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ker, D. (1991). Manage Brand Equ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Ansoff, H. I. & Stewart, J. M (1967).Strategies for a technology-based busin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45, No. 6, 71-83.
Balmer, J. & Gray, E. J. (2003). Commentary Corporate Brands: What are They? What of Them?.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37, 972-997.
Biel, A. L. (1992). How Brand Image Drives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l.32, 6-12.
Farquhar, P. H. (1990). Managing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l.30, 7-12.
Hsich, H. M. (2002). Identifying Brand Image Dimensionality and Measuring the Degree of Globalization: A Cross-N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Vol.10, No.2, 46-67.
Keller, K. 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7 (January), 1-22.
Knight, J. (2006). Evoking Brand Values with Design. Design Management Review. Vol. 17, No. 2, 73-81.
Kotler, P. H.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and Control. 8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1995).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Second edi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Melewar, T. C. & Walker, C. M.(2003). Global corporate brand building: Guidelines and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Vol.11, No. 2, 157-170.
Mozota, B. B. D (2003). Design Management: Using Design to Build Brand Value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 New York: Allworth Press.
Park, C. W., Jaworski, B. J. & Maclnnis, D. J. (1986). Strategic Brand Concept-Ima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50, No. 4, 135-145.
Park, C. W., Milberg, S. & Lawson, R. (1991). Evaluation of Brand Extensions: The Role of Product Feature Similarity and Brand Concept Consistency.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 18, No. 2, 185-193.
Peter, J. P. & Olson, P. (1994). Understanding Consumer Behavior. Burr Ridge, IL: Richard D. Irwin, Inc.
Robert, K. & Alan, J. M. (2005). Embodied Cognition and New Product Design: Changing Product Form to Influence Brand Categorization.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22, 165-176.
Sarkar, A. N.& Singh, J. (2005). New Paradigm in Evolving Brand Management Strategy.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 Vol. 5, No. 2, 80-90.
Steiner, G. A. & Miner, J. B. (1977). Management Policy and Strategy: Text, Readings and Cras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Stompff, G. (2003).The forgotten bond: Brand identity and product design. Design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4, No. 1, 26-32.
Widelock, M.(2001)。以品牌在市場上建立信譽,設計,Vol. 101,30-32。
方蘭生(1995)。形象魅力。台北市:希代書版集團。
王文科(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德剛(1997)。品牌概念形象、廣告策略與品牌權益之關係。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王鴻祥譯(2006)。創新、設計與創意管理(Stamm, B. V.著)。台北市:六合。
古永嘉譯(1996)。企業研究方法。台北市:華泰文化。
司徒達賢(1990)。企業政策與策略規劃。台北市:東華書局。
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台北市:達流。
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市:智勝文化。
何明泉、宋同正、陳國祥、黃東明(1997)。影響設計策略之要素分析研究。設計學報,Vol.2, No. 1, pp. 79-92。吳克振譯(2001)。品牌管理(Keller, L. K.著)。台北市:華泰。
吳思華(2001)。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市:城邦文化。
呂佳穎(2006)。新產品開發中產品設計策略之研究。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巫宗融譯(2000)。新產品完全開發手冊(Cooper, R. G. 著)。台北市:遠流。
李永清譯(2005)。圖解品牌(博報堂品牌諮詢顧問公司著)。台北縣:中國生產力。
李奉儒、高淑瀞、尊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譯(2002)。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Robert, C. B. & Biklen, S. K.)。台北市:揚智文化。
李明軒、邱如美譯(2000)。競爭優勢(Porter, M. E.著)。台北市:天下逺見。
