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21: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馬士傑
研究生(外文):Ma Jason
論文名稱:與他人一起扮演「他人」:角色扮演活動的建構
論文名稱(外文):Playing as “Other” with Others : the Construction of Cosplay Activities
指導教授:馬藹萱馬藹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a ,Ai Hsu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7
中文關鍵詞:cosplaycoser角色扮演互動建構行動者劇班
外文關鍵詞:cosplaycosercostume playinteractionconstructionagentstea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9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之目的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研究者在此論文中,深刻討論了角色扮演活動(cosplay)在台灣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第二,為進一步探究角色扮演活動在台灣的本土性,本研究將台灣角色扮演活動與發源地日本的角色扮演活動在活動特質上作出比較;第三,本研究以符號互動論與高夫曼的劇場論為主要切入觀點,研究台灣角色扮演活動如何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被建構而成。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主要以參與觀察法與深度訪談法,並透過實地與網路進行了約一年的田野研究。研究者根據田野資料,整理出以下的研究發現:
(一)在互動建構出角色扮演活動這方面,本研究分別從事前準備階段與實際活動階段來考察。在事前準備階段,角色扮演者(coser)與製作服裝道具的店家(或工作室),兩者之間在互動方式上出現了世代的差異;從早期的集體行動轉變為現今之個人行動。此外,本研究討論了角色扮演服裝製作面臨的趨勢:專業化、商品化與國際化。實際活動部份,研究者則區分了會場活動、私拍活動與其他活動,三者各有其不同的互動模式。
(二)與日本經驗相比,本研究發現台灣的角色扮演活動有兩個獨特之處。第一是台灣缺乏嚴謹的規範,第二則是台灣在霹靂布袋戲的部分有著大型的商業組織在幕後主導,甚至影響了角色扮演活動的實質內容,而在日本則無此現象。
(三)從符號互動論來觀察角色扮演活動時可發現,角色扮演活動中各個行動者的互動,共同建構了角色扮演活動。它不像小時候的扮家家酒遊戲,將未經世事的小孩進行社會化。而是角色扮演者脫離了日常生活的規範,去社會化之後,重新於角色扮演的場域進行的「再社會化」。從高夫曼的劇場論來看,角色扮演活動是一個劇班整體通力合作所建構出來的表演,在事前準備階段,劇班的幕後人員與角色扮演者一起建構出適合角色扮演者扮演的前台區域。在實際活動階段,則是由角色扮演者、馬內、攝影師與觀眾等人共同建構出前台的表演。

關鍵字:cosplay、coser、角色扮演、互動、建構、行動者、劇班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hreefold. First, it examines the current phenomenon of cosplay activities in Taiwan and discusses its future development. Second, the study compares the cosplay activities in Taiwan with those in Japan, where this cultural phenomenon was originated. Third, this thesis uses symbolic intercationism and Goffman’s theory of drama and theater as the main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to explore how cosplay activities in Taiwan are constructed by different agents’interaction.
The study utiliz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including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ing techniques)to conduct field study about a yea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ield data, some major findings are stated as follow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cosplay activities and divides the process into two parts: the preparing stage and the real-show stage. In the preparing stage, the cosers interact with those costume makers, and such interactions differ among different grenerations. While the early generation of cosers prefers to act in groups, the cosers from the new generation tends to act in solo.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discusses three tendencies that costume making is facing: specialization, commerci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real-show stage, the thesis finds three types of cosplay activities: the exhibition activity, the photography activity and the third which is categorized as “other”. These three activitie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 interactions.
The researcher finds two unique characteristics existing in cosplay activities in Taiwan whild comparing with those in Japan. First, cosplay activities in Taiwan have loose regulations. Second, there is a large commercial organization which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I-LI Chinese puppet show cosplay activities in Taiwan. This organization not only affects the contents of cosplay activities but also controls the resources in PI-LI Chinese puppet show cosplay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 thesis claims that all agents involved in cosplay activites co-construct the cosplay activities. Unlike the playing house in childhood, cosplay activities are not a socialization activity which aims at teaching the rule of daily life. Instead, cosers escape from regulations of daily life and re-socialize in the cosplay fie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ffman’s theory, cosplay activity is a performance orchestrated by a team. In the preparing stage, all the backstage agents cooperate to set up a front stage area. In the real-show stage, there are managers, cosers, photographers and audiences co-construct the performance at the front stage.

