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協會(1995)。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協會。
方德隆(1986)。國民中組織結構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景錝(2003)。團隊學習與學校組織文化變革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立高泰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萬青(1999)。從教師成長團體談讀書會如何運作。北縣教育,28,36-39。石遠誠(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江映松(1998)。讀書會與終身學習-兼簡介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讀書會現況。書苑季刊,37,28-40。江愛華(2004)。團隊學習及團隊運作。人事月刊,38(4),45-52。池榮尉(2004)。國民小學教師團隊發展之歷程研究—以啄木鳥教師團隊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呂瑞香(2003)。變革之舞--團隊學習在Klapay 國小的實踐與省思。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何青蓉(1996)。高雄市讀書會的發展、特色與功能。發表於根植社區、終生學習:社區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何青蓉(2000)。台灣讀書會的功能:一項全國性焦點團體的座談結果。教育研究雜誌,71,89-98。何青蓉(2001)。讀書會功能指標之建構。高雄師大學報,12,23-50。余政峰(1999)。讀書會的團體動力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余瑞陽(1997)。國民小學校長管理能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明雄(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吳培源 (1994)。台灣省高級中學校長領導型態、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43,1-7。吳清山(2002)。學校效能研究(2版)。台北:五南。
吳嘉文譯(1999)。成功團隊。譯自The Mescon Group。台北:洪葉。
吳璧如(199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茂源(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參與讀書會對其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皓光(1995)。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量指標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瑞娥(2004)。國民小學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曉蓉(2001)。國民小學學校效能滿意度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卓秀冬(1995)。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崇儒(199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崇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明地(2002a)。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取向。台北:五南。
林明地(2002b)。學校領導:理念與校長專業生涯。台北:高等教育。
林金福(1992)。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春慧(2002)。國民小學團隊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林美琴(1998)。讀冊作伙行:讀書會完全手冊。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林淑玲(2003)。性別平等教育在國小場域之實踐-從課程實施到成立教師讀書會。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林逸青(2003)。國中校長權力運作策略、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微觀政治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天助 (1995)。台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發展與未來發展。社教雙月刊,68,6-15。邱天助(1998)。讀書會備忘錄:新學習運動。台北:洪健全基金會。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姜智武(2001)。國民小學校長溝通行為、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施能傑(2001)。公務人員進用專業證照化可¦æ性之研究。載於「九十年考選制度與政府再造研討會論文集」,1-32,公務人員發展中心主辦。
洪婉琪(2003)。國民小學教師讀書會運用知識管理狀況與教師讀書會效能之關係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洪啟昌(2000)。台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倪士峰(2000)。國民小學團隊學習之個案研究─以花師實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翁崇文(2001)。中小學校長證照制度之規劃。載於嘉大國教所主編:中小學校長專業成長制度規劃,329-342。高雄:復文。
高義展(1998)。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影響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吉成(2000)。團隊學習理論在組織之應用。泰山職訓學報,3,73-90。張吉成、周談輝、黃文雄(2002)。組織知識創新─企業與學校贏的策略。台北:五南。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奕華(1997)。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張振成(2001)。如何以讀書會提升教師教學創造力。社教資料雜誌,271,8-11。張淑美(1996)。高速網路效能的量測與預估。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德銳(1994)。教育行政研究。台北:五南。
張德銳(1997)。美國學校行政人員專業化及其借鏡。教師天地,87,70-76。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高師大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許皓婷(2006)。澎湖縣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郭振生(2003)。內部行銷導向、組織承諾、工作滿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地區國民小學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郭進隆(譯)(1994)。P.M. Senge著。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文化。
陳文宗(2003)。國民小學校長專業成長需求調查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世聰(2001)。屏東縣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發揮「小班教學精神」。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陳幸仁(1997)。追求卓越提昇品質---學校效能因素之前淺析。國教之友,49(2),39-42。陳怡君(2006)。我國高級中學行政人員協力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陳信君(2004)。國民小學校長專業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春蓮(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添財(2002)。綜合高中學校效能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陳淨怡(1999)。認識讀書會。警光,513,7-9。
陳燕慧(2001)。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游進年(1990)。國民中學學校氣氛與學校效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程良雄(2001)。新世紀新希望-閱讀運動與讀書會。社教資料雜誌,270,1-4。
黃明勇(2003)。一位國小候用校長專業發展之自我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 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黃秋菊(1999)。陪孩子一起學習與成長。社教資料雜誌,251,12-15。
黃瑞汝(1996)。讀書會的現況與種類。載於閱讀運動─讀書會參與手冊。台北:天衛文化。
黃瑞汝(2001)。台灣地區監院所讀書會發展與運作模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黃媺娟(2005)。領導國民小學校長實踐團隊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楊玉鈴(2005)。國民小學教師團隊學習歷程之研究-讀書會方式之應用。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楊建華(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讀書會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葉秀琴(1998)。已婚女性持續參與讀書會學習之原因與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葉春櫻(2001)。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之研究— 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葉子超(2004)。地方勢力介入學校事務、校長因應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廖洲棚(1997)。團隊型組織之溝通訊息傳遞過程:符號與資訊科技互動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啟蒼(1999)。嘉義地區中小學推動學校讀書會模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齊若蘭譯(1999)。第五項修練—實碊篇(下)。譯自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劉立倫(1985)。卓越的組織。台北:頂淵文化事業公司。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瑞梅(2006)。台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蔣奎雨(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效能的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學校行政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蔡素琴(1997)。學校組織結構與學校效能之理論分析。教育研究,5,203-220。
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台北:心理。
蕭勝斌(2002)。國小教師讀書會成員專業發展經驗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戴振浩(2001)。國民小學男女校長領導特質與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顏士程(2006)。國民小學組織變革、校長權力基礎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羅英豪(2000)。國民中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關文信(2001)。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要樹立大培訓的觀念。取自:http://www.edu.cn/20010830/209987.shtml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Barberio,E. (1990).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student alienation, and the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eived sense of academic freedom.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ney-New Bruns-Wick.
