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丁士芳(2000)。電視布袋戲「霹靂狂刀」之性別論述分析。淡江大學:大眾
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國時報浮世繪版(1997)。霹靂英雄大補帖:最喜愛的布袋戲人物。台北:
時報文化。
王先謙(1977)。荀子集解。台北:成文。
王宇清(2000)。國服史學鉤沉。台北:輔仁大學。
王振寰、瞿海源(2003)。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偉俠(1955)。孟子教育學說。台北:復興書局
王開府(1986)。儒家倫理學析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王樾(1993)。章太炎的儒俠觀及其歷史意義。載於俠與中國文化。台北:學
生書局。
平山貞(2000)。東洋紫-談紫根染法。載於國服史學鉤沈。台北:輔仁大
學。頁86-101。
江武昌(1990)。布袋戲簡史。民俗曲藝,67-68,88-126。
江武昌(1999)。虎尾五州園布袋戲之流播與變遷。載於國際偶戲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雲林縣:縣立文化中心。頁336-348。
吉見逸朗(2000)。談西洋紫-貝紫。載於國服史學鉤沈。台北:輔仁大學。
頁102-104。
牟宗三(1971)。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
牟宗三(1982)。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
林文懿(2001)。時空遞嬗中的布袋戲文化。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余英時(1992)。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書局。
宋丁儀(2002)。消費社會的閱聽人-以霹靂布袋戲迷為例。政治大學:新聞
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德(1999)。開創布袋戲新紀元─論「霹靂布袋戲」的藝術成就。載於國
際偶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雲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頁304-331。
吳明德(2003)。台灣布袋戲的表演藝術研究-以小西園掌中戲、霹靂布袋戲
為考察對象。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明德(2005)。台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吳康(1967)。孔孟荀哲學(上)。台北:商務印書館。
吳寧遠(1998)。後現代社會中的後現代宗教。載於宗教哲學,4(3),9-24。
吳貞儀(2006)。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之國際化策略-以法藍瓷、雲門舞集、霹
靂布袋戲為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專班碩士論文。
呂理政(1991)。布袋戲筆記。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呂訴上(1961)。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
李志夫(1998)。論宗教在新世紀所應扮演之角色。載於宗教哲學,4(3),1-8。
李建弘(2007)。經典與實踐 : 當代臺灣讀經運動之硏究。政治大學:宗教
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滌生(1991)。荀子集解。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李豐楙(2001)。禮生與道士:台灣民間社會中禮儀實踐的兩個面向。載於王
秋桂、莊英章、陳中民編。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
北:漢學研究中心。頁331-360。
杜維明(2002)。我們的宗教-儒教。台北:麥田。
洪盟凱(2002)。從史豔文到素還真:霹靂布袋戲之文化變貌。輔仁大學:大
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榮杰(1996)。台灣布袋戲滄桑。史聯雜誌,28,53-95。周慶華(1993)。俠的神話性與社會功能-兼論俠的「出路」問題。載於俠與
中國文化。台北:學生書局。
房志榮編(1989)。宗教與人生(下)。台北:空中大學。
林安寧編(1999)。雲州大儒俠史豔文-圖鑑典藏特集。台北:遠流。
林保淳(1993)。從遊俠、少俠、劍俠到義俠-中國古代狹義觀念的演變。載
於俠與中國文化。台北:學生書局。
林茂賢(1990)。布袋戲簡史。民俗曲藝,67-68,53-67。
林美慧(2004)。霹靂布袋戲人物上場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邱坤良(1997)。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台北:臺原出版社。
紀慧玲(2003)。一切從商業著眼的霹靂布袋戲。傳統藝術,27,21-27。徐志成(1998)。「五洲派」對台灣布袋戲的影響。台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
士論文。
廖文華(2000)。台灣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之行銷傳播策略個案研究。中
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芳苑(1996)。探討臺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出版
張瓊慧編(2003)。黃強華、黃文擇與霹靂布袋戲。台北:生活美學館。
張瓊霙(2005)。霹靂布袋戲不死系之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正霖、陳巨擘譯(2006)。Victoria D. Alexander原著。藝術社會學:
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Sociology of the arts : exploring
fine and popularforms)。臺北市:巨流出版。
張之滄 (1998)。後現代的宗教觀。載於宗教哲學,4(3),25-37。張春興(2003)。教育心裡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軒豪(2005)。本土文化產業的全球化—以霹靂布袋戲為例。交通大學:傳
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疏樓西風(2007)。率性而為,悠然逍遙-一論儒門龍首疏樓龍宿。霹靂月
刊,139,22-27。
陳大齊(1958)。孔子學說論集。台北:正中書局。
陳正之(1991)。掌中功名--臺灣的傳統偶戲。台北: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陳南要(1974)。儒宗神教考證。載於鸞友雜誌。頁33。轉引自鄭志明
(1988)。台灣民間宗教論集。台北:台灣學生。頁92-93
陳龍廷(1991)。黃俊雄電視布袋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陳龍廷(2007)。台灣布袋戲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龍廷(1990)。電視布袋戲的發展與變遷。民俗曲藝,67-68,68-87。陳龍廷(1999)。布袋戲人物的政治詮釋。台灣風物,49(4),171-188。
