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為便於檢索,古籍著述,以朝代排序,同一朝代中,依其時之先後為
序;今人專著,則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一、古籍
(一)易學專著: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本)。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宋)程頤:《易程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宋)程頤撰,黃忠天註評:《周易程傳註評》(高雄:高雄復文出版社,2006年)。
(宋)蘇軾:《東坡易傳》(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無求備齋《易經集成》本),第20-21冊。
(宋)朱震:《漢上易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冊。
(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俞琰:《俞氏易集說》(台北:成文出版社,1987年無求備齋《易經集成》本),第32冊。
(宋)楊萬里:《誠齋易傳》(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無求備齋《易經集成》本),第26-27冊
(元)吳澄:《易纂言》(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無求備齋《易經集成》本),第35冊。
(元)梁寅:《易參義》(台北:廣文書局,1974年)。
(明)來知德:《周易集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明)智旭:《周易禪解》(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清)王夫之:《周易內傳》(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惠棟:《周易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2冊。
(清)焦循:《易學三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清)俞樾:《周易平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大易類聚初集》本),第18輯。
(清)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二)其他:
(春秋)左丘明著,(三國)韋昭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點校:《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本)。
(漢)毛公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本)。
(漢)趙岐注,(唐)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本)。
(漢)劉安,(漢)高誘注:《淮南子》(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中華道藏》本),冊16。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西漢)揚雄撰,(晉)李軌注,汪榮寶疏,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
書局,1996年),卷11,頁317。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台北:書銘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東漢)班固等撰,《白虎通》(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東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本)。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本)。
(晉)郭璞注,袁珂點校:《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本)。
(晉)葛洪撰,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新校本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1)。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82冊。
(唐)陸德明撰,黃焯彙校,黃延祖重輯:《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979。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宋)邵雍:《皇極經世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
(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明)顧炎武:《日知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中華書局,1988年)。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清)崔述:《考信錄十二種》(台北:世界書局,1968年)。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香港:中華書局,1978年)。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二、近人專著
丁山:《商周史料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簡帛研究譯叢》(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王國維:《王國維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
王邦雄:《老子的道》(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王邦雄:《莊子道》(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8月)。
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王吉懷:《中國遠古暨三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
王秋桂:《神話、信仰與儀式》(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
王鈞林:《中國儒學史(先秦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新華:《周易繫辭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王新春:《神妙的周易智慧》(北京:中國書店,2004年)。
王仲孚:《中國上古史研究專刊(創刊號)》(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保國:《兩周民本思想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王博:《易傳通論》(北京:中國書店, 2003年《易學智慧叢書》本)。
王治心:《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台北:東方出版社,1996年)。
王友三:《中國宗教史》(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王宇信:《甲骨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建築遺存》(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年)。
朱謙之校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1984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第三輯。
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年),第四輯。
朱伯崑、李申、王德有等著:《周易知識通覽》(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朱伯崑:《朱伯崑論著》(瀋陽:瀋陽出版社,1998年)。
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任俊華:《易學與儒學》(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8年)。
牟宗三:《周易哲學演講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成中英:《易學本體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邢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呂振羽:《殷周時代的中國社會》(北京:三聯書店,1962年)。
呂凱師:《鄭玄之讖緯學》(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年)。
呂紹綱:《周易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呂大吉、牟鍾鑒:《中國宗教與中國文化:概說中國宗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呂大吉:《西方宗教學說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吳浩坤、潘悠:《中國甲骨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亞農:《欣然齋史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李亞農:《李亞農史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長春:長春出版社,1992年)。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台北:雲龍出版社,2004年)。