李芳齡譯(2001)。哈佛商業精評論:企業策略(Prahalad, C. K. et al.著)。台北市:天下遠見。
李國棟(2004)。在台灣銷售成功之進口衛浴品牌設計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李逸啟、許言(2006)。產品開發策略與產品設計策略之探討。明志科技大學技術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李新富(1996)。企業設計策略管理之研究。台中商專學報,Vol. 28,631-680。
沈佳穎(2004)。以聯合分析法探討消費者對忠誠方案屬性之偏好。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沈佳穎(2004)。以聯合分析法探討消費者對忠誠方案屬性之偏好。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沈雲聰、湯宗勳譯(1998)。品牌行銷法則─如何打造強品牌(Aaker, D. A.著)。台北市:商業周刊出版。
周文賢、林嘉力(2001)。新產品開發與管理。台北市:華泰文化。
周志陽整理(2000)。全球經濟與品牌發展(Grossman, D.主講)。設計,Vol. 91,8-11。
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法(Robert, K. Y.)。台北市:弘智文化。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孟儀、劉慧雯(2006)。設計創價時代:微利中勝出的商業感動價。台北市:臉譜出版。
林隆儀譯(2005)。策略行銷管理(Aaker, D. A.著)。台北市:華泰文化。
邱義城(1997)。策略聖經。台北市:商業周刊。
金恩堯譯(2006)。品牌就是王牌(King, M.著)。台北縣:前景文化。
施振榮(2005)。全球品牌大戰略。台北市:天下雜誌出版。
洪良浩(2003)。談品牌承諾。突破雜誌,Vol. 211,88-89。洪順慶(2006)。台灣品牌競爭力。台北市:天下雜誌出版。
范麗娟等(2004)。質性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唐富藏(1990)。企業政策與策略。台南:大行出版社。
席畢格、張禹治譯(1995)。MBA十日養成計畫:你也可以成為企業碩士(Silbiger, S.著)。台北市:時報出版。
祝道松、林家五譯(2003)。企業研究方法(Sekaran, U.著)。台北市:智勝文化。
袁世珮、黃家慧譯(2001)。品牌思維─打造優勢品牌的五大策略(Kanpp, D. E.著)。台北市:麥格羅布爾。
高端訓(2002)。致勝的品牌策略。動腦,Vol. 316,60-64。
高端訓(2003)。品牌再造的第一步─重新擘劃品牌藍圖。動腦,Vol.325,84-87。張文智(1998)。設計政策與設計策略在產品設計之應用。工業設計,Vol. 27,No. 1,2-7。張素華(1999)。品牌策略面對面(賴澤雪主講)。廣告雜誌,Vol.99,106-109。
張嘉萍(2005)。產品造形特徵與品牌形象之一致性研究─以液晶電視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莊立民、王鼎銘(2004)。企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方法之應用。台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許言(2004)。我國家電業廠商加入WTO在產品設計方面策略探討。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許言、張文智(2003)。新產品策略中設計與非設計策略之相關性研究。工業設計,Vol.108,138-141。許長田(2005)。策略管理。台北縣:新文京開發。
郭全益(1995)。策略管理理論和實務。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
陳文印(1986),策略性設計計劃的觀念架構。工業設計,Vol. 54, 48-53。
陳正芬與陳儀譯(2004)。產品研發管理-加速生產循環、提高製程績效降低營運成本的全方位指南(McGrath, M. E.著)。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出版社。
陳佩秀譯(2001)。Smart MBA自修手冊2品牌(Mariotti, J.著)。台北市:遠流。
陳智凱譯(2003)。策略行銷(Cravens, D. W. & Piercy, N. F.著)。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陳萬淇(1985)。個案研究法。台北市:華泰書局。
陳綉里譯(2004)。品牌行銷(Davis, S. M. & Dunn, M.著)。台北市:中衛發展中心。
彭建彰、呂旺坤(2005)。品牌行銷與管理。台北市:華泰。
游怡真(2006)。文化創意產業之設計策略。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黃泰元(1998)。形象教戰守策。台北市:學臣氏出版社。
楊政學(2005)。企業研究方法。台北縣: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楊敏英譯(2003)。產品設計與企業策略:競爭優勢環節的管理(Robert, B. & Janet, B.著)。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楊錦洲(2004)。策略創造優勢:運用策略規劃,永續經營企業。台北縣:中國生產力中心。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文化。
廖宜怡譯(1999)。品牌至尊:利用整合行銷創造終極值(Moriarty, S.著)。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榮泰生(2003)。企業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齊力、林本炫(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劉水深(1981)。產品規劃與策略運用。台北市。
劉信宏(2003)。製造業組織策略、設計策略與設計部門核心能力發展之個案探討。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雲林縣。劉夢華譯(2006)。承諾的力量:超越你的承諾,品牌才會有魅力!(Barrera, R.著)。台北市:臉譜出版。
劉漢卿(2001)。企業策略、資訊長角色及資訊文化對企業實施知識管理之影響。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編輯部(2005)。讓服務對準你的品牌承諾。動腦,Vol. 228,118-127。
鄧成連(2001)。設計管理:產品設計之組織、溝通與運作。台北市:亞太圖書。
鄧成連(2001a)。企業體內設計活動之設計策略研究。設計學報,Vol. 4,No. 1,101-113。鄧成連(2001b)。設計策略:產品設計之管理工具與競爭利器。台北市:亞太書局。
蕭美惠譯(2004)。高科技企業的產品策略(McGrath, M. E.著)。台北市:中衛發展中心。
戴國良(1986)。無往不利的產品策略。現代管理月刊,三月刊,31- 34。戴國良(2004)。經營策略企劃書─新事業與專案最佳實務解析。台北市:商周出版。
謝安田(1993)。企業研究方法。台北市:謝安田。
謝凱宇、林舒柔譯(2003)。現代策略管理(Robert, M. G.著)。台北市:科大文化。
魏啟林(1993)。策略行銷。台北市:時報文化。
邊守仁(1999)。產品創新設計:工業設計專案的解構與重建。台北市:全華。
蘇拾忠(1994)。策略規劃指南。台北市: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