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6 16: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柯靜芝
研究生(外文):Ching-shin Ko
論文名稱: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意識成長歷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lementarySchool Teachers’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指導教授:黃源河黃源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anher H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明道大學
系所名稱:教學藝術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8
中文關鍵詞: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意識性別平等教育
外文關鍵詞: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國民小學是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最根本的場域,在校園中,教師常透過授課、日常互動機會,直接將自己的性別意識複製在兒童身上而不自覺。教師的性別平等意識在「性別平等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有性別偏見的教材,透過教師的抗拒實踐,也能成為啟發學生性別意識的正面題材。因此,本研究以4位國小男女教師為研究對象,採質化研究的訪談法來收集資料並分析,以瞭解國小男女教師性別平等意識成長之歷程,本研究除可協助教師檢視自己的性別意識、認同自己的性別角色,提升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素養外,亦能做為未來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的參考,進而提供教育主管單位在修訂「性別平等教育實施方案」、規劃教師研習進修、職前訓練、擬定師資培育課程及教師協助方案時的參考。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意識成長歷程具有個殊性
二、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意識薄弱
三、封閉的學校場域阻礙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意識發展
四、角色的轉換是驅動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意識發展的關鍵因素
五、教師專業不足是目前性別平等教育的最大難題
六、國小男女教師的性別平等意識成長歷程不同,內涵卻大同小異
Elementary schools are the initial germ for the practice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On campus, teachers are unaware that they directly put their gender consciousness on children with lectures and daily interactions. Evidently, teachers’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Even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gender bias will cause positive influence on students’ gender consciousness through teachers’ resistance and correction.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enrolled both elementary school female and male teachers as the participants. Data was collected with qualitative interviews and was further analyz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This study can assist teachers to reflect their own gender consciousness, to identify their own gender roles, and to promote their proficiency i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dditionally, this research can be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Furthermore, it can provide the government educational departments reference resources to revise the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Programs, to plan teacher in-service education, and pre-service education, and to draft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and teacher assistance programs.
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re ar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gender equality consciousness.
2.The elementary teacher’s gender equality consciousness is weakly.
3.The closed school field baffl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gender equality consciousness.
4.Role Transition is the key factor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gender equality consciousness.
5.The deficiency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is the dilemma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6.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lementary school female and male teacher’s gender equality consciousness intension.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01
第二節 名詞解釋 …………0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04
第四節 研究問題 …………0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06
第一節 性別平等意識的內涵及發展 …………06
第二節 性別平等教育的意義和內涵 …………11
第三節 我國性別平等教育的發展歷程 …………16
第四節 國小教師性別皮等意識的相關研究 …………22
第五節 本章小結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0
第三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34
第四節 研究倫理 …………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9
第一節 小霞的性別平等意識成長歷程 …………39
第二節 小蘭的性別平等意識成長歷程 …………76
第三節 小志的性別平等意識成長歷程 …………115
第四節 小榮的性別平等意識成長歷程 …………158
第五章 綜合分析 …………184
第一節 教師性別平等意識的成長歷程 …………184
第二節 教師性別平等意識的內涵 …………202
第三節 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教育實踐 …………211
第四節 國小男女教師性別平等意識之比較 …………21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222
第一節 結論 …………222
第二節 建議 …………229
參考文獻 …………234
附錄 …………242
中文部分
嚴祥鸞(1997)。兩性平等教育的迷思。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3。1-3。
謝臥龍(2000)。建構兩性平等教育環境與情境之策略。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168-185。教育部。
張玨、吳燕秋 (2002)。臺灣婦女研究與兩性平等教育--以各婦女/性別研究室發展為例。應用心理學刊。13。73-107。
歐用生(1998)。國民小學教科書中的性別意識型態。陳伯張主編。意識型態與教育。255-272。台北:師大書苑
陳皎眉(2000)。檢視台灣國小新教材的兩性觀。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185-186。教育部。