李學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李學勤:《商史與商代文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 (台北 :鐘鼎文化出版公司 ,1967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台北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1990年)。
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增訂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李杜:《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台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李煥明:《易經的生命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李大用:《周易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李明輝:《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7年)。
李明輝:《孟子重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1965年)。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
杜維明:《杜維明文集》(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年)。
杜保瑞:《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余敦康:《易學今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余敦康:《中國宗教與中國文化:宗教、哲學與倫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何澤恆:《先秦儒道舊義新知錄》(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祁潤興:《周易義理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林尹等著:《易經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林義正:《孔子學說探微》(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台北:鼎文書局,2002年)。
林啟屏師:《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林啟屏師:《從古典到正典 : 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台北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金景芳講述,呂紹綱整理:《周易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金景芳:《周易通解》(長春:長春出版社,2007年)。
金春峰:《周易經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邵漢明、劉輝、王永平:《儒家哲學智慧》(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
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屈萬里:《讀易三種》(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一卷。
侯外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周山:《周易文化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年)。
周伯達:《周易哲學概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周甘逢:《周易人生論哲學》(高雄:復文圖書出阪社,2001年)。
周光慶:《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
吳龍輝:《原始儒家考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吳新楚:《周易異文校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吳秋文編:《易書小語》(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邱鎮京:《論語思想體系》(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邱棨鐊:《莊子哲學體系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胡楚生:《老莊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台北:大通出版社,1972年)。
胡厚宣、胡振宇著:《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胡厚宣輯,王宏、胡振宇整理:《甲骨續存補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胡樸安:《周易古史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秋浦主編:《薩滿教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姚秀彥:《先秦史》(台北:里仁書局,1970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先秦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姜廣輝主編:《郭店簡與儒學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姜廣輝:《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韋政通:《孔子》(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唐明邦等編:《周易縱橫錄》(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康樂、黃進興:《歷史學與社會科學》(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
孫劍秋:《易理新研》(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許倬雲:《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流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徐芹庭:《易學源流》(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徐中舒:《中國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年)。
倪南:《易道演繹—從經驗、觀念到話語、圖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高明等:《憂患意識的體認》(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高亨:《高亨著作集林》(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高國希:《道德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秦照芬:《商周時期的祖先崇拜》(台北:蘭臺出版社,2003年)。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與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常金倉:《周代禮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張承漢:《中國社會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年1986)。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史料學》( 北京 :三聯書局 ,1982年)。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岱年等著:《中國觀念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撰著:《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張立文:《周易與儒道墨》(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6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7年)。
張立文:《道》(台北:漢興書局,1994年)。
張立文:《天》(台北:七略出版社,1996年)。
張立文主編,陸玉林著:《中國學術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立文主編,莫艮副主編:《和境:易學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
張寶三,楊儒賓編:《日本漢學研究初探》(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張吉良:《周易哲學和古代社會思想》(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張世英:《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光直:《青銅揮塵》(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張豈之:《先秦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張光直:《商文明》(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濤:《秦漢易學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張善文:《易經邏輯新解》(台北:星光出版社,1990年)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張善文、馬重奇主編:《周易漫談》(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張其成:《易道主幹》(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
