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滿意與青少年行為表現。教育部訓委會八十三年度專業研究計劃。
王珮琳(1988)。母親離婚後生活調適對其學齡子女自我觀念影響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珮玲(1994)。父母教師知覺之幼兒氣質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頁317-342。
王柏元(1999)。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秀枝(2003)。兒童氣質與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大延(2004)。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鳳妃(2006)。多媒體聽障者成功故事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生閱讀成效與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方淑寬(2006)。國小學童個人因素、父母管教方式及級任教師領導行為對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以台北縣雙和區外籍配偶子女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石樹培(1991)。台北縣提前入學兒童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對自我概念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江睿霞(1994)。父母婚姻衝突對兒童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江文吉(2001)。屏東縣原住民學童多元智能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江國樑(2001)。高屏澎地區國小教師自我概念、內外控信念與工作滿足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伍啟良(2004)。自我成長團體活動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余 霖(1984)。自我心理學說-羅吉斯的人格理論。載於郭為藩(主編),人格心理學理論大綱(頁181-184)。台北:正中書局。
谷瑞勉(譯)(1999)。Laura E. Berk & Adam 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臺北市:心理。
吳金香(1978)。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生自我觀念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武典(1978)。不同適應行為的輔導策略。測驗與輔導,7(4),頁511-512。
吳武典(1993)。行為評量及有關障礙的診斷。載於郭為藩、陳榮華、吳武典、毛連塭、許澤銘、許天威、林美和(合編),特殊兒童的教育診斷(頁101-141)。台北:心理。
吳竺穎﹙1997﹚。家庭因素、父母親教養方式與內外控信念對國小學童自我觀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吳新華(1993)。小朋友快樂嗎?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3),頁27-36。吳新華(1996a)。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新華(1996b)。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30(1),頁91-132。吳怡欣(1999)。青少年自我尊重模式之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吳虹妮(1999)。單、雙親家庭青少年知覺之父母衝突、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吳清山(2000)。學校行政。台北:心理。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吳惠琴(2004)。幼兒繪畫表現形式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原住民及一般幼兒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沈佩文(2001)。宜蘭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沈美秀(2004)。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慧強(1989)。家庭結構、母子關係和諧性對子女生活適應及友伴關係影響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 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9),頁6-9。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豐里(2000)。外國學生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麗花(2001)。高中僑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麗蘋(2002)。壓縮的童年~~提早入學兒童自我概念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李麗珠(2003)。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李雅芳(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呂秋桂(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何秋蘭(2004)。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何原(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及情緒調整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愫嫻(2001)。蛻變的青春—青少年自我概念形成原因之兩性差異。臺北市立師院學報,32,頁375-396。
周盛勳(2002)。班級輔導之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自我概念及及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周佑玲(2002)。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SPSS中文視窗板操作實務詳析。台北:雙葉書廊。
林邦傑(198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27,頁71-78。林天祐、楊景堯(1984)。佛洛伊得的精神分析理論。載於郭為藩(主編),人格心理學理論大綱(頁20-24)。台北:正中書局。
林清山(譯)(1997)。Richard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Approach)。台北:遠流。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淑理(2000)。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錦坤(2001)。青少年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林信香(2003)。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素霞(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之實驗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梅琴(2005)。國小資優生其父母管教方式、A型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五位資優生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屏東。林玉萍(2005)。國小高年級兒童情緒能力、父母管教方式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林毓芝(2006)。父母管教方式及相關因素對身材矮小學齡兒童之自我概念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施明發(2001)。領導。載於吳清基(主編),學校行政新論(頁184)。台北市:師大書苑。
施玉鵬(2001)。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與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洪蘭(譯)(1997)。學習樂觀,樂觀學習。台北市:遠流。
洪信安(2002)。海峽兩岸國小獨生子的人格特質與父母管教方式之比較。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洪正彥(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洪秀梅(2007)。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台南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胡舜安(2003)。台灣地區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柯佳美(2004)。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姜韻梅(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侯雅齡(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1),頁11-23。侯鳳珠(2002)。高屏地區國小學童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刻板印象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徐慕蓮(1986)。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徐綺櫻(1992)。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徐儷瑜(1988)。小學兒童的生活適應與親子溝通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徐春蓉(2001)。國小學生的自尊、內外控、父母管教方式與害羞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表現行為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袁儷綺(2001)。獨生學童性別、年級與其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為例。臺南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凌 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倪小平(2004)。國小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0)。心理學思想的流變。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書局。