粟慧文(2003)。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分析—以語文領域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豔琳(2002)。國小社會科教材性別意識型態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碩士未出版論文。
總統府(1997)。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中華民國86年1月22日總統 (86) 華總 (一) 義字第 8600016230號令制定公布全文20條。
總統府(2004)。性別平等教育法。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華總一義字第09300117611號令公布。
教育部(1997a)。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方案。中華民國86年7月19日,台(86)訓(三)字第八六○八一五六二號函。
教育部(1997b)。各級學校兩性平等教育實施要點。中華民國86年7月19日,台(86)訓(三)字第八六○八一五六二號號函。
教育部(1997c)。中小學性侵害防治教育實施原則及課程參考綱要。中華民國86年7月19日,台(86)訓(三)字第八六○八一五六二號函。
教育部(1998)。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六大議題。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惠馨(2005)。認真對待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立法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4)。21-32。台北。
游彩勤(2001)。台灣地區兩性平等教育政策執行概況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為未出版碩士論文。
鄭陳宏(2003)。教師性別意識及其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現象研究:以五位國小男性教師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秦夢群(2002)。教學導師概念與設置之探討。現代教育論壇。(0)。6。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
方德隆(1998)。多元文化時代兩性平等教育教材發展之趨勢。大專院校兩性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習會。高雄市:高雄醫學院
薛曉華(2001)。性別平等教育推動中「平等」概念的反省。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49-78。
陳惠馨(2005)認真對待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立法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4(1)。21-32。
林昱貞(2001)。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識與實踐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畢恆達(1999)。男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之研究。本文發表於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世新大學性別與傳播研究室、財團法人婦女政策推動發展文教基金會所主辦的1999性別與兩性研討會。高雄市:高雄醫學院。
陸穗璉(1998)。國小教師對於傳遞兩性平等教育之研究:以訪談八位觀察二位國小教師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蔡惠娟(1998)。性別平權教育的實踐-小學教師的性別角色觀及其班級實務。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未出版論文。
胡真萍(1999)。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調查。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淑茹(2002)。國小教師兩性平等教學實踐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連國欽(2002)。嘉義縣國小教師與學生對兩性平等教育教學內涵與教學實踐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建民(2002)。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女性主義教學融入國小班及教學之質化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凱筑(2003)。國小女性教師性別意識構成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蔡端(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學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范姜美月(2003)。性/別養成經驗與性/別意識覺醒的歷程—以三位國小女教師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謝芳怡(2004)。教師性別意識與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研究– 以兩位國小教師為例。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曉玲(2004)。不同世代國小教師性別意識發展歷程與內涵狀態之質性探究—以四位國小教師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論文。
林佩萱(2003)。教師平權意識影響其執行兩性平等教育之研究。南華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曾台芸(2001)。國小教師對實施兩性平等教育之意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淑玲(2003)。性別平等教育在國小場域之實踐-從課程實施到成立教師讀書會。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曹戊杰(2003)。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意識與性別平等教學實踐之研究。國立新竹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蕭佳華(2002)。中部地區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性別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未出版論文。
教改會(1996)。教改會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潘慧玲(1998)。檢視教育中的性別議題。教育研究集刊。41。
潘志煌(1996)。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新竹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謝臥龍(1997a)。從兩性平權教育的觀點探討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偏見。教育研究。54。37-43。
謝臥龍(1997b)。追求兩性平權,教育應扮演的角色。學生輔導雙月刊。48。50-57。
蘇千苓(1998)。大學校園如何落實兩性平等教育。銘傳一週。412。
蘇千苓(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文化
蘇千苓(1998b)。教師兩性觀的自我檢視。兩性平等教育中心資源學校相關人員培訓研討會。教育部。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信峰(2003)。學生兩性平等觀念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熊慎敦(2004)。基層教師性別意識發展與覺醒歷程之研究--以台北市高中職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譯自M. Q. Patton(1990)原著,〝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4)。中華民國教育年報。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芳玫(1996)。自由主義女性主義。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1-34。台北:女書
魏惠娟(1998)兩性平等教育的教材與情境策略。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39-43。
莊明貞(1999)。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改革(上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5。87-96。
林麗珊(2003)。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五南。
林佩儀(2000)。三位童年性侵害女性成人復原歷程研究-以社會文化脈絡觀點詮釋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錦秀、謝育容譯(2005)。思考的技術。(譯自大前研一(2004)原著,思考的技術)。台北:商周出版。
陳皎眉(1996)。從性別差異看兩性平等教育。台灣教育。
莊明貞(1999)。九年一貫國民課程綱要之規畫。教育研究資訊。7(4),28-47。
