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1.工商時報(2006),「欣見地方政府依法徵稅蔚為風氣」。工商社論,(2006/08/24)。
2.工商時報(2006),「為台中縣研擬開徵特別稅加油打氣」。工商社論,(2006/06/26)。
3.工商時報(2004),工商社論,(2004/05/16)。
4.仉桂美(2007),「由地方治理與鄉鎮法律地位論我國城鄉之均衡發展」,考銓,第49期,P 125-141。
5.仉桂美,2002/07/15,「如何改善中央與地方錢權關係」座談會,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憲政法制組,查詢時間:2007/08/26。網址:http://old.npf.org.tw/Symposium/s91/910715-CL.htm
6.中央社(2007),「財劃法修正 周錫瑋:不要讓人空歡喜一場」。中央社,(2007/09/26)。
7.中時電子報,2007/09/27,「政院擴增中央統籌稅款,廿五市縣受益」,查詢時間:2007/08/26。
8.中廣新聞網,2007/05/24,「朱立倫:中央應修法餅做大,不是讓地方自己搶錢」,查詢時間:2007/08/26。網址: http://news.sina.com/tw/bcc/101-102-101-101/2007-05-24/00202065057.html
9.中國時報(2007),「遠見民調:楊秋興施政滿意度蟬聯5顆星評比」,(2007/05/29)。
10.中國時報(2002),「鎮長稅除罪化,過來人說經驗」,(2002/11/20)。
11.江大樹(2001),府際關係導論,收錄於「府際關係」,台北:元照。
12.江大樹(2005),邁向地方治理-議題、理論與實務,台北:元照。
13.自由時報(2002),社論,第三版,(2002/05/22)。
14.自由時報(2003),「惹民怨,地方稅難開鍘」,(2003/07/14)。
15.邱秀宇、陳定銘,2006,「中央與地方政府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客家桐花祭活動與經費補助為主」。查詢日期:2007/03/07。網址:http://www2.thu.edu.tw/~politic/95/document/A3-2.pdf
16.行政院全球資訊網,「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三年衝刺計畫>公共建設套案」,查詢時間:2006/10/31。網址:http://www.ey.gov.tw/ct.asp?xItem=26814&ctNode=450&mp=31
17.林錫俊(2001),地方財政管理要義,台北:五南,P41-45。
18.林盈君(2003),「台灣中央與地方政府福利部門府際關係之研究--權限與財政劃分雙向度分析」,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19.李允傑(1999),「統籌分配款爭議之分析:公共選擇理論之觀點」,理論與政策,第13卷,第4期,P82-87。20.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21.李亮萱(2006),「地方稅名堂多,四縣五千萬入袋」,工商時報(2006/08/23)。
22.李明賢(2003a),「監院報告:開徵地方稅救財政困難重重」,自由時報(2003/07/14)。
23.李明賢(2003b),「地方財政隨時會破產」,自由時報(2003/07/14)。
24.沈正安(2003),「地方稅法通則施行後地方稅收增闢可行性評估」,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5.吳重禮(2002),「美國分立政府運作的爭議:以公共行政與政策為例」,歐美研究,第32卷,第2期,P 271-316。26.吳重禮(2002),「台灣地區派系政治研究文獻的爭議:美國機器政治分析途徑的啟示」,政治科學論叢,第17期,P81-106。27.紀俊臣(1999),精省與地方制度,台北:時英。
28.紀俊臣(1999),「地方制度法修正後財政收支劃分之新策略」,研習論壇,第7期,P 8-20。29.柯貴元(2001),「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30.范佐銘(1992),「我國各級政府間政策執行過程之研究─環境保護政策的分析」,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31.袁孝康(1999),「沒有贏家的財政賽局」,遠見雜誌,第162期(1999年12月號)。
32.徐仁輝(2002),「統籌分配稅款爭議探究」,主計月刊,第559期,P54-60。
33.徐仁輝,2002/07/15,「如何改善中央與地方錢權關係」座談會,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憲政法制組,查詢時間:2007/08/26。網址:http://old.npf.org.tw/Symposium/s91/910715-CL.htm
34.洪慶淋(2006),「建築工地新店決議課稅」,中國時報(2006/07/19)。
35.翁興利(1999),地方政府與政治—精省後之財政自主與地方分權,台北:商頂文化。
36.孫同文(2001),全球化對府際關係的影響,東吳大學政治系、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內政部主辦,府際關係學術研討會,台北。
37.孫同文(2002),「全球化對府際關係的影響」,研考雙月刊,第26期,P 89-99。38.孫惠生(2002),「地方制度法施行後縣市府會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39.夏錦秀(2004),「我國地方財政自主性之研究兼論地方稅法通則施行後之影響」,東海公共事務碩士論文。40.桃園縣政府首長專區,查詢時間:2007/11/13。網址:http://www.tycg.gov.tw/site/index.aspx?site_id=011&site_content_sn=815
41.陳明珠(2001),「地方財政與補助款制度之探討」,審計季刊,第21卷,第4期,P39。42.陳連芳(2004),「論地方稅立法權之侷限與實踐」,稅務旬刊,第1883期,P10-17。43.陳雪玉(2002),「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1950-1996)」,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44.陳財源(2002),「我國營業稅改隸地方稅之研究」,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45.陳敦源(1998),跨域管理:部際與府際關係,收錄於黃榮護主編,「公共管理」,台北:南鼎文化,P226-269。
