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19: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褚耀昌
研究生(外文):Yao-Chang Chu
論文名稱:中共權力繼承制度化與政權穩定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China’s Power Success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Regime Stabilit
指導教授:樊中原樊中原引用關係許志嘉許志嘉引用關係王綺年王綺年引用關係耿曙耿曙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3
中文關鍵詞:制度化權力結構政權穩定
外文關鍵詞:Power StructurePolitical Power StabilizationSystemiz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8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作者鑒於西方先進國家都是透由民主選舉制度,確保政權可以和平有序轉移,然而中國大陸長期在一黨專政下又是如何呢?倘中共權力繼承也趨向制度規範化發展與其政權穩定關係又為何?激起作者研究本文動機與目的,本文以制度研究途徑,採歷史與文獻研究方法,透由觀察自1978年以來,從鄧小平到江澤民,再由江澤民到胡錦濤,進行高層領導權力更迭過程,瞭解其權力轉移行為發展軌跡,並分析其對政權穩定之影響。
本文研究認為以往歷次權力更迭伴隨著激烈權力鬥爭已不再浮現,有逐漸朝制度規範性發展趨勢,中共權力的和平轉移,則是政權穩定結果的表現,研究提供兩個觀察發現:
第一,中共黨內對領導人更迭遊戲規則,年齡限制制度越來越清楚,「規則」份量越來越重,個人意志的影響越來越小,成員彼此競爭雖存在利益分歧,但維持政權穩定已成為人事安排最高法則,派系之間利益博奕只能在不損及穩定範圍內展開。
第二,新一代領導人在一個長期、穩定、按業績晉升的制度下,已依照才能、任職經歷來決定人選,晉升者須獲黨內廣泛共識才得以出線,以往庇護、侍從關係逐漸弱化,派系主義作用降低,且元老和軍方不干預,似乎已被鞏固或制度化了。
In view of the political power being transferred peacefully and orderly in the advanced Western countries through a democratic elective institution, the author wondered how the situation would be in an autocratic country with one political party like Mainland-China. What wou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tical power stability and power inheritance be like if the power inheritance of Mainland-China becomes institutionalized as well? The above issues initiated the motivation and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This paper took the historical and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s with an institutional research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top-level leadership transference from Deng Xiaoping to Jiang Zemin, then from Jian Zemin to Hu Jintao, since 1978,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al course of the power transference behavior and to analyze its influence on stability of political power.
The study believed the vicious power conflicts happened in previous power transferences will not occur again. There is a tendency towards institutionalized development of leadership inheritance in Mainland-China. The peaceful transference of political power is the result of stabilization of political power. There are two main point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this research:
First, the Communist Party changes rules for leadership inheritance continuously. The age limitation became more specific. The importance of the “rules” became stronger and stronger.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willingness was getting weaker. However, although there is still competition among members for diverse interests, maintaining stability of political power ha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for personnel arrangement. Faction conflicts gambling for interests can only be carried out within the boundary of not damaging the stability.
Second, in a long-term, steady, and credit-based promotion institution, new generation leaders wer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ir abilities and experiences. The chosen ones needed to obtain the consensus from the party members to get the promotion. Since the institu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solidified, aegis, leader-follower relationship, and factionalism have been diminished, and no more interference came from the elder statesmen and military.