畢恆達(1998)筆記公主與機械怪獸-性別少數的就學經驗。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
林忠正 1988,"初入勞動市場階段工資與職業之性別差異"。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性別角色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21-168。
王舒芸(1996)。現代奶爸難為乎?雙工作家庭中父職角色之初探。國立臺灣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裕婧(2002)。學校場域、教師習性與教師對台灣當前課程改革回應之研究。國立台北師院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劉燕青(2001)。由娘娘腔的社會鄙視中看男女角色期待的差異。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9。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傅琇悅(2001)。年輕女性工作者生涯阻隔、生涯動機與因應策略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煥榮(2000)。組織中玻璃天花板效應之研究:行政院部會機關女性升遷之實證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未出版博士論文。
黃政傑(2000)。消除性別偏見的課程與教材。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台北:教育部。
陳佑任(2002)。他們的故事:三位國小男性教育人員的生命史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美慧(2001)。兩性平等課程的再概念化。兩性平等教育期刊。16。75-81。
黃令言(2003)。國小教師對兩性教育分段能力指標之解讀、轉化與教學活動修正之關係—以第一學習階段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賴友梅(1997)。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政傑(2000)。消除性別偏見的課程與教材。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台北,教育部。
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R.C. Bogdan & S.K. Biklen原著)。嘉義:濤石文化。
賴文福譯(2000)。民族誌學。(David M. Fettermanm原著)。台北:弘智文化。
英文部分
Bem, S. L. (1975). Sex role adaptability: One conseq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 196-205.
Comeman, J. S. (1968).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8(1):7-22.
Downing,N.E., & Roush,K.L. (1985). From passive acceptance to active commitment: A model of feminist identity development for women.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13(4):695-709.
Grossman, H & Grossman, S.H. (1994). Gerder Issues I Education. Boston. Mass:Allyn and Bacon.
Gerson, J. M., & Peiss, K.(1985). Boundaries, negotiation, consciousness: Reconceptualizing gender relations. Social Problems, 32, 317-331
Gurin, P., & Townsend, A.(1986). Properties of gender identit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gender consciousnes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5, 139-148.
Hraba, J., & Yarbrough, P. (1983).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class action for women: a comparison of black and white female adolescents. Youth and Society. 15(2). 115-131.
Krathwohl, D, R., Bloom, B. S. & Bertram, B. M. (1973).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Ⅱ: Affective Doman. New York.
Larossa, R., Jaret, C., Gadgil, M., & Wynn, G. R. (2000). The Changing Culture of Fatherhood in Comic-Strip Families. A Six-Decade 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62(2). 375-387.
Peters, R.S.(1973).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New York:Routledge.
Rinehart, S. T. (1992).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Reinharz, S. (1992). Feminist methods in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nderson, C. (1995). Counselling adult survivors of child sexual abuse. London:Jessica Kingsley.
Schau , C. G. & Titele , C. K. (1985). 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sex role development, 218-232. In Klein , S. S.(Eds.); Handbooks for Acheiving sex equality through Education. Baltimore :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嚴祥鸞(1997)。兩性平等教育的迷思。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3。1-3。
2. 謝臥龍(2000)。建構兩性平等教育環境與情境之策略。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168-185。教育部。
3. 張玨、吳燕秋 (2002)。臺灣婦女研究與兩性平等教育--以各婦女/性別研究室發展為例。應用心理學刊。13。73-107。
4. 陳惠馨(2005)。認真對待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立法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4)。21-32。台北。
5. 秦夢群(2002)。教學導師概念與設置之探討。現代教育論壇。(0)。6。
6.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
7. 薛曉華(2001)。性別平等教育推動中「平等」概念的反省。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49-78。
8. 陳惠馨(2005)認真對待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立法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4(1)。21-32。
9. 畢恆達(1999)。男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之研究。本文發表於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世新大學性別與傳播研究室、財團法人婦女政策推動發展文教基金會所主辦的1999性別與兩性研討會。高雄市:高雄醫學院。
10. 陸穗璉(1998)。國小教師對於傳遞兩性平等教育之研究:以訪談八位觀察二位國小教師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1. 蔡惠娟(1998)。性別平權教育的實踐-小學教師的性別角色觀及其班級實務。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未出版論文。
12. 胡真萍(1999)。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調查。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13. 潘志煌(1996)。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新竹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14. 謝臥龍(1997a)。從兩性平權教育的觀點探討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偏見。教育研究。54。37-43。
15. 謝臥龍(1997b)。追求兩性平權,教育應扮演的角色。學生輔導雙月刊。48。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