46.陳朝建,2006/03/10,「地方制度法教室:名詞解釋--地方稅課」,新浪部落格,查詢時間:2007/08/26。網址:http://blog.sina.com.tw
47.陳朝建,2005/04/24,「地方制度法專題:地方議會財政監督權之實務見解」,新浪部落格,查詢時間:2007/08/26。網址:http://blog.sina.com.tw
48.陳朝建,2004 a/11/28,「財政法教室:地方財政的基本理論」,新浪部落格,查詢時間:2007/08/26。網址:http://blog.sina.com.tw
49.陳朝建,2004 b/11/14,「財政法教室:計畫型補助與一般型補助之比較」,新浪部落格,查詢時間:2007.08.26。網址:http://blog.sina.com.tw
50.陳朝建,2004 c/11/13,「財政法教室:地方財政惡化的政治因素」,新浪部落格,查詢時間:2007.08.26。網址:http://blog.sina.com.tw
51.陳朝建,2004 d/11/01,「財政法教室:補助款與統籌分配稅款」,新浪部落格,查詢時間:2007/08/26。網址:http://blog.sina.com.tw
52.陳朝建,2004 e/10/29,「財政法教室:名詞解釋--以財劃法、地制法規定為基礎」,新浪部落格,查詢時間:2007/08/26。網址:http://blog.sina.com.tw
53.陳朝建,2004 f/ 09/14,「地方制度法專題:地方自治稅捐的理論與實務」,新浪部落格,查詢時間:2007.08.26。網址:http://blog.sina.com.tw
54.陳朝建,2004 g/09/14,「地方制度法專題:地方自治稅捐的理論與實務」(二)-以台北縣土城市開徵建築工地臨時稅自治條例案為例」,新浪部落格,查詢時間:2007/08/26。網址:http://blog.sina.com.tw
55.陳朝建,2004 h/08/13,「地方制度法專題:補助金制度與公共造產的運作」,新浪部落格,查詢時間:2007/08/26。網址:http://blog.sina.com.tw
56.陳俊雄(2006),「土城「市長稅」進帳3百多萬」,中國時報(2006/07/19)。
57.黃正雄(1996),「府會互動關係的檢視」,國策雙週刊,第140期,P5-6。
58.黃錦堂(1999),「展望精省後地方自治法之發展」,新世紀智庫論壇,第5期,P60-67。59.黃麗如(1998),「縣市議會職權及其界限之探討」,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60.黃克昌撰文,2007/04/17,「智勇立倫,科技立縣,國際立足」,CPRO資傳網獨家要聞,查詢時間:2007/09/15。網址:http://www.infopro.com.tw/channel/news/content/?news_id=54732&cid=A0901
61.黃錦嵐(2006),「鎮長稅案判決紛歧,從此定調」,中國時報(2006/09/27)。
62.許萬達(2004),中國時報(2004/12/29)。
63.莊富安(2006),「中縣徵高球稅,一年要1800萬」,工商時報(2006/08/23)。
64.張四明(1998),「府際間的協調:問題與解決途徑」,行政暨政策學報,第29期,P213-250。
65.張四明(2006),「我國府際關係問題之探討」,研習論壇,第61期,P1-7。66.張其祿(2006),「地方稅法通則執行問題評估:第三代政策執行理論之應用」,中國地方自治,第59卷,第1期,P4-23 。
67.張育哲(2005),「經濟誘因與地方發展-美國經驗及其對台灣的啟示」,行政暨政策學報,第40期,P37-62。68.張祐齊(2006),「建築工地稅,新店市擬開徵」,聯合報(2006/07/19)。
69.曾明德(2004),「我國中央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70.曾巨威(2006),「從課徵碳稅看地方政府解決財政問題的心態」,工商時報, 工商論壇,(2006/04/03)。
71.曾鈺琪,「政治社會學-台灣的地方派系資源利用專題網址」,查詢時間:2007/09/18。網址:http://www.lib.nthu.edu.tw/library/hslib/subject/so/taiparty.htm
72.傅彥凱(2003),「選舉與財政政策制定--台灣政治預算循環之實證分析」,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論文。73.經濟日報(2007),「開徵地方稅,縣市搶錢大作戰」,(2007/08/10)。
74.經濟日報(2006),「財部:地方徵稅留意四大禁令」,(2006/07/06)。
75.經濟日報(2004),「地方政府開徵新稅的啟示」。社論,(2004/09/15)。
76.趙永茂(2007),「從地方制理論台灣地方政治發展的基本問題」,政治科學論叢,第31期,P1-38。77.趙永茂、孫同文、江大樹(2004),府際關係,台北:元照。
78.趙永茂(2001),台灣府際關係的建構方向,收錄於趙永茂、孫同文、江大樹主編「府際關係」,台北:元照,P293-316。
79.趙永茂(1997),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翰蘆圖書。
80.趙永茂(1997),「精省後地方政府與政治的變革方向」,理論與政策,第11卷,第3期,P30-42。81.趙永茂(1996a),「省縣自治法施行後的檢討回顧」,國策雙週刊,第140期,P2-4。
82.趙永茂(1996b),「中央與地方分權問題暨地方府會關係之研究---省(市)與縣(市)政府案例分析」,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83.廖達琪(1999),「省制變革後府際關係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84.魯炳炎(2003),「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我國地方政府觀點之分析」,經社法制論叢,第31期,P159-186。85.鄭文輝、官有垣(1996),「地方政府徵闢稅課收入策略之探討」,研考雙月刊,第20卷,第4期,P23-37。86.蔡吉源、林健次(2005),「台灣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制度與歷史的觀察(1952-2003)」,財稅研究,第37卷,第5期,P137-154。87.蔡吉源(2005),「台灣的競租社會與地方財政惡化」,台北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地方財政困境與未來展望」研討會,2005年3月26日。