張雨子(2006)。國中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內在動機相關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許筱梅(1995)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許憶真(2004)。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許明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美芬(1996)。學童認同對象與自我觀念之關係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0,頁121-141。陳靜宜(1997)。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傳習,15,頁1-20。陳郁齡(1999)。家庭功能與大學生個體化、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曉蕙(2000)。家庭系統與國中學生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彥穎(2001)。國小高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宣蓉(2003)。音樂治療活動應用於智能障礙兒童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建勳(2003)。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陳怡君(2004)。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淑貞(2005)。非行少年依附、解釋風格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陳德�隉]2006)。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佳怜(2007)。國小學童自尊、因應資源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彤羚(2007)。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人際衝突與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郭為藩(1978)。自我態度問卷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郭為藩(1984)。人格心理學理論大綱。台北:正中書局。
郭為藩(1987)。自我態度量表。中國行為科學社。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郭怡汎(2004)。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郭啟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郭玲芳(2007)。單親家庭高中(職)學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莊榮俊(200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程紋貞(1996)。國小學童自我概念、社會技巧與攻擊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游恆山、邊光昶(1999)。心理治療與諮商理論-觀念與個案。台北:五南。
彭偉峰(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童 宣(譯)(2001)。Jack Canfield, Harold Clive Wells著。100種增強自我概念的方法 (100 ways to enhance self-concept in the classroom)。台北市:洪葉文化。頁5-9。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保勝(1997)。台中市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牧仁(譯)(1999)。兒童到青少年的友誼發展。台北:五南。
黃雅婷(2000)。國中女生早晚熟與身體意象、自尊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黃惠玲(2004)。父母管教方式、差別同儕結合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之探討-以台中市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黃家燊(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內外控信念、父母及教師管教方式與焦慮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曉雯(2007)。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情緒能力、依附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馮文秀(2001)。不同原因、時間的單親家庭學生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的比較研究。翠崗學報,4,頁49-85。馮厚美(2001)。靜思語教學對提昇國小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詹明欽(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之實驗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趙心暐(2005)。國中生的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路渤贏(1993)。國中生活適應與逃學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頁7-28。楊如馨(2001)。音樂資優學生之父母管教方式、A型性格、認知風格與音樂表演焦慮之關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楊茹音(2002)。生涯探索團體輔導對國小學童職業自我概念和生涯覺察能力之輔導效果。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楊的祥(2003)。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薛靜如(2006)。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潘進財(2005)。台北縣國小六年級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雅玲(2004)。聽覺障礙兒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玄藏(等譯) (2005)。Gerald Corey著。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台北市:雙葉書廊。
歐麗雪(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際關係、情緒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蔡玉瑟(1994)。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蔡俊傑(1999)。父母參與及教師參與對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南部國二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蔡政玲(2001)。國小高年級兒童害羞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蔡文山(2001)。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影響。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蔡佳靜(2002)。國小學童出生序與社會興趣、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亞蓉(2004)。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成熟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劉焜輝(編)(1982)。現代人的心理衛生。台北:天馬。
劉佑星(1985)。國民小學視覺障礙學生自我觀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劉奕樺(1996)。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之關係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劉修全(1997)。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8,頁123-140。劉 寶(2003)。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成就動機與學習壓力相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劉玉玲(2005)。組織行為。台北:新文京開發。
劉玉玲(2006)。教育人類學。台北:揚智文化。
劉慧君(2006)。家庭內社會資本、自我概念、族群認同對台東縣原漢學童學習適應之影響。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鄭安修(2002)。治療取向的藝術教育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朝暉(1998)。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校園暴力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賴靜瑩(1999)。國中生A 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賴怡君(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賴正珮(2004)。國小兒童其父母管教方式、非理性信念及A型行為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謝慈容(2004)。國小六年級男女兒童、家庭社經地位及自我概念對生活適應之影響:以台中縣太平市國小兒童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鍾筱萍(2004)。通勤家庭中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互動關係與子女憂鬱及焦慮表現之相關。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魏俊華(1998)。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心理壓力、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魏麗敏(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家庭因素、學習歷程與成就之分析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5,頁61-99。
顏綵思(2004)。國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1,頁63-86。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頁1-90。
簡茂發、蔡玉瑟、張鎮成(1993)。國小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測驗年刊,40,頁271-290。
簡志娟(199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羅一萍(1996)。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回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科華葳、陳淑美(1995)。發展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蘇迺棻(2004)。溯溪參與者非學業性自我概念對流暢經驗的影響暨驗證流暢原始模式與四向度模式。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嚴增虹(2002)。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二、英文部分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Brown, L., & Alexander, J. (1991). Self-esteem index: Examiner’s manual. Austin, TX: PRO-ED.