張其成:《象數易學》(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
張其成主編:《易學大辭典》(台北:建宏出版社,2000年)。
張志剛:《宗教文化學導論》(台北縣: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基金會出版,2005年)。
張蔭麟:《中國史綱》(北京:三聯書店,1962年)。
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陳大齊:《孔子學說》(台北:正中書局,1964年)。
陳滿銘:《中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修訂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修訂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修訂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修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陳寧:《中國古代命運觀的現代詮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陳紹棣:《中國風俗通史(兩周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1983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外二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郭友文主編:《周易辭海》(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郭寶鈞:《中國青銅器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63年》。
曾春海:《易經的宇宙與人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黃沛榮:《易學乾坤》(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 年)。
黃沛榮:《易學論著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增訂版(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
黃慶萱:《周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黃慶萱:《新釋乾坤經傳通釋》(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黃俊傑:《史學方法論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台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斯維至:《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公司,1997年)。
景海峰:《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
葉國良等著:《經學通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葉玉森:《殷墟書契前編集釋》(上海:大東書局,1934年),卷一。
曾昭旭:《論語的人格世界》(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96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傅亞庶:《中國上古祭祀文化》(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傅佩榮:《解讀孟子》(台北:立緒文化,2004年)。
董作賓:《殷曆譜》(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2年)。
楊榮國:《中國古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楊慧傑:《天人關係論》(台北:水牛圖書公司,1986年)。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0年)。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楊向奎:《中國古代社會與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楊寬:《戰國史》,增訂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楊寬:《西周史》,增訂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87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楊慶中:《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楊慶中:《周易經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卷2。
趙吉惠等著:《中國儒學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趙衛民:《莊子的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趙建偉:《出土簡帛《周易》疏證》(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趙輝:《心旅第一驛—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心態之源》(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4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程石泉:《易學新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蔣凡、李笑野:《天人之思—《周易》文化象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年)。
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馮達文、郭齊勇主編:《新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廖名春、康學偉、梁韋弦:《周易研究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翟廷晉主編:《周易與華夏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蔡尚思主編:《十家論易》(長沙:岳麓書社,1993年)。
蔡麟筆:《莊子創造性的學說與思想》(台北:台灣書店,1994年)。
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鄭萬耕:《易學源流》(瀋陽:瀋陽出版社,1997年)。
鄭慧生:《甲骨卜辭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鄭淑媛:《先秦儒家的精神修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劉光義:《莊學蠡測》(台北:藝文圖書公司,1986年)。
劉瀚平:《周易思想探微》(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
劉大鈞主編:《大易集述》(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劉大鈞主編:《大易集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劉大鈞:《今、帛、竹書《周易》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劉大鈞:《周易概論》(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劉大鈞:《簡帛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劉源:《商周祭祖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劉黎明:《軸心時代》(新竹:花神出版社,2004年)。
劉家和:《史學、經學與思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翦伯贊:《先秦史》(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3年)。
錢穆:《莊老通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外一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錢遜:《先秦儒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賴貴三:《臺灣易學史》(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賴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顏國明:《易傳與儒道關係論衡》(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謝啟武:《天籟的人生哲學》(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謝龍主編:《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新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戴君仁:《談易》(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2年)。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魏元珪:《孟荀道德哲學》(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78年)。
羅光:《中國哲學大綱(上冊)》(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羅熾、蕭漢明:《易學與人文》(北京:中國書店,2004年)。
嚴靈峰:《易學新論》(台北:正中書局,1971年)。
嚴靈峰:《馬王堆帛書易經斠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
