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6 22: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逸如
研究生(外文):Yi-Ru Chang
論文名稱:生活型態與網路電視使用意願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life style and the users’ desire of Web TV
指導教授:莊克仁莊克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作者未提供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8
中文關鍵詞:網路電視使用動機使用意願生活型態
外文關鍵詞:Web TVLife styleUser’s desireUser’s motiv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3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傳播科技的快速發展,電腦、電信與大眾傳播媒介的匯流,除了現有的無線電視及有線電視、數位電視等,網路業者也相繼推出「網路電視」的服務。網路電視的發展勢必為未來不可抵擋的趨勢,而網路電視的潛在使用者將成為未來網路電視業者相當重要的開發對象。本研究欲先了解目前網路電視使用情形,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會使用網路電視,而什麼樣的人使用網際網路,卻沒有收看網路電視的意願,並進一步分析使用與不使用者之間生活型態的差異,以期為未來網路電視發展提供參考之依據。
經調查分析後將生活型態分為四個集群,分別為「樂活菁英族」、「摩登愛家族」、「精明淑女族」、「健康公民族」。研究發現「健康公民族」則是最有潛力的網路電視使用者。不想使用的原因,從價格方面來看,四族群多半覺得網路電視「收費太過麻煩」;看電視的習慣方面,沒有意願使用的人都認為「現有的節目已經足夠」;而「身邊沒有人用過,所以沒有信心」、「不清楚網路電視的優缺點」、「對網路電視內容根本不清楚」都是各族群沒有意願使用網路電視的原因。網路電視的發展及推廣還是很多仍須努力,除了收費方面的問題以外,節目內容差異化與服務品質都是重要關鍵。
Due to the convergence of the mass media,it is a very important tendenc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b TV. Meanwhile the exploiting of potential users of the Web TV will be very more critical for the Web TV operators in the future. For this reason, this study intends to investigate potential users of the Web TV by using internet questionnaires. It is my hope that the finding of this study could give a reference for the Web TV operator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users’ desire and their difference in using the Web TV. The following three topics in this study will b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in this report. First of all,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fe style for the Web TV users, non-users and potential users? Secondly, what’s the difference of the Web TV users’ willing among different life style groups? Thirdly, what’s the difference of the Web TV users’ behaviors among different life-style groups?
In this research, I have divided the target users into four member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unique life style characteristics; they are including ” the lohas elites group”, “the modern domesticity group”, “ the scrimp girls group” and “ the healthy citizens group ”. The research data shows “the healthy citizens group” members are largest potential users.
Finally, this study has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as the guideline referenc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Web TV. One of the suggestions is to improve the program content quality of the Web TV consistently for the Web TV operators.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網路電視的發展 6
第二節 生活型態理論 13
第三節 媒體使用動機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4
第二節 研究設計 24
第三節 資料分析 27
第四章 研究分析 29
第一節 樣本統計分析 29
第二節 網路電視使用情形與意願 35
第三節 生活型態與集群分析 38
第四節 生活型態與網路電視之使用 53
第五節 網路電視潛在生活型態集群分析 58
第六節 小結 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3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69
參考文獻 71
附錄一 本研究問卷 75
中文部份
iSuppli:2011年IPTV收益將達263億(2007/8/16)。2008年2月10日,取自: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4964
王皓正(2002/9/27)。數位電視產業發展策略可師法歐美日。經濟日報,1版。
行政院新聞局(2005/11/30) 哈台影音快遞 004期。2008年2月9日,取自:
http://www.nici.nat.gov.tw/group/application/nici/index.php
吳芬滿(2000)。網路廣播電台閱聽人生活型態與收聽型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杜瑞澤(2004)。生活型態設計。台北市:亞太書局。
別蓮蒂(2000)。生活型態白皮書。台北市:商周出版。
周湘雯(2001)。網路使用者對線上促銷活動態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高雄市。
林建夆(2001)。網際網路使用者類型區隔及其差異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大專學生為例。大葉大
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資敏、陳文德編著(1999)。台灣消費者生活型態研究中心總研社,生活型態行銷-ALL IN ONE
(36頁)。台北:奧林出版。
洪于凡(2007/6/18)。台灣網友瀏覽網路影片頻率居冠。電子商務時報。2008年2月10日,取自:
http://www.ectimes.org.tw/index.asp
唐朝緯(2006)。從產業價值鏈的角度探討我國IPTV產業的關鍵成功因素。國立政治大學企管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尚仁(1996)。「動機」,心理學新論。臺北:揚智。
張育誠(2005)。網際網路與電視匯流之關鍵成功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1994)。「動機與情緒」,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二版四十刷。
