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
王庭賓(2007)。《模板塗鴉圖像風格應用於T恤設計創作研究》。私立輔
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碩士班。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6)。《青少年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青年輔
導委員會。
李昶儀(1996)。《電視綜藝節目與青少年次文化形成之研究由吳宗憲現象
剖析青少年的電視解碼》。
李美蓉(2001)。《反文化到藝術主流之一─紐約塗鴉藝術》。美育雙月刊,第123期,頁47-57。
李蕭錕(1996)。《色彩學講座》。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吳瑪俐(1993)。《行動藝術》。台北市:遠流出版。
邱啟新(2001)。《發像塗鴉:公共塗鴉的空間與文化意涵研究》。國立台
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鴻祥(2006)。《塗鴉藝術創作觀念之探討》。藝術學報,第78期,頁51-76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孟瑾、方二(2006)。《塗鴉Urban Wallpaper》。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倪再沁(2005)。《藝術反轉:公民美學與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徐洵蔚、鄭湛 譯(1996)。《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市:遠流。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陳弘儒(1996)。《私密的喧嘩—公廁塗鴉之言辭行動分析》。國立台灣大
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為謙(2004)。《青少年次文化初探》。三重商工學報,第93期,頁157-165。國立三重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黃光男(1986)。《達達與現代藝術》。台北市:市立美術館。
張儒林 譯(1997)。《次文化:生活方式的意義》。板橋市:駱駝出版。
楊婉儀(2003)。《複合媒材動畫《RESET》創作論述》。國立台南大學藝術
學院音像動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方瑜、孟成瀚(2005)。《塗鴉•城市糖果地圖》。台北市:田園城市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
蔡宜剛 譯(2005)。《次文化:風格的意義》。台北市:巨流。
滕立平 譯(1991)。《現代主義失敗了嗎?》。台北市:巨流。
潘廣宜、蔡青雯 譯(2004)。《藝術與城市》。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股份
有限公司。
劉安彥、陳英豪(1997)。《青年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盧兆麟 譯(1987)。《商品化設計》。台北市: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嚴華菊(2005)。《紐約,美麗的事物正在發生》。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
網站:
http://bleklerat.free.fr/(2008/3/21瀏覽)。
http://www.squidoo.com/WarPsters(2008/5/21瀏覽)。
http://images.blogcn.com(2008/5/21瀏覽)。
http://www.haring.com/(2008/5/21瀏覽)。
http://www.yooyoon.net/article/article.php/12(2007/3/21瀏覽)。
http://www.arttime.com.tw/exhibition/gallery/truecolor/truecolor_1.htm(2007/6/18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