88.蔡吉源、林健次(1999),「財政賽局:零和?正和?負和?--論統籌分配稅款及財政收支劃分法制度」,財稅研究,第31卷,第3期,P1-11。89.蔡吉源(1995),「財政赤字之成因及改進之道」,財稅研究,第27卷,第6期(1995年11月號),P48-62。90.潘淑滿(2004),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91.潘順能(2000),「九二一震災政府社會救助政策之探討」,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92.樊中原、席代麟(2003),「地方府會關係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93.劉旭峰(2006).11.14,「我國各縣市地方政府財政概況評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財金(研)第095-010 號。
94.劉中興(2006),「地方政治生態對選舉影響之探討--以2001年及2005年兩屆桃園縣長選舉為例」,開南公事所碩士論文。95.劉坤億(2006),「臺灣地方政府間發展夥伴關係之制度障礙與機會」,臺灣民主,第3卷,第3期,P 1-33。96.歐信宏、史美強、孫同文、鍾起岱(2004),府際關係:政府互動學,台北縣:空大,二版。
97.謝文盛;歐俊男(2003),「台灣地區政黨政治對地方政府補助收入影嚮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6期。98.謝薇,2006,「從政治經濟之互動關係看台灣的競爭力消長」,查詢時間:2007/10/02。網址:http://www.chenwei.com.tw/blog/blog-po.asp?id=194&Webmaster=1&distype=normal
99.薄慶玖(1997),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圖書,三版。
100.薄慶玖(2000),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
101.聯合新聞網,2002/11/20,「多數縣市同聲:最有利的時機已過」,查詢時間:2007/08/26。
102.聯合報(2007),「新財劃法不公,朱立倫批政院」,(2007/09/30)。
103.蕭全政、林鍾沂、江岷欽、黃朝盟譯(2001),Henry, N.著,行政學新論,台北:韋伯。
104.魏錫鈴(2006),「尚方寶劍生�蛂H地方稅雷大雨小」,經濟日報(2006/03/06)。
105.羅清俊(2004),「分配政策與預算制定之政治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P149-188。106.羅清俊(2000),「猜猜看誰把醃肉帶回家了:縣市補助款分配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2卷,第1期,P1-45。107.羅清俊(2005),「重新檢視台灣分配政治:台灣選民對於立法委員爭取補助利益的期待」,94年度國科會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二、英文文獻
1.Netzer, D.& Matthew P. Drennan, eds. ”Readings in State & Local Public Finance”, Oxford : Blackwell Prblisher Ltd.,1997,p.175.轉引自何東坡,「地方政府增加財源的策略與做法」,財稅研究,第34卷,第1期,P77。
2.Adler, E. Scott(2002).Why Congressional Reforms Fail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 go Press.
3.Anderson, W.(1960).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Review.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4.Benton, J. E., and Morgan, D. R.(eds.)(1986).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 Public Policy.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5.Bryson, J. M., Crosby, B. C. and Stone, M. M. (2006).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s: Propositions from the Literatur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2 (Special Issue), 44-55.
6.Cho, C. L., and Wright, D. S. (2004). The devolution revolution i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the 1990s: Changes in cooperative and coercive state-national relations as perceived by state administrator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Theory, 14(4),447-468.
7.Conlan, T.(2006). From cooperative to opportunistic federalism: Reflections on the half-century anniversary of the Commission o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 (5), 663-676.
8.Gage, R. W.(1990). Key Intergovernmental Issues and Strategies: An Assessment and Prognosis. in Gage, R. W., and Mandell, M. P. (eds.).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Intergovernmental Policies and Networks. New York: Praeger. 127-150
9.Lowi, Theodore J.(1964)American Business, Public Policy, case-Studies, Programs. in Political Benefits, ed. Barry S. Rundquist. MA: Lexington Books.
10.Inman, R. P.& Rubinfeld , D. L. (1997).The Politics of Federalism, in Muller, D. C.(ed.),Perspectives on Public Cho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