郭媚琇(2006)。生活型態與網路使用行為─2004到2005年世新大學傳播資料庫之跨年比較。世
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心愉(2007)。台灣IPTV(網路電視)服務市場現況與機會。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科技管理組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漢碩(2005)。生活型態及人口統計變數對消費者購屋行為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未出版,桃園縣。
彭芸(1986)。國際傳播與科技。台北:三民。
劉幼琍(1997)。多頻道電視與觀眾:九0年代的電視媒體與閱聽人收視行為研究。台北:時英
出版社。
線上影音收視習慣改變,促使影音網站大幅成長。2008年2月11日,取自資策會FIND網站:
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x?news_id=4556&SearchString=&title=&article=
線上影音興起,搶了誰的生意。數位之牆(2002/2/24)。2008年3月12日,取自:
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year.asp?txtYear=2002
蔡婉晴(2004)。網路電視使用動機、行為與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銘傳大學播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有訓(2003)。互動介面模式之效益研究─以網路電視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蕭靜芳(2006)。消費者生活型態與數位電視機上盒使用意願之研究。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
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英文部分
Assael, H. (2005). A Demographic and Psychographic Profile of Heavy Internet Users and Users by
Type of Internet Usag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5 (1), 93-123.
Bednarski, P. J.(2006). Study Touts "Lifestyle Media". Broadcasting & Cable; Vol. 136 Issue 4, 5-5.
Berkman, H. W. & Gilson, C.(1986). Consumer Behavior: Concepts & Strategies. (3rd ed.).
Boston: Kent Publishing.
Blick, K.H. & Kermit T.H.(1984). Motivational Explanations of Behavior.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Demy, D.(1974). Psychographics and from Whence it came.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3-30.
Chicago: America Marketing Association.
Dutta-Bergman, M. J. (2002). Beyond Demographic Variable: Using Psychographic Research to
Narrate the Story of Internet Users. Studies in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2(3),
1-11.
Dutta-Bergman, M. J. (2006). The Demographic and Psychographic Antecedents of Attitude
toward Advertis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5 (1), 102-112.
Ellis, D. & Vasconcelos, A. (1999). Ranganathan and the net: using facet analysis to search and
organise the World Wide Web. Aslib Proceedings, 51(1), 3-10.
Engel, J. F., Kollat, D. T., & Blackwell, R D. (1993).Consumer Behavior, Chicago, MI:The Dryden
Press.
Green, R.G., Beatty, W.W., & Arkin, R. M. (1984). Human motivation: Physiological, behavioral, and
social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elson, H.


Hustad, T.P. & Pessemier, E.A.(1974).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sychographic Life
Style and Associated Activity and Attitude Measures.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
AMA.
Joey K. C. & Louis L. (2005). Lifestyles , reliance ontraditional news media and online news adoption.
New media & society2005.
Kaiser, H. F.(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cs,.39,31-36.
Kotler 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9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McQuail D.(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Sage
Patrick, V. (2002). Lifestyle segmentation: From attitudes, interests and opinions, to values,
aesthetic styles, life visions and media preference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7(4), 445-453.
Plummer J. T.(1974).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 Segmentation.Journal of Marketing.
38, 33-37.
Reynold, F. D. & Darden, W. R.(1974). Constructing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 71-95. Chicago: AMA.
Rothman, J. L. (1989).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2nd ed.). Harper & Row Inc.
Porter, C. E., & Donthu, N. (2006). Us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o Explain How
Attitudes Determine Internet Usage: The Role of Perceived Access Barriers and
Demographic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9(9), 999-1007
Wells, William D. & Tigert, Douglas J.(1971). Activities, Interests and Opinion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1, 27-3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