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尤怡人,2005,《兒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預測其憂鬱情緒及其調節變項之探討》,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尤詒君,1996,《雙工作家庭的事務分工-一個質化的分析觀點》,台北: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方思文,1999,《影響台灣地區男女兩性家務參與因素之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方美玲,2004,《分析台灣雙薪家庭的家務分工-以教養子女的分工為例》,台北:南華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王秀紅,2003,﹤高雄市的婦女-從家庭到職場﹥,《高雄市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專案委託計畫報告書》。
伊慶春,1987,﹤已婚職業婦女職業取向、工作狀況、工作滿意和子女照顧方式之研究﹥,《中國社會學刊》。台北:中國社會學社朱岑樓,1991,《婚姻關係研究》。台北,東大。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雅玲,2006,《已婚自願役軍士官人格特質、依附關係與婚姻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呂玉瑕、伊慶春,2005,﹤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台灣七零年代與九零年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台灣社會學》。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李育忠,2000,《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玲、楊亞潔與伊慶春,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等理念﹥,《台灣社會學刊》。台北:中國社會學社
李國鼎,1981,﹤我國婦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婦女雜誌》。台北:海飛麗出版社李清茵,2003,《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李湧清,1995,《警察勤務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大學。
李閔華,1993,《父母關係對子女婚姻態度的影響》,台中:東海大學社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銀河 2004,《兩性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麗端,1996,﹤師範院校學生家庭價值觀初探﹥。《中等教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林松齡,1997,﹤台灣中部地區已婚婦女之婚姻品質的決定因素:一個社會學理論的解釋﹥,《台大社會學刊》。台北:台灣大學
林昭秀,2006,《國中教師家庭價值觀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林美娟,1997,《兒童知覺的雙親婚姻衝突對其生活適應影響之歷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時萱,2006,《國軍自願役軍士官雙薪家庭婚姻品質相關研究》,台北:國立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林麗莉,1983,《現代化過程與家庭價值觀變遷之相關性研究》,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顯宗,1985,《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顯宗,1988,﹤已婚職業婦女的家人關係與職業生活意識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邱奕嫻,1999,《台北市高中學生家庭價值觀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淑敏,2001,《兩性關係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洪雅真,2000,《夫妻性別角色、權力與衝突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唐先梅,1995,﹤雙薪家庭家事分工之研究﹥,《行政院科學委員會專題集就計畫成果
報告》。台北:行政院科學委員會
唐先梅,1996,﹤家庭生命週期與丈夫參與家務工作之研究﹥。《當前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中央大學
唐先梅,1999,﹤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台北:中華家政學會徐安琪 1995,《中外女性家庭地位的比較,女性研究採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翁雅屏,2003,《國小學童家庭價值觀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淑貴、伊慶春主編,1988,《已婚職業婦女子女照顧問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高淑貴、賴爾柔,1988,﹤雙生涯家庭親職角色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國科會
高憶婷,2004,《碩士在職專班學生婚姻滿意度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素怡,2004,《婚姻生活經驗與維繫歷程,以家有超時工作丈夫之單薪家庭為例》,台北: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論文。張瑛,2004,《警察人員婚姻態度、親子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曹中瑋,1984,《自我狀態、夫妻溝溝型態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梅可望,2001,《警察學原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許秀琴,1984,《台北市警察家庭之調查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敏如,2005,《後現代家庭的家務分工-以台北市雙薪家庭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許敏如,2006,《後現代家庭的家務分工~以台北市雙薪家庭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志賢,1998,《婚姻信念、婚姻溝通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志賢、黃正鵠,1998,﹤婚姻信念、婚姻溝通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文粹》。高雄: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陳姿勳,1990,《性別、家庭生命週期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南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陳美燕、徐澄清,1991,﹤家庭環境評估表在台灣之信、效度的初步探討﹥。《護理雜誌》。台北:護理雜誌陳皎眉,1993,﹤已婚職業婦女的生活壓力與自我狀態對身心健康之影響﹥,《勞工行政》。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彭懷真,1998,《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出版社。
曾文志,1995,《成年早期婚姻親密量表之編製及影響婚姻親密之因素探討》,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朗文,1998,﹤已婚兩性對家務分工意識型態之研究﹥,《東吳社會學報》。台北:東吳大學黃曼婷,2001,《家庭主婦志願工作者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葉在庭、劉珣英,2002,﹤生活事件、婚姻滿意度與產後憂鬱症的相關探討﹥,《臺灣醫界》。台北:台灣醫界雜誌
董事基金會,1997,《兒童、青少年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網址:http://www.jtf.org.tw/psyche/examine/survey.asp?This=62&page=1
熊瑞煤、周顏玲,1998,﹤台灣已婚勞工家務分工不平等的影響因素與意涵﹥,《跨世紀台灣人口與相關現象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劉珍齡,2003,﹤家務分工與理論研究﹥,《景女學報》。台北:台北市立景美高級女子中學蔡文輝,1985,《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鄭為元、廖榮利,1985,《蛻變中的台灣婦女》,台北:大洋出版社。
鄭雅娟,2001,《高中已婚女教師家庭壓力、支持系統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兩地雙生涯家庭與一般雙生涯家庭之比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銀沙,1992,《已婚婦女個人特質、婚姻溝通與婚姻調適相關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叢肇祥,1988,《丈夫參與家事工作及其夫妻雙方感受影響之研究:「雙工作家庭」與「單工作家庭」之比較》,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簡世珪,1991,《我國警察人員婚姻品質之實證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簡春安,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空中大學。
藍采風 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羅靜婷,2001,《家務參與、婚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外文部分
Bradbury, T. N., Fincham, F. D., & Beach, S. R. H. 2000. Research onthe nature and determinants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A decade in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 964–980.
Broman, C. L. 1988. Household work and family life satisfaction ofblack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 743-748.
Charles R. Swanson, Leonard Territo & Robert W. Taylor 1980. Police administration : structures, processes, and behavior.
Clemant S. Mihanovich, 1980. The Police Chief. The Blue Pressure Cooker. FEB, 20.
Coleman, Marion T. 1985. The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9(1), 132-148.
Georgas.J.1989.Changing family vaules in Greece,from collectivist to individualist.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1),80-91.
Glenn,N.D. 1990.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marital quality in the 1980s: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2,818-831.
Hahlweg, K., Markman, H. J., Thurmaier, F., Engl, J. & Eckert, V. 1998. Prevention of marital distress: Results of a German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2, 543-556.
Karney, B.R., & Bradbury, T. N. 1995. The longitudinal course ofmarital quality and stability: A review of theory, method, and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8 (1), 3-34.
Kluckhohn,F.R.1951.Values and values orientation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In T. Parsons,& E.A.shils (Eds.)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university press.
Kokeach,M.1973.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
Reiser, M. 1974. Some organizational stresses on policemen. Journal of Police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 2, 156-159.
Robinson, J., & Spitze, G. 1992. Whistle while you work? The effectof household task performance on woman’s and men’s well-being.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73, 844-861.
Shen, A. C. T. 2002. Same marriage; two realities: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rriage. Social Policy & Social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