顧頡剛:《古史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龔書鐸主編:《中國社會通史(先秦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濮茅左:《楚竹書《周易》硏究—兼述先秦兩漢出土與傳世易學文獻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三、日文及西洋研究論著
(日)小林信明:《中國上代陰陽五行思想の研究》(京都:大日本雄弁會講談社,1951年)。
(日)山下靜雄:《周易十翼の成立と展開)(東京:風間書房,1995年)。
(日)宇野精一著,洪順隆譯:《中國思想》(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日)金谷治著,于時化譯:《易的占筮與義理》(濟南:齊魯書社,1990年)。
(日)金谷治著,林順隆譯:《漫談易經世界》(台北:書泉出版社,1993年)。
(日)赤塚忠、金谷治、福永光司,山井湧等著,張昭譯:《中國思想史》(台北:儒林圖書公司,1981年)。
(日)赤塚忠:《中國古代の宗教と文化:殷王朝の祭祀》(東京都:研文社,1990年)。
(日)赤塚忠:《中國古代文化》,收入《赤塚忠著作集(第ー卷)》(東京都:研文社,1988年)。
(日)島邦男著,温天河、李壽林譯:《殷墟卜辭研究》(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日)上野直明:《中國古代思想史論集》(東京,成文堂,1980年)。
(日)小島佑馬:《古代中國研究》(東京:築摩書房,1968年)。
(美)史華茲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摩爾根著,楊東蓴、馬雍、馬巨譯:《古代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上冊。
(美)威爾.杜蘭著,幼獅翻譯中心編譯:《埃及與近東》,《世界文明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第2冊。
(德)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德)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德)雅斯培著,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德)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北京:三聯書店,1962年)。
(英)馬林諾夫斯基著氏著,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
(英)馬林諾夫斯基著,費孝通等譯:《文化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1987
年)。
(英)弗雷澤著,徐育新等譯:《金枝》(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
(英)葛瑞漢著,張海曼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杜,2003年)。
(法)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
四、論文期刊
(一)學位論文
千炳敦:《易傳之天人合德》(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王祥齡:《中國古代祟祖敬天思想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尹任圭:《周易吉凶思想的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古清美:《易傳之思想體系試詮》(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李淑子:《周易之「時中」思想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李善慶:《易經之善思想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李國璽:《由春秋時期的筮策占斷論易經之詮釋與應用》(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林啟屏師:《先秦儒法思想中的血緣問題與國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林志鵬:《殷代巫覡活動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金學權:《易經之天人關係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12月)。沈珮君:《易經傳吉凶哲學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陳蘭行:《易傳之解經學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孫睿徹:《從甲骨卜辭來研討殷商的祭祀》(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0年)。
楊儒賓:《中國古代天人鬼神交通之四種類型及其意義》(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趙中偉:《周易變的思想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劉馨潔:《易傳陰陽思想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二)期刊論文
王奇偉:〈論商代的神權政治—兼論商代的國家政體〉,《殷都學刊》1998年第3期,頁5-8。
王貴民:〈商朝官制及其歷史特點〉,《歷史研究》1986年第4期。
王恆餘:〈說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61年第32期,頁99-118。
朱丁:〈從上帝到天命的信仰變遷—兼論商周宗教信仰的理性化〉,《重慶師院學報》2001年第1期,頁30-35。
朱楨:〈貞人非卜辭契刻者〉,《殷都學刊》1986年第4期。
朱鳳瀚:〈殷墟卜辭所見商王室宗廟制度〉,《歷史研究》1990年第6期。
李廉:〈《周易》的天地人協調思想〉,《南京社會科學》總第96期(1997年2月),頁23-30。
沈長雲:〈論殷周之際的社會變革〉,《歷史研究》1997年第6期,頁4-21。
侯玉臣:〈論夏商周三代的天命理論〉,《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頁196-199。
周山:〈易經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0年第1期,頁83-92。
姜廣輝:〈從黃帝到孔子:前軸心時代的文化傳統〉,《中華文化論壇》1999年3月,頁75-85。
周景勳:〈易傳繫辭中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研究〉,《哲學論集》第23期(1989年7月),頁84-115。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1936年20期。
陳邦懷:〈卜辭日月有食解〉,《天津社會科學》1981年第1期。
陳宜均:〈論易經吉凶判定與易傳中正觀念之形成〉,《中華易學》第18卷第10期 (1997年12月),頁10-13;11-14。黃沛榮:〈《易經》形式結構中所蘊涵之義理〉,《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 月),頁1-22。黃雅歆:〈易經傳之吉凶思想—以卦爻辭與彖、象、繫辭之討論為主〉,《輔大中
研所學刊》第4期(1995年3月),頁19-38。
黃克劍:〈生.命.性.道:對先秦人文意識嬗變的一種闡釋〉,《哲學研究》2005年第6期,頁35-42。
黃克劍:〈《周易》經傳、與儒、道、陰陽家學緣探要〉,《中國文化》1995年第12期,頁60-79。
晁福林:〈論殷代神權〉,《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
晁福林:〈戰國時期的鬼神觀念及其社會影響〉,《中國史研究》l998年第2期。
傅佩榮:〈易傳的天人關係〉,《中華易學》第5卷第11期 (1985年1月),頁6-13。連劭名:〈商代的神主〉,《殷都學刊》1998年3期,頁1-4, 33。
連劭名:〈卜辭所見商代宗教哲學中的命〉,《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5期,頁65-69。
梅新林:〈《詩經》中的祭祖樂歌與周代宗廟文化〉,《浙江師大學報》1999年第5期,頁1-6。
黃玉順:〈中西之間:軸心時代文化轉型的比較—以《周易》為透視文本〉,《四川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頁14-26。
黃玉順:〈絕地天通—從生活感悟到形上建構〉,《湖南社會科學》2005年2月,頁16-18。
黃玉順:〈絕地天通—天地人神的原始本真關係的蛻變〉,《哲學動態》2005年第5期,頁8-11。
黃克劍:〈由命而道—老子、孔子前後中國古代哲學命意辨正〉,《哲學研究》2002年第7期,頁42。
梁韋弦:〈易傳的吉凶觀〉,《周易研究》1994年第1期,頁84-89。
張正春:〈周易的吉凶觀〉,《殷都學刊》1994年第1期,頁26-31。
張繼軍:〈周初善和惡的觀念考〉,《求是學刊》第33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38-42。
鈕福銘:〈易經吉凶成因初探〉,《哲學與文化》第25卷第8期(1998年8月),頁737-749。雷紫翰:〈殷代神靈信仰的動因與實質述論〉,《蘭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頁8-14。
孫尚揚:〈從周易經傳看中國文化的特徵〉,《江漢論壇》第4期(1990年7月),頁77-80轉頁70。
趙沛霖:〈信仰的開禁,觀念的解放—孔子天命觀新說〉,《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頁100-105。
趙中偉:〈形而上者謂之道—《易傳》之「道」的本體詮釋與創造詮釋〉,《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10期(2004年10月),頁75-93。趙中偉:〈乾元用九,乃見天則—《周易》「天」之思想的創造性詮釋〉,《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10期(2007年10月),頁21-43。潘德榮:〈詮釋的創造性與「創造的詮釋學」〉,《中國哲學》,2002年第11期,頁14-20。
蒙培元:〈周易的天人哲學〉,《中國文化月刊》第116期(1989年6月),頁48-62。鄭吉雄:〈從卦爻辭字義的演繹論《易傳》對《易經》的詮釋〉,《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5月),頁1-33。黎凱旋:〈易經天人合一和力行的人生觀〉,《中華易學》第10卷第6期(1989年8月),頁61- 64。
鄔昆如:〈衛理賢德譯易經吉凶概念之探討〉,《周易研究》2000年第2期,頁6-13。
瞿兌之:〈釋巫〉,《燕京學報》1930年第7期,頁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