Barth, R. S. (1990). Improving schools from within: Teachers, parents, and, principals can make the differenc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Blid, H. (1983). Education by the people:study circles. Ludvika, Sueden: Brunnsviksskolorna.
Bluck, R. (1996). Library training guides- Team management. British: Library Association publishing.
Bystrom,J. (1996). Study circle. In A.C. Tuijnman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pp. 663-665). U.K:Pergamon Press.
Cameron, K. (1978).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Science Quartely, 23, 604-629.
Cheng,Y. C.(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London: The Flamer Press.
Dean , J. (199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chool.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Ellis, A. P. J., Hollenbeck, J. R., Ilgen D. R., Porter, C. O. L. H., West, B. J., & Moon, H. ( 2003). Team learning: Collectively connecting the do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 88(5), 821-835.
Erickson, K. A., & Rose, R. L. (1973). Management team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deals? Practical? Both? OSSC Bulletin, v17(4), pp. 1-26.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84 662).
Forsyth, D. R. (1999). Group dynamics (3rd ed.). Boston: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Greenberg, J. & Baron, R. A. (1995).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4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Hallinger, P. & Heck, R. H. (1996). The principal’s role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An assessment of methodological progress, 1980-1995. In K. Leithwood et al.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pp. 723- 783.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Harvey, D. & Brown, D. R. (1996). An experiential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Hayes, N. (1997). Successful team management. NY: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Hoy, W. K. & Miskel, C. G. (1987).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rd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Komives, S. R., Lucas, N., & McMahon, T. R. (1998). Exploring leadership: For college students who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Kurland, N. D. (1982). The scandinavian study circle. An Idea for the U.S. Life long Learning, 5(6), 24-27.
Larson, C.E. & Frank Lafasto (1989). Teamwork: What must go right/What can go wrong. Newbury Park, Cal: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Levine, D. U. & Lezotte, L. W.(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Madison wi: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 development.
Lewis, J. P. (1993). How to build and manage a winning project team. New York, N.Y.: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Madaus, G. F., Airasian, P. W., & Kellaghan, T.(1980). School effective. New York: McGraw-Hill.
Maira, A. & Scott-Morgan P. (1997). The accelerating organization: Embracing the human face of change. N.Y.: McGraw-Hill Cop.
Mcdonald, A. L. (1993). Comparisons of the perceptions of parents and elementary Principals on the components of an effective school. Abstract form: Pro Quest Fil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m: 9321800.
Morris, V. C., Crowson, R. L., Porter-Gehrie, C., & Hurwitz, E. (1984). Principals in action: The reality of managing schools. Columbus, OH: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Moxon, P. (1993), Building a better team: A handbook for managers and facilitators, Hants, England: 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Nancy, M. (1998). Creating Effective Study Group for Principal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5(7), 41-44.
Oliver,L.P. (1995). Is the United States ready for a study circle movement? Adult Learning, March, 190, 14-16,
Purkey, S. & Smith, M. (1983).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4(4), 427-452.
Quick, T. L. (1992). Successful team building.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16-17.
Rau,J.W.(1990).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ers through a co-development group process. Doctoral Disser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Robbins, P., & Alvy, H. B. (1995). The principal’s companion: Strategies and hints to make the job easier.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Salas, E. et al. (1992). Team: Their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in R. W. Swezey and E. Salas (eds).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eam Performanceand Training, (pp.3-29). Norwood, NJ: 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Scheerens, J. (1992). Effective schooling: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London: Cassel.
Seashore, S. E. (1983). A framework for an integrated model of organinational effectiveness.In K. S. Cameron & D. A. Whetton.(e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comparison of multiple model.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enge,P. M. (1993 ) , The fifth disc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rrency Doubleday, USA.
Sergiovanni, T. J. (2001). The principalship: 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4th.).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Smith, S. (1997). Building that team: Readymade tools for team improvement. England: Kogan Page Limited.
Stoll, L. & Fink, D.(1993). Effecting school change: The Haltom approach.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3(1), 19-41.
Tjosvold, D. (1993). Team organization: An endu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N. Y.: Wiley.
Topsfield Foundation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circl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D363578)
Yeager, J. F. (1994). Shaping the culture: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team build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4198)
Young, D. J.(1998).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rural school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western Austr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2151).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