Byrne, D. (1974). An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research, theory and application. New Jersey:Prentice-Hall.
Coan, R.W. (1983).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sly & Sons.
Cooley, C.H.(1902).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Combs, A. W. , & Snygg, D. (1959). Individual behavior: A perceptual approach to behavior. New York: Happer& Brother.
Croom, L. L. (199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self-concept in second grade children and level of teacher endorsement of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ERIC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3- 871.
Dekovic, M., & Janssens, J.A. M. (1992). Parents’ child-rearing style and child’s sociometric statu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5), 925-932.
Dusek, J.B. (199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Harter, S. (1987).Developmental process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lf. In D.Y.Thomas &E.J.James(ed.), Integrative Process and Socialization:Early to Middle Childhood.N.J.: L.Erlbaum Associates.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Kaplan, P. S., & Stein, J. (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California: Wadaworth , Inc.
Lewis, J. W. (1995). Self-evaluation as mediators of the effects of parenting on children’s adjustment. Paper from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Degree: PHD. (DAONO.AAC9531058)
Liu,Y.L. (1996). “Stres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Functioning during a Major Stressful Event For Female High School Student in Taiwan”,Oregon state University unpuslished dissertation, December 18, 1996.
Maccoby, E., & Martin, J.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E. M. Hetherington (Ed.), P. H. Mussen(Series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1-87.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arsh, H. W. (1992). Content specificity of relations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academic self-concept.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84,(1), 35-42.
Mead, G. 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ead, D. E. (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 Prove, Utah.: Brigham University.
Nataniel Branden (1996). The six pillars of self-esteem. New York: Wiley.
Paulson, S. E., & Sputa, C. L. (1996). Patterns of adolescents and parents. Adolescence, 31, 369-381.
Piaget, J. (1950). The 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 San Diego. C. A.: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iaget, J. (1952). The children''s conception of number ( trans. By Cattegno, C. & Hodgson, F. M.) New York: reprinted 1997 by Routledge.
Plucker,J.,Stocking,V. (2001).Looking outside and inside:Self-concept development of gifted adolescents.Exceptional Children,67,535-548.
Rogers,C.R. (1951). Client-centered therap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Press.
Rosenberg, M. (1979). Conceiving the self. New York: Basic Books.
Schweitzer, R. D., Seth-Smith, M., & Callan, V. (199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you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5 (1), 83-97.
Sears, R. R., Maccoby, E. E., & Levin, H. (1957). Pattern of child rearing. New York: Happer & Row.
Shavelson, R.J., Hubner,J.J., & Stanton,G.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Stephenson, W.,(1953)The Study of Behaviour: Q-Technique and Its Methodolog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Sullivan (1953). Conception of modern psychiatry (2nd ed.). New York: Norton.
Taylor, S. E., Brown, J. D. (1988). Illusion and well-being: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Bulletin, 103, 193-210.
Wastlund, E., Norlander, T., & Archer, T.(2001). Exploring cros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elf- Concept: A Meta-Analysis of the 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1. Cross- Cultural Research, 35, 208-303.
Wylie, R. C. (1974). The self-concept: A review of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nd measuring instruments. Vol.1 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Willams K. L., & Galliher R. V..(2006). Predicting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 from social connectedness, support, and competence. Jou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5(8) , 855-874.
Yarrow, M. R., Warier, C. Z. & Scott, P. M. (1971).Child effects on adult behavior. Developmental phychology, 3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