摘要……………………………………………………………………………iv
誌謝……………………………………………………………………………vii
目次……………………………………………………………………………vii i
表目錄…………………………………………………………………………x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文獻探討……………………………………………………………3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7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限制……………………………………………………9
第五節 名詞界定 …………………………………………………………10
第二章 中共權力結 …………………………………………………………14
第一節 中共之權力核心結構………………………………………………15
第二節 中共黨政軍權力關係………………………………………………33
第三章 權力繼承與制度化 …………………………………………………40
第一節 權力繼承與制度化定義與內涵……………………………………40
第二節 鄧小平制度建立階段………………………………………………44
第三節 江澤民制度深化階段………………………………………………52
第四章 制度化與政權穩定的關係 …………………………………………59
第一節 制度對領導人權力來源之影響……………………………………60
第二節 制度對派系政治的衝擊……………………………………………64
第三節 制化對領導層體制之影響…………………………………………66
第五章 結論…………………………………………………………………70
第一節 研究發現……………………………………………………………70
第二節 研究建議……………………………………………………………71
參考文獻………………………………………………………………………73
附錄
A黨政領導幹部職務任期暫行規定…………………………………………79
B黨政領導幹部交流工作規定………………………………………………8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專書
Andrew J. Nathan著,何大明譯,中國政治變遷之路(台北:巨流,2007年9月)。
丁望,北京跨世紀接班人(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1997年)。
丁望,曾慶紅與夕陽族強人(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2000年)。
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
中央軍委法制局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法選編(1949~1995)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1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王健康、曉書、石謙主編,中國黨政制度全書(吉林:吉林攝影出版社,2003年10月)。
王德祥、徐炳,「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註釋(北京:群眾出版社,1984年4月)。
朱光磊著,李炳南主編,中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2004年2月)。
何思因、陳德昇、耿曙主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92年12月)。
吳安家,中共史學新探(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吳國光,趙紫陽與政治改革(台北:遠景,1997年)。
李光平,政治共識與政治穩定(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4年)。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巨流出版社,2007年10月)。
李壽初,中國政府制度(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
林嘉誠、朱宏源編著,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圖書,1994年3月)。
胡偉,政府過程(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徐斯儉、吳玉山主編,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台北:五南,2007年4月)。
馬建中,政治穩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8月)。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04(台北:五南,2005年)。
張文正編,黨的領導概論(修訂本)(北京:中共中央黨校,1999年)。
張靜如主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史叢書-從一大到十七大(北京:萬卷出版公司,2007年)。
郭道暉,法的時代精神(湖南:湖南出版社,1997)。
陳瑞生、龐元正、朱滿良編,中國改革全書(1978-1991):政冶體制改革卷(大連:大連人民出版社,1992年)。
楊中美,中共跨世紀接班人:胡錦濤(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1月)。
楊中美,江澤民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0年9月)。
楊中美,胡耀邦評傳-一位急進中共改革派領袖的傳奇生涯(香港:奔馬出版社,1989年3月)。
楊光斌,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台北:五南,2007年1月)。
楊開煌,新政-胡錦濤時代的政治變遷(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年)。
劉軍寧,權力現象(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6月)。
劉智峰,中國政治-當代中國政治若干問題分析(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謝慶奎、楊鳯春、燕繼榮著,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2005年3月)。
蘇喜宏著,派系模式與中共政治研究(台北:永然文化出版,1992年8月)。
期刊論文
中共「十五大」評析專輯,中共研究雜誌社(台北),民國87年5月,頁42~53。
吳仁傑,「中共權力繼承機制探討與展望」,中共研究(台北),第39卷3期(2005年3月) ,頁58。
拳鼓,「對中共『黨代會』局部調整中央領導人事分析」,中共研究(台北),第19卷第10期(民國74年10月),頁33。
拳鼓,「對中共中央領導層換屆改選之分析」,中共研究(台北),第21卷第10期(民國76年11月),頁38~39。
拳鼓,「對中共中央領導層換屆改選之分析」,中共研究(台北),第21卷第10期(民國76年11月),頁41。
寇健文,「中共『幹部年輕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4卷第5期(2001年5月),頁1~16。