Keyword: cosplay, coser, costume play, interaction, construction, agents, team
第一章 緒論 1
壹、COSPLAY活動現場田野筆記 1
貳、日本的娛樂產業發展與移植下的COSPLAY現象 6
參、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8
肆、研究目的、重要性與預期貢獻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壹、名詞解釋 13
貳、角色扮演活動在台灣的歷史簡介 15
參、國內相關的論文 19
肆、國外相關文獻 23
伍、理論性文獻 26
第三章、研究設計 38
壹、研究架構 38
貳、研究方法 39
一、網路問卷 40
二、深度訪談法: 42
三、參與觀察法 43
參、研究倫理 45
第四章 Cosplay的事前準備 48
壹、角色選擇 48
貳、蒐集資料 52
一、蒐集資料的過程與特性 53
二、世代差異 54
三、影響資料蒐集的原因 54
參、角色扮演知識的特性 56
肆、服裝、假髮與道具的三種製作方式 61
一、自行製作 63
二、委託朋友製作 64
三、委託店家製作 66
伍、其他領域在事前準備階段的實行 72
一、化妝的事前準備 72
二、攝影師的事前準備 72
三、尋找被拍攝者的事前準備 77
陸、台灣角色扮演在服裝製作上所面臨的趨勢 79
一、服裝製作的專業化 81
二、服裝製作的商品化 83
三、服裝製作的國際化 87
柒、小結 92
第五章 角色扮演的實際活動 95
壹、同人誌販售會的會場活動:角色扮演的嘉年華會 95
一、角色扮演的貼身幫手:馬內(經紀人) 99
二、馬內的角色轉換 104
三、攝影師:集體VS個人,專屬VS非專屬 105
四、出團 108
貳、外拍活動:角色扮演的私人聚會 110
參、其他活動 114
一、後援會相關活動 114
二、看板娘的傳統與後援會活動(及其相關活動)的關係 118
三、霹靂布袋戲在台灣角色扮演界的特色 121
四、角色扮演戲劇 123
肆、事後檢討 128
一、.對角色扮演照片的檢討. 128
二、對於下次活動的展望 129
三、攝影師對於角色扮演照片的後製 133
四、角色扮演規範的制定 134
伍、台灣與日本在角色扮演活動上之差異 139
一、會場活動:嚴格規定與鬆散規定 139
二、其他活動與日本角色扮演的比較 145
陸、小結 148
第六章 結論 151
壹、角色扮演者的社會關係:社會化與去社會化 151
貳、研究限制與建議 155
參考資料 157
書籍: 157
論文: 158
報章雜誌: 159
網站: 159
附錄一、COSPLAY活動新聞在新聞媒體中的再現之初探 161
附錄二、訪談大綱 178
附錄三、常用名詞釋義 186
書籍:
中文:
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995,《心靈、自我與社會》,胡榮、王小章譯,周曉虹校閱,台北,桂冠。
松村 明主編,三省堂編修所編,1999,《大辭林》第二版,三省堂,東京。
吳之榮、周蘊石、李孫華主編,2003,《詳解日漢辭典》修訂新版,大新書局,台北。
馬克思(Karl Marx),1990,《資本論》,吳家駟譯,台北,時報文化。
倪逸蓁、陳永修、楊佳蓉、姜漢威、Thalia、Ukon、Yumi、Holyknight、Srxwing、Killingangel等,2006,《變身天使寇詩兒COSPLAY》,台北,文藝復興。
高夫曼(Erving Goffman),1992,《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徐江敏、李姚軍譯,台北,桂冠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仲偉,2004,《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台北市,唐山。
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1998,《近代世界體系》,郭方、劉新城、張文剛譯,台北,桂冠。
傻呼嚕同盟共同企劃,2005,《COSPLAY‧同人誌之秘密花園》,台北,大塊。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英文:
Blumer, Herbert,1986,Symbolic Interactionism—Perspective and Metho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ley, LA
Byers, Bryan, Edited,1993,Readers in Social Psychology—Perspective and Method,Allyn and Bacon,Massachusetts。
Giddens, Anthony,2005,《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趙旭東、方文譯,黃瑞祺審定,台北,左岸文化。
Gadamer, Hans Georg,2004,Truth & Method,translated by Joel Weinsheimer, Donald G. Marshall。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London
Griswold, Wendy,2008,《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黃信洋、曹家榮等譯,台北,學富文化。
Hills, Matt, 2005,《迷文化》,朱華瑄譯,台北,韋伯文化。
Huizinga, J.,1955,Homo Ludens—A Study of the Play-Element in Culture,the Beacon Press,Boston
論文:
司黛蕊,2005,霹靂戲迷的COSplay(角色扮演)—臺灣年輕女性的資訊化身體表演。刊於臺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宋丁儀,2002,消費社會的閱聽人:以霹靂布袋戲迷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姿瑤,2003,動漫御宅族的幻想世界,以台灣的同人創演活動為研究對象。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宜蓁,2006,Cosplay角色扮演的反叛 : 以消費與性別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超莊,2007,做人要扮戲:高夫曼論日常生活策略。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書吟,2007,掌中春秋,百年癡迷—霹靂布袋戲迷文化。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箐繡,2004,台灣和美國青少年漫畫同人界的互動模式與美感經驗之比較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箐繡,2006,青少年漫畫迷之角色扮演和自我與集體認同關聯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映慈,2001,SOHO族現況分析與特質探討。高雄,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翟本瑞,2001,戲遊遊戲。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報章雜誌:
柯寶絢,2008,扮演遊戲,讓孩子學著過生活。台北,學前教育雜誌五月號。網址: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125883
劉勝枝,2006,衝突與共融:cosplay活動的文化性與商業性探析。北京,中國青年研究第3期,P.16-19。
謝莒莎,2005,淺析cosplay文化。北京,中國青年研究第10期。

網站:
Cosplay主題餐廳:Café Mai:lish,http://www.mailish.jp/
CWT官方網站,http://www.comicworld.com.tw/2007/index.htm
大江國際購物中心全國COSPLAY大賽,http://blog.yam.com/cosmoreart/article/15623364
三省堂網路辭典,http://www.sanseido.net
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COSPLAY版, http://go.gamer.com.tw/Cosplay
王高山,2005,日本動畫產業迅速發展 已成為日娛樂產業核心,國際在線。
黃光國批評漫畫迷,新聞網站,
http://blog.roodo.com/waterside/archives/2034322.html
開拓動漫祭官方網站,http://www.f-2.com.tw/index.php
維基百科全書:日本動畫。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6%9C%AC%E5%8B%95%E7%95%AB%E6%AD%B7%E5%8F%B2
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
聯合聲明網站:http://blog.yam.com/cosjoint/article/13916694
露天拍賣網站,Cosplay區:http://class.ruten.com.tw/category/main?0005000300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