2005 年10月。
趙成儀,「現階段中共加強兩岸青年交流之分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0期2005年10月。
蔡政文,「務實外交的理念、實踐及評估」,台北:政治科學論叢, 1995年5月,第6期,頁279-306。
蔡瑋,「中共對台決策組織與決策過程」,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5期,頁36~58。
閻學通,「和平崛起與保障和平—簡論中國崛起的戰略與策略」,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三期,頁12-13。
閻學通,「武力遏制台獨法理獨立的利弊分析」,北京:戰略與管理,2004年第3期),頁1-5。
譚中,「中國應以『三和』來『和平發展』」,香港:中國評論月刊,2005年8月號,頁38。
譚曉曙,「論中共對台政策的演變及特點」,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2卷第6期,2003年12月,頁41-69。

四、英文期刊資料
Ross Munro,“ Awakening Dragon—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No.62(Autumn 1992).
Alan D. Romberg, “Cross-Strait Relations:Avoiding War, Managing Peace”,Chinese Council of Advanced Policy Studies, November 2004.
Aphorisms and suspicions – China’s world order,The Economist, Nov. 19, 2005.
Brad Glosserman, Sino-U.S. Relations and Regional Security, Issues & Insights Vol.4-No.7, August 2004.
Cheng-yi Lin,“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in the Taiwan Strait”,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23;87-98,2001.
David C. Gompert, François Godement, Evan S. Medeiros, James C. Mulvenon,”China on the Move”, Published 2005 by the RAND Corporation.
Dick K. Nanto, Emma Chanlett-Avery, “The Rise of China and its Effect on Taiwan, Japan, and South Korea:U. S. Policy Choices”,CRS report for Congress, April 12, 2005.
Eric Teo Chu Cheow, “Beijing’s bid to reduce the China Threat & the Beijing versus Washington Consensus”, Peace Forum, www.peaceforum.org.tw, Jan. 18, 2006.
Hasan Ansari, Ravi Vohra,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at Sea:Opportunities for India and Pakistan”,SAND December 2003.
Howard W. French, A grinding of gears in Beijing diplomacy; Letter from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May 5, 2005.
Jim Yardley and Chris Buckley, Beijing and Taiwan seek middle ground; Adjustment in “one China” reference offer room for renewed talks,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May 13, 2005。
Kwei-Bo Huang, “The Worldview of Taiwan:A Source of Peace or Conflict?”,Peace Forum, April 2007。

五、網路資料(可參考的網站)

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shownews.php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2/NS-C-092-168.htm>
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網站<http://www.curasian.org.tw/>

中時電子報網站<http://news.chinatimes.com/>
邵宗海,「建立『依法涉台』原則-反分裂國家法的分析與評估」,
<http://www3.nccu.edu.tw/~chshaw/anti_s(cro_s).doc>
中共國台辦網站<http://www.gwytb.gov.cn/>
中共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chn/wjdt/zyjh/t201351.htm>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
中共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司網站
<http://hzs.mofcom.gov.cn/aarticle/ztxx/bw/bx/200405/
20040500226248.htm1>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
大紀元網<http://tw.epochtimes.com/>
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hp/530363.htm>
廈門大學台研網<http://ctwr.xmu.edu.cn/>
維基百科網<http://zh.wikipedia.org/wiki/>
金羊網<http://news.sina.com.cn/c/2006-11-30/085110646323s.shtm1>
藍色戰略網站<http:// www.54479.com./study/shownews.asp?newsid=449>
華夏經緯網,<http://www.gwytb.gov.c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瓊恩,「中國的統一與中國的崛起-文化戰略的思考」,海峽評論,三十一期,1993年7月。
2. 宋鎮照、黃鴻茗,「當前兩岸政經關係的發展、挑戰與前瞻:建構新兩岸關係思維」,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10期,2006年10月。
3. 林濁水,「『反分裂國家法』與中國的對台戰略」,國家發展研究,2004年12月,第四卷第一期,頁207-240。
4.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頁23-38。
5.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4期,1997年4月,頁56。
6. 許志嘉,「中共對台嚇阻戰略:理論與實踐」,全球政治評論,2006年7月第15期,頁3。
7. 程超澤,「試論大陸經濟轉型與社會非穩態」,載於中共研究,第40卷12期,2006年12月,頁65-89。
8. 童振源,「中共『十六大』後對台政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3月,頁41-56。
9. 黃秋龍,「反分裂國家法與允諾策略的博奕分析途徑」,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1期,2006年1月。
10. 楊開煌,「『反分裂國家法』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頁1~5。
11. 楊開煌,「兩國論後中共文攻式武嚇之分析-以部分地方媒體武力統一論為例」,台北: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1999年12月,頁66。
12. 蔡政文,「務實外交的理念、實踐及評估」,台北:政治科學論叢, 1995年5月,第6期,頁27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