寇健文,「政治繼承與共黨政權結構穩定性的比較研究」,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9卷 第3期(2000年),頁58~60。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研究途徑與發展,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7卷第3期(2004年9月),頁1~28。
寇健文,中共與蘇共高層政治的演變:軌跡、動力與影響,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5卷第3期(民國95年5、6月),頁39~75。
郭華倫,「關於研究中國大陸之方法」,中共問題論文集(增訂本),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台北),1982年,頁392~393。
鄭永年,「政治漸進主義: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台北),2000年,頁60~63。
雜誌報紙文章
南山,「鄧小平與中央顧問委員的成立」,黨史博覽(鄭州),2004年第8期,頁18。
張湛彬,「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的十年途程」,黨史博覽(鄭州),2003年第10期,頁4~9。
張湛彬,「『中顧委』的設置及其歷史作用」,黨的文獻(北京),2000年第3期,頁54。
楊開煌,「中共新領導班子的對台政策之展望」,國政月刊(台北),第1卷第10期(2001年),頁42。
李尚志,「省級黨委領導班子的新變化」,半月談(北京),1983年4月25日第8期,頁9~11。
陸鏗,胡耀邦訪問記,百姓月刊(香港),1985年6月1日,頁11。
「鄧小平設計的『和平大換班』」,鏡報月刊(香港),1985年10月10日第10期,頁5。
馬毓,「鄧小平提出選幹十年計畫,意識形態工作待尋新路數」,鏡報月刊(香港),1985年10月10日第10期,頁6。
「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人民日報(北京),1989年4月26日,第1版。
穆望,「中南海高層鬥爭真相」,鏡報月刊(香港),1989年6月第6期,頁18~25。
張沐,「十四大實現『新老交替』,將推出『機構改革』方案」,鏡報月刊(香港),1992年10月第10期,頁25。
張沐,「朱鎔基胡錦濤躍升最矚目,劉華清和張震掌軍有乾坤」,鏡報月刊(香港),1992年11月第11期,頁37~38。
劉燕英,「中共十四屆領導班子初析」,鏡報月刊(香港),1992年11月第11期,頁30~32。
唐彥謙,「中央常委分兼政府要職,軍隊面臨新的人事調整」,鏡報月刊(香港),1992年12月第12期,頁30。
「關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個法案的情況的報導」,人民日報(北京),1995年2月22日,第3版。
「八屆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關於政協八屆三次會議提案審查情況的報告」,人民日報(北京),1995年3月15日,第3版。
高皋,後文革史一中國自由化潮流(下卷):趙紫陽回天乏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1月),頁39
高皋,後文革史一中國自由化潮流(下卷):趙紫陽回天乏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1月),頁39。
「全國組織部長會議在京舉行,曾慶紅在會上要求做好面向新世紀的組織工作」,新華月報(北京), 2000年2月第2期,頁23。
「全國培養選拔培養年輕幹部工作座談會在京舉行,胡錦濤發表講話」,新華月報(北京),2000年6月第6期,頁42~43。
易陽生,中共探索權力繼承新體制,廣角鏡月刊(香港),2002年9月,頁48。
丁望,「十五大有共識,年齡邊界嚴謹」,信報(香港),2002年10月16日,第9版。
「『三把尺』令中委年輕化」,文匯報(香港),2002年11月15日,第A1版。
胡錦濤時代的挑戰,新新聞文化出版社(台北),2002年12月,頁71。
「肩負起繼往開來的莊嚴使命-黨的新一屆中央委員會誕生記」,新華月報(北京),2002年12月第12期,頁77。
「一份珍貴的政治文明的遺產一龔育之談黨和國家最高領導層的新老交替」,南風窗(廣州),2003年6月16日第6下期。
高新,「領導中國的新人物一中共十六屆政治局委員」(下) (香港:明鏡出版社,2004年4月),頁425~426 ;「鄧小平設計的『和平大換班』」,鏡報月刊(香港),1985年10月第10期,頁5。
周陽山,「十七大後和諧與發展的考驗」,聯合報,2007年10月24日,A15版。
英文部分
David Bachman,“The Limits on Leadership in China,”Asian Survey, vol. 32, no. 11(November. 1992),pp. 1051~1053.
Joseph G. Whelan, Soviet Successions From Lenin to Brezhnev: The Troubled Search for Legitimacy(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September 20,1982), p. 84.
Richard Sisson,“Comparative Legislative Institutionalization: A Theoretical Exploration,”in Allan Kornberg ed., Legislatur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 D. McKay, 1972), p.19.
Robert D. Putnam,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1976), p. 68.
Samuel P. Huntington,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New 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pp.12~23.
Samuel P. Huntington,“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cay, ”p. 394.
Samuel P. Huntington,“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cay,”World Politics, vol. 17, no.3 (April 1965), p. 394.
網路資料
寇健文,制度化與中共菁英政治:演變的動力與影響,2006年12月06日,詳見http://cfcc.nthu.edu.tw/~newsletters/series/8/r6.htm。
洗岩,十七大人事安排宣示黨內權爭進入「規則時代」,萬維網, 2007年10月29日,詳見http://news.creaders.net/comment/newsViewer.php?nid=324368&id=759072。
黨政領導幹部交流工作規定,新華網,2006年08月06日,詳見http://news.qq.com/a/20060806/001307.htm。
黨政領導幹部職務任期暫行規,新華網,2006年8月6日,詳見 http://news.qq.com/a/20060806/001267.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