陳映真(1999)。知識份子12講。台北:立續文化。
陳慧書(2004)。霹靂布袋戲中女性形象之演變(1986∼2002)。台灣師範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太炎(1998)。章太炎學術論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傅錫壬(1993)。儒俠與道俠-兼論漢、唐的社會變動。載於俠與中國文化。
台北:學生書局。
馮世人(2006)。霹靂布袋戲產業鏈發展指標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
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書吟(2007)。掌中春秋,百年癡迷——霹靂布袋戲迷文化。政治大學:新
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玉玲(2005)。文化創意產業之智慧財產權管理與經營-以霹靂布袋戲為
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男(2000)。飛龍在天。載於龍文化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頁
16-23。
黃春秀(2006)。細說台灣布袋戲。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強華(2005)。三教頂峰。台北:霹靂新潮社。
黃強華(2006)。霹靂奇象劇集攻略本上卷。台北:霹靂新潮社。
黃強華(2007)。霹靂造型達人書。台北:霹靂新潮社。
黃榮堅、許宗力、詹森林、王文宇(2007)。月旦簡明六法。台北:元照。
黃俊諭 (2007)。宗教商品化之探討-以佛乘宗大緣精舍為例。東海大學:
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能揚(2001)。全球化時代裡的本土文化工業-以電視布袋戲為例。中正大
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智偉(2008)。台灣傳統文化在資訊社會中的蛻變-以宜蘭布袋戲迷為例。
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楊新(1988)。試述龍和龍紋藝術的發展。載於龍的藝術。台北:台灣商務。
頁10-19。
鄭雁文(2002)。肖像人格與產品代言力之研究-以凱蒂貓與葉小釵為例。輔
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覃方明譯(1995)。Luckmann(1967)原著。無形的宗教:現代社會中的宗
教問題(The invisible religion : the problem of religion
in modern society)。香港 : 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出版。
葉肅科、董旭英(2003)。社會學概論。台北:學富文化。
董承文(1982)。孔孟荀教育思想。台北:著者發行。
劉一德(2007)。霹靂布袋戲發展歷程解析。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述先(2001)。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台北:立緒文化。
劉真主編(1980)。師道新義。台中:明道文藝雜誌社。
劉還月(1993)。風華絕代掌中藝-台灣的布袋戲。台北:臺原出版社。
劉得臣(2007)。地方文化產業全球化:以霹靂布袋戲為例。南華大學:出版
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肅科、董旭英(2003)。社會學概論。台北:學富。
蔡仁厚(1984)。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蔡仁厚(1990)。儒學的常與變。台北:東大圖書。
蔡仁厚(2005)。新儒家與新世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鄭志明(1988)。台灣民間宗教論集。台北:台灣學生。
鄭慧翎(1990)。台灣布袋戲劇本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承慎(2000)。師道徵故。台北:施大書苑。
賴宏林(2001)。霹靂布袋戲之幻想主題批評─以「霹靂異數」為例。輔仁大
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穆(1957)中國思想史。台北:中華文化會。
閻韜(1994)。孔子與儒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謝佩螢 (2005)。台灣布袋戲之武俠敘事風格研究─以洲派媒體布袋戲為例
。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謝宗榮(2003)。台灣傳統宗教藝術。台北:晨星。
魏培賢(1997)。金光再現,生命回春。載於霹靂英雄大補帖:最喜愛的布袋
戲人物。台北:時報文化。頁280-289。
羅陵(2006)。劍子仙跡疏樓龍宿。霹靂月刊,127,22-26。
傅佩榮(1993)。儒家哲學新論。台北市:業強出版。
蘇鈴琇(2001)。影響台灣肖像商品之消費者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相關性研究-
以霹靂布袋戲會員為考察對象。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忠華編(2001)。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臺北市:巨流出版
霹靂會月刊編輯部(2006)。臺灣意象NO.1 布袋戲show台灣。霹靂月刊,
127,8-9。
霹靂會月刊編輯部(2007)。儒:文武立身為君子,成仁行義任豪俠。霹靂月
刊,139,2-27。
霹靂會月刊編輯部(2007)。儒教淺論。霹靂月刊,139,38-41。
霹靂會月刊編輯部(2004)。嗜血者。霹靂月刊,109,8-12。
龔鵬程(1987)。大俠。台北市 : 錦冠出版。
二、英文
Goffman,E(1959).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Garden City, N.Y. : Doubleday.
Mead, G. 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
behaviorist. Chicago, Il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三、影視資料
《霹靂九皇座》,50集。2003年11月-2004年4月。
《霹靂劫之闍城血印》,26集。2004年4月-2004年7月。
《霹靂劫之末世錄》,24集。2004年7月-2004年10月。
《霹靂皇朝之龍城聖影》,40集。2004年10月-2005年2月。
《霹靂劍蹤》,30集。2005年月-2005年6月。
《霹靂兵燹之刀戟戡魔錄》,30集。2005年6月-2005年9月。
《霹靂兵燹之刀戟戡魔錄II》,40集。2005年9月-2006年2月。
《霹靂奇象》,40集。2006年2月-2006年6月。
霹靂臺灣台。《霹靂英雄榜之三先天特集:疏樓龍宿》。2007年2月21號星
期三晚上8點
四、網站
霹靂網:http://www.pili.com.tw/。
霹靂創世錄:http://pilicreateworld.myweb.hinet.net/。
霹靂網。素還真圖像。檢索日期:2008.06.01。
取自http://drama.pili.com.tw/role/people.php?meng=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